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寡人之于国也》中最后孟子劝说梁惠王成功没有?为什么?

《寡人之于国也》中最后孟子劝说梁惠王成功没有?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782 更新时间:2024/1/6 13:25:27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寡人之于国也》中最后孟子劝说梁惠王成功没有?为什么?

言轻莫劝人,能劝说的人,一定是志同道合的,孟子劝说梁惠王是成功的。

因为孟子从几个方面进言说了,只有实行仁政,保护资源和人力的重要性,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总而言之,就是“以民为本”……

附:配图、第八次百万爆款认证

《寡人之于国也》中最后孟子劝说梁惠王没有成功。

梁惠王,即魏惠王。惠王六年从安邑迁都大梁,因称梁惠王。梁惠王即位之初,魏国经过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以及魏武侯时期的发展,成为战国初年最为强大的国家,但到他在位的后期,魏国遭遇一连串的军事、外交失败,国力大减。

公元前361年,在梁惠王执政后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梁惠王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于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在这场问答中,孟子委婉含蓄地用“五十步笑百步”的类比来证明他的“移民移粟”与邻国的君王不用心相比并无本质区别,所以也就产生不了显著效果。对梁惠王提出了仁政思想: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做到这些,“斯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应是心有所动,孟子自然也不愿放弃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孟子在大梁居住了一年多,在此期间,梁惠王应是将孟子作为贵客相待,孟子也经常不失时机地向他宣扬仁政思想。

但是孟子在大梁一年多的时间里,未见相关法令的真正实施。梁惠王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势必会因触犯到贵族的权益而受到激烈抵触。在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在变革之初也是遇到巨大的阻力;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打击大贵族特权和利益,楚悼王死后,在楚悼王的灵堂上,贵族们射杀了吴起,可以想见改革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对之烈;商鞅在秦国变法,也遭到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此时已年过八十,在位将近50年的梁惠王即使是心有余,但力已不足。

其次梁惠王在位前期还能够招纳贤人,锐意整军,魏国也因此一度人才济济。但梁惠王之世也是魏国人才大流失的时期,魏国先后逼走了吴起、孙膑、商鞅、犀首、张仪、范雎、尉缭等名士,更有大批实干士子流失,其中十之八九流失于梁惠王时期。随着人才的流失,魏国也开始走下坡路,国势日渐衰退。以至于梁惠王后期“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同时,梁惠王是战国之世最好收藏珠宝且以此为荣的国君,历史上曾有“惠王问宝”的典故。由此也可看出他平庸昏聩,纨绔浮华,外在言行豪爽大器,而内在精神却狭小不能容才。孟子虽然受到梁惠王的礼遇,但只是流于表面,并未真正的被赏识、重用。

还有孟子的政治理想是“施仁政,行王道”,“王道”即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但在战国之世,孟子所述“唐虞三代之德”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王道”是不会受到君王真正认可的。所以他的仁政学说也就没有得到实行,虽然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劝谏梁惠王行“王道”:“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希望君王能够减轻人民负担,赋税徭役适度,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丰衣足食,养生丧死无憾,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劝导百姓依礼而行。毕竟战国斯时帝王们还是喜欢比较直接快速见效的“霸道”的。

后来梁惠王去世,梁襄王继位,《孟子》中记载:“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见过襄王后认为这位魏襄王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然后又以“卒然问曰”,点出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面对这样一位国君,孟子虽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向他宣讲仁政爱民的思想,但最终也是未见结果,不久,孟子就离开了魏国。

孟子,关注苍生,心系百姓,胸襟博大,主张民贵君轻、以民为本,是其仁;机智聪颖,旁征博引,因势利导,层层推进,归谬反驳,执经行权,是其智!孟子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千年的历史,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很高的价值。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委婉讽谏帝王得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

  • 告诫君王即使老了也要学习是什么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炳烛之明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询问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再学习

  • 赵普诸葛亮劝谏君王的方法和邹忌有什么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邹忌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先讲故事,再摆道理,条理清晰。好像一篇好的议论文。但是诸葛亮用得是感情,希望能打动君王①诸葛亮采用直谏的方式,邹忌采用了委婉的讽谏邹忌通过向君王“讽刺”自己的相貌,以小推大,劝谏君王。而诸葛亮则是试图以深深的感情打动君主。孙权劝吕蒙: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起初,吴王

  • 为什么古代,地位低的臣民要忠于地位高的君王,并且认为是光荣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古代认为皇上是天子,我等都是凡人,所以凡人臣服天子理所应当,不敢多想。在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大臣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觉得自己能力弱的,无法成为皇帝掌控全国的,还是乖乖臣服。但是那些觉得自己很有能力,野心勃勃之辈,当然随时找机会造反。儒家思想认为忠君爱国。儒家礼教要求君叫臣死臣

  • 一段历史一把泪,中国古代又有几人能够功于谋国,巧于谋身?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吴越春秋,范蠡功于谋国,位极人臣;巧于谋身,富可敌国。当年吴国屡屡攻越,并同楚国争霸。楚王派了范蠡丶文仲到越国,帮助越国抗吴。吴国兵强马壮,打败了越国,一直打到越都,勾践也成了俘虏。吴王夫差欲把勾践带回国,要从精神上丶肉体上彻底摧毁越国的斗志和信心。范蠡对文仲说:留在大王身边应对吴王公不如我,坚守越

  •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你认为哪个统治者的领导能力是最好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在位长。否则,就选汉武帝了。还是隋文帝杨坚吧,武功的话,结束割据的中国,文的话就太多了,科举制度啊,三省六部制啊都是历史贡献。唐朝的繁荣一方面是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武则天,李隆基等君王的努力,一方面不得不说隋朝的杨坚做了非常多的贡献!而且呢是非常合理的制度设计!当然杨坚运气也不错,他的父亲叫杨忠

  • 李靖算得上是所有朝代里军事实力最强的人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李靖是隋末至唐初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征战数十年,罕有败绩,为唐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肃宗时武庙十哲之一,被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是古之韩、白、卫、霍所不及的人物。那么李靖是不是就算得上所有朝代里军事能力及业绩最强的人物呢?我们知道,即使两个能力完全相同的

  • 刘邦有哪些过人的领导能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的领导能力实在是太强了,毛主席评价最为中肯:刘邦是封建社会里最厉害的帝王!基本是决策对、会用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乍一听说刘邦是最厉害的皇帝,很多人肯定会皱眉,颇感质疑,毕竟刘邦的“小混混”气质太浓,望之不似明君。这个“最厉害”的评价其实来自于熟读历史的。如此评价究竟有着怎样的道理?刘邦到底算

  •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各自主要功绩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注意秦国地图变化!)秦始皇奋六世余烈,始于秦孝公,终于秦庄襄王,其间四位分别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国位居西部,尊白帝,立国较晚,常常被中原诸侯国所耻,综合国力属于较后水准。到孝公,他的历史重担是变法图强。怎么变?所以,孝公重用法家商鞅,开展轰轰烈烈的变革,实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

  •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帝王中,最优秀的前三位,你认为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影响较深的有以下三位帝王:第一位康熙大帝玄烨。第二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第三位元世祖忽必烈。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积极吸以汉民族的先进文化,提升了本民族的文化水平,有的少数民族逐渐融入汉民族中。在众多少数民族帝王之中,能排列前三甲的是北魏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