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寡人之于国也》中最后孟子劝说梁惠王成功没有?为什么?
言轻莫劝人,能劝说的人,一定是志同道合的,孟子劝说梁惠王是成功的。
因为孟子从几个方面进言说了,只有实行仁政,保护资源和人力的重要性,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总而言之,就是“以民为本”……
附:配图、第八次百万爆款认证
《寡人之于国也》中最后孟子劝说梁惠王没有成功。
梁惠王,即魏惠王。惠王六年从安邑迁都大梁,因称梁惠王。梁惠王即位之初,魏国经过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以及魏武侯时期的发展,成为战国初年最为强大的国家,但到他在位的后期,魏国遭遇一连串的军事、外交失败,国力大减。
公元前361年,在梁惠王执政后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梁惠王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于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在这场问答中,孟子委婉含蓄地用“五十步笑百步”的类比来证明他的“移民移粟”与邻国的君王不用心相比并无本质区别,所以也就产生不了显著效果。对梁惠王提出了仁政思想: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做到这些,“斯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应是心有所动,孟子自然也不愿放弃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孟子在大梁居住了一年多,在此期间,梁惠王应是将孟子作为贵客相待,孟子也经常不失时机地向他宣扬仁政思想。
但是孟子在大梁一年多的时间里,未见相关法令的真正实施。梁惠王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势必会因触犯到贵族的权益而受到激烈抵触。在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在变革之初也是遇到巨大的阻力;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打击大贵族特权和利益,楚悼王死后,在楚悼王的灵堂上,贵族们射杀了吴起,可以想见改革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对之烈;商鞅在秦国变法,也遭到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此时已年过八十,在位将近50年的梁惠王即使是心有余,但力已不足。
其次梁惠王在位前期还能够招纳贤人,锐意整军,魏国也因此一度人才济济。但梁惠王之世也是魏国人才大流失的时期,魏国先后逼走了吴起、孙膑、商鞅、犀首、张仪、范雎、尉缭等名士,更有大批实干士子流失,其中十之八九流失于梁惠王时期。随着人才的流失,魏国也开始走下坡路,国势日渐衰退。以至于梁惠王后期“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同时,梁惠王是战国之世最好收藏珠宝且以此为荣的国君,历史上曾有“惠王问宝”的典故。由此也可看出他平庸昏聩,纨绔浮华,外在言行豪爽大器,而内在精神却狭小不能容才。孟子虽然受到梁惠王的礼遇,但只是流于表面,并未真正的被赏识、重用。
还有孟子的政治理想是“施仁政,行王道”,“王道”即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但在战国之世,孟子所述“唐虞三代之德”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王道”是不会受到君王真正认可的。所以他的仁政学说也就没有得到实行,虽然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劝谏梁惠王行“王道”:“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希望君王能够减轻人民负担,赋税徭役适度,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丰衣足食,养生丧死无憾,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劝导百姓依礼而行。毕竟战国斯时帝王们还是喜欢比较直接快速见效的“霸道”的。
后来梁惠王去世,梁襄王继位,《孟子》中记载:“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见过襄王后认为这位魏襄王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然后又以“卒然问曰”,点出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面对这样一位国君,孟子虽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向他宣讲仁政爱民的思想,但最终也是未见结果,不久,孟子就离开了魏国。
孟子,关注苍生,心系百姓,胸襟博大,主张民贵君轻、以民为本,是其仁;机智聪颖,旁征博引,因势利导,层层推进,归谬反驳,执经行权,是其智!孟子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千年的历史,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