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有没有古代赊账不还钱的典故

有没有古代赊账不还钱的典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643 更新时间:2024/1/30 3:28:18

早年有个秀才,来到酒肆,见到老板愁眉苦脸,正为一大堆欠条发愁,嘴里发着牢骚:没钱吃饭就别吃,吃了就欠钱。一些有钱人更缺德,吃饭不付现钱尽赊账,一向他要钱就恼。这样的小本经营怎能经得起长期赊欠。于是聪明的秀才就在墙上提了几句打油诗: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萧何苏秦巧语言六国,徐庶无语你没辙。赊账好比三结义,要账好比请诸葛。不是本店无情理,只因本小利皮薄。意思是说:进店来吃饭的客人你们都不是穷苦百姓,你们都像苏东坡那样文质彬彬、文明端正。坐下跟我们店家聊起来,就像韩信尊重萧何一样诚恳,甚至甜言蜜语为的是好赊账。你们好像纵横家苏秦游说六国那样口若悬河,说来说去的目的还是要赊账。但是如果我们店主在那里像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不答应你也没辙,但是这样有伤脸面,既影响你们吃饭又影响酒店经营。你们赊账时答应到时给钱的形象就像桃园三结义一样中肯诚信,可是等到我们找你要账的时候店主就像刘备三请诸葛一样难办。您应该知道不是本店不通清理,只是薄利经营实在赊不起,敬请谅解吧。秀才这首打油诗果然起到了奇妙的作用,吃饭赊账的人果然少了。这比起有的酒店“概不赊欠”之类硬邦邦词句顺耳得多、有效得多,关键还是秀才把想赊账者戏称比作名人雅士,利用了吃饭那些人装“高贵”、装“大雅”的心理先给他们戴了高帽,使他们不好意思赊欠达到了酒店经营目的。

因为不讲信用而受到惩罚的历史故事。急急急急急!!!!!!!

烽火戏诸侯呀~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朝为了灭六国其历代君主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下面我说说秦国的历代君王为灭六国做了什么:1.首当其冲,自然是秦献公(384年-前362年)。可能大家会好奇,为什么不是重用商鞅的秦孝公?亲献公废除了当时实行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的制度,改用陶俑。当时最宝贵的就是土地和人民,没有这项举措,也不会有后世的兵马俑。秦献公晚年打败

  • 秦穆公一生广纳贤才,任贤为重,为何死去之时把贤臣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帝王将相死后,都会用活人殉葬,多者数百人,少则几个人,这是当时的风俗与传统。不仅仅是帝王将相,普通的士大夫死后,也会根据自己的实力选一个或者数个人殉葬,以彰显身份尊贵。殉葬的人越多,殉葬的人级别越高,则主人越尊贵。因此秦穆公死前同意了子车氏三贤为他殉葬的请求,不过一件事让子车氏三贤青名留名

  • 历史上还有哪些人具有忠贞的品格?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一、古代历史上英雄忠贞品格的有:1,文天祥。一身正气,民族英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

  • 古代年老的皇帝如何在生前打压太子,而又保证其在自己死后有足够的权利继位?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年老的皇帝如何在生前打压太子,而又保证其在自己死后有足够的权利继位?这个问题估计出自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片子里圣人想安逸生活,又不肯交出权力,宁愿类似君主立宪把朝政交给右相,也不想提前退位,把皇位交给太子。这是为什么呢?先说年老的皇帝在年老时为什么打压太子一、觉得太子不如自己,太子结党就

  • 古代的皇帝凭什么让那么多人为他卖命呢?难道真的相信他是所谓的“真命天子”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这命题分两步看。前句一个和后一个有因果关系。纯属牵强附会。前一句,放在今天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替老板打工?后一句就来个附会,说当年老板目光敏锐,意志坚强,排除万难,家不要,妻不管,娃儿读书坑老妈代,然后,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喝凉水,啃馒头。终于从地摊上掘得人生的半桶金,然后,然后就是合伙的来了,打工的

  • 中国古代历史上死得最有气节的是哪三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第一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之时,崇祯帝放弃了迁都计划,眼见形势不可逆转,命太子及诸王出宫躲避,之后,周皇后自缢而亡,崇祯帝又砍伤长平公主,刺死了昭仁公主,决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隔日,召百官上朝,竞无一人前来,崇祯帝遂在煤山(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践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

  • 青年侍卫官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此事见于西汉刘向散文《说苑.正谏》,大意是:吴王铁了心要征伐楚国,因不愿听从群臣劝谏,下令:“敢有谏者,死!”群臣噤若寒蝉,保命失声。有个聪明绝顶的少年见万马齐喑,忧心如焚,“欲谏不敢,便心生一计:多次天色未明就顶着露水、手持弹弓在吴王的后园做打鸟状,成功引起吴王注意,问他为何露水沾衣?少年正中下怀

  • 《寡人之于国也》中最后孟子劝说梁惠王成功没有?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寡人之于国也》中最后孟子劝说梁惠王成功没有?为什么?言轻莫劝人,能劝说的人,一定是志同道合的,孟子劝说梁惠王是成功的。因为孟子从几个方面进言说了,只有实行仁政,保护资源和人力的重要性,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总而言之,就是“以民为本”……附:配图、第八次百万爆款认证《寡

  • 委婉讽谏帝王得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

  • 告诫君王即使老了也要学习是什么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炳烛之明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询问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