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下面我说说秦国的历代君王为灭六国做了什么:
1.首当其冲,自然是秦献公(384年-前362年)。可能大家会好奇,为什么不是重用商鞅的秦孝公?
亲献公废除了当时实行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的制度,改用陶俑。当时最宝贵的就是土地和人民,没有这项举措,也不会有后世的兵马俑。秦献公晚年打败魏军,收复了西河之地(战略咽喉)。掌握了这块地方,进可逐鹿中原,退可闭门不出,闷头发展。2.其次便是秦孝公(361年-前338年)
重用商鞅,变法强国。迁都咸阳,将顽固的旧贵族留在旧都,使得商鞅变法能更好的推行下去。3.接着便是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期间,唯才是举,推行法制。先后出兵攻灭巴蜀之地,为秦国日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4.下来便是赫赫有名的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秦国在位最长的以为君主
重用范雎,采用远交近攻的政策,蚕食诸侯。公元前262年,以白起为将,发动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卒,赵国元气大伤,使得山东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公元前255年,灭东周,表明秦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意志,灭周是是一个新纪元的真正开始,山东六国的末日也就降临了。5.然后便是秦庄襄王(前249年-前247年),这便是秦始皇的老爹(当然有争议)
命吕不韦率10万之众,消灭东周余党,继续蚕食三晋,攻城略地。6.这最后便是千古一帝的秦王嬴政了(前246-前222)
这就不用说了,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功盖三皇,德过五帝,创了N个第一。以上所述,便是秦国历代君王的重要贡献,大家有不同见解的欢迎留言一同探讨。
秦国的祖先,根据《史记》记载,是颛顼帝的后代,嬴是舜帝赐予姓氏。
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甘肃南部,环境恶劣,领地位置并不好。秦国经历过上百年的经营,才逐渐适应这里。秦国前期,在秦文公和几代君主的努力,向西征战西戎,拓宽版图直至关中东端,在春秋时期这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秦国真正崛起是在第九代君主秦穆公时期。
秦穆公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君主。他在位时也有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一干谋臣辅佐,穆公在位39年,经过东征西讨,开辟疆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历史上有很多人说秦穆公时期开始,就已经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本人觉得贡献是有,但没有多大作用。
一是穆公在死后,因为当时的风俗习惯,秦国让很多谋臣陪着他一起殉葬,对当时秦国的国力是个不小的打击。二是他和秦朝建立相距太远,中间相差了近400年,就是嬴政的先祖,而且秦穆公之后,秦国也沉寂了百年,后世国君没有什么作为。但是秦穆公对以后的秦国确实产生了影响,受他影响最大的是秦孝公。
秦孝公是秦国第25代君主,秦王朝统一六国的基础全在于这一代开始真正打下。秦孝公也是一位雄主,一直想将秦国恢复到秦穆公时期的强盛局面,他在位时重用商鞅,在秦国颁布了《垦草令》,废井田,开阡陌,废井田是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设立了县令、县丞制度,将小乡、小邑等村落合并为县,设立了三十一县,统一了度量衡制度,这些看起来是否眼熟,正是秦王朝建立后“郡县制”、“度量衡”的前身。经过秦孝公的治理,秦国迁都咸阳,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的继位人秦惠文王虽然继位后就车裂了商鞅,但是变法政策在他这里却得到了加强,秦国的君主也在他这一任开始称王,
到秦昭襄王这一任,在位56年之久,长平之战、华阳之战、五国伐齐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
秦始皇之前,秦国君主不断沿袭秦孝公变法后的体制,国力日渐强盛,最终直到秦始皇即位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宏图大业。
以史为鉴,可知情商。更多情商、历史内容,欢迎关注@历史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