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朝为了灭六国其历代君主做了什么?

秦朝为了灭六国其历代君主做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768 更新时间:2024/1/15 12:40:32

大家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下面我说说秦国的历代君王为灭六国做了什么:

1.首当其冲,自然是秦献公(384年-前362年)。可能大家会好奇,为什么不是重用商鞅的秦孝公

亲献公废除了当时实行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的制度,改用陶俑。当时最宝贵的就是土地和人民,没有这项举措,也不会有后世的兵马俑。秦献公晚年打败魏军,收复了西河之地(战略咽喉)。掌握了这块地方,进可逐鹿中原,退可闭门不出,闷头发展。2.其次便是秦孝公(361年-前338年)

重用商鞅,变法强国。迁都咸阳,将顽固的旧贵族留在旧都,使得商鞅变法能更好的推行下去。3.接着便是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期间,唯才是举,推行法制。先后出兵攻灭巴蜀之地,为秦国日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4.下来便是赫赫有名的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秦国在位最长的以为君主

重用范雎,采用远交近攻的政策,蚕食诸侯。公元前262年,以白起为将,发动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卒,赵国元气大伤,使得山东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公元前255年,灭东周,表明秦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意志,灭周是是一个新纪元的真正开始,山东六国的末日也就降临了。5.然后便是秦庄襄王(前249年-前247年),这便是秦始皇的老爹(当然有争议)

命吕不韦率10万之众,消灭东周余党,继续蚕食三晋,攻城略地。6.这最后便是千古一帝的秦王嬴政了(前246-前222)

这就不用说了,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功盖三皇,德过五帝,创了N个第一。以上所述,便是秦国历代君王的重要贡献,大家有不同见解的欢迎留言一同探讨。

秦国的祖先,根据《史记》记载,是颛顼帝的后代,嬴是舜帝赐予姓氏。

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甘肃南部,环境恶劣,领地位置并不好。秦国经历过上百年的经营,才逐渐适应这里。秦国前期,在秦文公和几代君主的努力,向西征战西戎,拓宽版图直至关中东端,在春秋时期这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秦国真正崛起是在第九代君主秦穆公时期。

秦穆公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君主。他在位时也有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一干谋臣辅佐,穆公在位39年,经过东征西讨,开辟疆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历史上有很多人说秦穆公时期开始,就已经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本人觉得贡献是有,但没有多大作用。

一是穆公在死后,因为当时的风俗习惯,秦国让很多谋臣陪着他一起殉葬,对当时秦国的国力是个不小的打击。二是他和秦朝建立相距太远,中间相差了近400年,就是嬴政的先祖,而且秦穆公之后,秦国也沉寂了百年,后世国君没有什么作为。但是秦穆公对以后的秦国确实产生了影响,受他影响最大的是秦孝公。

秦孝公是秦国第25代君主,秦王朝统一六国的基础全在于这一代开始真正打下。秦孝公也是一位雄主,一直想将秦国恢复到秦穆公时期的强盛局面,他在位时重用商鞅,在秦国颁布了《垦草令》,废井田,开阡陌,废井田是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设立了县令、县丞制度,将小乡、小邑等村落合并为县,设立了三十一县,统一了度量衡制度,这些看起来是否眼熟,正是秦王朝建立后“郡县制”、“度量衡”的前身。经过秦孝公的治理,秦国迁都咸阳,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的继位人秦惠文王虽然继位后就车裂了商鞅,但是变法政策在他这里却得到了加强,秦国的君主也在他这一任开始称王,

到秦昭襄王这一任,在位56年之久,长平之战、华阳之战、五国伐齐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

秦始皇之前,秦国君主不断沿袭秦孝公变法后的体制,国力日渐强盛,最终直到秦始皇即位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宏图大业。

以史为鉴,可知情商。更多情商、历史内容,欢迎关注@历史的情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穆公一生广纳贤才,任贤为重,为何死去之时把贤臣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帝王将相死后,都会用活人殉葬,多者数百人,少则几个人,这是当时的风俗与传统。不仅仅是帝王将相,普通的士大夫死后,也会根据自己的实力选一个或者数个人殉葬,以彰显身份尊贵。殉葬的人越多,殉葬的人级别越高,则主人越尊贵。因此秦穆公死前同意了子车氏三贤为他殉葬的请求,不过一件事让子车氏三贤青名留名

  • 历史上还有哪些人具有忠贞的品格?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一、古代历史上英雄忠贞品格的有:1,文天祥。一身正气,民族英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

  • 古代年老的皇帝如何在生前打压太子,而又保证其在自己死后有足够的权利继位?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年老的皇帝如何在生前打压太子,而又保证其在自己死后有足够的权利继位?这个问题估计出自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片子里圣人想安逸生活,又不肯交出权力,宁愿类似君主立宪把朝政交给右相,也不想提前退位,把皇位交给太子。这是为什么呢?先说年老的皇帝在年老时为什么打压太子一、觉得太子不如自己,太子结党就

  • 古代的皇帝凭什么让那么多人为他卖命呢?难道真的相信他是所谓的“真命天子”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这命题分两步看。前句一个和后一个有因果关系。纯属牵强附会。前一句,放在今天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替老板打工?后一句就来个附会,说当年老板目光敏锐,意志坚强,排除万难,家不要,妻不管,娃儿读书坑老妈代,然后,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喝凉水,啃馒头。终于从地摊上掘得人生的半桶金,然后,然后就是合伙的来了,打工的

  • 中国古代历史上死得最有气节的是哪三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第一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之时,崇祯帝放弃了迁都计划,眼见形势不可逆转,命太子及诸王出宫躲避,之后,周皇后自缢而亡,崇祯帝又砍伤长平公主,刺死了昭仁公主,决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隔日,召百官上朝,竞无一人前来,崇祯帝遂在煤山(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践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

  • 青年侍卫官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此事见于西汉刘向散文《说苑.正谏》,大意是:吴王铁了心要征伐楚国,因不愿听从群臣劝谏,下令:“敢有谏者,死!”群臣噤若寒蝉,保命失声。有个聪明绝顶的少年见万马齐喑,忧心如焚,“欲谏不敢,便心生一计:多次天色未明就顶着露水、手持弹弓在吴王的后园做打鸟状,成功引起吴王注意,问他为何露水沾衣?少年正中下怀

  • 《寡人之于国也》中最后孟子劝说梁惠王成功没有?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寡人之于国也》中最后孟子劝说梁惠王成功没有?为什么?言轻莫劝人,能劝说的人,一定是志同道合的,孟子劝说梁惠王是成功的。因为孟子从几个方面进言说了,只有实行仁政,保护资源和人力的重要性,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总而言之,就是“以民为本”……附:配图、第八次百万爆款认证《寡

  • 委婉讽谏帝王得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

  • 告诫君王即使老了也要学习是什么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炳烛之明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询问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再学习

  • 赵普诸葛亮劝谏君王的方法和邹忌有什么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邹忌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先讲故事,再摆道理,条理清晰。好像一篇好的议论文。但是诸葛亮用得是感情,希望能打动君王①诸葛亮采用直谏的方式,邹忌采用了委婉的讽谏邹忌通过向君王“讽刺”自己的相貌,以小推大,劝谏君王。而诸葛亮则是试图以深深的感情打动君主。孙权劝吕蒙: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起初,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