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帝王将相死后,都会用活人殉葬,多者数百人,少则几个人,这是当时的风俗与传统。不仅仅是帝王将相,普通的士大夫死后,也会根据自己的实力选一个或者数个人殉葬,以彰显身份尊贵。殉葬的人越多,殉葬的人级别越高,则主人越尊贵。因此秦穆公死前同意了子车氏三贤为他殉葬的请求,不过一件事让子车氏三贤青名留名了,秦穆公却背上了害贤的名声。
在古代,有的大臣为了显示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国君的爱戴,会在国君死前请求自己为国君殉葬,以此获得忠臣的名声,同时给家族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子车氏三贤生前辅助秦穆公理政,但是名声不显,跟丞相百里溪、谋臣由余、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相比,他们默默无名。因此秦穆公死前,他们三人上书国君,要求为国君殉葬。
秦穆公当然不愿意三人为他殉葬,毕竟这样做就会留下害贤的名声。不过子车氏三贤心意已决,硬要给秦穆公殉葬,否则就自尽而亡。秦穆公为了满足三个臣子的心意,最终同意了三贤的请求。秦穆公葬礼那天,子车氏三贤紧随棺木行走,百姓们备感伤心:一则感伤一代雄主离世;二则感伤三位贤人将亡。当封墓石落下后,百姓们发出了喝彩,他们喝彩的是子车氏三贤的忠良,喝彩的是秦穆公的圣明,竞能让三贤为其殉葬!
子车氏三贤实现了他们的理想,终于名留青史了,但是子车氏的后人不满意,因为随着子车氏三贤的离世,子车氏家族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为了纪念伟大的祖先,子车氏族人请了儒生写了《黄鸟》,在诗中他们表示愿意用一百人代替子车氏三贤为秦穆公殉葬。那么代替子车氏殉葬的人是谁呢?当然不是子车氏的贵族,而是奴隶;他们愿意用一百个奴隶代替子车氏三贤给国君殉葬。
后来孔子公开表示人殉制度不合理,应当废除,孔子曾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了表达他反对人殉的意志,孔子将《黄鸟》收录入《诗经》。孔子忘了,他自己是殷商后裔,他的祖先商人更喜欢用活人来祭祀天地鬼神,死于人祭的奴隶、贵族不可计数。
一提到秦穆公,我们就会想到很多与他有关的历史典故,如秦晋之好,秦穆公帮助重耳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重耳,从此秦晋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还有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换回了一代名相百里奚,以及九方皋相马等等一系列历史典故和故事。
从以上与秦穆公有关的历史典故来看,秦穆公是一位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左丘明《左传》记载: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一也。他被《史记索隐》等书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他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灭梁国等,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灭掉西放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百里奚
秦穆公虽然是一位明君,他所开创的秦国伟业也受到了后人的肯定,但是唯独他做的一件事情让后来很多人诟病,那就是人殉。秦穆公三十九年即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殉葬而死的有177人,其中就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和针虎。这三人都十分善良、勇武。当时的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彼苍天者,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以此表达对用人殉制度的愤怒。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用人殉与他的明君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谓的明君,不仅仅在当政的时候要主动纳谏、开明、勤政务实,在自己行将故去的时候,也要保持一贯的明君做法,人殉是有背明君圣主的道德标准的,而且秦穆公所确定的人殉还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这势必对自己的继任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样有用的人才应该作为辅佐下一代君王,而不是同他一同埋葬在坟墓里。
秦穆公墓
但是,对于奄息、仲行、针虎三人的殉葬行为究竟是主动殉葬还是被动殉葬一直存在争议的,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子舆氏三人是主动殉葬的,他们非常忠君爱国,也就是他们十分敬佩秦穆公的人格魅力,非常愿意辅佐他成就天下大业,而当听到明君已故时,三人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秦穆公的忠心,资源加入殉葬的队伍之中。而这也有一段历史的记载:
百里奚
在秦穆公晚年,他就有想和群众一道赴黄泉的想法。一次,他与群众饮酒,君臣之间推杯换盏不亦乐乎,喝的那叫一个痛快,趁大家喝的高兴的时候,秦穆公说话了:咱们君臣,生时同乐,死后也要同哀啊!当时奄息、仲行和针虎三位大臣也在场,喝酒喝的也不少,当秦穆公说完此话后,三人当场就像秦穆公表态,愿意随秦穆公共赴黄泉。
所以说,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认为三人的殉葬应该是个人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行为,之所以这样说:
秦穆公明君圣主,他知道未来大秦王朝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人才。而殉葬的三人正是朝中的骨干之人,是当时朝堂上杰出人物的代表,如果秦穆公让此三人殉葬,难道他不顾自己的一世英名了吗!他生前所积攒下来被人称颂的功绩,都会因这个决策而被否定,我想聪明的秦穆公不会傻到如此地步。
但即便如此,秦穆公去世后,人殉一共177名,除了此三人之外,还有174名,这也能看出在秦穆公身上所带有的他所代表的那个阶层的局限性和残忍性。春秋时期正是人殉非常盛行的时代,天子死后,殉葬者多达数百人,少也数十人,将军大夫级别的,殉葬者多则数十人,少则几个。虽然秦穆公是明君,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文明开化程度不高的限制,他还是选择了惨无人道的人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