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穆公一生广纳贤才,任贤为重,为何死去之时把贤臣殉葬?

秦穆公一生广纳贤才,任贤为重,为何死去之时把贤臣殉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83 更新时间:2023/12/10 21:36:14

春秋时期,帝王将相死后,都会用活人殉葬,多者数百人,少则几个人,这是当时的风俗与传统。不仅仅是帝王将相,普通的士大夫死后,也会根据自己的实力选一个或者数个人殉葬,以彰显身份尊贵。殉葬的人越多,殉葬的人级别越高,则主人越尊贵。因此秦穆公死前同意了子车氏三贤为他殉葬的请求,不过一件事让子车氏三贤青名留名了,秦穆公却背上了害贤的名声。

在古代,有的大臣为了显示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国君的爱戴,会在国君死前请求自己为国君殉葬,以此获得忠臣的名声,同时给家族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子车氏三贤生前辅助秦穆公理政,但是名声不显,跟丞相百里溪、谋臣由余、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相比,他们默默无名。因此秦穆公死前,他们三人上书国君,要求为国君殉葬。

秦穆公当然不愿意三人为他殉葬,毕竟这样做就会留下害贤的名声。不过子车氏三贤心意已决,硬要给秦穆公殉葬,否则就自尽而亡。秦穆公为了满足三个臣子的心意,最终同意了三贤的请求。秦穆公葬礼那天,子车氏三贤紧随棺木行走,百姓们备感伤心:一则感伤一代雄主离世;二则感伤三位贤人将亡。当封墓石落下后,百姓们发出了喝彩,他们喝彩的是子车氏三贤的忠良,喝彩的是秦穆公的圣明,竞能让三贤为其殉葬!

子车氏三贤实现了他们的理想,终于名留青史了,但是子车氏的后人不满意,因为随着子车氏三贤的离世,子车氏家族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为了纪念伟大的祖先,子车氏族人请了儒生写了《黄鸟》,在诗中他们表示愿意用一百人代替子车氏三贤为秦穆公殉葬。那么代替子车氏殉葬的人是谁呢?当然不是子车氏的贵族,而是奴隶;他们愿意用一百个奴隶代替子车氏三贤给国君殉葬。

后来孔子公开表示人殉制度不合理,应当废除,孔子曾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了表达他反对人殉的意志,孔子将《黄鸟》收录入《诗经》。孔子忘了,他自己是殷商后裔,他的祖先商人更喜欢用活人来祭祀天地鬼神,死于人祭的奴隶、贵族不可计数。

一提到秦穆公,我们就会想到很多与他有关的历史典故,如秦晋之好,秦穆公帮助重耳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重耳,从此秦晋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还有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换回了一代名相百里奚,以及九方皋相马等等一系列历史典故和故事。

从以上与秦穆公有关的历史典故来看,秦穆公是一位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左丘明《左传》记载: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一也。他被《史记索隐》等书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他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灭梁国等,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灭掉西放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百里奚

秦穆公虽然是一位明君,他所开创的秦国伟业也受到了后人的肯定,但是唯独他做的一件事情让后来很多人诟病,那就是人殉。秦穆公三十九年即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殉葬而死的有177人,其中就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和针虎。这三人都十分善良、勇武。当时的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彼苍天者,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以此表达对用人殉制度的愤怒。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用人殉与他的明君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谓的明君,不仅仅在当政的时候要主动纳谏、开明、勤政务实,在自己行将故去的时候,也要保持一贯的明君做法,人殉是有背明君圣主的道德标准的,而且秦穆公所确定的人殉还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这势必对自己的继任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样有用的人才应该作为辅佐下一代君王,而不是同他一同埋葬在坟墓里。

秦穆公墓

但是,对于奄息、仲行、针虎三人的殉葬行为究竟是主动殉葬还是被动殉葬一直存在争议的,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子舆氏三人是主动殉葬的,他们非常忠君爱国,也就是他们十分敬佩秦穆公的人格魅力,非常愿意辅佐他成就天下大业,而当听到明君已故时,三人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秦穆公的忠心,资源加入殉葬的队伍之中。而这也有一段历史的记载:

百里奚

在秦穆公晚年,他就有想和群众一道赴黄泉的想法。一次,他与群众饮酒,君臣之间推杯换盏不亦乐乎,喝的那叫一个痛快,趁大家喝的高兴的时候,秦穆公说话了:咱们君臣,生时同乐,死后也要同哀啊!当时奄息、仲行和针虎三位大臣也在场,喝酒喝的也不少,当秦穆公说完此话后,三人当场就像秦穆公表态,愿意随秦穆公共赴黄泉。

所以说,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认为三人的殉葬应该是个人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行为,之所以这样说:

秦穆公明君圣主,他知道未来大秦王朝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人才。而殉葬的三人正是朝中的骨干之人,是当时朝堂上杰出人物的代表,如果秦穆公让此三人殉葬,难道他不顾自己的一世英名了吗!他生前所积攒下来被人称颂的功绩,都会因这个决策而被否定,我想聪明的秦穆公不会傻到如此地步。

但即便如此,秦穆公去世后,人殉一共177名,除了此三人之外,还有174名,这也能看出在秦穆公身上所带有的他所代表的那个阶层的局限性和残忍性。春秋时期正是人殉非常盛行的时代,天子死后,殉葬者多达数百人,少也数十人,将军大夫级别的,殉葬者多则数十人,少则几个。虽然秦穆公是明君,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文明开化程度不高的限制,他还是选择了惨无人道的人殉之路。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还有哪些人具有忠贞的品格?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一、古代历史上英雄忠贞品格的有:1,文天祥。一身正气,民族英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

  • 古代年老的皇帝如何在生前打压太子,而又保证其在自己死后有足够的权利继位?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年老的皇帝如何在生前打压太子,而又保证其在自己死后有足够的权利继位?这个问题估计出自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片子里圣人想安逸生活,又不肯交出权力,宁愿类似君主立宪把朝政交给右相,也不想提前退位,把皇位交给太子。这是为什么呢?先说年老的皇帝在年老时为什么打压太子一、觉得太子不如自己,太子结党就

  • 古代的皇帝凭什么让那么多人为他卖命呢?难道真的相信他是所谓的“真命天子”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这命题分两步看。前句一个和后一个有因果关系。纯属牵强附会。前一句,放在今天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替老板打工?后一句就来个附会,说当年老板目光敏锐,意志坚强,排除万难,家不要,妻不管,娃儿读书坑老妈代,然后,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喝凉水,啃馒头。终于从地摊上掘得人生的半桶金,然后,然后就是合伙的来了,打工的

  • 中国古代历史上死得最有气节的是哪三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第一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之时,崇祯帝放弃了迁都计划,眼见形势不可逆转,命太子及诸王出宫躲避,之后,周皇后自缢而亡,崇祯帝又砍伤长平公主,刺死了昭仁公主,决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隔日,召百官上朝,竞无一人前来,崇祯帝遂在煤山(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践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

  • 青年侍卫官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此事见于西汉刘向散文《说苑.正谏》,大意是:吴王铁了心要征伐楚国,因不愿听从群臣劝谏,下令:“敢有谏者,死!”群臣噤若寒蝉,保命失声。有个聪明绝顶的少年见万马齐喑,忧心如焚,“欲谏不敢,便心生一计:多次天色未明就顶着露水、手持弹弓在吴王的后园做打鸟状,成功引起吴王注意,问他为何露水沾衣?少年正中下怀

  • 《寡人之于国也》中最后孟子劝说梁惠王成功没有?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寡人之于国也》中最后孟子劝说梁惠王成功没有?为什么?言轻莫劝人,能劝说的人,一定是志同道合的,孟子劝说梁惠王是成功的。因为孟子从几个方面进言说了,只有实行仁政,保护资源和人力的重要性,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总而言之,就是“以民为本”……附:配图、第八次百万爆款认证《寡

  • 委婉讽谏帝王得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

  • 告诫君王即使老了也要学习是什么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炳烛之明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询问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再学习

  • 赵普诸葛亮劝谏君王的方法和邹忌有什么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邹忌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先讲故事,再摆道理,条理清晰。好像一篇好的议论文。但是诸葛亮用得是感情,希望能打动君王①诸葛亮采用直谏的方式,邹忌采用了委婉的讽谏邹忌通过向君王“讽刺”自己的相貌,以小推大,劝谏君王。而诸葛亮则是试图以深深的感情打动君主。孙权劝吕蒙: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起初,吴王

  • 为什么古代,地位低的臣民要忠于地位高的君王,并且认为是光荣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古代认为皇上是天子,我等都是凡人,所以凡人臣服天子理所应当,不敢多想。在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大臣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觉得自己能力弱的,无法成为皇帝掌控全国的,还是乖乖臣服。但是那些觉得自己很有能力,野心勃勃之辈,当然随时找机会造反。儒家思想认为忠君爱国。儒家礼教要求君叫臣死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