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皇帝有哪些名称避讳的例子?

古代皇帝有哪些名称避讳的例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198 更新时间:2023/12/8 22:30:27

这个案例非常的多,因为什么东西,只要皇帝用了,基本上其他人就都别想了,名字也是一样。我举几个例子给大家看看:

1.明代王爷的名字,之前有一个问题问,为什么明代的王室和元素周期表那么像?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老朱家的孩子,名字必须得按照金木水火土的偏旁来取。但是好取的字都得紧着皇家,所以就没办法,只能自己拿偏旁和部首凑字了。

2.宋太宗:他原名叫赵匡义,直到他老哥当皇帝的时候被改名为赵光义,然后他自己当皇帝了,就又改名叫赵炅。他老弟也差不多,原来叫赵匡美,后来叫赵光美,最后叫赵廷美

3.元宵和汤圆:糯米皮包点儿芝麻馅,有的叫元宵,有的叫汤圆,名称不同做法不一。但是袁世凯称帝的时候,却一律改为了汤圆。因为他担心老袁家消了。不过最后,也没如他所愿。

4.时宪书:每年的历法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国家行政到生产劳动。但是由于乾隆的大名叫弘历,为了避讳,就只能把历法改名为时宪书了。

避讳“登峰造极”,非洪秀全莫属!

首先,需要避开洪秀全、洪秀全的父亲和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首义诸王的名字。

其次,连代表尊贵和权力的字也要回避。如君、王、臣、后、主、督……

还有,贵族、官员居住地也不得说出口。如京、都、宫、阙、殿、府......

甚至,因为洪秀全尊基督为“先师”,所以用“司”代替“先师”;《圣经》中称耶稣为“人子”,因此“子”字被禁用;耶稣是洪秀全的哥哥,于是,“哥”字便也从人口中消失。

最后,就是迷信避讳。比如“死”用“老”代替,“败”用”胜”代替,“无锡”用“抚锡”代替。哪怕“减少”这种无关宏旨的词也要用“斡旋”代替。

大概,正牌皇帝知道后,也得甘拜下风!

为什么古人写错了字叫“通假字”,而我们写错字叫“错别字”呢?

相信大部分人在学生时代都会对语文课本上的“通假字”产生迷惑为什么古人写的就是通假字,而我们自己写的就成了“错别字”呢?其实,错别字就是错别字,通假字就是通假字,写出通假字的古人也是很无奈的。

先来看一下错别字吧:

清代有两位著名学者对错别字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位是王念孙先生,他表示:“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再文字”,意思是文字就是表达思想的一个工具,其主要用途还是用来表达语言,所以只要念出来大家都能听懂就行了,不管是不是错别字。但是著名史学家赵翼先生就表示,丁是丁,卯是卯,别给错别字找借口。他说:“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意思是只要出现了一个始作俑者,把错别字当成规范字来用,就会误导一大片人。错字就是错字,字确实是用来读的,但是写在书上,就是用来看的。

再来看一下通假字。国史君(国史通论)在之前文章中曾经解释过,我们平时所说的通假字包含了三种情况,即古今字、异体字以及通假字。

第一、古今字在“汉字六书”中有一种就是“假借”,比如“然”字下边的四点水(灬)其实不叫四点水,而是火字底,它本来就读作“火”,释义也是“火”,所以“然”本来就是“燃烧”的意思。但是后来“然”的意思发生了转变,成了“然后、然而”等意思。所以后世就不得不画蛇添足地在“然”字左边加了个火字旁,用“燃”来表示燃烧的意思。而我们后世再读古书的时候,就把“然”当成“燃”的通假字来解释了,这就是“古今字”。

第二、通假字之所以出现通假字的情况,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因为咱老祖宗生活的时代,汉字数量太少,就会用字形或者读音相似的字来表示另一个意思,比如“常与村人共”、“共其乏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承其嘉惠”这四句话中都有“共”字,但是每个“共”的含义都不相同,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作者生活的年代,只有一个“共”字,而没有“供、拱、恭”等字。所以,在后世看来,“共”就是通假字,咱当然没有理由说古人写了错别字。

第三、异体字异体字的出现还是因为古代的知识普及率不高,尽管是同一个源头,但是不同的地域就会让汉字出现不同的发展,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要统一文字。我们建国之后也颁布了规范字,将“”规范为“泪”,将“”规范为“群”等。

当然,古人也会写错别字,比如清朝已经有了“座”,但是咱中学课本中的《口技》写的却是“满坐寂然”,这就明显是错别字而不是通假字了。

所以,古人写“通假字”有一定的不得已之处,而现在再写错别字就不能以自己写的是“通假字”来当借口了。

题主好,这是一个值得谈说的问题,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同与我们写错字,但与写错字是有一定关系的,其情况复杂,野狐在此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汉字是按照一定规律创造出来的,汉代许慎将其归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中是造字之法,后两种是用字之法。

现在,我们的汉字有十万之多,字的诞生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在社会交际越来越复杂深刻的过程逐渐增加的,造字的速度常会滞后于需要,假借就成为了一种很正常的手段。“自”的本意是鼻子,当时并没有自己的意思,可要说自己,没有这个字,那就借用了,久借不归,后来干脆造一个“鼻”字以示区别。

假借是原来没有这个字,因为需要借用他字,这不同于通假字,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用了他字替代。这两者在本质上原不同,但通假字和六书的假借多少还是有点关系的,假借为通假提供了理论支持。

既然有本字为何要通假?“字之音同而义异,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为别字也。”清赵翼《陔余从考》说白了就是当初文献传抄中写错了,古代印刷落后,文化主要是靠口口相传,所以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清代学者王念孙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加上方言发音的差异,传抄文献错讹的字就时有发生。

语言是约定俗称的,在文字上也是如此,大家对此不以为错,相互效仿使用,久而通假字大行其道,有时不用通假字到显得不够味道。王维有诗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他用“著”不用“着”;古人有名联:“世事正须高著眼,宦情不厌少低头”,也是用著“著”不用“着”,这也成为一种习惯和偏好吧。

“属”同“嘱”,在书画跋中书画家都习惯用“属”来代替“嘱”,今天依然这样来做,如此会更为高古有味吧。

通假字最早怕是写错了,但历史认可了他,这不同于我们写错字,因为后世使用时人家知道其中的道理,我们写错了那是实实在在的错了。

另外,书法中常会为了避免重复,书家会使用异体字,还有为了章法和变化,书法有增减笔画的做法,约定俗称,由来已久,也是不同我们平时写的错别字,这点应当知道,别乱说人家写错了,是你不懂。“德”有单人旁的写法,有少一横的写法;“勤”底下三横两横的写法都有;“京”口字中多一横也是有的;“播”上面少一撇正常……不再列举,总之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值得探究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朝不让吃猪肉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好解释:当时主政者“朱”姓,“朱”与“猪”谐音。“朱”者“猪”也!这就和民国时期袁世凯主政一样,硬生生的就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袁消”,改成“汤圆”了!明朝不让吃猪肉的原因是,提问的人在扯犊子。明朝并没有不准吃猪肉的规矩,恰恰相反,国人真正将猪肉作为主要肉食,就是从明朝的时候开始的,在此之前,国

  • 明朝姓高的如何避明仁宗朱高炽的名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提问者想多了,明朝姓高的人不需要避明仁宗朱高炽帝讳中的“高”字!不仅姓不要避,连名字中出现“高”字也不用避。草根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这方面还是相当大气的,《大明律》明文规定:名字中与帝讳同音不同字的不需要避帝讳,只使用了一个字的也不需要避帝讳,除非您叫“X高炽”或者“高炽X”之类,否则不需要改名。当

  • 为什么古人要用通假字?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怎么不直接用“凋”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通假字是现代人的理解。古时候,文字没有现如今的丰富、全面、分门别类,故在用字上,存在着约定俗成的写法。而这些,以今人的看法则称之为错、别字,实则不然。以为例,其义相当于今之雕,古时即作凋用。具体的用法分作几类:辟如今古字,异体字,同音字,借代字等。至于如何应用,一是专家、一是实践,学习吧。还有

  • 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中的避讳避讳制度?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避讳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二是私讳,乃是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到秦代时,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避讳的办法才初步确立。秦始皇名政,于是下令全国改正月为端月;秦始皇的父亲名楚,楚这个字就被改称为荆。汉代律法规定,臣

  •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代哪个皇帝执政期间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代宋神宗执政期间。熙宁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熙宁三年

  • 中国古代那个帝王是因为好色而丢了江山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商纣宠爱妲己不理国事被西周所灭;夏桀因为妹喜被商所灭;周幼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后来被外族所灭;吴王夫差因为西施被越王勾践所灭;唐玄宗因为杨贵妃导致了安史之乱,虽历尽八年平叛成功,可大唐也日渐衰落;陈后主爱美人不爱江山最终导致灭国。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

  • ‘‘皇帝’’二字是如何由来的?皇是谁?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当秦王政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后,他便觉得如果依然使用自商、周以来就有的“王”这个称谓,已经不足以表明他的丰功伟绩,无法彰显他与古往今来统治者的不同,所以就下令让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等臣下商议,更改名号。群臣商议后上表说:上古时代的“五帝”,所能统领的

  • 朱元璋姓朱,那明朝猪叫啥?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就是天王老子来了,明朝那猪还得叫猪!朱元璋压根儿不会在意,因为避讳只避名不避姓,总不能叫别人不姓朱吗?朱元璋是穷苦老百姓出身,决不会断百姓活路,杀猪就是杀猪,哪个大臣要与“杀朱”联系起来,制造混乱,估计朱元璋先把大臣当猪宰了。有故事、野史为证。01、朱元璋写对联过年啦!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迎来了第一个春

  • 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会避讳“民”字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不仅是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就算他驾崩了,只有唐朝还在,就必须避他的讳。记得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最后一句话是:“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明明是“民风”,柳宗元却写作“人风”,没错,这便是避李世民的“民”字讳。唐朝,是一个把避讳制度玩出天际的朝代,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过,它不遵循

  • 因为自己姓朱又属猪,明武宗就下令全国禁止养猪,这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朱厚照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他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