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装的历史电视剧里面,历朝历代的皇帝手里都有传国玉玺,仿佛传国玉玺最终花落谁家,谁就是最后的真龙天子,谁就能够成为一国之君,从而主宰天下苍生。
每逢改朝换代,每逢新旧接替,继任者都会把寻找传国玉玺当成第一任务。到了这里我们不禁有一个问题,难道没有传国玉玺就不能当皇帝?没有传国玉玺就不能让天下臣服吗?一个传国玉玺就真的那么重要吗?
其实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先要明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以及其象征的意义之所在: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方圆四寸,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凭证。
秦朝之后,历代帝王都以得到此玺为最终目的,奉若奇珍,国之重器,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笑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被世人所轻蔑。
隋朝灭亡后,萧皇后带着传国玉玺连人一起失踪,后来唐朝建立,因手中没有此玉玺,于是刻了“受命宝”和“定命宝”两块,以此告诉国人我乃天命所归。
后来贞观四年,隋朝萧皇后来到长安把此传国玉玺交予李世民,至此唐太宗的这块心病也终于去除,终于可以不用再受世人讥讽为“白版皇帝”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得出了答案:“有传国玉玺就能被世人承认,没有传国玉玺即使身登大位也不会被国人所认可。
这种答案好像对,好像也不对。
说对是因为强盛如大唐,贤明如太宗也不得不对一块玉玺而妥协,纵使始皇帝之玺丢失,也不得不以一块它之玉玺作为代替,以安国人之心,以堵天下悠悠之口。
说不对是因为在唐太宗贞观四年之前此玉玺一直不在李唐之手,可是江山依旧是李唐江山。再者而言,唐朝之后还有陆陆续续很多的朝代,难道那块玉就能够一直流传下去吗?就不会丢失吗?
事情确实如此,后唐末年,石敬瑭引契丹军攻至洛阳,末代皇帝李从珂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从此失踪。
传国玉玺上的八个字
自从传国玉玺失踪后,先后经历了有宋元明清四代王朝,在这四朝之中早已没有了传国玉玺,但是他们依然能够江山永固,传国几百余年,可见,无论有没有传国玉玺,都不是决定能否成为皇帝的因素。
而真正决定能否成为皇帝的因素要看天下是否平定,民心是否归附,朝臣是否尽忠,江山是否稳固。而传国玉玺只是一个皇权的象征,皇权的附属品而已,就像人之服装,人之外表装饰,只是起到一切的辅助作用。
其实古代皇帝没有了玉玺,真的也不会怎么样。
真正说了算的是手中的权利和军队。玉玺说白了就是一种表面的象征,开国强势者作为传给自己设定的继承人的信物而已。
历来中国的历史,更朝换代早已习以为常,一代代新的开国之君靠武力谋略取而代之,玉玺虽是权利的象征,到头来也不过是权利者的玩物。实在不足为奇。
传国玉玺是秦朝时期制作的,为什么秦朝之后的朝代依然认可传国玉玺的地位?
这里是不亲自来的守仁君
第一和氏璧的传奇来历
众所周知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打造,不说玉玺,光这块玉就已经是充满传奇故事,价值连城了。
当年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中获精美璞玉一块,他将这块璞玉献给楚厉王,结果被不识货的厉王认定为是一块石头,并且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左脚。
后来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抱着这块玉去见武王,武王不愧是和他老子一脉相承,二话不说砍了卞和的右脚了事。失望至极的卞和抱着和氏璧痛苦三天三夜,甚至哭出了血泪,当时楚文王在位,文王听说后很好奇,便差人询问卞和老在这哭鸡鸟嚎的是咋回事,卞和说我不在乎厉王武王砍了我的双脚,我只是可惜天下人竟然没有一人识货。文王听说后便命玉工将和氏璧剖开,果然里面是稀世珍宝。
后来楚赵结亲,和氏璧便做嫁妆来到了赵国,秦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便以十五城为代价和赵国换和氏璧,遂有了“完璧归赵”之故事。
再后来始皇帝一统天下,便将这和氏璧雕刻为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以表示自己乃上天注定的皇帝,并且希望国家能一代传一代,万世不绝。
第二传国玉玺的特殊意义
传国玉玺虽然是块石头,但是其意义非常大,尤其是到了汉朝这,因为刘邦农民出身,却最终得到了帝位,他不想让别人认为皇帝位是个人就能坐,于是给自己编了一套神话故事,同时也给传国玉玺附上了“君权神授”的意义,此后传国玉玺几乎就代表了君权,为什么孙坚捞到传国玉玺能那么开心,就是这个原因。
不仅如此,传国玉玺还代表着一种传承,曹丕篡位时特意在传国玉玺旁边又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表示自己的帝位是由汉皇传给自己的,并不是自己篡的。
传国玉玺得之则表示“受命于天”,失之则代表“气数已经”。而没有传国玉玺而登大位的人则大多被嘲讽为“白板皇帝”。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对于加强皇权,维护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国玉玺的影响力非常强大,自五代十国遗失后,后世的王朝要不就谎称找到了传国玉玺,要不就大刻玺印,以抹除传国玉玺的影响,但是大多都是欲盖弥彰,反而更加突出了传国玉玺的价值。
“皇帝”这个称呼是秦始皇发明的,秦始皇鲸吞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德比三皇、功盖五帝”,于是将自已“王”的称号升级为“皇帝”,这也就是皇帝的由来。
秦始皇不仅发明了皇帝制度,还发明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如大一统、郡县制等等,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因为汉朝是属于造反而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与秦朝的情况完全不同,因此全盘承袭了秦朝的制度,略加更改,形成汉朝的制度。
光靠武力打下天下,并不能说明汉朝的合法地位,中国古代历来讲究君权神授,于是刘邦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神化,包括刘邦的起义是斩白蛇起义,刘邦的出身是龙的儿子等等记载在史书中,这些神化不过就是为了汉朝的合法性而虚构的。
光虚构这些神话,也不能完全说明刘邦建立的汉朝就有着至高无上的神权,总得有些具体的东西来证明,于是就有了“传国玉玺”。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皇帝制度之后,为了证明自已就是正统的皇帝,而专门下令丞相李斯制作一个玉玺,这个玉玺是用原赵国无价之宝和氏璧雕刻而成,作为正统皇帝的信物,以此代代相传,下一代皇帝凭玉玺而即位,这块玉玺就被称为“传国玉玺”。
为什么“传国玉玺”是皇帝的正统信物呢?
很简单,因为“传国玉玺”代表着皇帝的绝对权力。
相传皇帝的”传国玉玺“有六块,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块玉玺代表着六各不同的权力,因为皇帝施展权力不可能总是口述,也不可能自已亲自向外传达命令,让人代传又怕会有种种失误,因此皇帝向外发号施令就靠这六种玉玺,所以皇帝外发的下令,都是与玉玺的印章,代表着皇帝的命令。
1、皇帝行玺--相当于现在人事部的印章
皇帝行玺的作用是:对外分封诸侯王及官员。在分封诸候王及官员的诏书上,盖上”皇帝行玺“,就表示命令生效,来自皇帝直接分封的正式诏书。
2、皇帝之玺--相当于现在宣传部的印章
皇帝之玺的作用就是:赐给诸候王及官员诏书,传达皇帝的旨意。有可能是表彰功绩的,有可能施加惩罚的,有可能是表达皇帝主张的,有可能是征询意见的。
3、皇帝信玺--相当于现在国防部的印章
皇帝信玺的作用就是:发动士兵对外征战。古代别说皇帝,就是将军要调兵也得需要信物--虎符,首先是皇帝以”皇帝信玺“下达命令,赐于将军虎符,然后将军再去调动军队,不是人人都认得皇帝和将军,但是人人都认得虎符和玉玺,这是信物,也是证据。
4、天子行玺--相当于现在行政部的印章
天子行玺的作用就是:征召大臣或诸候王面见。相当于通知来见面或开会。
5、天子之玺--相当于现在外交部的印章
天子之玺的作用是:处理外国事务。对其它国家的文书、国书盖上天子之玺的印章。
6、天子信玺--相当于现在宗教部的印章
天子信玺的作用就是:下达处理关于鬼神、祭拜之类的命令。
皇帝就是天子,是天的嫡长子,皇帝六玺也称为天子六玺,皇帝依靠这六个玉玺总揽天下的人事权、宣传权、军事权、行政权、外交权、宗教权等等一切权力,玉玺的存在就是皇帝权力的体现。
也有说法是说”传国玉玺“就是皇帝六玺的合称,便不管怎么说,传国玉玺也好,皇帝六玺也罢,皇帝就是靠着这些玉玺来掌管天下的,后世朝代为了维护自已统治的合法性,当然要得到传国玉玺,不然连个玉玺也没有,你说你是皇帝,谁服你?
秦朝之后的朝代是汉朝,当年刘邦率军进入咸阳时,秦王子婴就将象征皇帝的信物交给了刘邦,代表了秦朝的灭亡,而刘邦得到传国玉玺,则表示刘邦继承了秦朝,而证据就是”传国玉玺“。
汉朝开了头,后面的朝代都是如法炮制,以得到传国玉玺为开国的信物,就算没有,仿也仿造一个出来,代表自已是正统皇帝,于是传国玉玺就成了证明皇帝正统的信物和证据。
而且”传国玉玺“上面刻了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意思是:接受天的命令当了皇帝,就应该使百姓长寿、国运永久昌盛。而这也是君权神授的体现,皇帝的权力来自天,也就是神。符合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权力的定义,也就受到历朝历代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