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应该确实是存在的,只不过他的作用与影响并没有现在认为的那么大,在当时应该是一种权利的供奉品,是皇权和至高权利的一种代言品,但是其实际所起到的作用又与帝王们要塑造它的初衷相差甚远,因为真正支撑最高权利的还是广大人民与百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能承载一代又一代帝王是无数百姓,而传国玉玺不能,最后也只是权利的一种代言词,别无他用!
历史上是有传国玉玺的。
天子之印不得僭越古代的印章制度,就如同官服制度、礼节制度、住宅制度等一样,体现着长幼尊卑的宗法原则。玺印被视为皇权、官爵和地位的一种标志,是不能被僭越的。具体表现在印章的材质、纽式、印文规格、名称、印章的大小,以及构成印章的诸方面内容上。在玺印用于封缄竹木简的公牍时代里,甚至连泥的使用都是如此:天子用紫泥,臣下用青泥。
我国统一的印章制度在秦代初步形成,汉代得以完备。此后,伴随各代封建制度、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在秦汉基础上,印章制度由简单、零散而逐渐成熟,至清代形成一整套严密的制度。
得之则“受命于天”印在秦代以前称为“玺”,秦代以后,玺专指帝王的印。传国玉玺是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是封建皇权的最高象征。
传国玉玺最早是秦始皇的专用印章,以玉为材质,所以又称为“玉玺”。“玉玺”共有七方,其中有六方是一个整体,被后世称为“皇帝六玺”。还有一方,由名贵的白玉“和氏璧”制成,上有螭兽纽,正面刻有当时的丞相李斯题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被后世称为“传国玉玺”。
由于传国玉玺的质地极其珍贵,印文也非常有意义,所以历代帝王都对这方玉玺奉若珍奇,认为得之则象征自己的皇位“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示国家“气数已尽”。
传国玉玺在秦始皇嬴政统治的时期制成并启用,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更迭而十数番易主,在神州大地辗转两千多年,于唐代(618907)神秘消失。
神秘消失的传国玉玺和氏璧问世后,发生了曲折离奇的故事,最著名的要数“完璧归赵”,此后便被长期安放在赵国的宫中。
公元前228年,秦国攻下了赵国,和氏璧落入秦始皇手中。秦始皇用它制造了至高无上的玉玺,象征皇权能够世世代代在嬴氏子孙手中传承下去,江山永固。但秦朝仅二世就灭亡了,和氏璧也开始了它颠沛流离的旅程。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打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传国玉玺被献给了刘邦,作为大汉王朝的传国玉玺,安放在长乐宫。
王莽篡汉后,逼迫老太后交出传国玉玺,老太后怒骂着将它扔到地上,玉玺被摔掉了一角。
王莽死后,传国玉玺被乱军抢去,后来几经辗转,直到刘秀建立东汉,传国玉玺又重新回到汉宫,一直安放在洛阳。
三国两晋,五胡乱华,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最为频繁的时候,传国玉玺再次开启了颠沛流离之旅。
隋唐时期,中原大地日渐稳定,传国玉玺也被牢牢地掌控在皇室手中。直到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后自焚。
从此,传承了千年的传国玉玺下落不明,再没了它的消息。
后世有皇室曾仿制传国玉玺说成是真的,但从未展现于世,可信性就可想而知了。
1924年,冯玉祥把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紫禁城时,曾派人在宫中搜寻传国玉玺,却始终没找到。至此世人相信,真正的传国玉玺早已消失在历史黄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