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曾国藩为什么对于识人,用人,选拔人才如此的看重?

曾国藩为什么对于识人,用人,选拔人才如此的看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309 更新时间:2024/2/27 21:41:18

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的政治风云人物,他一生秉持修身律已,礼治为先的作风,对清朝的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对曾国藩的评价中,有褒也有贬,但在他的一生中,培养了和重用了不少人才,他有一双能辨识他人的慧眼,可以准确判断出谁是良将,谁是庸才,这也得益于他在儒家学说上的长期学习和研究。

曾国藩小时候读四书、五经,再大一些,就能读《周礼》《史记》文选了,并于道光十二年考取秀才。

虽然中途有两次会试未中,但曾国藩的学识并不能使其埋没,于是,他再一次参加了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曾国藩在朝考时考了一等第三名,道光看他是个人才,便亲拔他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他在京任职十多年间,由于他的才能和品行,连连升迁到二品官位。

曾国藩主张以儒家学说治军,让官兵即要掌握用兵打仗的方法,又要懂得纲常伦理的仁礼忠信。他的军事思想极为丰富,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他还提出购买外国人制造的洋枪、洋炮和洋船,学习外国人的先进知识与技能。

他认为,“行军之道,择将为先。”他对将的选用首先会考虑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曾国藩在带兵中,要求将领即不能计较名利,又要吃得下苦才行。他组建的湘军将领中共179人,其中儒生出身的就有100多人,可以说,这在中国历代军事上都是罕见的。他认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他提倡廉政之风,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脏枉法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清朝时期,在曾国藩的影响和倡议下,实现了四个第一:

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

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

翻译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

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为了培养更多人才,在同治四年时,他还主持重新修葺了种山和尊经两座书院,收养了八百多名贫寒子弟,曾国藩还从自己的口袋掏出一部分钱捐给书院。曾国藩不仅在政治上颇为出色,在振兴教育上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人,只有两个人,一位是明朝的王守仁,另一位则是清朝的曾国藩。”

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因此,识别有才之人,用好有才之人,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而在中国历史,关于用人识人,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便是曾国藩。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因此,识别有才之人,用好有才之人,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而在中国历史,关于用人识人,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便是曾国藩。

1.曾公简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对曾国藩,有人称之为“圣相”,有人称之为“罪臣”。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过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分,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他招兵买马,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的确做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对曾国藩,有人称之为“圣相”,有人称之为“罪臣”。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过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分,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他招兵买马,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的确做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认为,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的一生。通过门徒,幕僚、学生去推行他的儒家思想,政治抱负,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容闳在《西学东鉴记》这部名著里记载了他对曾国藩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的称赞,他用了整整一段讲述了当时曾国藩身边人才的之多。他说,当时各处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大半都是怀着一种目的而来的,而种种幕府中有一百多人,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有怀才之志士。凡是法律、算学(数学)、天文、机器等等专家们无不聚集,全国人才的精华都汇集到这里来了。因此,对于当代管理界来说,曾公的很多高明之处,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并且运用到日常管理实践。我认为,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的一生。通过门徒,幕僚、学生去推行他的儒家思想,政治抱负,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容闳在《西学东鉴记》这部名著里记载了他对曾国藩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的称赞,他用了整整一段讲述了当时曾国藩身边人才的之多。他说,当时各处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大半都是怀着一种目的而来的,而种种幕府中有一百多人,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有怀才之志士。凡是法律、算学(数学)、天文、机器等等专家们无不聚集,全国人才的精华都汇集到这里来了。因此,对于当代管理界来说,曾公的很多高明之处,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并且运用到日常管理实践。

2.曾国藩爱才之道

曾公第一大可贵之处在于爱才。曾国藩是属于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这类人物。这很大的原因也有他性格上的原因。第一就是他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恰好是相反的,总是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第二,他性格上的特点,他乐于广交良友。乐不乐意广泛地结交朋友,这个也是性格使然。有不少人他就不喜欢结交朋友,他们或者是内向、拘谨,或者是清高、孤傲,不愿意把时间与精力花在交朋结友上。曾公第一大可贵之处在于爱才。曾国藩是属于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这类人物。这很大的原因也有他性格上的原因。第一就是他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恰好是相反的,总是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第二,他性格上的特点,他乐于广交良友。乐不乐意广泛地结交朋友,这个也是性格使然。有不少人他就不喜欢结交朋友,他们或者是内向、拘谨,或者是清高、孤傲,不愿意把时间与精力花在交朋结友上。

我们从流传的史料和曾国藩存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我曾经仔细剖析过他的朋友的圈子。他在京师的时候,地位还不是很高。曾国藩是30岁到北京开始做京官,是一个翰林,在翰林院做一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说曾国藩当年是30岁的时候,以一个博士后的身份进入中央的文化部门,从一个副处级做起,从七品就是我们今天的副处级,这就是曾国藩进官场的起步点。他在北京有十多年的时间,官位很长时间里也不是很高。就是在这个不高的官位上,我发觉很明显的他有三个比较大的朋友圈,一个就是以翰林院詹事府为中心的,京师的那批在文化部门担任官职的一批朋友,比如说唐鉴、倭仁、何绍基、吴廷栋、袁甲三(袁世凯的叔祖父,他跟曾国藩同年,在翰林院工作),就是以这批文化官员为主体,他们有过很广泛的这种联谊。我们从流传的史料和曾国藩存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我曾经仔细剖析过他的朋友的圈子。他在京师的时候,地位还不是很高。曾国藩是30岁到北京开始做京官,是一个翰林,在翰林院做一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说曾国藩当年是30岁的时候,以一个博士后的身份进入中央的文化部门,从一个副处级做起,从七品就是我们今天的副处级,这就是曾国藩进官场的起步点。他在北京有十多年的时间,官位很长时间里也不是很高。就是在这个不高的官位上,我发觉很明显的他有三个比较大的朋友圈,一个就是以翰林院詹事府为中心的,京师的那批在文化部门担任官职的一批朋友,比如说唐鉴、倭仁、何绍基、吴廷栋、袁甲三(袁世凯的叔祖父,他跟曾国藩同年,在翰林院工作),就是以这批文化官员为主体,他们有过很广泛的这种联谊。

还有一个朋友圈就是湖南籍的,在外省担任大员的朋友圈。他们是湖南人,但不是在北京工作,而是在外省做巡抚,相当于我们今天省委书记,比如说贺长龄、李星沅这批人。曾国藩无论是从年龄、从资历还是从职务来说,跟他们都差了一大截,但是他跟他们有很明确的书信联系。还有一个朋友圈就是湖南籍的,在外省担任大员的朋友圈。他们是湖南人,但不是在北京工作,而是在外省做巡抚,相当于我们今天省委书记,比如说贺长龄、李星沅这批人。曾国藩无论是从年龄、从资历还是从职务来说,跟他们都差了一大截,但是他跟他们有很明确的书信联系。

还有一个朋友圈就是湖南当时一批出头露脸的名士,他一直跟他们保持着很广泛的联系,比如说江忠源、刘长佑、罗泽南、郭嵩焘、刘容这批人,后来这批人都是他湘军的早期骨干。可见他是一个非常乐于、而且很善于结交朋友的人,性格上的这两个特点我认为是他识人、用人的基础。还有一个朋友圈就是湖南当时一批出头露脸的名士,他一直跟他们保持着很广泛的联系,比如说江忠源、刘长佑、罗泽南、郭嵩焘、刘容这批人,后来这批人都是他湘军的早期骨干。可见他是一个非常乐于、而且很善于结交朋友的人,性格上的这两个特点我认为是他识人、用人的基础。

3.曾国藩惜才之道

曾国藩始终清晰地认识到,人才是决定的因素。考察曾国藩的史料,我发现他这一点非常突出,就是他什么时候脑子里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是人才才是一个决定的因素。这一点我们很多朋友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觉得从理论上讲都应该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事都是人办的,人才是唯一决定的因素。曾国藩这一点他非常清晰,他从来不模糊。不止在他后来带兵时,他早期在部院做大臣的时候,他就在为人才的缺乏而担忧了。曾国藩的官做得比较顺利,他30岁到北京做官,只用了7年就做到了二品大员,也就是部院大臣,就是我们今天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然后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面,中央的六个部里,他做过五个部的侍郎,也就是五个部的副部长,除户部,财政部没有做过侍郎以外,他在其他的五个部都做过侍郎。可以说明当时的曾国藩是一个被朝廷,最高决策集团所非常看好的一个官员。曾国藩始终清晰地认识到,人才是决定的因素。考察曾国藩的史料,我发现他这一点非常突出,就是他什么时候脑子里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是人才才是一个决定的因素。这一点我们很多朋友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觉得从理论上讲都应该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事都是人办的,人才是唯一决定的因素。曾国藩这一点他非常清晰,他从来不模糊。不止在他后来带兵时,他早期在部院做大臣的时候,他就在为人才的缺乏而担忧了。曾国藩的官做得比较顺利,他30岁到北京做官,只用了7年就做到了二品大员,也就是部院大臣,就是我们今天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然后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面,中央的六个部里,他做过五个部的侍郎,也就是五个部的副部长,除户部,财政部没有做过侍郎以外,他在其他的五个部都做过侍郎。可以说明当时的曾国藩是一个被朝廷,最高决策集团所非常看好的一个官员。

他希望他的朋友,尽量给他多推荐各个方面的人才。而他自己平时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去发现人才,去网罗人才。他希望他的朋友,尽量给他多推荐各个方面的人才。而他自己平时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去发现人才,去网罗人才。

他听说彭玉麟很贤能,但是因为他正在守母丧,不愿意出山。他就三番五次地写信给他,请求他出来跟他共襄大义。后来彭玉麟完全是为他这番情意所感而投奔他。他听说彭玉麟很贤能,但是因为他正在守母丧,不愿意出山。他就三番五次地写信给他,请求他出来跟他共襄大义。后来彭玉麟完全是为他这番情意所感而投奔他。

他知道胡林翼带领六百个贵州兵,前去援助武汉。走到湖北和湖南交界的地方时,武汉城已经陷落了,这支部队前进失去了目标,后退又没有盘缠,徘徊在湘鄂之间的时候,曾国藩给朝廷写信,请求朝廷把胡林翼的这支子弟兵留在湖南,请求胡林翼与他共事。而且他在给朝廷写的奏折中还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就是胡林翼的才能在我十倍之上。他知道胡林翼带领六百个贵州兵,前去援助武汉。走到湖北和湖南交界的地方时,武汉城已经陷落了,这支部队前进失去了目标,后退又没有盘缠,徘徊在湘鄂之间的时候,曾国藩给朝廷写信,请求朝廷把胡林翼的这支子弟兵留在湖南,请求胡林翼与他共事。而且他在给朝廷写的奏折中还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就是胡林翼的才能在我十倍之上。

不仅注意广取天下的英才,曾国藩还特别的注意副手和接班人的培养。他将这件事情说成是要多选替手,“替”就是代替。他曾经对他的弟弟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就是一个人要办大事的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要多选替手。替手就是代替自己的人,部分的替代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副手,全面替代就是接班人。曾国藩认为这是一个办大事第一等要考虑的问题。他自己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无论是陆军方面代替自己的人,还是水军方面代替自己的人,他都选择了很称职的将领。比如说陆军,他任用罗泽南、塔齐布、胡林翼、鲍超、李续宾、曾国荃;水师方面,他提拔杨载福和彭玉麟这两位水师统领。他们都部分代替了他,一部分指挥陆军,一部分指挥水军。在全面替代他的接班人这件事情上,他也做得比别人好。他所培养的接班人是谁呢?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近代名人李鸿章。不仅注意广取天下的英才,曾国藩还特别的注意副手和接班人的培养。他将这件事情说成是要多选替手,“替”就是代替。他曾经对他的弟弟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就是一个人要办大事的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要多选替手。替手就是代替自己的人,部分的替代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副手,全面替代就是接班人。曾国藩认为这是一个办大事第一等要考虑的问题。他自己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无论是陆军方面代替自己的人,还是水军方面代替自己的人,他都选择了很称职的将领。比如说陆军,他任用罗泽南、塔齐布、胡林翼、鲍超、李续宾、曾国荃;水师方面,他提拔杨载福和彭玉麟这两位水师统领。他们都部分代替了他,一部分指挥陆军,一部分指挥水军。在全面替代他的接班人这件事情上,他也做得比别人好。他所培养的接班人是谁呢?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近代名人李鸿章。

4.曾国藩识才之道

曾国藩很会识别人才。很多领导都会这样说,重视人才不难啊,难的是识别人才,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呢?如何将人才从普通人中辨识出来这一点可能是最难的。领导所面对的人可能个个都说自己是人才,人才这两个字也不会写在额头上。怎么样把他从常人中识别出来?所有做领导工作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人们都说曾国藩在这一点上很有一套,他尤其会识别知识分子。俞樾就讲过,曾国藩“尤善相士”。特别善于识别知识分子,现在我们具体来谈一谈曾国藩是如何来识人的。曾国藩很会识别人才。很多领导都会这样说,重视人才不难啊,难的是识别人才,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呢?如何将人才从普通人中辨识出来这一点可能是最难的。领导所面对的人可能个个都说自己是人才,人才这两个字也不会写在额头上。怎么样把他从常人中识别出来?所有做领导工作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人们都说曾国藩在这一点上很有一套,他尤其会识别知识分子。俞樾就讲过,曾国藩“尤善相士”。特别善于识别知识分子,现在我们具体来谈一谈曾国藩是如何来识人的。

曾国藩识人的第一条是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这是他识别人的一个总原则。我们通常评价一个人,都是在德、才、学、识几个方面来看一个人才怎么样。“德”是指道德、品行、操守;“才”是指才干、能力、本事;“学”是指学问、资历;“识”是指眼光、见解这样的几个方面。人们常常会讲“德”与“才”作为主。曾国藩很明确地说过,“德”和“才”之间,“德”是主的,“才”是次的。“德”好比水之源头,“才”好比水之波浪。“德”是木之本,也就是一棵树木的本,它的根本;“才”好比是枝叶。德才兼备是最好的,如果德才不能兼备,他宁愿要“才”差一点的,但是“德”要好。这一点我们很多人可能在理论上他会觉得,德才之间“德”应该排在第一位,但是在具体做的时候,“才”又往往会成为我们选拔和重用干部的第一选。曾国藩识人的第一条是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这是他识别人的一个总原则。我们通常评价一个人,都是在德、才、学、识几个方面来看一个人才怎么样。“德”是指道德、品行、操守;“才”是指才干、能力、本事;“学”是指学问、资历;“识”是指眼光、见解这样的几个方面。人们常常会讲“德”与“才”作为主。曾国藩很明确地说过,“德”和“才”之间,“德”是主的,“才”是次的。“德”好比水之源头,“才”好比水之波浪。“德”是木之本,也就是一棵树木的本,它的根本;“才”好比是枝叶。德才兼备是最好的,如果德才不能兼备,他宁愿要“才”差一点的,但是“德”要好。这一点我们很多人可能在理论上他会觉得,德才之间“德”应该排在第一位,但是在具体做的时候,“才”又往往会成为我们选拔和重用干部的第一选。

“学”与“识”。曾国藩在“学”与“识”这两个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议论。他认为“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他明确地说,一个人办大事“识”是主要的,“学”是为辅的。他还说过,他说“汉臣诸葛亮曰”,也就是诸葛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才须学,学须识”。才能是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上,学问要建立在见识的基础上。由此看来,在曾国藩的眼里,德、才、学、识、这四个方面,排列的顺序是德、识、学、才。“德”第一,“识”第二,“学”第三,“才”第四。“学”与“识”。曾国藩在“学”与“识”这两个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议论。他认为“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他明确地说,一个人办大事“识”是主要的,“学”是为辅的。他还说过,他说“汉臣诸葛亮曰”,也就是诸葛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才须学,学须识”。才能是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上,学问要建立在见识的基础上。由此看来,在曾国藩的眼里,德、才、学、识、这四个方面,排列的顺序是德、识、学、才。“德”第一,“识”第二,“学”第三,“才”第四。

5.曾国藩用人之道

曾国藩是用人的高手,对将领、官吏、勇兵的不同的要求。曾国藩是用人的高手,对将领、官吏、勇兵的不同的要求。

他当时对将领提出这样的几个要求。他说我们选择将领,第一要知人善用,第二,将领要善于知道敌情,第三,临阵上的胆识,第四,营务的整齐。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敌情很清楚。他说一个好的将领不但要知道自己的情况,尤其要知道对方的情况,而且要知道对方的人事之间的关系。他跟合作的人关系怎么样?他跟上司的关系怎么样?他说我们选择,如果有这样的将领,那就是最好的。而如果是名利心很急切的将领,尽管他有本事,我们也不能重用。当时很多来投军的将领,就是怀着很强烈的名利心而来。所以曾国藩当时对他手下的人讲,在这一点上要把握住。太看重名利的人我们不能用,因为他很难得到满足。一旦没有满足他,他就拂袖而去,这样对军队的建设是很不利的。他当时对将领提出这样的几个要求。他说我们选择将领,第一要知人善用,第二,将领要善于知道敌情,第三,临阵上的胆识,第四,营务的整齐。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敌情很清楚。他说一个好的将领不但要知道自己的情况,尤其要知道对方的情况,而且要知道对方的人事之间的关系。他跟合作的人关系怎么样?他跟上司的关系怎么样?他说我们选择,如果有这样的将领,那就是最好的。而如果是名利心很急切的将领,尽管他有本事,我们也不能重用。当时很多来投军的将领,就是怀着很强烈的名利心而来。所以曾国藩当时对他手下的人讲,在这一点上要把握住。太看重名利的人我们不能用,因为他很难得到满足。一旦没有满足他,他就拂袖而去,这样对军队的建设是很不利的。

那么关于官吏,曾国藩主要看重的是这三个方面,他认为一个官吏第一要操守好;第二个是要官气少;第三个是要办事有条理。操守,就是这个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一个准则,要有一些的底线,就是官员的操守要好。所谓官气,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衙门气。曾国藩曾经讲,官气多的人好讲资格,好摆样子,就是好讲排场,“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妨彼得之弊”。就是办事很圆滑,说话也很圆滑,那么这种人恹恹无气,这个人没有生气。遇事不愿意吃苦,听书办的话,也就是我们今天说听秘书的话,听左右的话,他自己不愿意去实地调查研究,那么这种官不能要。宁愿去用那些有乡气的人,就是农村里的人。他说这些人可能有很多办事的规划不一定很讲究,说话也不会做到面面俱到,关系也不一定会处理得很圆熟,但是他敢挑担子、敢出主意、敢负责任、不怕吃苦,我宁愿用这样的人。再就是要有条理,这是对官吏的选择。那么关于官吏,曾国藩主要看重的是这三个方面,他认为一个官吏第一要操守好;第二个是要官气少;第三个是要办事有条理。操守,就是这个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一个准则,要有一些的底线,就是官员的操守要好。所谓官气,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衙门气。曾国藩曾经讲,官气多的人好讲资格,好摆样子,就是好讲排场,“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妨彼得之弊”。就是办事很圆滑,说话也很圆滑,那么这种人恹恹无气,这个人没有生气。遇事不愿意吃苦,听书办的话,也就是我们今天说听秘书的话,听左右的话,他自己不愿意去实地调查研究,那么这种官不能要。宁愿去用那些有乡气的人,就是农村里的人。他说这些人可能有很多办事的规划不一定很讲究,说话也不会做到面面俱到,关系也不一定会处理得很圆熟,但是他敢挑担子、敢出主意、敢负责任、不怕吃苦,我宁愿用这样的人。再就是要有条理,这是对官吏的选择。

对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他认为知识分子最不好的一点就是爱说大话。他就讲凡是爱说大话的文人,我一律不用,坏事就坏在说大话上。什么东西都觉得很容易,自认为很了不起,他说这些人都是没有阅历的表现。好说大话的文人他不用。对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他认为知识分子最不好的一点就是爱说大话。他就讲凡是爱说大话的文人,我一律不用,坏事就坏在说大话上。什么东西都觉得很容易,自认为很了不起,他说这些人都是没有阅历的表现。好说大话的文人他不用。

选士兵,他就要选世代务农的山里面的人做士兵,他说这个是最可靠的,最好的当兵的人。就是家里面祖父种田,父亲也种田,你也种田。所以他当年看兵,要看手有没有茧,手粗不粗糙。他说城里面的人来当兵,尽管他们很会说话,但是很油滑,不能用。尤其是从陆营逃出来的逃兵,散兵游勇,湘军也一概不接受。选士兵,他就要选世代务农的山里面的人做士兵,他说这个是最可靠的,最好的当兵的人。就是家里面祖父种田,父亲也种田,你也种田。所以他当年看兵,要看手有没有茧,手粗不粗糙。他说城里面的人来当兵,尽管他们很会说话,但是很油滑,不能用。尤其是从陆营逃出来的逃兵,散兵游勇,湘军也一概不接受。

曾国藩的用人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特色。一个是“广收、慎用”。因为曾国藩那个时代是需才很多的时代,所以他采取“广收”的政策。凡是有一技之长来投奔他,他都一定会收下来。但他很慎重地重用。他说我不轻易重用,进一个人就提拔一个人,为了我今后不轻易去罢免一个人,我不轻易去轻信一个人,不轻易疏远一个人。我们中国是能升不能降,请神容易送神难。在中国的这个环境里办事,你就得慎重。提拔、重用都必须谨慎。曾国藩的用人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特色。一个是“广收、慎用”。因为曾国藩那个时代是需才很多的时代,所以他采取“广收”的政策。凡是有一技之长来投奔他,他都一定会收下来。但他很慎重地重用。他说我不轻易重用,进一个人就提拔一个人,为了我今后不轻易去罢免一个人,我不轻易去轻信一个人,不轻易疏远一个人。我们中国是能升不能降,请神容易送神难。在中国的这个环境里办事,你就得慎重。提拔、重用都必须谨慎。

第二个叫做“因量器使”。这是曾国藩用的一个准则。“因”是因为的“因”;“量”就是力量的“量”;“器”就是机器的“器”;“使”就是使用的“使”。什么意思?“量”就是一个人的才。在哪个方面才大才小就是“量”,就是有多大的“量”。“器使”就是你把这个人当作工具去使用,当作机器去使用。儒家的《论语》里面就说“君子不器”,曾国藩就说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不器”就是那些全才,领导全局的人。什么都知道的人是很少很少,绝大部分人就是“器”。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工具,就是一个“器”。你要把他当作工具来使用。他是个锤子你就当作锤子使用,他是个镰刀你就当作镰刀使用,没有什么全才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他说用人,就是要用在这个时候,用在这个地方,叫做“当其时,当其事”。如果“当其时,当其事”,庸才也能成神才。不当其时,不当其事,神才也可能变成庸才。他说,你如果得了感冒,这是小病,你就不能用人参燕窝。人参燕窝虽然很贵,但是不及几分钱草药有效。这是我翻译的话,他具体的话就是“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他说世界上什么时候都有人才,关键是你的使用。你把这个人用到正是他所应该去的地方,那个时候,那么这个人就是人才;你如果没用好,本来是个人才也不是人才。第二个叫做“因量器使”。这是曾国藩用的一个准则。“因”是因为的“因”;“量”就是力量的“量”;“器”就是机器的“器”;“使”就是使用的“使”。什么意思?“量”就是一个人的才。在哪个方面才大才小就是“量”,就是有多大的“量”。“器使”就是你把这个人当作工具去使用,当作机器去使用。儒家的《论语》里面就说“君子不器”,曾国藩就说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不器”就是那些全才,领导全局的人。什么都知道的人是很少很少,绝大部分人就是“器”。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工具,就是一个“器”。你要把他当作工具来使用。他是个锤子你就当作锤子使用,他是个镰刀你就当作镰刀使用,没有什么全才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他说用人,就是要用在这个时候,用在这个地方,叫做“当其时,当其事”。如果“当其时,当其事”,庸才也能成神才。不当其时,不当其事,神才也可能变成庸才。他说,你如果得了感冒,这是小病,你就不能用人参燕窝。人参燕窝虽然很贵,但是不及几分钱草药有效。这是我翻译的话,他具体的话就是“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他说世界上什么时候都有人才,关键是你的使用。你把这个人用到正是他所应该去的地方,那个时候,那么这个人就是人才;你如果没用好,本来是个人才也不是人才。

他手下有一个人,没有别的什么才能,这个人就是会写字,写那个小楷字,蝇头小楷,一天可以写一万二千个字,而且还不要开夜班,晚上给他们打字牌。曾国藩说这是一个人才,把他招到帐下,发他三十两银子一个月。三十两银子是二等秘书的待遇,很高了。别人就说我们这里写文章的人也就三十两银子,他不就是个誊抄员而已。觉得给他三十两银子不公平。曾国藩说没有什么不公平的,我今天很需要这个人才。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打字机,每天有很多的公文,尤其是给朝廷发的奏折,就是要字写得非常好的人来写,而且要写得快。我那么多的公文,你当天就要给我办好。那么这个人有这个本事,在我这里就是人才,他就值得发三十两银子,就是要跟你们起草那个报告、文书的人一样的待遇。对一个人能真正看到他的才干的地方,把他当作一个这方面的工具来使用,这是曾国藩用人的一个特点。他手下有一个人,没有别的什么才能,这个人就是会写字,写那个小楷字,蝇头小楷,一天可以写一万二千个字,而且还不要开夜班,晚上给他们打字牌。曾国藩说这是一个人才,把他招到帐下,发他三十两银子一个月。三十两银子是二等秘书的待遇,很高了。别人就说我们这里写文章的人也就三十两银子,他不就是个誊抄员而已。觉得给他三十两银子不公平。曾国藩说没有什么不公平的,我今天很需要这个人才。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打字机,每天有很多的公文,尤其是给朝廷发的奏折,就是要字写得非常好的人来写,而且要写得快。我那么多的公文,你当天就要给我办好。那么这个人有这个本事,在我这里就是人才,他就值得发三十两银子,就是要跟你们起草那个报告、文书的人一样的待遇。对一个人能真正看到他的才干的地方,把他当作一个这方面的工具来使用,这是曾国藩用人的一个特点。

总之,曾国藩是识人用人的高手,难乎国共两党统帅对他犹为推崇。作为未来的职业经理人,像曾公一样去识别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职,才能让一个机构流畅运转,事半功倍。总之,曾国藩是识人用人的高手,难乎国共两党统帅对他犹为推崇。作为未来的职业经理人,像曾公一样去识别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职,才能让一个机构流畅运转,事半功倍。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什么是涉及封建迷信?什么是违背科学精神?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凡是用科学的方法无法论证,用科学的理论不能解释的,都是涉及封建迷信;凡是一切以科学为标准,对于用科学的方法无法论证,用科学的理论不能解释的,一律斥为封建迷信的,就是违背科学精神。封建专制个人崇拜愚弄人民是封建迷信,坚定的信仰并不违背科学精神,马克思共产主义也是科学。乾隆,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

  • 历史上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贵妃与玄宗的风流淫事为唐朝增添了色彩浓重的一笔,美人与江山与君王的选择,考验了唐朝天子的男人本色。当江山安定时,贵妃的羞花闭月可以让君王沉迷,可以不理朝政,忘了社稷江山,忘了君王的统治。围绕着玉环的淫裙打转转,日与玉环共浴,夜与玉环共醉,抚摸着沐浴后的肌肤,醉眼呆看着玉环醉后的神态。当贵妃醉酒时显得

  • 刘伯温对魏忠贤的评价“八千女鬼乱朝纲”,如何理解?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1、八千女鬼,就是个魏字,暗指魏忠贤祸乱朝纲。2、后来有人考证,这其实不是刘伯温写的,这是后人编的。3、清未反清复明人士编了《烧饼歌》,写马后炮的事,托刘伯温的名,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借以打击满清统治者。我读民间流传的刘伯温的那首《烧饼歌》,读到“八千女鬼乱朝纲”的时候,眼前一亮,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 有什么关于礼让的小故事? 求:有关礼让的小故事,如孔融让梨等. (孔 ...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中有个小故事:东晋时王文度与范文期是同僚,王年纪小却职位高,范虽年长却职位低,两人走路时总是谦让,请对方走在前面.有一次,恰巧王走在范的前面,便谦虚地说: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也立刻谦虚地说了一句:淘之汰之,沙砾在后.程门立雪曾子避席张良拜师千里送鹅毛孔融让梨六尺巷的故事安徽的桐城,有一条巷子特别出

  •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警醒自己德行浅薄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这样子城市为了警醒自己德行还不够好。古代帝王的自称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朕,其次是寡人、孤、不俗等。朕字的本义为舟缝,由此引申为迹象、征兆,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

  •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完美的皇帝皇后夫妻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封建王朝占据了大部分的时期。而要说最为完美的皇帝皇后夫妻是谁?在我看来应该是隋文帝杨坚和他的妻子独孤皇后独孤伽罗。为什么认为他们是最为完美的呢?我的理由有以下几点:共患难杨坚原本是北周鲜卑氏旗下隋国公。因其自身汉族血统为北

  • 你认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谁最爱惜人才、惟才是举?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个人选秦始皇。虽然太史公没少黑他,但和人才有关的段子,他是最多的。举几个例子:对韩非:读到《孤愤》《五蠹》,看得入了迷,感叹一句,“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了得到韩非,甚至立刻发兵攻打韩国。当然,最后韩非是死在了秦国,但其实史料记载很明确:“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韩

  • 秦统一只有十几年,秦历代君主泉下有知,会不会觉得他们都是笑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秦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历代君王都能保住关中之地,历经数百年,不仅没有衰败,反而在战国时期越来越强盛。秦王嬴政,利用了十年时间,攻伐六国,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公元前221年,秦朝正式一统天下,可是仅仅15年时间,在公元前207年,秦朝宣布灭亡。历代秦帝国的君王们,如果看到这强盛数百年的国家,在仅仅25

  • 有哪些故事剧情大反转?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叶聪花光积蓄为老婆治病,但老婆还是离他而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可是老婆走后不久,他发现他一直视若珍宝的儿子不是他的。儿子在幼儿园体检时测出是B型血,他和老婆都是A型血,他们怎么可能生出B型血的儿子?这说明老婆......可是,这不可能啊?叶聪和老婆虽然是奉子成婚,但结婚后感情一直特别好,老婆漂亮温柔

  • 如何看待历史帝王早年励精图治,在位晚期昏庸不堪,姑息养奸,比如汉武晚年巫蛊之祸?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封建社会中,盛衰落差最大往往就是这种时期。一个奋发有为的帝王,文治武功一时之盛,不幸的是,他活的太久,晚年的荒唐胡闹让人叹为观止。于是,史书中常常用“年老昏聩”来记载这些曾经的英雄。年老昏聩不应该受到苛责,偏偏这些人谈恋权位,不服老,结果搞得天怒人怨,一塌糊涂。对于生命来言,英雄和普通人是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