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国流失诸多大才,为何仍然不太重视对人才的发掘?

魏国流失诸多大才,为何仍然不太重视对人才的发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753 更新时间:2023/12/26 13:29:50

战国时期,魏国是名副其实的人才生产基地,只可惜,人才都到了外国,没有为己所用。人才流失严重,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国君缺乏识才、用才的能力。

魏武侯魏惠王认识有问题魏武侯、魏惠王父子在对待人才上,都存在问题:

案例1:吴起和魏武侯一起在黄河上巡游,魏武侯望着波涛滚滚的河流和旁边巍峨的高山,情不自禁地说,这真是国家之宝啊,有了它们的阻挡,魏国就会固若金汤。不经意中说出的话,才最能表露心声,在魏武侯的眼里,大江大河才是宝贝。

案例2:魏惠王和齐威王一起打猎,魏惠王炫耀地说,我们魏国虽是小国,可也有十二颗大珍珠,在夜晚能把马车照的明晃晃的,你们齐国有什么宝贝?在魏惠王的眼里,金银财宝才是国宝。

他们父子俩,一个以江河为国宝,一个以珍珠为国宝,都没有提到人才。

和魏惠王一起打猎的齐威王就高明多了,马上反击道:我对国宝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们国家有4位人才,在他们的辅佐下,周围邻国都不敢入侵。

魏惠王闹了个大红脸,但后来也没看到他改变了多少。

魏武侯、魏惠王没有处理好大臣内部的矛盾国君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合大臣之间的矛盾,魏武侯父子在这方面做得都不咋地,导致了两位大才的离开。

案例1:魏国丞相公叔痤,自知吴起的功绩大过自己,害怕他把自己相位抢走了,就使了个阴招。让魏武侯把小女儿嫁给吴起,如果他同意了,说明对魏国是一心一意的;如果他不同意,很可能就有二心。

然后回家和他的公主老婆商量了一番,几天后,把吴起请到他们家做客。宴会上,公主对公叔痤大呼小叫,吴起看得是直皱眉头。魏武侯面见吴起时,就提到了婚事,吴起果断的拒绝了,咱一个大老爷们儿不能被一个女人欺负啊。

魏武侯从此对吴起起了疑心,吴起害怕,就逃到了楚国。

案例2:庞涓孙膑。孙膑打算到魏国谋个差使,就找到了是个庞涓,结果庞涓嫉妒心强,就蛊惑魏惠王,说孙膑怎么怎么不好,魏惠王就下令砍了孙膑双腿。倘若魏惠王能够查明真相,估计就不会有后面的两场败仗啊。

大臣之间,阴谋暗算对方的很多,国君要明察秋毫,显然,魏惠王父子这方面做得不好。

吴起和孙膑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可惜从他们父子手上溜走了,下一个更可惜。

魏惠王眼界太高,觉得小人物配不上大魏国公叔痤临去世时,向魏惠王推荐了他府上的中庶子,公孙鞅。

魏惠王很不以为然,我堂堂大魏,岂能让一个小小的中庶子做宰相,这不是贻笑大方吗?

魏惠王不识金镶玉,他同时代的秦孝公就比他高明多了,公孙鞅到了秦国后,得到重用,开始了变法,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孟子与魏惠王的对话可以看出,魏惠王也想招揽人才,可惜识人的能力实在有限,孙膑和商鞅都从他手里溜走了,这哥俩一个从东、一个从西把魏国打得抱头痛哭。

综上所述,魏武侯、魏惠王父子,由于观念落后、能力不足,导致了大批人才流失。

从魏国流失了很多人才,你认为哪位走了最可惜?欢迎留言讨论。

战国时期,魏国流失的人才确实很多,流失的人才里,最著名的几个人是:商鞅、张仪、范睢、吴起。

这四个人中,商鞅、张仪和范睢最后都去了秦国,成为助推秦国强大的重要执行者。吴起后来去了楚国,帮助楚国改革,对楚国也颇有益处。

那么,为什么魏国就会流失掉这些人才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首先,这些流失的人才都是在魏惠王以后流失的。其二,流失的人才大部分是法家和纵横家人物。

其根本的原因,不在于魏国不重视人才,而在于魏惠王以后,魏国更加注重儒家思想,比如孟子就是魏惠王的座上宾,经常给魏惠王讲课。此时此刻,法家和纵横家在魏国是没有市场。尤其是法家,东方六国中,几乎都没有法家思想的容身之地。即便是吴起在楚国变法,楚悼王一死,吴起也被杀死,变法的措施也停止了(注:楚国彼时信奉道家思想)。

而秦国则不同,秦国位于边陲,对儒家、道家没什么概念,属于一个意识形态的空白区,又有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只要能富国强兵就行,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所以,法家和纵横家这个时候进入秦国,有他生存的空间和生长的土壤。正因如此,商鞅、张仪和范睢在秦国才可以获得如鱼得水。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曾国藩为什么对于识人,用人,选拔人才如此的看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的政治风云人物,他一生秉持修身律已,礼治为先的作风,对清朝的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对曾国藩的评价中,有褒也有贬,但在他的一生中,培养了和重用了不少人才,他有一双能辨识他人的慧眼,可以准确判断出谁是良将,谁是庸才,这也得益于他在儒家学说上的长期学习和研究。曾国藩小时候读

  • 什么是涉及封建迷信?什么是违背科学精神?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凡是用科学的方法无法论证,用科学的理论不能解释的,都是涉及封建迷信;凡是一切以科学为标准,对于用科学的方法无法论证,用科学的理论不能解释的,一律斥为封建迷信的,就是违背科学精神。封建专制个人崇拜愚弄人民是封建迷信,坚定的信仰并不违背科学精神,马克思共产主义也是科学。乾隆,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

  • 历史上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贵妃与玄宗的风流淫事为唐朝增添了色彩浓重的一笔,美人与江山与君王的选择,考验了唐朝天子的男人本色。当江山安定时,贵妃的羞花闭月可以让君王沉迷,可以不理朝政,忘了社稷江山,忘了君王的统治。围绕着玉环的淫裙打转转,日与玉环共浴,夜与玉环共醉,抚摸着沐浴后的肌肤,醉眼呆看着玉环醉后的神态。当贵妃醉酒时显得

  • 刘伯温对魏忠贤的评价“八千女鬼乱朝纲”,如何理解?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1、八千女鬼,就是个魏字,暗指魏忠贤祸乱朝纲。2、后来有人考证,这其实不是刘伯温写的,这是后人编的。3、清未反清复明人士编了《烧饼歌》,写马后炮的事,托刘伯温的名,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借以打击满清统治者。我读民间流传的刘伯温的那首《烧饼歌》,读到“八千女鬼乱朝纲”的时候,眼前一亮,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 有什么关于礼让的小故事? 求:有关礼让的小故事,如孔融让梨等. (孔 ...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中有个小故事:东晋时王文度与范文期是同僚,王年纪小却职位高,范虽年长却职位低,两人走路时总是谦让,请对方走在前面.有一次,恰巧王走在范的前面,便谦虚地说: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也立刻谦虚地说了一句:淘之汰之,沙砾在后.程门立雪曾子避席张良拜师千里送鹅毛孔融让梨六尺巷的故事安徽的桐城,有一条巷子特别出

  •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警醒自己德行浅薄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这样子城市为了警醒自己德行还不够好。古代帝王的自称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朕,其次是寡人、孤、不俗等。朕字的本义为舟缝,由此引申为迹象、征兆,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

  •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完美的皇帝皇后夫妻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封建王朝占据了大部分的时期。而要说最为完美的皇帝皇后夫妻是谁?在我看来应该是隋文帝杨坚和他的妻子独孤皇后独孤伽罗。为什么认为他们是最为完美的呢?我的理由有以下几点:共患难杨坚原本是北周鲜卑氏旗下隋国公。因其自身汉族血统为北

  • 你认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谁最爱惜人才、惟才是举?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个人选秦始皇。虽然太史公没少黑他,但和人才有关的段子,他是最多的。举几个例子:对韩非:读到《孤愤》《五蠹》,看得入了迷,感叹一句,“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了得到韩非,甚至立刻发兵攻打韩国。当然,最后韩非是死在了秦国,但其实史料记载很明确:“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韩

  • 秦统一只有十几年,秦历代君主泉下有知,会不会觉得他们都是笑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秦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历代君王都能保住关中之地,历经数百年,不仅没有衰败,反而在战国时期越来越强盛。秦王嬴政,利用了十年时间,攻伐六国,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公元前221年,秦朝正式一统天下,可是仅仅15年时间,在公元前207年,秦朝宣布灭亡。历代秦帝国的君王们,如果看到这强盛数百年的国家,在仅仅25

  • 有哪些故事剧情大反转?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叶聪花光积蓄为老婆治病,但老婆还是离他而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可是老婆走后不久,他发现他一直视若珍宝的儿子不是他的。儿子在幼儿园体检时测出是B型血,他和老婆都是A型血,他们怎么可能生出B型血的儿子?这说明老婆......可是,这不可能啊?叶聪和老婆虽然是奉子成婚,但结婚后感情一直特别好,老婆漂亮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