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是名副其实的人才生产基地,只可惜,人才都到了外国,没有为己所用。人才流失严重,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国君缺乏识才、用才的能力。
魏武侯、魏惠王认识有问题魏武侯、魏惠王父子在对待人才上,都存在问题:
案例1:吴起和魏武侯一起在黄河上巡游,魏武侯望着波涛滚滚的河流和旁边巍峨的高山,情不自禁地说,这真是国家之宝啊,有了它们的阻挡,魏国就会固若金汤。不经意中说出的话,才最能表露心声,在魏武侯的眼里,大江大河才是宝贝。
案例2:魏惠王和齐威王一起打猎,魏惠王炫耀地说,我们魏国虽是小国,可也有十二颗大珍珠,在夜晚能把马车照的明晃晃的,你们齐国有什么宝贝?在魏惠王的眼里,金银财宝才是国宝。
他们父子俩,一个以江河为国宝,一个以珍珠为国宝,都没有提到人才。
和魏惠王一起打猎的齐威王就高明多了,马上反击道:我对国宝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们国家有4位人才,在他们的辅佐下,周围邻国都不敢入侵。
魏惠王闹了个大红脸,但后来也没看到他改变了多少。
魏武侯、魏惠王没有处理好大臣内部的矛盾国君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合大臣之间的矛盾,魏武侯父子在这方面做得都不咋地,导致了两位大才的离开。
案例1:魏国丞相公叔痤,自知吴起的功绩大过自己,害怕他把自己相位抢走了,就使了个阴招。让魏武侯把小女儿嫁给吴起,如果他同意了,说明对魏国是一心一意的;如果他不同意,很可能就有二心。
然后回家和他的公主老婆商量了一番,几天后,把吴起请到他们家做客。宴会上,公主对公叔痤大呼小叫,吴起看得是直皱眉头。魏武侯面见吴起时,就提到了婚事,吴起果断的拒绝了,咱一个大老爷们儿不能被一个女人欺负啊。
魏武侯从此对吴起起了疑心,吴起害怕,就逃到了楚国。
案例2:庞涓和孙膑。孙膑打算到魏国谋个差使,就找到了是个庞涓,结果庞涓嫉妒心强,就蛊惑魏惠王,说孙膑怎么怎么不好,魏惠王就下令砍了孙膑双腿。倘若魏惠王能够查明真相,估计就不会有后面的两场败仗啊。
大臣之间,阴谋暗算对方的很多,国君要明察秋毫,显然,魏惠王父子这方面做得不好。
吴起和孙膑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可惜从他们父子手上溜走了,下一个更可惜。
魏惠王眼界太高,觉得小人物配不上大魏国公叔痤临去世时,向魏惠王推荐了他府上的中庶子,公孙鞅。
魏惠王很不以为然,我堂堂大魏,岂能让一个小小的中庶子做宰相,这不是贻笑大方吗?
魏惠王不识金镶玉,他同时代的秦孝公就比他高明多了,公孙鞅到了秦国后,得到重用,开始了变法,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孟子与魏惠王的对话可以看出,魏惠王也想招揽人才,可惜识人的能力实在有限,孙膑和商鞅都从他手里溜走了,这哥俩一个从东、一个从西把魏国打得抱头痛哭。
综上所述,魏武侯、魏惠王父子,由于观念落后、能力不足,导致了大批人才流失。
从魏国流失了很多人才,你认为哪位走了最可惜?欢迎留言讨论。
战国时期,魏国流失的人才确实很多,流失的人才里,最著名的几个人是:商鞅、张仪、范睢、吴起。
这四个人中,商鞅、张仪和范睢最后都去了秦国,成为助推秦国强大的重要执行者。吴起后来去了楚国,帮助楚国改革,对楚国也颇有益处。
那么,为什么魏国就会流失掉这些人才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首先,这些流失的人才都是在魏惠王以后流失的。其二,流失的人才大部分是法家和纵横家人物。
其根本的原因,不在于魏国不重视人才,而在于魏惠王以后,魏国更加注重儒家思想,比如孟子就是魏惠王的座上宾,经常给魏惠王讲课。此时此刻,法家和纵横家在魏国是没有市场。尤其是法家,东方六国中,几乎都没有法家思想的容身之地。即便是吴起在楚国变法,楚悼王一死,吴起也被杀死,变法的措施也停止了(注:楚国彼时信奉道家思想)。
而秦国则不同,秦国位于边陲,对儒家、道家没什么概念,属于一个意识形态的空白区,又有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只要能富国强兵就行,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所以,法家和纵横家这个时候进入秦国,有他生存的空间和生长的土壤。正因如此,商鞅、张仪和范睢在秦国才可以获得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