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时候,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及交通不顺畅。有很多自然现象一知半解。且皇帝至大臣,为了统治百姓,有农业治水。天旱没办法后,祭天求雨,拜奉天神天祖。于是各种各样拜祭风扉天下。不可收拾。于是拜祭,问神,占卜,打卦,风水纷纷流行。至今中国尚流行。只是祭天较少了。这究竟好不好?对不对?几千年留传下来,各人心中有把称。
古人迷信的程度类似于现在的宗教信仰,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是我在一本书上读过的,也就是上了书的例子,依稀记得一点。
据说中国民间那些过去的宣传单子,小条子上写着敬惜字纸,意思是很恭敬地爱惜这些有字的纸---非常有悖于那句把我的书买回家当手纸也是好的,再回来接着上一句说,人们不能拿这些纸去擦屁股。中国古人擦屁股啊,穷办法,怎么擦屁股呢?没有草纸怎么办呢?到那个茅房里,茅房旁边不是有门框吗?土门框,茅房是土茅房,所以框也是土的,大便完了以后屁股就蹭在这个门框上面,用门框擦屁股,或着找到旁边的小石头,小土疙瘩,在屁股眼上面挖一下,表示擦屁股。所以,可以想象,中国的老式茅房脏的不得了,门框上面都是那种干的屎,旁边的那些小石头啊小土块啊也脏的不得了,上面都是大便。为什么呢?因为遭遇到这个困难,你给他擦屁股的纸上面有字的时候他不敢用,上面写字的纸啊,这个纸就有神仙了,就有灵了,我们不能够用大便来污染这个纸上的字。就像基督教里说蛇是魔鬼,是撒旦,将这俩个例子放在一起有点不伦不类,也没有别的意思,之所以放在一起就是为了便于理解。
过去,小孩子受到惊吓,夜里哭,就叫魂,什么是叫魂呢?就是高叫小孩的名字,他们认为那样会取得某种效果,下面这个例子是听老年人讲的。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避免文章过于冗长,就不多列举,能讲明白意思即可。
汉武帝为何听信小人而逼死自己的儿子?巫蛊之乱的背后真相是什么?
我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来叙述一下巫蛊之祸的事实。
先交代两个背景。第1个背景是汉武帝这个人。汉武帝开疆拓土,是一代雄主,他是一个强势而霸道的人。他活的岁数又足够长,活了70岁,晚年心力衰竭,猜疑心重。并且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一生访仙求药,迷信方术。
第2个背景是,汉武帝晚年,社会上流行谶纬之学,巫蛊之术。大家相信靠一些神力,可以让自己改变社会,改变命运。而巫蛊之术,就是说你可以扎小木人把一个人给咒死。如果你想让谁倒霉,就暗地里刻个小术人,写上他的名字,许下愿望,然后把小术人埋到地下,愿望就能实现。
基于上面两个大背景,我们开始讲巫蛊之祸。
汉武帝晚年谁最盼他死呢,其实就是太子。太子刘据是卫皇后的儿子,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七岁被立为太子,长大常替汉武帝监国,曾深得武帝信爱。但在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卫皇后失宠了,汉武帝有了新的宠幸的夫人。虽然卫皇后暂时没有被废,但是也等于是打入了冷宫。这时,卫皇后的弟弟,大将军卫青也已去世,太子刘据这边可以说是已经没有什么靠山了。
汉武帝原来有一个皇后,是陈皇后陈阿娇,就是那个金屋藏娇的主人公,后来卫皇后得宠,生了刘据,陈皇后就被废打入了冷宫。有这个前车之鉴,刘据和卫皇后,怎能不担心汉武帝因宠幸了其它夫人而冷落了自己这边,废掉太子呢?
这里有一个证据。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喜欢《春秋公羊经》,而刘据却喜欢《春秋谷梁经》。
这《公羊经》和《谷梁经》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知道孔子编著了一本《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公羊经》和《谷梁经》都是解释《春秋》的经典,但他们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春秋》是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史书,起于隐公元年。
鲁国的惠公死了,让长庶子,也就是鲁隐公摄政。
一开始惠公的夫人没有儿子(春秋时期国君的正妻叫夫人),但是惠公的一个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就是隐公。后来隐公长大了,娶了一个宋国的姑娘。娶回来之后,公公惠公一看,唉,儿媳妇不错,于是就占为己有,封这个宋国的女子为夫人,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云,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鲁桓公。
后来惠公死了,太子年纪太小,鲁国的人就共立隐公摄政,就是帮太子打理国政但不是真正的鲁国君主。再后来太子长大,杀掉了隐公,自已当了国君,是为鲁桓公。
故事讲到这里就留下一个到问题,倒底该由谁来继承王位呢?该立长呢,还是立嫡呢?
简单来说,《公羊经》的观点就是,子以母贵,应该立夫人的儿子而不应该立妾的儿子,所以鲁桓公该继位。
按照《公羊经》的观点,如果卫皇后被废,另立皇后,那刘据就成为庶出,也就不能再当太子了。而卫皇后这时是随时可以被废掉的,所以太子不喜欢《公羊经》的解释。
而《谷梁经》的解释与这个完全相反。《谷梁经》说,春秋时期的道义是诸侯国君死了夫人就不能再娶,即使你后边儿立了夫人也不算数。所以隐公和桓公的母亲都是妾,这时就应该按照立长的原则立隐公为继承人。
《谷梁经》的解释完全符合太子刘据的现实利益。汉武帝原来的皇后陈皇后已经被废了,她也没有儿子,刘据就是汉武帝所有儿子之中年纪最长的一个。
按《谷梁经》的解释,汉武帝后来不管再立谁为皇后,都是不对的,他只能有一个陈皇后,所以就没有“子以母贵”的说法,只能按照长幼之序,立刘据为太子。正因为如此,刘据才喜欢《谷梁经》,《汉书》记载:
“太子私问古梁而善之”。根据史书的记载,汉武帝在勾弋夫人生下刘弗陵之后,就有废掉太子刘据的想法。
按照以上的叙述事实,我们可以得出太子刘据有巫蛊诅咒汉武帝早死的动机。
刘据倒底埋了小木人吗?汉武帝晚年病得很厉害,江充就趁机对汉武帝说,你之所以病的这么厉害,是因为宫中用小木人诅咒你的人太多,只有把这些人都查出了你的病才能好。
汉武帝派江充去查。
江充是汉武帝跟前的红人,为了讨汉武帝开心,大肆纠察皇亲国戚中枉法犯规之人,让他们交了大量的罚款,武帝很开心,但也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太子。
为了防止太子日后报复,江充就借着这个机会在宫中大肆挖掘,终于在太子的宫中发现了小木人。
这些小木人是太子埋下的,还是江充嫁祸给他的呢?
事发之后,太子向他的老师石德请教该怎么办。
石德怕连累被杀,于是说,这些小木人不知道是巫师栽赃的,还是就是我们埋的,反正也说不清楚,不如假传圣旨,杀了江充等奸人。皇上现在又没在宫中,在甘泉宫养病,皇后多次派人问侯,也没回信,皇上还不知在不在了。奸人现在又想害你,太子你难道忘了扶苏的事吗?
太子因为事出紧急,同意了石德的建议。
通过上述记载,我们看出,太子并没有否认小木人是自己埋的。
并且这里还透露出另一个信息,就是石德说太子和皇后见不到皇上。汉武帝病重了,而太子居然见不到父皇,这不就是一个被冷落的证据吗?
还有据《汉书》的记载,太子成年之后,汉武帝为太子立了一个博望苑,专门让他招揽人才。那太子招揽的都是什么人呢?史书记载:“从其所好,故多以异端进者”,这意思就是太子喜欢异端邪说之人,于是这样的人纷纷投到其门下。而这些异端邪说的人能为太子出点什么主意,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看事发之后,太子的老师石德出了什么主意呢?
他说这些小木人是他们陷害的呢,还是我们埋的呢,根本说不清楚,与其等死不如就起兵吧。能出这样主意的老师能是什么儒学之士吗?
一个被冷落的太子,身边一群异端邪说之人,面对一个强大的父皇,直接反是不敢的,但偷偷埋小木人,诅咒老爹早死这事,还是敢干的。
后来太子斩杀江充,发兵数万人和丞相刘屈大战。
太子败,逃跑。
这时,壶关三老茂给汉武帝上书,为太子求请。其中有句话说是:父子不和,则室家丧亡。故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这句话就是说,汉武帝先不像个父亲,太子才做了不孝的事情。汉武帝怎么先不像不父亲的,通过以上叙述你应该能感觉到。
汉武帝收到这封书之后有所感动,但气还没消,所以没有下令赦免太子。不久太子被找到,自杀。
过了很长时间,大概有两三年吧,巫蛊之事被证明不是真的,汉武帝的心情也慢慢平复了。他知道,当时太子只是出于恐惧而做了一些事情,并没有造反的意思,即使后来发兵也是因为形势所迫和身边用人不善。于是,原谅了太子,建思子宫以纪念。
太子刘据最后的谥号是“戾”,这个谥号是他的孙子汉宣帝给他上的。
根据周公谥法,“不悔前过曰戾”。从这个称呼我们也能看出“巫蛊之祸”太子也是有责任的,不完全是被害者。他先是用巫蛊诅咒父亲,事发后,不思悔改又发兵造反。
《汉书》的作者班固说,巫蛊之祸是天意,是老天爷对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惩罚。这么大的事,导致数万人死亡,血流成河,不是一个小小的佞臣江充所能造成的。
班固在这里有深深的儒家文化的偏见,用的是天人感应的说法。现在的史学家虽然不同意巫蛊之祸是因为汉武帝穷兵黩武,但是巫蛊之祸确实不是一个小小的江充能发动的。
巫蛊之祸的起因,还是壶关三老说的对,就起于父子不和。先是父不父,继而子不子。汉武帝冷落了太子,起了废太子之心,太子怕被废,私下里埋下了美好的愿望。江充只是一个导火索,正是集权的诱惑,导致父子不信任,酿成惨剧。
参考书目《造制汉武帝》、《汉书》。
汉武帝,文治武功达到顶峰的帝王,“巫蛊之祸”却让数以万计的人受到了牵连,这是一件元气的大伤的事,也让他在醒悟之后十分内疚和悔恨,但是一切都晚了,没有后悔的余地了,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讲讲这件事。
中国的皇帝被称为天子,是人人都羡慕的职业,三十六宫七十二嫔妃,所以子嗣比较多,但是孩子和孩子还是有不一样的,同为儿女,因为母亲的地位或是皇上的宠爱,在宫里的地位也会有很大差异。虽然在贫民看来公主就好像九天之上的凤凰,有些更是得到皇帝,太后的宠爱,可谓是人人都羡慕的角色。宠爱有加的话,选驸马时也会被格外关照。但是凡事无绝对,不一定当时受宠就会一帆风顺有好的结局。
巫蛊之祸中,死去的又何止是一个刘据及一个公主,只不过这个公主应该是最惨的,也是第一个被腰斩的公主,她的父亲是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铁血领袖,对别人一直都是严肃的但对她却总是温柔宠溺,同时正是这位慈爱的父亲,亲自下令腰斩了这位,她就是就是西汉武帝的卫长公主。
刘据这个即将成为一代明君之人也牵扯此祸,被逼自尽。
巫蛊实际上是一种巫术,古代人很迷信,认为使用巫师诅咒或者对木偶人施加刑法,所诅咒之人就会有灾祸。
公元前91年当朝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举报蛊骂对当朝皇帝汉武帝,于是公孙贺父子被捕下狱,还牵扯出公孙敬声与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案,汉武帝随即下令宠臣江充严格审理公孙父子的罪行,经过严刑拷打公孙父子居然死在狱中,公孙家一族被诛杀,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都因为巫蛊之祸受到牵连而死去。
太子刘据和江充有过节,于是江充开始陷害太子参与巫蛊之祸,太子感到非常的恐惧,想要去甘泉宫面见汉武帝,但是被江充拒绝,刘据无奈只能起兵逮捕江充,汉武帝得知太子谋反的消息命令刘屈率军镇压,太子兵败,向南逃出长安,后来不愿意被官兵捉拿而受辱,自杀而亡。
汉武帝为什么会在晚年犯下这么大的错误,是因卫氏家族已经触碰到了底线,只是汉武帝没想到太子刘据会自杀。
汉武帝在晚年,身体每况愈下,有一次在午休的时候梦到无数个木头人手拿木棒向自己攻击,突然间惊醒,从此生了场大病,总是怀疑有人用巫术害自己。
对于晚年的汉武帝产生这种心理很容易解释,每个人对即将失去的东西都特别在意,晚安的汉武帝对权力更加看重了,他不愿意权力从自己手中溜走,庞大的卫氏家族,已经让晚年的汉武帝感到不安了,卫氏家族的威望没有因为霍去病,卫青的去世而变得衰弱,反为由第二代的成长变得更加的强大。
当时的“太子党”人员结构,卫子夫的长姐卫君孺嫁给了公孙贺,公孙贺就是太子刘据的姨夫,而在巫蛊之祸前期,公孙贺正是当朝丞相,卫皇后的三弟卫广是武帝一朝的中郎将,曾经带兵攻打昆明国,平定了南夷。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是太子刘据的表哥,虽然是个纨绔子弟但是也被任命为太仆列九卿。
卫青的长子卫伉继承了自己父亲的长平侯的爵位,卫伉作为大将军卫青的后人也曾经带兵驻防与匈奴交界的五原。就连平阳公主的儿子曹襄也参与了后来太子刘据的叛乱,后来被牵连致死,也使的曹家失去了平阳侯的爵位,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作为太子刘据的亲妹妹,一定是太子刘据的有力支持者。
汉武帝的担心,被江充,宦官苏文看穿了,没有汉武帝做后台,这二人岂敢对未来的皇帝恶意的诬陷呢?一次太子刘据进宫向母亲卫子夫问安,下午才出宫,于是苏文便向汉武帝诬告太子调戏宫女,汉武帝知道后将侍候太子的宫女增加到二百人,这莫须有的罪名让太子十分的气愤,江充更是在从公孙贺父子下手后,随后继续诬陷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长平侯卫伉。到最后明目张胆的诬陷太子,太子才被迫起兵,太子刘据兵败,激烈自尽。
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敲打下庞大的卫氏家族,无奈纨绔子弟公孙敬声确实不争气。以及江充,宦官苏文这样阴险小人的从中作乱,到后汉武帝自己都无法管控的局面。
但是汉武帝只是一时糊涂而已但是不傻,知道太子是蒙冤自杀后,建立了思子宫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汉武帝晚年丧子虽然不是其初衷,但是卫皇后和太子刘据的死汉武帝还是要付主要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