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1711年9月25日出生,1799年2月7日逝世,享年88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有说法称,南越武帝赵佗活了100多岁,比乾隆尝试。不过,他在南越自称为皇帝,严格意义上不算是中国正统朝代的皇帝,所以没有将他列入)。
乾隆在1736年登基,1796年退位,在位60年,在这期间的他在多个方面都有卓越的政绩。
在政治方面:乾隆派兵西征准噶尔,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并在平定后通过改土归流,使维吾尔族人的伯克阶层转变为清朝官吏身份,并减轻了当地的沉重赋税、苛捐杂税,进行水利灌溉等,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动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他颁布诏令进行《四库全书》的编撰,对中国古籍进行大规模辑佚、校勘,对后世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利弊可能都有)。
在经济方面,摊丁入亩,奖励垦荒,人口不断增加,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是清朝国力最鼎盛的一段时期,呈现“康乾盛世”。
不过,他大兴文字冤狱,对中国民间许多书籍被禁或被毁,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摧残和禁锢。同时还六下江南,南巡规模浩大、消耗大量国力财力。此外,可能喜好臣子的阿谀奉承,重用了以和为首的许多贪官。
关于为什么乾隆那么长寿,一方面因为基因比较好,他的母亲孝圣宪皇后享年86岁,寿数之高在历代皇太后中也是较为少见的。
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养生有道,在祖父康熙长寿经验基础上,总结出“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十六字养生诀窍,意思大致是多做深呼吸、多运动、按摩保健、根据天气和时令变化来调节饮食,多吃蔬菜少吃肉。怪不得在1793年(他83岁)时,英国使臣对他的印象是:动作敏捷、风度翩翩,总是笑眯眯的。
乾隆皇帝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历朝历代,短命的皇帝很多,为什么乾隆在众多的帝王中能成为最长寿的呢?这与他的基因,心态,和养生之道密不可分的。乾隆生于1711年9月25日,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60年,他开创了乾隆盛世的局面,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乾隆皇帝的生母,就是寿命最长的皇太后,她活了86岁。开创了皇太后寿命最长的先例,
乾隆心态比较好,特别到了晚年,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喜欢玩水,曾六下江南,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还把江南的美景,呈现在圆明园,供其欣赏。
乾隆有他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重视养生。在饮食方面非常讲究。合理的安排饮食,还经常运动,根据季节的变进补。到了老年,动作敏捷,头脑清醒,非常健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帝王。
历史上出家当和尚的皇帝有哪些?
好的,主妇来答!
这个皇帝不仅当了和尚,还有一个当皇帝的儿子,知道是谁吗?
错了,不是顺治帝!
我说的这个人,是只当了两年皇帝,却披了三十多年袈裟的宋恭帝赵。
这个名字有点陌生吧?恭帝为宋度宗赵次子,宋朝第十六皇帝。咸淳十年(1274年),不到4岁的他在贾似道扶持下即皇帝位,由谢太后临朝称诏,贾似道把持朝政。
两年后,元军兵至临安,赵退位降元,被蒙元降封为瀛国公。至元十九年(1282年),中书省奏请皇帝将瀛国公迁居到上都,元世祖批准了这个建议。
于是,昔日的南宋帝王,成了蒙元的阶下囚。
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月,赵已有十八岁了,元世祖下诏,派遣赵入吐蕃,学习梵书、西蕃字经。据当时的高僧释念常所著《佛祖通载》记载:“宋主以王位来归,学佛修行。帝大悦,命削发为僧宝焉。”。
于是赵奉命启程,从青海进西藏,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潜心学习藏文,研究佛经,由于他身上有着高贵的文化素养,几年过后,就已经在藏佛界暂露头角,担任了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
这下,从囚徒又成了佛界高僧。
到了元至治三年(1323年),赵在偶然的机会里,遇到了一位南宋遗民,从他口中得知南宋早已灭亡。尽管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他也皈依佛门,但听到家国亡败的消息,还是让他生起了故国之思。于是,他久已枯寂的心中泛起了波澜,捉笔写下这首著名的《在燕京作》: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想要问一问西湖岸边的隐士林逋,自我离别后梅花已经开了几次了呢?我这黄金台下的异乡之客,怕是再也不能够返回故土!
没想到,这首诗很快就传到宫廷,并被佞臣解释为反诗,元英宗闻言大怒,遂下令赐死赵。就这样,赵因为一首“反诗”被结果性命,年仅52岁。
这大概是元代最严重的一场文字狱吧?!
那么,为何说他生了个皇帝儿子呢?
宋恭帝18岁时,为了表明自己归元后不再有反叛之心,决定出家为僧。当赵到达西北甘州地区时,遇到了郡王阿儿厮兰家族。由于元代的佛教徒是可以结生子,他们见赵没有妻妾,就把年轻貌美的迈来迪许配给了赵。
没想到,结婚不久的赵又遇到了周王,即元仁宗的侄子。周王看到了年轻貌美的迈来迪就把她占为己有,纳为王妃。当时迈来迪已经怀孕身孕,生下儿子后,她就去世了。没想到,这个小孩最终成为元朝的“掘墓人”,正是元朝的亡国君顺帝孛儿只斤妥帖睦尔。
关于此事,在《元史》、《明史》上都得到佐证:
据《元史》记载,元文宗(明宗之弟)曾正式颁发诏书,宣称妥帖睦尔(元顺帝)并非明宗的亲儿,因此剥夺他的皇位继承权,并流放到高丽。
到了明朝,明成祖在观看宫内密藏的历代帝王肖像时,也惊异的发现,元顺帝与宋恭帝长相颇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他们的鼻子更加相像。从这方面,也可以验证二人间的血缘关系。
所以自明代以后,此说遂成确论。
你灭了我的大宋,我生个儿子再把你的元朝给亡掉,这是不是因果轮回?
关于皇出家为僧,史上最出名的莫过于梁武帝萧衍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佛教泛滥的萧梁时代。武帝痴迷佛教,当皇帝后四次出家,成为佛教史、乃至中国历史上一大奇闻。
527年三月八日,萧衍不顾皇后的苦苦哀求及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当了三天的住持。三日后,他返回皇宫,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从此以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腥。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
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再次成为僧人。这次大臣们又来请他回宫,他说什么也不答应了。有个大臣忽然灵机一动,说道:“皇上既然‘舍身’为僧,我们就要为他‘赎身’,才能请他回宫啊!”
大臣们觉得这话有道理,就化了一万万钱,去同泰寺为梁武帝“赎身”。寺院住持收到这么一大笔赎金很高兴,十分爽快地同意这位皇帝和尚还俗。
武帝此举,只是变相地为寺庙敛财而已。
梁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国不可一日无君,群臣跪在寺外恳求,武帝不为所动。最后,大臣们再次集资两亿,将武帝赎回。
梁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武帝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这次,还是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由于皇帝痴迷佛教,导致梁朝上下都陷入一片晨钟暮鼓之声。而梁武帝晚年一心只想当和尚,不管国家大事,朝政混乱,最后连自己命丧侯景之手。
后记
另外,史上还有许多皇帝出家的传说:
据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说的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允在东明禅寺出家为僧。但是,朱允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相比于明朝惠帝,有关清世宗出家之说更是被坊间炒得沸沸扬扬。据《清史演义》《清代野史大观》等介绍,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舍弃江山成了五台山的一名僧人。
据说,康熙亲政后,曾经以进香为借口,多次到五台山看望顺治,希望顺治能回到宫中,但是顺治不为所动。
当然,这些传说都源自野史,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撑,不足为凭。
感谢你的阅读,文中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中国历史上最有佛缘的皇帝佛,讲究一个“缘”字。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
从中国历史上看,有记载的最早的信佛帝王是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刘庄的佛缘源于一梦。据说在派员去印度取经的前一年,即公元64年,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中神为“佛”时,遂有《资治通鉴》上所记载的派遣使臣去天竺求佛的事情。当时派去的使臣一个叫蔡音,另一个叫秦景。蔡、秦二人到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时,正好遇到了在大月氏国传教的天竺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邀二僧到汉讲佛,还用白马驮载来一批佛经、佛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一行四人抵都城洛阳。刘庄为此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遂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刘庄这段求佛故事,史称“永平求法”。
四度出家为僧,开创汉地素食先河
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八年,以佛法治国、整理内政、文教,是南朝政治、文化及佛教最兴盛的时期。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出家,大臣将他赎回。梁武帝撰述的《断酒肉文》中坚誓素食,并下诏宗庙不得用荤食祭祀。中国僧众素食之风从此建立。梁武帝受菩萨戒,有“皇帝菩萨”之称。梁武帝常行普同供养,曾多次开设大规模的斋会,如无遮大会、平等大会、盂兰盆会等。梁武帝也热心于佛教教理的研究,著作有《涅经》、《大品经》、《净名经》、《三慧经》等义疏百卷,其佛学造诣深厚,有以见之。
直透三观的大禅师,编制禅宗语录集
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于康熙五十年(1711)在章嘉国师指导下连续禅坐,最后大彻大悟。雍正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之中唯一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雍正继位登基以后,于政务之暇,不惜以九五之尊,躬自升堂讲经传法,自号圆明居士,刊行了最权威的禅宗语录集《雍正御选语录》。
迎请高僧,出版藏经重振佛教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将隐于山林的高僧一一延请至京师,使明末以来衰微的佛教,重现生机。他振兴佛教,出版藏经(于康熙五年,即西元一六六六年,开版《续藏》237部、《又续藏》189部,至康熙十五年,全藏始完成),并拨款重修普陀山普济寺、金山寺、天竺碑文等。他曾说:“能仁之量,等于好生;佛道之成,关乎民隐。将使般若之门,随方而启;仁寿之域,举世咸登。”自谦弱冠之时,研诵经史,未暇读览金经贝叶,尊崇佛教之风,油然可见。
刻印我国部帙最大的钦定的大藏经《龙藏》
乾隆皇帝对佛教最大的贡献是刻经及翻译事业的发展。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完成了我国历代各版钦定大藏经中部帙最大的《龙藏》,共1600余部7千余卷,工程的浩瀚,古今少见。乾隆二十二年(西元1757年)作《如来大藏经总目录》;二十四年,编纂汉、满、蒙、藏四译对照的大藏全咒;其后,又以十八年的时间,即自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五年,将汉文大藏经译成满州语,对于藏经的刻印有卓著的贡献,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都与帝王护持佛教,以佛法治国有关,而中国佛教也在帝王的鼎力护持下,遍撒菩提种子,开出灿烂的花朵,不仅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思想、文学、艺术、文化、社会等,更影响了现在的韩国、日本、越南等地佛教,形成北传大乘佛教系统。
个人精进参禅,数度想出家未成
顺治皇帝坚信自己前世是僧,是金轮王转世,号痴和尚。顺治亲政后,对佛学十分感兴趣,先后邀请一些著名僧人到皇宫讲经,与玉琳国师的往来,在历史上传为美谈。他曾说自己的前身一定是僧人,因此“每次来到寺中,徘徊久久不愿离去”。顺治一生笃信佛法,死后也依据佛家仪式火化。个人精进参禅,数度想出家未成,著名的《赞僧诗》,表达了他对出世修道的欣羡。
把佛教定为国教,大力兴建寺庙
忽必烈汗执政时期,极力扶持佛教,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忽必烈汗抛弃了成吉思汗关于“对各类宗教不得偏向”的遗嘱。二是信仰上接受佛教。三是政治上给佛教各种荣誉、地位和特权,使佛教成为一个享有很高地位、很大权力的特权阶层。四是经济上对佛教实行特殊优待,支付大量资金兴建寺庙,进行佛事,大力扶持发展佛教。五是制定各种法律,保护佛教的特权地位、特殊地位和利益。六是把西藏地区的政教两权,交给佛教萨迦法王管理,使这一地区的佛教成为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
利用最新印刷术雕刻中国第一部佛教总集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不久,便下诏诸路保护寺院;敕令用金字、银字书写佛教经文。在宋太祖保护佛教的政策下,建隆元年这一年便剃度僧尼8000人。接着,宋太祖又派行勒等157人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大力弘扬佛教。宋太祖利用最新技术,派内官张从信在益州主持雕刻大藏经,这次刻经,前后费时12年。最初刻制佛经5000多卷,后来又增刻1000多卷,共达13万块雕板。这部佛经因刻于宋开宝年间,所以被称为“开宝藏”。又因刻于四川,故又称“蜀版大藏”。这是我国第一部佛教总集,也是当时最全的一部佛教丛书。
曾请自跪迎高僧义净大师,建造龙门石窟
武则天信仰佛教,精通义理,承继太宗、高宗时的护佛事业,使得唐朝尊崇佛教的热潮如日中天,功德难量。她自己也曾被安排到感业寺出家。武则天是个虔诚的佛弟子,武则天即位后,即下令奉佛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她以五戒教育世人,并以佛法治国。义净从天竺返国时,带回近四百部的梵本经、律、论及佛舍利三百粒。武后亲自到东门外跪迎。武后深具才华,文笔流畅,尤其她所写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千百年来,为佛子所赞颂不绝。武后曾“助脂粉钱二万贯”,开凿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并主持开光仪式。
由僧师抚养长大,喜欢寺院里的钟声
隋文帝在冯翊(陕西大荔县)出生,由般若寺智仙尼师抚养长大。七岁时,尼师告诉他:“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十三岁时,才回到父母家。隋文帝性喜简朴,喜欢寺院里的钟声,偏好豆类制品,曾自言:“可能前世为一修道人。”文帝登位后,尼师已圆寂,不仅在群臣前屡次提及尼师的德行,并且亲自作传纪念,对尼师孺慕之情油然可见。文帝在位期间建造寺院共三千七百九十二所,抄经46藏132086卷,整理经典3853部,造石像大小106580尊,修复旧像1508940尊,对佛教事业的护持不遗余力。
智亲授菩萨戒,广建佛教道场
隋炀帝是文帝的次子,笃信佛教,为扬州晋王时,曾延请天台智大师到扬州,智大师为他授菩萨戒,法号“总持菩萨”,他也敬赠“智者大师”名号,相惜之情,传为历史上一段佳话。隋炀帝即位前,对佛教护持已相当热心。他曾创建二所道观及慧日、法云二佛寺。其中,慧日道场会集了当时江南佛教界高僧,并且迎请三论宗嘉祥寺的吉藏大师入寺住持,是为江南一大盛事。另外,他也在长安建日严寺,高僧彦琮、智脱、法澄、法论、智炬等,皆曾住此大振法雷,讲学之盛,冠于当世。大业三年(西元607年),以佛法治国的日本圣德太子派遣学者、僧侣来华留学,隋炀帝特别启用洛阳鸿胪寺四方馆,聘请高僧负责留学僧的教育工作,举办讲座、法会,从事经典的校勘等。
深入藏经,与玄奘大师相见恨晚
唐太宗护持佛教,崇敬三宝,历代罕见。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回国后,太宗对他的精神敬佩不已,几次劝请大师还俗辅政,但都为其所婉拒。后来,太宗为玄奘大师建弘法寺,寺内设置翻经院,一切的经费由国家供给,成就玄奘大师的译经事业。唐太宗本身也深入经藏,曾研读《菩萨藏经》,致力于菩萨道的实践;并亲赐《瑜伽师地论》序,刻于石碑,即闻名至今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太宗于驾崩前,专注于佛法研讨,不仅感动于佛法的妙理,甚至表示与玄奘大师相见恨晚,未能好好弘传佛法。
一度出家为僧,曾与黄檗禅师机锋
在位虽仅十三年,但他精勤治道,惠民爱物的精神,堪称明君,尤其从谏如流的精神,足以媲美唐太宗,所以赢得“小太宗”的美名。为了逃避唐武宗的杀害,曾经一度出家多年,他与禅门高僧黄檗希运禅师有过一段论道广为流传。当他还是沙弥时,有一回,见到黄檗希运禅师在拜佛,于是对禅师说:“禅师!你常开示大众说:‘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请问禅师,你现在拜佛,到底在求什么?”黄檗禅师听了,赏他一个耳光,说:“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当作如是求”。“你直接说当如何求,又何必动手打人?太粗气了!”李忱申辩说。“这是什么地方,容你在此说粗说细!”李忱言下大悟。这一则宣宗与黄檗禅师之间的论道,流传很广,成为禅宗著名的公案。
当和尚最无奈的皇帝
在中国帝王中,唯一的,也是最正宗的和尚出身的皇帝,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像刘庄、萧衍、杨坚他们实际上都不曾出过家。朱元璋能从当年的一个小和尚,成长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这实是一个奇迹。朱元璋与佛结缘,是因为穷,是最无奈的选择。出家时朱元璋只有17岁,当和尚不多久,因为灾荒没吃的,寺内也呆不下去了,只好出去化缘。在化缘的路上,朱元璋得了一场大病,险些死了,幸好得到仙人的指点帮助,才免去灾难。从《明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对自己出家当和尚的历史,朱元璋并不觉得丢人,但他神化了这段历史,虚构出“二紫衣人”出来。
遁入空门时最尴尬的皇帝
因为有了朱元璋出家的一段经历,大明王朝的帝王多与佛有缘。如明神宗朱翊钧就是一位十分相信佛法的皇帝,其死后尸体侧卧状葬式,有学者分析就是缘于佛祖释迦牟尼涅时所取姿势。
在明帝中,最后以僧人身份了结一生的,应该是第二任皇帝、恭闵帝朱允,这事也是中国盛世帝王中的惟一。其出家当和尚,迷信的说法是因朱元璋的佛缘未尽,注定要由后代遁入空门续结,是朱家前世因缘使然。
对于朱允出家一说,《明史》中并未下定论,民间传说,当朱棣的大军攻入内城时,朱允派人取出藏在奉先殿的铁匣子,这是朱元璋生前给他准备的,让孙子在危急时刻打开。朱允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嘱让他从位于太平门的鬼门出城,其他人则从水关御沟走。朱允出了鬼门后,见早有一和尚在等他。朱允出逃时是公元1402年,他只有26岁,是明帝中惟一没有陵的皇帝,其出家迫不得已,最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