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太监不允许识字,为什么又能宣读圣旨?

古代太监不允许识字,为什么又能宣读圣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003 更新时间:2024/2/27 21:34:41

宦官不得干政!宦官不得识字!宦官无权宣读圣旨!

我们在电视剧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情节,皇帝大喊一声:“拟旨!”然后身边的大臣或宦官就拿出一张空白圣旨,皇上一边说大臣或宦官一边写圣旨,写好后递给皇帝看一眼,觉得没问题直接盖印就直接给太监去宣读。

何等的儿戏!其实这些都是没文化的导演和编剧意淫瞎编的!所以才会出现这种逻辑无法自恰的情况。

实际情况是古代皇帝是没有权利拟圣旨的!

您没有看错!中国古代从很早开始,拟旨的权利就已经被从皇权中剥离出来了,秦汉时期由丞相代替,正因为丞相有此权利,所以一度对皇权构成威胁,如赵高联合丞相李斯假传遗诏。

所以西汉后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实际取消了,改有尚书令代替。再到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分化了丞相的权利,其基本结构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以唐朝为例,首先需要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们针对某事拟出圣旨初稿,然后交由中书令选择并将以修改润色,完成后上交皇帝。

如果皇帝觉得满意,就会加盖印章,如果不同意就会用红笔在空白处留下意见驳回中书省,在继续进行修改,重复以上步骤。

对于盖章同意的圣旨,会下发到门下省,审核盖章,如果门下省觉得内容不行就会被驳回,就算皇帝同意了也没用。没有门下省的盖章,这就是非法圣旨。所以此时的圣旨开头都是“门下”二字,明朝才出现“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对于通过的圣旨门下省就会安排下发颁布给尚书省,由尚书省根据内容领导六部安排实际执行。

如果有要外出宣读的圣旨,也绝不会找太监,古代翰林院有一个官职叫“翰林承旨”就是专门做这份工作的。且宣读过程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会提前通知到接旨人,选择吉时高搭彩棚,焚香沐浴,摆下香案迎接圣旨。

且实际圣旨最短的也有2米,圣旨还有5米长的,不是一个人可以宣读的,一般需要好几个人在前面打开,宣读人站在后面读旨。绝不会出现影视剧中一个太监拿着手里读的情况。

当然也许会有钢筋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比如明朝太监的权利就非常的大,读圣旨也是有可能的。的确明朝的时候宦官地位得到了提升,朱瞻基甚至还设立学堂供宦官读书。

但是明朝的太监的权利终究还是来自于皇帝,主要是皇帝的驳回和盖章之权,所以明朝太监地位最高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握盖章权,其次是秉笔太监,就是代替皇帝批红拟写意见。但如果涉及到拟旨和颁旨就是内阁的势力范围,所以冯保需要和张居正联合才能把持朝政,如果敢直接去宣读圣旨,会被勇猛的文官们直接撕碎。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太监亦称宦官,指封建王朝被阉割生殖器官失去性能力,专供朝廷皇室役使的伪男性官员,最早阉割器官后的太监指的是宦官中通天测地的高级官员。唐高宗时,太监,少监还是官名,真正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是在殿中省改为中御府以后,这时候地位较高的内监才被称为“太监”。宦官通称为太监应该在这个时代。在这之前的隋,唐虽有大监,“大”或作“太”只是古代的通假字,与宦者无关。明代对太监有了细致的划分,有了宦官专门管理的“内十二监”。十二监的总管为“提督太监”,太监官至四品。十二监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司礼监的工作包括了“皇帝诏曰”的宣旨,明朝著名太监冯保,刘瑾魏忠贤都是司礼监。这三个著名太监肯定做过宣旨的工作,其中书法颇佳的冯保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史上有过“刘瑾变法”的刘瑾自不必说,魏忠贤虽然目不识丁却能胜任“礼监秉笔太监”,说明了其强大的记忆力,否则此人也不敢狂妄到自称九千岁。所以老认为,古代太监虽然多不识字,但宣旨工作应该在少数权高且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宦官中选出,至于有目不识丁的高级宦官宣旨,就得靠此人的博闻强记本事了。(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1711年9月25日出生,1799年2月7日逝世,享年88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有说法称,南越武帝赵佗活了100多岁,比乾隆尝试。不过,他在南越自称为皇帝,严格意义上不算是中国正统朝代的皇帝,所以没有将他列入)。乾隆在1736年登基,1796年退

  • 中国的哪些历史故事让你心酸?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晚年岁月,读来让人心酸。毛泽东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与建设,他的晚年却是在孤独寂寞中度过的。他的女儿李敏回忆说:“爸爸晚年的生活是孤苦的。爸爸的内心是孤独、寂寞的;爸爸的内心也是很矛盾、很复杂的;爸爸像所有的普普通通的老人一样,易怀旧、易忆往事;同样是喜欢有自己的儿女亲人在他

  • 历史上有哪些刻骨铭心的爱情呢?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大爱1986年3月,邓稼先的生命进入倒计时阶段。中央军委的领导表示说:"(邓稼先)一辈子这么辛苦,做了这么多工作,不能让他就这么走了。"于是相关负责人赶紧通知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的记者,去访邓稼先。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中央决定对邓稼先解密。1986年6月25日,《解放军报》刊登两弹元勋邓稼

  • 如果魏征是朱元璋的臣子,朱元璋会听从他的直言上谏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魏征在朱元璋的时代,直言上谏的话朱元璋会听,但是会不会按照魏征所言去做就不一定了,或许刺痛了朱皇帝的软肋,杀了他也不一定。魏征魏征魏征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对唐朝的贡献是很大的,李世民继位之初,封魏征为左丞相,对魏征是信任异常,魏征也不服圣望,前后直言上谏二百多件事,李世民都一一采纳。《旧唐

  • 历史上有哪些爱情故事?你又最喜欢哪个?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谢谢邀请:一、人生若只如出见,清纳兰容若与其早亡妻子卢氏的爱情。二、《桃花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三、《霸王姬》的故事。以上可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凄养的爱情故事,不一一做解,网友基本都了解。说到专情,也许这只是现代社会或普通老百姓的事,现代我们国家实行的就是一夫一妻制,不专情后

  • 历朝都讲“仁德",为什么古代有的君王死后要活人陪葬,这是仁德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要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三点,统治者讲仁德的目的;历史上的“阳儒阴法”;封建私产的概念。《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也是把民众看作愚昧无知的人。统治者讲的仁德是为了让民众服从的这一根本目的从未动摇,即便是以勤政闻名的清雍正帝,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满清的统治。历史上的实际上是“阳儒阴

  • 在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帝在感情上是顶级“渣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说了很多皇帝,我说一下道光皇帝宁吧,道光皇帝刻薄寡恩,说是渣男也不为过。乾隆皇帝晚年,第一次看到10岁的宁之时,爷爷爱孙子,特别高兴。而他的父亲嘉庆皇帝刚一登基,就给15岁的他婚配了嫡福晋,娶了满洲镶黄旗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在嘉庆眼里,儿子宁是比较乖巧,中规中矩的,但是没想到宁生下的长子,不仅

  •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什么要劝皇帝杀了年羹尧?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死可谓是惊天动地,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雍正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虽然剧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纠结的样子,但并无法改变这个现实。在年羹尧之死的问题上,有好几个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孙嘉诚、比如李绂、比如李卫。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达处死年羹尧命令的,却是张廷玉!那么一向谨小慎微的

  • 古代有哪些帝王只爱美人不爱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我想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就是李隆基了。李隆基当政以来创造了中国第一个盛世开元盛世,但是从改了国号开始,李隆基似乎就没有开元年那么的英明神武了。或许是他老了,或许是他没有以前的锐气了,又或许是他决定自己的功劳已经够多了,决定可以享受了。于是

  • 除了程门立雪还有哪些古代故事也弘扬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程门立雪》、《子贡尊师》、《陆佃千里求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尊师、重道我国曾以礼治国,讲究道德约束,就是我们所说的德治,相对于西方的法治,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是我们的德治中的优良传统。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讲述的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杨时因与他的学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