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的问答包含了两种改革条例和一个疑问,咱们先了解下两种条例。
首先,秦初期实行的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等去繁归一的制度为后世王朝实现“一个中国”启蒙了思想,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开创性的思想并非来源于老秦同志的觉悟,它初始于秦孝公时代的“商鞅变法”。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一直以黄河中下游一带为天下中心,其余四方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而秦国正处在西北地区,长期与游牧民族接壤,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很粗俗不堪,性情斗硬毒狠、民风彪悍,非常落后。
秦孝公励精图治,启用商鞅改革制度。为增强秦国国力,出台了各种改革条例,其中就包括统一度量衡和焚烧儒家经典书籍以及实行郡县制。
拿统一度量衡为例,这个制度初衷是为了解决混乱的市场管理现状,将各种乱七八糟的诸如重量、长度、货币、税收等统统归于一种尺度之下,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郡县制的创立扫除了世卿世禄这种世世代代“接班人”的陋习,令中央王朝的管辖范围可垂直下达到地方基层单位。朝廷直接任免地方官员,有利于中央集权、政令通达、加强国家统一。
这种革命性的政治制度一直被历朝历代推崇备至,虽有修改但本质未变。
这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核心都是为了服务战争。它简化了管理步骤、降低了统治成本、激发了民众对战争的狂热、加强了秦国的综合实力,之后的实例也证实了商鞅改革的效果。
可以说,这些制度影响了整个华夏民族未来几千年的统治格局,说它具有划时代意义一点都不过分。
存在即合理,商鞅变法的内容,都是针对当时国家的弊端“对症下药”的,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种制度下的秦国对打击当时群雄割据、狼烟四起的战国诸侯们的确非常有效,但秦统一中国后,意识形态下的敌人不见了、对手消失了。这套制度必须改革,以顺应新的政治格局。所以,嬴政颁布新修改的律法来加强王朝的统治。
所以说,秦始皇只是制度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可惜他还没有并发出超燃的政治管理经验就挂了,秦孝公和商鞅浑身透着现代改革派的气场,是剧本的最初策划,他俩的嫌疑最大。
孝公功德圆满而商鞅却被秦惠王“拿下”,如果商鞅有机会在穿越一次,面对名垂千古的荣耀与五体剧裂的痛苦,他否有勇气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