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为什么会有废掉刘盈的想法?刘邦的帝王心术张良都没看懂!

刘邦为什么会有废掉刘盈的想法?刘邦的帝王心术张良都没看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438 更新时间:2024/2/8 15:33:04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刘邦为什么会有废掉刘盈的想法?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前言:《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著作,司马光以一种独到的方式描述历史,重点讲述历史中的智慧、权谋之事,将“读史使人明智”这一点发挥到最大,因此享有“帝王之书”的美誉。

笔者这段时间又重温了一遍这套书,当读到有关“刘邦欲废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这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又有了新的看法,如今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很多人都认为,刘邦如此做,皆是因为刘邦宠爱戚夫人,再加上戚夫人的枕边风,导致迷了心智,做出更换太子的错误决定。这件事也成为了刘邦的一个污点之一,更是导致了之后的连锁反应——吕雉当权后将戚夫人作成人彘,而刘如意也惨遭杀害。因此,人们都将这一切的罪过都归结于刘邦。

不过在笔者看来,刘邦的这一系列行为,才是他大智慧的一种体现!

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天下,刘邦的原配夫人吕雉苦尽甘来,尊位皇后,他与刘邦的儿子刘盈,也顺利成为了一朝太子,成为刘邦的“合法继承人”。

然而不久之后,刘邦却整天嚷嚷着“如意类(像)我,盈不类我”,以此为由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与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所有人都认为是戚夫人在刘邦面前吹的“枕头风”,让刘邦迷了心窍,然后做出如此错误的决定。因此以周昌为首的众大臣在刘邦召集商议废黜刘盈的会议上强烈反对。

《资治通鉴·汉纪四》记载:

御史大夫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但臣期期知道不能这样做,陛下要废太子,臣期期不奉命!”高帝欣然而笑。

司马光对这件事的记载很有意思,用“盛怒”来形容周昌,又以“欣然而笑”来形容刘邦的态度。

刘邦可是一个有名的暴脾气,当初统一天下给员工们分红的时候,有些武将们只是因为不服气张良萧何等文臣们的分封,抱怨了两句,就被刘邦破口大骂为狗(“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资治通鉴·汉纪二》)。

如今手下一个口吃的周昌,竟然敢“怒怼”老板,反对老板的意见,按照常理而言刘邦必定是要生气的。然而刘邦反而“欣然而笑”,实在诡异。

《资治通鉴》采用的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的特点就是每一个字都要经过推敲,都及其准确并且有特定含义。司马光肯定不是随手写的,因此只有一个解释:周昌的反对其实正中刘邦的心意!刘邦其实并没有真的想废掉刘盈。

当然,论证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仅凭这么一个证据是不够的。并且,这段记载也只是引起了笔者怀疑,严格上不能作为证据的,因此,请看笔者接下来的分析。

除了周昌反对之外,还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反对,这就是太子太傅叔孙通。《资治通鉴》记载:

“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原先伏诛,以颈血污地。”

他引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一个故事来劝诫刘邦,之后更是以死相逼,希望他不要走晋献公的后尘。对于这段话,刘邦的回答也很奇怪:“公罢矣,吾直戏耳(开玩笑的)。”叔孙通是一个刻板的人,听到刘邦这么一说,也要“怼”刘邦:“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柰何以天下为戏!”

刘邦估计是悻悻地摸了摸鼻子:“吾听公言。”

很多史书上都记载过,游侠出身的刘邦痞气十足,很讨厌满口大道理的儒生,“竖儒”骂起来非常顺口。然而叔孙通引用典故劝诫刘邦,并且还以死威胁他,按常理而言刘邦也应该开骂了,然而这一次,刘邦又服软了。

刘邦口头上说“吾听公言”,可依旧是嚷嚷着要废掉太子刘盈,可见周昌以及叔孙通的反对没什么用,甚至连张良进谏也没效果,因此张良称病对此事不管不顾(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让刘邦彻底打消换太子的念头的,是在一次宴会上,他看到刘盈身边有四个气质不凡的老人——商山四皓。

仅仅是因为这四个老人就能让刘邦打消念头吗?自然不是,因为他觉得他火候到了:给刘盈造势,拉拢人才。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仁弱”。刘邦以铁血手腕杀了很多功臣,才安定住政局,如今天下还未完全巩固,时不时都有诸侯反叛,刘盈如此软弱刘邦怎么能够放心将帝位交给他?自然要给他拉拢足够多的“死忠党”。

他宣布废除太子,就是想看看有多少大臣支持刘盈。周昌、叔孙通等人的态度就很让刘邦欣慰,因而对他们的反对刘邦丝毫不恼。而张良作为刘邦最看重的大臣,仅仅是进谏一次就“因疾不视事”的态度显然让刘邦觉得还不够火候。

不过后来商山四皓的出现,就仿佛是让刘邦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请商山四皓的主意就是刘邦给刘盈出的。

很多人会说,这个主意是吕后让她的哥哥吕泽逼迫张良出的,然后张良才说让吕后写信,请商山四皓出山,方能接触太子的危机。

其实不然,商山四皓是连刘邦面子都不给的高人,会因为吕雉的一封信就出山?很显然,这背后有诸多引隐情,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商山四皓其实是冲着张良的面子来的。张良的老师是黄石公,与商山四皓一样,都是秦末的隐士,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古代文人的交际圈很小,隐士的圈子更小,因此黄石公很可能与商山四皓是老熟人。

商山四皓难请,张良自然知道,为何还给吕雉出这么个主意?答案自然是他提前与商山四皓有过接触。

总之,请商山四皓的背后有张良的手段,刘邦心知肚明。

因此,当宴会结束后,刘邦望着这四位老人离去的背影,对戚夫人说道:“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这句话是说给戚夫人听的,何尝又不是说给刘邦自己听的?诚然,刘邦的苦心经营终于有了回报,因为太子“羽翼已成”!

我们再从之后的两件刘邦的行为上看一下。

易储事件过后不久,黥布谋反。这个时候刘邦旧疾复发,准备让太子去平定叛乱。然而商山四皓认为太子不能出兵,胜了也得不到好处,败了就更加不好,于是就让吕后给刘邦哭诉,不让刘盈出兵。刘邦得知后很生气,于是就骂道:“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意思是说:“我就知道这小子不会被派遣,还是我自己去吧!”刘邦虽然骂骂咧咧,可行动丝毫不耽搁。

等到出城时,留候张良也是强撑着病体,去找到刘邦,给刘盈讨了份好处,《资治通鉴》记载:留侯病,自强起,因说上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对于张良的这个建议,刘邦也是欣然应允,并且也给了刘盈一份好处:“上曰:‘子房(张良)虽病,强卧而傅太子(太子老师)。’”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获利最大的是谁?无疑就是刘盈:

不用出兵;

得了关中兵权,这意味着刘邦出兵的这段时间,这朝中就要听刘盈的了;

得了张良为老师,张良可是大汉王朝的首席谋臣,刘邦最器重的人,虽然卧病在床,但寓意牛啊!

从这点上看,刘邦对于刘盈真的是不喜欢吗?

另一件事就比较简单了,就是刘邦亲手给刘盈写的一封信——《手敕太子》。

这封信就完全是将刘盈当做继承人培养的,教导他为君的经验,是一个先帝对后帝的谆谆教导。而在这封信中,有这么一句话“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这句话恐怕就是刘邦多年来的心声了吧!

总结:

刘邦作为一位智谋无双的帝王,怎么可能仅仅是戚夫人的一番话就不顾自己江山的未来?刘如意年幼,刘邦根本就等不到他长大。

叔孙通引用晋国晋献公的例子,刘邦怎能不知?幼帝弱小,臣下强壮,这绝对是一个大祸!大汉王朝刚刚建立,根基不稳,自己死后必须有一个拥有足够权势地位的人主持大局,戚夫人的资历绝对是不够的,而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吕后。因此,前面刘邦说太子羽翼已成之后,还要说上一句:“吕后真而主矣!”

《资治通鉴》惜字如金,却用如此多的篇幅描述这件事,甚至连刘邦的表情以及反映都要记载,显然对于此事也是有所看法的。只不过因为《资治通鉴》乃是史料,要尊重历史,不能随意判定不确定的事情,因此只能隐晦地点出。

因此,我们都误会了刘邦千年,就连足智多谋的张良都不懂!并不能说张良的智慧不够,而是因为不在其位不司其职,张良不明白帝王权术也不敢明白!而作为后世的我们,通过总结他们的行为才能读懂其一二,帝王权术可谓极深。

标签: 汉朝刘邦

更多文章

  • 西汉开国功臣中,张良为什么排在后面?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张良,汉朝

    张良为什么在西汉功臣列第62名?,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良、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他们也是知名度最高的西汉开国功臣。在世人眼中,张良运筹帷幄,萧何坐镇后方,韩信征战沙场,三人虽然擅长领域不同,但能力和功绩不相上下。不过,作为“汉初三杰”的直属领导,汉

  • 张良为什么在汉朝刚建立就退隐?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张良,汉朝

    大家好,说起张良为什么退隐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各位爱好历史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大家好!小编今天要跟大家讲的是一位有名的谋士,可以说大汉王朝能够成功建立起来,很大一方面都与他有关。他就是汉初三杰之一,鼎鼎有名的谋士张良。我们都知道张良虽然被称之为汉初三杰之一,可是大汉王朝在刘邦建立之后,张良

  • 刘邦为什么没有杀张良?张良有何过人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张良,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良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张良,“汉初三杰”之一,以无人可比的谋略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然而,刘邦在除掉韩信、英布、彭越、卢绾等开国元勋之后,为何没有除掉谋略超群的张良呢?其实,除了张良曾经在刘邦危难之际救过刘邦的性命和大汉王朝建立后急流勇退之外,最主要

  • 身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为何不希望自己国家复兴?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张良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精于谋略筹划,为汉帝国立下了不世之功,刘邦评价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相比萧何出身县曹小吏,韩信一介布衣,张良的血统要高贵的多。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韩国为相,先后辅佐过五代韩王,是名符其实的韩国贵族。然而张良还没来得及为国效力,延续家族荣耀,韩国就被秦国灭亡了。身负家

  • 鸿门宴后刘邦为何独留张良?为什么道歉一定要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鸿门宴,张良

    鸿门宴,历史上极为凶险的一次宴会,历来都被作为表面上是聚会,实际上心思难以捉摸的代名词。刘邦当时奔赴项羽的宴会,心里也是怕的,不过好在自己身边的人对自己忠心,项羽阵营的人也有为自己挡剑,可算是保住了自己的命。不过,当时刘邦带了几个人和自己一起赴宴,可回来的时候却少了一个,是张良留在了宴会上“道歉”,

  • 张良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保住自己的生命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张良

    初汉三杰中,韩信以谋反罪被诛杀,灭其三族,萧何被治罪下狱,只有张良从头至尾都深得刘邦的信任,吕雉也很尊敬他,张良死后还获得了文成侯的谥号,就连他的儿子也被世袭封侯,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张良不仅身份显贵,祖上做过五代韩王之相,在刘邦阵营立下了很多很多不世的功劳,曾经帮刘邦争取了黥布、彭越,还笼络了

  • 刘邦为什么不杀张良?只因张良恪守“疏不问亲”的遗训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张良

    刘邦曾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又说“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这三个人中,只有韩信惨死,其余两个人都得到了善终?其中道理不能不让人深思。刘邦的老婆吕雉十分信任张良。那么刘邦夫妇为何不杀张良?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张良功虽高,没

  • 张良为什么不光复韩国?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良,秦朝

    张良为什么不光复韩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身为韩国贵族的张良,还是希望光复韩国的,而且也为之做了不少努力,只不过最后并没有成功。各地反秦势力揭竿而起后,张良也拉起了一支一千多人的队伍以图光复韩国,但毕竟实力有限,他只好先依附于项梁。后来,项梁立

  • 张良曾经策划刺杀秦始皇,为何后来失败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张良

    博浪沙行刺事件,是秦代的一个行刺事件,张良所策划行刺秦始皇之事件,发生于阳武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秦始皇廿九年(前218年),始皇途经博浪沙,随行车队突然遭到一个一百二十斤(约30公斤)重的大铁椎撞击,但大铁椎误中了秦始皇车队的其他马车上,行刺失败,主谋张良祖先五代仕韩,为韩国之恨报仇,几

  • 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与秦始皇之间有什么恩怨?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良,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张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作为与韩信、萧何并称为西汉三杰的张良,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尤其是其为刘邦制定的“暗度陈仓”计策,帮助刘邦取得关中之地,从而有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资本。可以说,刘邦能够成功,武将靠得是韩信,文臣很大程度上依赖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