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身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为何不希望自己国家复兴?

身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为何不希望自己国家复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613 更新时间:2024/1/20 20:48:02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精于谋略筹划,为汉帝国立下了不世之功,刘邦评价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相比萧何出身县曹小吏,韩信一介布衣,张良的血统要高贵的多。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韩国为相,先后辅佐过五代韩王,是名符其实的韩国贵族。然而张良还没来得及为国效力,延续家族荣耀,韩国就被秦国灭亡了。身负家仇国恨的张良立志反秦,散尽家财找到一个大力士,图谋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却不幸遭到失败,被迫亡命天涯。

秦末战乱纷起,张良辗转来到刘邦麾下,成为刘邦最得力的心腹谋士。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联络更多的同盟共同对付项羽,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准备复立六国后裔为王,连印信都铸造好了。得知消息的张良极力反对,一口气向刘邦陈述了“八不可”,指出刘邦既没有战则必胜、置项羽于死地的把握,又没有赈济贫民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经济实力,更没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偃武修文的政治环境,复立六国后裔为王,还会使手下部众人心涣散,各归旧主,造成人才流失。更危险的是以刘邦的实力难以控制六国,一旦他们臣服西楚,毫无疑问会增强项羽的实力,此举无异于将自己的刀把子送到敌人手中。张良一番分析鞭辟入里,刘邦听后恍然大悟,连连怒骂郦食其“差点误了老子的大事”。

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为何要阻止刘邦复立六国呢?事实上,早期的张良确实有复兴韩国的梦想。父祖五世相韩,不出意外,这份荣耀在他身上能够得以延续。但秦朝统一的号角让他的梦想顿时化为泡影,他刺杀秦始皇、参加反秦起义,就是为了一雪亡国之耻。项羽分封十八诸侯的时候,张良虽然与刘邦过从甚密,但还是以韩国旧臣自居,在韩王成的手下担任司徒。项羽杀掉韩王成后,张良相韩的梦想彻底地破灭了,他正式回到汉营,全身心地辅佐刘邦。

秦末以来的战乱,特别是项羽的一个做法让张良对局势有了全新的认识。秦帝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纷争的混乱局面,天下归于一统,强大的中央集权无疑是解决战乱最好的办法。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采取“兴灭国,继绝室”的政策,意图恢复旧的政治秩序,而这种裂土分封的方式并没有阻止诸侯争霸天下的野心,失去强大中央集权的统治的天下,却仍然兵祸连绵,士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所谓天,就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无论是谁,只要逆历史潮流而动,其图谋一定会遭遇破产。

张良是独具战略眼光的有识之士,他清醒地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大一统的新秩序取代裂土分封的旧秩序,项羽的那一套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他坚决反对刘邦分封六国后裔为王,协助刘邦重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汉初刘邦也采取了分封诸侯的方式拉拢人心,稳固统治,但这种帝国体制下的分封和先秦时代的封邦建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建立在中央集权基础之上,以郡县制为主、封国制并行,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种过渡性制度。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各路诸侯先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和削弱,张良正是因为清晰地看到了这点,才选择明哲保身,最终得以全身而退。

标签: 汉朝张良

更多文章

  • 鸿门宴后刘邦为何独留张良?为什么道歉一定要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鸿门宴,张良

    鸿门宴,历史上极为凶险的一次宴会,历来都被作为表面上是聚会,实际上心思难以捉摸的代名词。刘邦当时奔赴项羽的宴会,心里也是怕的,不过好在自己身边的人对自己忠心,项羽阵营的人也有为自己挡剑,可算是保住了自己的命。不过,当时刘邦带了几个人和自己一起赴宴,可回来的时候却少了一个,是张良留在了宴会上“道歉”,

  • 张良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保住自己的生命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张良

    初汉三杰中,韩信以谋反罪被诛杀,灭其三族,萧何被治罪下狱,只有张良从头至尾都深得刘邦的信任,吕雉也很尊敬他,张良死后还获得了文成侯的谥号,就连他的儿子也被世袭封侯,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张良不仅身份显贵,祖上做过五代韩王之相,在刘邦阵营立下了很多很多不世的功劳,曾经帮刘邦争取了黥布、彭越,还笼络了

  • 刘邦为什么不杀张良?只因张良恪守“疏不问亲”的遗训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张良

    刘邦曾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又说“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这三个人中,只有韩信惨死,其余两个人都得到了善终?其中道理不能不让人深思。刘邦的老婆吕雉十分信任张良。那么刘邦夫妇为何不杀张良?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张良功虽高,没

  • 张良为什么不光复韩国?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良,秦朝

    张良为什么不光复韩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身为韩国贵族的张良,还是希望光复韩国的,而且也为之做了不少努力,只不过最后并没有成功。各地反秦势力揭竿而起后,张良也拉起了一支一千多人的队伍以图光复韩国,但毕竟实力有限,他只好先依附于项梁。后来,项梁立

  • 张良曾经策划刺杀秦始皇,为何后来失败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张良

    博浪沙行刺事件,是秦代的一个行刺事件,张良所策划行刺秦始皇之事件,发生于阳武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秦始皇廿九年(前218年),始皇途经博浪沙,随行车队突然遭到一个一百二十斤(约30公斤)重的大铁椎撞击,但大铁椎误中了秦始皇车队的其他马车上,行刺失败,主谋张良祖先五代仕韩,为韩国之恨报仇,几

  • 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与秦始皇之间有什么恩怨?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良,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张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作为与韩信、萧何并称为西汉三杰的张良,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尤其是其为刘邦制定的“暗度陈仓”计策,帮助刘邦取得关中之地,从而有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资本。可以说,刘邦能够成功,武将靠得是韩信,文臣很大程度上依赖张良

  • 张良为什么会拒绝刘邦提出再封六国的想法?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良,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张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本来打算投奔景驹,结果途中遇见刘邦,因言语相投就没有再改投景驹之意。到了薛地会见项梁后,张良劝项梁立韩公子横阳君成为王,广立六国后裔,以阻秦军。但是,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围

  • 汉初三杰韩信和张良下场都不好 萧何为什么能够留到最后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韩信,张良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初三杰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古代官场上,对于那些大臣而言,做的不好对不起天下百姓,做得好又会引起皇帝猜忌,细数历史上那些有声望的臣子,其中不乏因为功高盖主而被除掉的,朱元璋底下的臣子就是鲜明的写照,即使帮助其从平民登上高位,一旦影响皇帝的权威时,那些臣子

  • 中国智慧故事之张良巧计解危难,该故事揭露了什么哲学道理?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张良巧计解危难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张良巧计解危难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一天,刘邦在洛陽附近看见很多将军聚在一起发牢騷,走近他们的时候,就停止了议论,只见将军们的脸上带有埋怨的神色,看样子对刘邦挺有意见呢!刘邦找来了张良,问他出了回事,张良如实汇报说:“将军正在议论造反的事!”这句话让刘邦

  • 燕王卢绾选择叛变刘邦并非为己谋私权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燕王卢绾

    虽然在后世的时候张良萧何等人的声望更加高,而卢绾鲜有人知,但是其实在西汉初期的时候卢绾的威望还要在萧何等人之上,他是刘邦手下嫡系之中唯一一个封王的,而且还是封为了燕王,可以和中央内外夹击,对付其他的诸侯王,可见当时卢绾是多么的受信任。卢绾也是刘邦一起的人,他也出生于沛县(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竟然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