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上蔡书院和宋朝谢良佐有什么关系?

上蔡书院和宋朝谢良佐有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79 更新时间:2023/12/31 10:13:48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唐中叶到清末,历代名贤杰士以书院为桥梁,传道济世、兼容并蓄、传播思想、自由讲学,经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1901年清政府下诏“变法”实行“新政”之后,书院或改制成学堂、或被废止。这个曾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辉煌与骄傲的名字逐渐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但是,书院历经千年而蕴积的教育、思想光环并没有随之终结而影响至今。上蔡书院虽非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但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特别是河南古代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上蔡书院发展历史

相传,人类始祖伏羲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由此建立了古蔡国。上蔡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文化的交汇、融合、碰撞之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蔡文化,孕育了一代代圣贤名流、英雄豪杰。孔门七十二贤,蔡占其六。程门四子,蔡有一士。被后世尊为“小篆鼻祖”的秦丞相李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为统一文字作出了重要贡献。号称“通明相”的西汉丞相、高陵侯翟方进,南宋宰相朱胜非,西汉著名文士桓宽,明代廉吏李逊学、刘光国,清代循吏张沐,书法家程元章等都是上蔡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蔡书院,正是位于这方文化厚土。据《上蔡县志》记载,上蔡书院原为谢良佐读书处。南宋建为谢显道祠。宋、元即其地建书院。后毁于兵。明正统五年(1440)知县贺威重建为祠。明成化十年(1476)提学佥事吴伯通重修,十五年知府钱铖置田30亩以供祀事。弘治十一年(1498)知府张子麟增建讲堂书屋,延师授徒,名显道书院。吕柟撰有《上蔡谢显道书院记》。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纪经纶增建书舍,额曰“景哲”,聚士读书。万历四十五年(1617)知县郎兆玉修祠,于堂西隅隙地创建精舍10楹,复元代书院旧制,集徒授业。明末毁。清顺治十年(1653)知县赵昌期重建祠堂三间。康熙五年(1666)知县周源修二门三间。十年学宪庄朝生捐银十两,刻石记于祠。二十七年知县杨庭望改建于西门内路北,二十八年落成。建有讲堂、教养堂、敬业堂、书屋、斋舍、射圃、庖厨仓库,共63间,大门之上高书“上蔡书院”,为河南巡抚闫兴邦亲笔所题。延贡生舒逢吉为经师,又捐置学田以供廪饩。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县立师范传习所。

据说,上蔡书院建成之后,引起了当朝皇帝康熙的圣顾,一次南巡的路上,在河南巡抚闫兴邦的陪同下,来到上蔡书院。经过对上蔡书院的观览和聆听,对上蔡书院的建筑、设计、讲经效果都大为赞赏。为表彰上蔡书院对于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康熙帝遂提笔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制成匾额悬挂于上蔡书院讲堂之上。特别是清初著名理学家、方志学家,世称“上蔡夫子”张沐主讲上蔡书院之后,他理学高深、讲贯经籍、治学严谨、育才有方,得到推崇,上蔡书院一时传扬中州,弟子甚众。据《上蔡县志》记载,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上蔡书院建成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上蔡书院培养诸生数千人,先后考中进士7人,文举34人,武举22人,贡生300多名。其中不乏程元章、杨正修、杨植等人出仕,被国家重用。

谢良佐与上蔡书院

提到上蔡书院,不得不提的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上蔡学派创始人,后人称其为谢上蔡或上蔡先生的谢良佐。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理学大家,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及第,曾任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师从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吕大林同为“程门四子”,被推为“洛学之魁”,是理学向南方传播的主要人物。著有《论语说》、《谢上蔡语录》,开“三教合一”先河,在中国古代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朱熹为其门人,在谢良佐学说基础上另创“汉上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谢良佐于公元1078年拜程颢为师。当时,29岁的谢良佐已经很有名气了。他为了在学问上取得一番成就,专程到河南扶沟向时任扶沟知县的程颢求教学问。他初见程颢,程颢待以客人之礼,但谢良佐却说:“我是来拜师问学的,愿做先生的弟子。”程颢就把他安排到一个小屋居住。那间屋子非常简陋,房顶漏雨,四壁透风。时值寒冬腊月,北风怒吼,大雪纷飞,谢良佐晚上没有蜡烛照明,白天没有炭火取暖,饭也吃不饱,但他对此毫不在意。在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中,他苦思勤学一个多月,大有收获。他这段尊师重教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凝结为成语“程门度雪”。谢良佐严于律己,修身甚谨。他每天写日记,对所做之事经常反思,日常言行皆用礼仪约束,如有违背就自己惩罚自己。他说:“要克制自己,必须从本性最难克服的地方克服。”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刚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态,骄傲自大的气势,皆是由“矜”引起的。他与程颐分别一年后相见,程颐问他:“一年来有何进益?”他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程颐高兴地说:“这足以证明你的用功,你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了。”“良佐去矜”成为千古佳话,被收入《中华典故》。他的许多修身名言被后人奉为“座右铭”,如“人须先立志,立志则有根本”,“莫为英雄之态,而有大人之器;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等。

谢良佐良好的天赋,苦心孤诣的探索,加上名师指导,使他成为富有创造性、注重实践、具有大家风范的哲学家。他探索“二程”学说之真谛,多有发明;收徒讲学,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学派,从而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桥梁作用,其引禅入儒学风对当时和后世颇有影响。

谢良佐一生做过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他“化民以德,期于无讼”,“始建学庙,讲肄儒术”,爱民如子,口碑载道。由于谢良佐及其传人苦心孤诣的经营,应城竟成为襄郢地区“首善之地”。其逝世后,谥号“文肃”,清道光以“宋儒谢良佐,学究天人、道宗洙泗、程门领袖、后学津梁”、“学冠同列、继往开来、厥公尤伟”而从祀孔庙。南宋嘉定三年(1210)台州知府以上蔡先生谢良佐遭党禁未解而卒,请祀良佐于州学,兴办学校,择谕以教,使幼有所学。景定三年(1262)于临海东湖建上蔡书院,这是台州最早的官府办书院。自宋朝以来,历代应城县令或为谢良佐立嗣,名曰“谢公祠”,或以谢良佐的名义修书院,名曰“上蔡书院”。据《续文献通》考,元代全国有著名书院41所,上蔡书院是其中之一。后明清重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书院为学堂,实施“新教育”,书院遂废。

“上蔡八景”之一的“景贤书声”即与上蔡书院相关。古蔡城南门曰“景贤门”。其外为景贤关,关内有谢良佐祠,宋元时期为上蔡书院。其祠坐北朝南,亭台楼阁,松柏掩映,占地20多亩。传说上蔡知县郎兆玉,一日夜闻书声,信步循声至谢夫子祠,但见夫子塑像,书声顿息,复出,书声又起。郎兆玉甚为惊奇,遂筹资将夫子祠重修一新。其祠后来成为河南“崇阳”、“洛阳”、“卫辉”、“上蔡”四大书院之一。也正如宋朝诗人金履祥有诗所云:

生平杖履未东湖,喜自师门见画图。

堤贯横桥分半水,规方盈尺已全模。

衣冠上蔡存遗绪,弦诵濂溪可合符。

此地先生开道脉,尚迟从往我非夫。

更多文章

  • 古代读书人谢良佐高贵气格折服宰相,现代人比不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谢良佐

    宋人笔记《曲洧旧闻》记录这样一件事,给人印象颇深,亦颇耐今人寻味:“谢良佐,字显道。韩师朴在相位,闻其贤欲招之而不敢。乃遣其子以大状先往见之,因具道所以愿见之意。”贵在相位,听说谢良佐是位贤士,欲招之而不敢。从“不敢”二字可知,这位谢良佐应有几分严正孤傲,至少是不能轻易“招之”的。大状,繁于名纸,也

  • 谢良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谢良佐,汉朝

    程门四先生之一的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程门四先生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个称号,其中的很多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如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就是其中之一,谢良佐。谢良佐,人称为上蔡先生或者是谢上蔡,他是北宋的官员,同时还是一名学者,谢良佐自己创立

  • “谈虎色变”,程颐眼中什么才叫“真知”?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程颐

    我们每个人对周围的事物都会有些看法。有些认识是较为肤浅、流于表象的,如和某人有一面之交,认得名字而已;有些经过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看法,比如你喜欢哪只球队,知道他们用什么方法赢得比赛;有些是自己非常熟知的,如自己从事的某种职业或朝夕相处的人。不同的认识层次是不一样的,而我们也习惯性认为自己熟悉的知识

  • “北宋五子”有一对是兄弟,“洛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程颢,程颐

    “二程”才高,却伤害了无数女性,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二程”指的是宋代程颢、程颐两兄弟,他们同为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者,其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大体一致,都是以“理”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万事皆出于理”。哥俩曾先后在洛阳的嵩阳书院长期讲学,所以其学术思想被称为“洛学”,与周敦颐

  • 揭秘: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与青楼女子张彩萍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晏几道,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晏几道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北宋宰相晏殊一生富贵,被誉为贤相,意外的是,却跟儿子晏几道因一个青楼女子张彩萍,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晏殊初见张彩萍,就被她的蕙质兰心吸引,此时,他年逾五十,日暮西山。而晏几道已经长成了翩翩少年,也和张彩萍有过一面之

  • 宋朝诗人晏几道的《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原文及解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晏几道,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晏几道《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碧落秋风吹玉树。翠节红旌,晚过银河路。休笑星机停弄杼。凤帏已在云深处。楼上金针穿绣缕。谁管天边,隔岁分飞苦。试等夜阑寻别绪。泪痕千点罗衣露。”宋朝晏几道《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李商隐有一首七夕的诗堪

  • 晏殊与晏几道之间是什么关系?晏殊死后晏几道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晏殊,晏几道

    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晏殊是晏几道的父亲,晏几道是晏殊第七个儿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晏几道也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父亲晏殊官居相位,比起政治上的建树,其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文采和词作。晏几道出生时,晏殊已47岁,算是老来得子

  • 宋朝诗人晏几道的《更漏子·柳丝长》原文、译文及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晏几道,宋朝

    晏几道《更漏子·柳丝长》。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更漏子·柳丝长》宋代:晏几道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译文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丛外漏声不断传向远方。塞雁向南归去令人惊心,杂乱的城鸟

  • 北宋著名词人,赏析晏几道的《六幺令·绿阴春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晏几道,北宋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晏几道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南昌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晏殊第七子。晏几道一生仕途不顺,缘其个性耿直,不肯依附权贵,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晏几道

  • 晏几道最出名的一首词,把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晏几道,北宋

    在历史长河中,晏几道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词经过了唐朝的发展,到了北宋达到了鼎盛时期,而宋代的词人到底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仅唐宋八大家,宋朝就了过半江山。所以要想在宋词中站稳脚跟,也是当真不容易。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词人,作品不算特别多,但是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