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完颜宗望死因的原因是什么 因而导致高温中暑最后身亡

完颜宗望死因的原因是什么 因而导致高温中暑最后身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620 更新时间:2024/1/3 12:13:37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菩萨太子故事,欢迎关注哦。

众人谈起北宋的历史,总是长吁短叹,因为觉得太屈辱了。遥想当年,汉武盛世,霍去病一路向北,披荆斩棘,打的匈奴是落荒而逃,真是扬眉吐气,令千年后的我们也是激动地热泪盈眶,中华民族的气魄彰显的淋漓尽致,每次读到这段历史都是荡气回肠,波澜壮阔。

反观宋朝历史,出现最多的词汇就是求和、战败、弱宋等一些颓废屈辱的名词。宋朝的历史真是让人流泪满面,感慨万千,我们不禁问一句为什么北宋总是挨打?北宋最屈辱的一段历史莫过于“靖康之耻”了,首先听着名字就感到一阵酸楚,历史的标签就是耻辱,

公元1127年,开封城被金军攻破,宋微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不知道黄泉之下的赵匡胤作何感想,他会不会认为国家的灭亡他也是有责任的。

靖康之耻有三耻,其一,亡国之耻,每个朝代的灭亡都是一种耻辱,中国自古以来奉行“士可杀不可辱”的理念,人可以被杀,但是不要侮辱。

徽宗和钦宗二帝不仅被金人俘获了,而且在金国还惨遭蹂躏,屈辱的活着。堂堂一国之君如今如一条丧家之犬一样活着,尊严、皇帝、脸面统统被人踩在脚下。

其二,民族之耻,中华民族此时正在饱受蹂躏,百姓惨遭杀害,女性惨遭凌辱,财宝惨遭掠夺,国破家亡,哀鸿遍野,中华大地上正在遭受一次前所未有的伤害。

其三,历史之耻,中国历史上的屈辱有很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屈辱就是靖康之耻,它被永远的定在历史的柱子上。

靖康之耻是由金人策划的,其中这几个人我们不能忘记,因为他们的就是始作俑者。完颜宗弼,又名金兀术,这个人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

除了完颜宗弼,还有完颜宗翰也是鼎鼎有名,这哥俩在灭辽亡宋的战争中是献计献策,战功赫赫。

除了这两位,还有一位也在宋金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更是灭亡北宋的直接将领,他就是完颜宗望。也许完颜宗望的名气没有完颜宗弼和完颜宗翰的名气大,但是他做的事情直接加速北宋的灭亡。

完颜宗望自幼跟随金太祖南征北战,见多识广。当完颜宗望得知辽主的位置时,便率兵追赶,一心要消灭辽国残余势力。

完颜宗望率领一千金军追赶辽主的两万余人,双方激烈,正酣,而他也被辽军困住,做殊死搏斗。恰逢此时辽主出来观战,于是完颜宗望便集中力量向辽主杀去。

辽主心生胆怯,便仓皇而逃,辽军见辽主已逃跑,便也跟着逃跑,于是辽军溃败,完颜宗望乘胜追击。

完颜宗望一路追赶,没有追赶到辽主,但是却追到嫔妃皇子,于是将他们装车打包带走。通过这点我们不难看出,金人不仅对于金银财宝很热喜爱,对于妃子皇子也是热喜爱。

他们对待辽国和宋朝的做法都是一样的,财宝和人一起带走。

完颜宗望不断追赶辽主,而辽主也逃到了西夏,但是辽主的儿子和玉玺被他俘获了。完颜宗望在灭辽的过程中是不留余力,尽职尽责。完颜宗望将这种精神发挥到灭宋的战争中。

金国消灭宋朝这个计划就是由完颜宗望提出的。宋朝违背宋金同盟的约定,这让完颜宗望意识到宋朝很不靠谱,在加上他看到宋朝此时在训练兵马,于是便提出灭亡宋朝的计划。

于是,金国便开始大举入侵北宋,完颜宗望便是主力之一。完颜宗望与郭药师大战与白河,宋军战败。后完颜宗望度过黄河,直逼汴州。宋钦宗意图求和,割土地,交岁币,换回和平。完颜宗望这才退兵,战争结束。

后来金太宗再次伐宋,完颜宗望打败宋军,攻进汴州,宋钦宗投降,北宋灭亡,靖康之耻由此开始。宋朝二帝由完颜宗望押回金国。

完颜宗弼的名气在于搜山检海抓赵构,这事可是可以吹一辈子的,后来大战与黄天荡,战败,后来大战岳飞,战败。

完颜宗翰是辽国第一战将,这点毋庸置疑,他的名声也是非常响亮。唯独完颜宗望却是容易被人忽略,他灭辽伐宋,对于金国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那么问题来了,完颜宗望为什么被人遗忘?原因是他死的早。

完颜宗弼的具体出生年月没有记载,但是可以通过他哥哥完颜宗干推测出来。完颜宗干是公元1096年出生,那么完颜宗弼最多是公元1097年出生。

史料记载,完颜宗望是公元1127年去世,如果这么算的话,他去世时候的年龄是30岁,或者是更小一些。完颜宗望在而立之年就去世了,这完全可以说是英年早逝。

历史文献中对于完颜宗望这位名将的死因没有过多的描述,他死的有些扑朔迷离。根据其他信息汇聚出来结果得出完颜宗望是因为中暑而死。

完颜宗望死的时候是六月,正是四季中温度最高的时候。完颜宗望生长的环境又是寒冷的东北,初到中原可能忍受不了炎热的高温,因而导致高温中暑,结果身亡。

英年早逝的完颜宗望就这样走到生命的尽头,尽管他是一位战争杀手,但是他也是心存善念,被人成为“菩萨太子”。完颜宗望曾经提出释放宋朝二帝,但是最终还是被驳回了。从这件事情上看,他确实是对得起这个称号。

标签: 完颜宗望金朝

更多文章

  • 陈抟:北宋著名养生家,皇帝送三位美女他直接跑了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陈抟,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陈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陈抟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逝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活了118岁,是位大寿星。大凡寿星,背后都会有一些玄之又玄的人生经历,陈抟也不例外。据说,陈抟开始并不聪明,四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他在家乡的涡水边戏

  • 武当山辟谷二十多年的陈抟老祖,吕洞宾跟他关系还不错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陈抟,北宋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陈抟。在北宋初期,有一位传奇人物,他便是道士陈抟(tuán),世人常称其为陈抟老祖。陈抟曾经在在武当山九室岩辟谷二十多年,后来迁居华山云台观,仙逝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陈抟精通道家内丹、外丹之法,活了一百多岁。据《宋史》记载,陈抟,字图南,是亳州真源县人。(真

  • 北宋第一奇人是谁?陈抟活了多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陈抟,北宋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北宋第一奇人陈抟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中华上下五千年,出现过的奇人异事数不胜数,或能够幻化成风,或能够七十二变,流传至今的传奇人物各个身怀绝技,胜似神仙。在宋朝也有一位神奇的人,他不能呼风唤雨,也不能腾云驾雾,唯一的特长就是能睡,号称“睡仙”,不

  •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宁愿死也不穿政敌的棉衣?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陈师道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宁愿死也不穿政敌的棉衣?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北宋时期的诗坛有一个“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这个诗派尊杜甫为祖,共有二十五人。其中比较有成就的有三人,即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所以后人把他们合称为这个诗派

  • 宋代诗词之春怀示邻里鉴赏,陈师道在诗中描绘了什么景象?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代,春怀示邻里

    春怀示邻里,宋代陈师道,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这首诗首联极言春雨连绵的萧瑟景象与所居之处的破败冷落。颔联表达虽欲出门寻春又觉心灰意懒的

  • 宋代诗词之示三子鉴赏,陈师道在诗中描绘了什么景象?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代,示三子

    示三子,宋代陈师道,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时三子已归自外家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感人至深。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

  • 李廌为何被称为“苏门六君子”?苏轼对李廌知遇之恩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苏门六君子,李廌,苏轼

    李廌(zhì)(1059—1109),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岩集后》)。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为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家境贫寒,6岁而孤,但能勤奋自学。稍长,即以学问称誉乡里。李廌的父亲李敦与苏轼同年举进士。

  • “苏门六君子”中的“万人敌”,北宋文学家李廌生平及代表作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苏门六君子,北宋,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晁补之《水龙吟·次歆林圣予惜春》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晁补之

    原文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春恨十常八九,忍轻孤、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参考翻译请问春天何苦这样匆匆,夹风带雨好似骏

  • 晁补之写过哪些诗词?“苏门四学士”之晁补之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苏门六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苏门四学士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