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古代第一励志哥王融:三十岁以内完成宰相梦

中国古代第一励志哥王融:三十岁以内完成宰相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164 更新时间:2024/1/17 2:16:32

古人爱功名,但镜花水月,大多不易得,那就走励志路线吧。不管是高富帅,还是屑丝,镰刀在青石蹭蹭,弄出点动静,就算青史留名了。成则固喜,败也认命,平凡人生,就此多出几分奇崛。

融投胎有术,是东晋名相王导的七世孙。虽是钟鸣鼎食之家,奈何到父亲这一代,已是日薄西山。不过,凭自己的才学、胆略,王融有信心,能让王家东山再起。为此,他不怕世俗白眼,高调励志:“三十内望为公辅。”

这蓝图太阔大,使他自己再无退路。他虽不是草根,但祖宗留下的人脉早已消耗殆尽。要想上位,只能凭运气毛遂自荐。所幸他文章好、口才好,齐武帝一高兴,任他为秘书丞。官虽不大,却可以宦海扬帆了。

只是,要想博得领导的进一步认可,必须头脑活络,整点业绩才行。这个对王融倒不成问题。

齐武帝想收复北方失地,让人画《汉武北伐图》,以察众意。王融心领神会,提笔上疏,论证北伐的正义性、迫切性、可行性,顺便推销自己:偶是集军事、农桑、法学、儒学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啊!

齐武帝游园,众臣随侍,王融当然也在其中。齐武帝兴起,正欲临风抒怀,王融早把应制诗《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呈了上去。清词丽句既挠且拍,恰到好处,吸尽了眼球,出尽了风头。

北魏使臣来访,由于涉及天朝威仪,连大诗人谢眺都不敢接招。此时,王融的口才派上了用场。他不卑不亢,一番外交辞令娴熟自如:对方恭维他和齐武帝,他淡然置之;对方要以驽马充良马交易,还振振有辞,他一一驳之,进退有据,落落大方,为齐武帝赢足了外交面子。

王融的业绩虽直线上升,但由于年轻,起步又低,官衔进步不快。一开始是秘书丞,后来转到司法机关,再后来任中书郎。如此按部就班地升迁,要在30岁之前做公辅。恐怕他要等得花儿也谢了。他忧形于色,或抚几长叹,或借题发挥,慨叹岁月蹉跎,功名难就。

坐火箭的机会终于来了。北魏入侵,齐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奉诏招募人才。萧子良有经纬之才,并体恤百姓,有明君之风{又是个文青,开创竟陵派,将王融、谢眺等一千才子纳入彀中,端的是个好领导。

其时形势微妙:齐武帝病恹恹,太子早逝,太孙耽于游乐,玩世不恭;宗室在一旁磨刀霍霍,觊觎皇位。风雨如晦之际,萧子良无疑是中流砥柱。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何况萧子良有明君的范儿,又对自己不薄。思忖一番,王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萧子良:跟着他干,才能实现自己的励志人生。于是,王融走进萧子良的军营,为其草拟纲领,为其选募英才,为其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于万一。

一旦有了军队,有了纲领,有了领导权和决策权,没有一点想法是不可能的。这想法萧子良当然有,文治武功,他都不弱。但他太优柔寡断,反倒是王融等不及了:自己已近而立之年,照这样的进度,自己的励志人生就成了空谈,别说三十内为公辅,不为鱼肉就不错了。

王融加快了步伐,为主子尽职尽责,为自己尽心尽力。到了最后,萧子良频频缺席,政变简直成了王融一个人的独舞。

武帝病危,王融草拟诏书,派萧子良军队守卫宫门,抵挡东宫太孙的卫兵,意图矫诏立萧子良为帝。谁知萧子良的堂叔见宫门紧闭,连自己这个托孤重臣都进不去,知道有人要政变,大喝一声“皇帝诏见我”,强行闯入宫中,拥立皇太孙为帝,同时命令手下“扶出子良”,命其为辅政大臣。于是,王融的命运尘埃落定。

王融在狱中,还巴巴地指望萧子良能罩着他,捞他一把。但萧子良此时自身难保,急于漂白自己尚且不暇,焉能顾得上他。

萧子良临阵怯场,是缺乏胆略,更是缺乏准备。其实,从阴谋废立的整个过程来看,王融才是真正的主演,从策划、统筹、实施……除了结果,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萧子良只是应应景,跑跑龙套客串一下而已。

王融死时,年仅26岁。临死前方顿悟:是萧子良误了他。

其实,聪明如他,怎会不知道,不是谁误了他,断送他生命的,恰恰是他引以为豪的励志人生。但他是堂堂男儿,怎能出尔反尔?于是,萧子良就成了他的借口和遮羞布。

励志至死,是王融的悲剧,却是一个时代的闹剧。

标签: 励志哥王融南齐

更多文章

  • 北魏的传奇家族:杨播家族二十年走出数十位公卿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杨播,北魏,高官,

    《魏书卷五十八 列传第六十四》记载了一个叫杨播的人,杨氏一门自北魏孝文帝至北魏孝庄帝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出了七位郡太守,三十二位州刺史,杨播的两个弟弟杨椿和杨津更是位列三公,贵盛无比。杨播与他的两位弟弟杨椿、杨津历经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四朝,《魏书》称杨家“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在北魏王朝

  • 道武帝为什么杀拓跋仪?只是听信了巫师的预言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拓跋仪,南北朝

    历史上,有一个叫北魏的朝廷。有一天,巫师说,天象变化太快,是朝中有叛逆的臣子,只有除掉臣子,才能确保朝廷长治久安。皇帝听了以后,立刻在朝堂上大开杀戒,杀了不少无辜的大臣。皇帝这样做,是想干什么呢?这个皇帝,就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要说清楚这件事,需要先说一个大臣,也就是道武帝的堂弟拓跋仪。(

  • 拓跋祯为什么当着客人面杀死一名箭手和十多个劫贼?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拓跋祯

    连年的战火,使豫州一带者百姓们的生活失去了基本保障,不少人被逼的纷纷落草为寇,就连一些最本份、最温顺的人也免不了要动造反的念头。所以,这一带的治安状况十分糟糕。豫州刺史拓跋祯上任后,正为此而焦虑。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摸底,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北魏延兴元年(公元471 年)的一天,在豫州上蔡城(今河南省汝

  • 拓跋休:景穆帝拓跋晃第十四子,曾跟随孝文帝南伐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拓跋休,北魏

    拓跋休(?~494年),字伐伏玄,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魏宗室大臣,景穆皇帝拓跋晃之子,母为孟椒房。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时聪慧,治断有称。皇兴二年,拜征南大将军、泾州刺史,受封安定郡王,迁外都坐大官。孝文帝即位,先后镇守和龙镇、抚冥镇,抚御

  • 拓跋休是什么人?北魏安定王拓跋休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北魏

    安定王拓跋休,景穆皇帝之子,皇兴二年封,拜征南大将军、外都大官。休少而聪慧,治断有称。高祖初,库莫奚寇边,以休为使持节、侍中、都督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仪同三司、和龙镇将。休抚防有方,贼乃款附。入为中都大官。蠕蠕犯塞,出为使持节、征北大将军、抚冥镇大将。休身先将士,击虏退之。入为内都大官

  • 北周大将军于谨生平 于谨与武帝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于谨

    于谨生平于谨是西魏、北周的大将军,因为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朝堂上很有威望,于谨是当时西魏的八柱国大将军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那么于谨生平又是怎样的呢?于谨画像在北伐平乱的过程当中,于谨还是一个名气不大的将领,但是在战场上,面对着如狼如虎的叛军,于谨的沉着冷静让人眼前一亮。在于谨的指

  • 北周于谨:戎马一生功勋卓著 北周武帝拜其为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于谨,北周

    于谨(公元493年至公元568年),字思敬,北朝时期洛阳人,是北周开国功臣。从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到节闵帝普泰元年(公元531年),于谨多次率兵镇压各地的起义和割据势力,战功卓著,官职、爵位不断提升。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于谨投宇文泰,并劝说宇文泰据守关中,然后请天子迁都关中

  • 北周帝国的幕后大佬于谨:靠大智慧掌控帝国政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于谨,北周,政局,

    宇文泰死后,对于谁当执政官,大佬们争论不休,于谨向宇文护下拜,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而于瑾之所以在当时做出那样超然的选择,主要原因恐怕是,于谨并不是六镇军人出身,更不是武川镇军人出身。在一个六镇军人为主体的、一个武川镇军人为核心的西魏帝国。凭于谨这种出身,本身就有着先天的不足,换而言之,他似乎没

  • 《良辰好景知几何》沈恪重伤,林杭景终于说出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良辰好景知几何,林杭景

    《良辰好景知几何》已经大结局,剧中沈恪重伤急需输血,林杭景终于说出真相,和萧北辰重归于好,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林杭景带儿子沈恪回归北新城,一家三口在萧北辰面前上演了一父慈子孝,林杭景故意让沈恪叫萧北辰叔叔,就是想打消萧北辰的怀疑,在回归前,林杭景做

  • 后梁权臣李振:从没落贵族到成为朱温的头号谋士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后梁,谋士,朱温,

    李振(?——923年),后梁朱温的谋臣,曾鼓动朱温在天祐二年(905年)发动“白马驿之变”。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建立后梁。后梁建立后,李振官居高位。为后梁的政治人物。后梁灭亡后,李振与其家人都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处死。破落贵族李振(?---923年),字兴绪,祖居西域(中亚撒马尔罕,昭武九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