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卢照邻和孙思邈是什么关系?卢照邻是孙思邈的徒弟吗?

卢照邻和孙思邈是什么关系?卢照邻是孙思邈的徒弟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341 更新时间:2023/12/8 14:08:23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自幼体弱多病,却有幸找到当时的名医孙思邈为其治病,并拜孙思邈为师,演绎了一段由医患而成师徒的传奇。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因病拜名师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人。卢照邻是一个神童,10岁时就以博学能文名满天下,年纪稍长,就任邓王府典签(负责处理文书的官员),被邓王称为“此即寡人相如(马相如)也。”后拜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

但卢照邻的噩运却接踵而至,不久“因染风疾(疑为麻风病)去官”,回到长安,又因《长安古意》一文遭到武三思诬陷,饱受牢狱之灾。本来就患病的卢照邻在牢狱之中病情更加严重。出狱后,气息奄奄的卢照邻躺在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等待死神的降临。

光德坊官舍是鄱阳公主的邑司,鄱阳公主未出嫁就夭折了,后来她的邑司就成了政府的招待所。同时住在光德坊官舍里的,还有唐高宗的侍从医生孙思邈。才子卢照邻和药王孙思邈的神奇际遇因此发生。

这一年是咸亨四年(673年),卢照邻的《病梨树赋(并序)》和《唐书·孙思邈传》同时记载了这件事。

椽笔记风采

卢照邻对孙思邈非常崇拜,拜其为师,将他比作道教的庄子和神医扁鹊

卢照邻和《旧唐书》《新唐书》的作者用如椽巨笔,描述了孙思邈的风采,显示出巨大的人格魅力,而这些正是让卢照邻对孙思邈深深崇拜的原因。

精于医术孙思邈和卢照邻相遇时,是唐高宗的侍从御医。在《新唐书》中,卢照邻向孙思邈询问愈疾之道,孙思邈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用自然现象类比人体疾病,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产生的原因,最后得出“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金乏剂,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的观点。《病梨树赋(并序)》也说孙思邈有“飞炼石之奇,洗胃肠之妙”。

博学多才卢照邻认为孙思邈博古通今,精于数术,“推步甲子,度量乾坤”,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历法之学。《旧唐书》《新唐书》均记载魏征修“齐、梁、陈、周、隋”五家史时多次向孙思邈请教,可见其史学功力深厚。

《旧唐书》记载孙思邈“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可谓其博学多才的另一注脚。

长于摄生《病梨树赋(并序)》记载了孙思邈92岁时的风采:视听不衰、神形甚茂、聪明博达。卢照邻和孙思邈谈论隋代以前的往事,孙思邈如历历在目,滔滔不绝,这些都是他精于养生之道的体现。在《新唐书》中,孙思邈向卢照邻讲授的人事、养性之道,其实也是养生之道。

文学功深在《新唐书》中,孙思邈在向卢照邻讲述人事之道时,随口引用《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以及《易经》中“见机而作,不俟终日”等典故,可见其熟读古代经典,文学造诣高深。

洞明世事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新唐书》中,孙思邈向卢照邻传授了处世之道。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隐逸》对孙思邈传授的处世之道进行了总结,就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既是处世之道,也是行医养生之道,至今仍被许多智者奉为圭臬。

勤于修身在《新唐书》中,孙思邈向卢照邻传授的养性之道其实就是修身之道。一言而行之,孙思邈的修身养性之道就是自慎,自慎的精髓就是有敬畏之心,具体来说,就是要畏道、畏天、畏物、畏人、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如此则人事毕矣。《新唐书》记载孙思邈“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也可以看作其高贵品德的体现。

深受爱戴孙思邈和卢照邻会面时92岁(《旧唐书》记载为93岁),但当时的百姓就认为孙思邈已经几百岁了,到了“活神仙”的级别。《旧唐书》载其去世后:“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道教称其为“孙真人”,佛教称其为“药王菩萨”,民间亦流传有孙思邈“坐虎针龙”等一系列神话传说。孙思邈之所以被“神化”,是和其具有高超的医术、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通达的性情分不开的。

标签: 卢照邻孙思邈

更多文章

  • 一个被世人热捧的药方,孙思邈为何批评了这个药房?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思邈,唐朝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孙思邈,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孙思邈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家。他不但医术精湛,常常能妙手回春,轻松解除百姓的病痛之苦,被人尊称为“药王”“药圣”。而且医德高尚,不论“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都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大医精诚”。他一生

  • 《千金方》:唐朝孙思邈所著,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千金方》,唐朝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

  • 《唐新本草》:唐朝孙思邈所著,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新本草》,唐朝

    隋开皇元年(581年),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并记录,终于完成了《千金要方》。唐初,孙思邈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显庆二年(公元65

  • 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思邈,唐代

    孙思邈(药王,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隋开皇元年(581年),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并记

  • 孙思邈为什么能活到141岁?他为后世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思邈,唐朝

    孙思邈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在古代,因为医疗条件比较落后,许多疾病都是绝症,只能看运去熬过去,所以古代的人寿命一般都很低。根据历史学家们的统计,汉朝的平均寿命为22岁。到了唐朝,人们的平均寿命也不过才27岁。由此可见当时的医疗水平何其底下。汉唐盛世,可以说是,

  • 五石散有什么功效?为什么孙思邈临死前要徒弟毁了五石散?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思邈,唐朝

    对孙思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这里先跟大家强调一下,五石散又叫寒食散,并非孙思邈发明,而是汉朝的张仲景。中国民间读者,对历史的关注大多集中在政治史上,而非在文化史上,尤其是医学史这样的类目更是冷门中的冷门。继续往下说,张仲景的代表作是《伤寒杂病论》,而孙思

  • 明目张胆的成语故事,韦思谦为国家“明目张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目张胆,韦思谦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杰出代表韦思谦,河南阳武(今新乡市原阳县)人,在唐高宗时期曾任监察御史、御史大夫。他一生刚直不阿,以为国家“明目张胆”而闻名,史载“疑狱剧事,多与参裁”,甚为唐高宗和武则天器重。唐代的监察机制呈现出系统化和完善化的特点,形成了组织完备、分工清楚、职责明确的御史台和谏官制度。监察御史肩

  • 【旧唐书·韦思谦传】原文及翻译,韦思谦,郑州阳武人也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韦思谦

    韦思谦,郑州阳武人也。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武)则天父讳,故称字焉。其先自京兆南徙,家于襄阳。举进士,累补应城令,岁余调选。思谦在官,坐公事微殿①,旧制多未叙进。吏部尚书高季辅曰:“自居选部,今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而弃大德。”擢授监察御史,由是知名。尝谓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

  • 唐朝宰相韦思谦人物生平简介,轶事趣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韦思谦

    韦思谦的祖先自雍州杜陵(今西安杜陵)南迁,客居襄阳(今湖北襄阳),后又迁徙到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八岁时母亲去世,因孝顺而出名。考中进士后,多次升任后做到了应城令,一年后参加选考。韦思谦在任上,因为政绩考核为末等,依照过去的制度,这类情况大多不能晋升。吏部尚书高季辅却提拔他做监察御史,因此出名。他

  • 唐朝大臣袁恕己:心怀国家天下忠义双全之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袁恕己

    袁恕己是唐朝大臣,发动神龙政变的主要功臣之一,唐代历史上一个不可被遗忘的重要人物。那么袁恕己简介是怎样的呢?袁恕己是唐代永静军人,东汉末年大军阀袁绍的后代,因为诛伐奸人及统兵有功,在武则天时期就倍受重用。袁恕己画像唐长安四年,武则天皇帝病重,袁恕己联合当时宰相张柬之,桓彦范等大臣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