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析不为权贵折腰的唐代名相李元纮

解析不为权贵折腰的唐代名相李元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763 更新时间:2024/1/2 22:58:08

李元纮是唐朝玄宗年间的宰相,有关李元纮简介,相关史书都有记载。通过李元纮简介得知,李元纮是陕西西安人士,虽然不知道李元纮生于何年,但是史书有记载李元纮卒于公元733年。李元纮本来姓丙,曾祖父获赐李姓,于是后代便改姓李氏。李元纮的父亲名为李道广,曾在唐朝廷担任殿中监一职。

李元纮

李元纮年轻时,努力勤奋,初入唐朝廷时担任泾州司兵参军一职,后来又担任雍州司户参军、润州司马等职位。李元纮在治理政事上很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经由他治理的地方,都获得了不错的政绩。由此,李元纮得到了君主的重用。开元年间,李元纮曾担任万年县令一职。李元纮在当地征发赋役的时候,做到了公正公开,当地的百姓十分佩服李元纮。唐玄宗得知后,便让李元纮担任京兆尹一职,并让他负责疏通三辅佐镜河道一事。

当时,王公贵族们利用自己的职权,都在河渠两岸修建碾硙,让河渠中的水不能流入下游百姓农田。李元纮得知后,立马派遣官兵拆除了王公贵族们修建的碾硙。百姓的农田得到了灌溉,因此百姓们对李元纮十分称颂。此后,李元纮一直为辅佐唐玄宗处理政事而建言献策。李元纮担任宰相期间,一直和同列宰相杜暹发生政事上的分歧。两人经常在大殿上发生争论,这引起了唐玄宗的不满。公元729年,唐玄宗罢免了李元纮的宰相之位。

李元纮的故事

史书在记载李元纮生平经历的同时,也有提及李元纮的故事。通过得知李元纮的故事,有助于后人了解李元纮的人格魅力。话说,李元纮在唐中宗年间担任雍州司户时,接到当地一家寺庙的投诉。这家寺庙主持说,有一天一群彪形大汉抢走了庙里的大石磨。这个大石磨是僧人们用来磨面的工具,如果没有了它,僧人们就没法生活。

李元纮剧照(左一)

李元纮得知后,立马派遣手下查找这只大石磨的下落。经过探查得知,这只大石磨被太平公主的家人夺去了。众所周知,太平公主为人霸道,并且嚣张跋扈,前些天太平公主来寺庙上香时,看中了寺院中水动石磨,便想占为己有。太平公主的家人们了解了她的心思,便抢走了这个大石磨。李元纮了解事情原委后,决定依法办事。当时,李元纮只是区区一个八品小官,面对权贵势力,李元纮并没有退缩妥协。

为了帮助寺庙夺回大石磨,他决定给太平公主下达判决,让太平公主迅速将大石磨物归原主。判决法令一出,寺院僧人们纷纷称颂李元纮是一位公正执法的好官。但是李元纮的顶头上司窦怀贞却吓破了胆。窦怀贞为了不和太平公主敌对,便让李元纮撤回判令。李元纮见自己的上司为了迎合权贵,连国家法律也不遵守,不由得怒火中烧。李元纮不但没有改掉判令,反而在判令末尾加了一句话:“南山或可改移,此案终无动摇!”不久之后,明知理亏的太平公主便让家人将大石磨物归原主。

李元纮的评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了对李元纮的评价。司马光说:“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司马迁通过讲述唐朝历代宰相的长处,来折射出对自己李元纮的称颂。李元纮之所以被后人称颂,其原因在于李元纮做到了为民谋利。

李元纮画像

话说,李元纮担任宰相一职之前,在很多地方担任过地方官一职。李元纮凭借自己在政事上的见解,作出了很多实际业绩。李元纮不俗的政绩不但得到了君主的赏识,同时也得到了各地百姓的称颂。就拿李元纮拆掉碾硙一事来说,李元纮在拆除碾硙之前,就已经知道这些碾硙是王公贵族们修建的。如果拆掉它们的话,势必引起贵族阶层的憎恨。但是,李元纮并没有停止拆除碾硙的决心,他让下属们及时拆除了贵族阶层在上游修建的碾硙,这才让下游百姓们的农田及时得到了浇灌。

由此可见,李元纮是一位不畏强权,勇于为百姓谋福利的人。除此之外,唐睿宗年间的宰相宋璟也曾概括过对李元纮的评价。宋璟用溢美之词毫不掩饰地对李元纮表示了的赞赏,宋璟认为李元纮是一位有才干,有品德的宰相,朝廷因为有李元纮,对统治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通过后人对李元纮的评价可知,李元纮的确是一位值得称颂的好宰相。

标签: 李元纮

更多文章

  • 唐朝宰相李元纮人物简介,宁移南山不改判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元纮,唐朝

    李元纮年轻时谨慎笃厚,初授泾州司兵参军,后历任雍州司户参军、好畤县令、润州司马。他政绩突出,颇有声誉。开元年间,李元纮担任万年县令。他征发赋役,以公允著称,被擢升为京兆尹,并主持疏通三辅境内河渠。当时,王公贵戚都在渠岸建立碾硙,使渠水不能流入下游民田。李元纮命吏卒将其拆毁,使民田得到灌溉,深受百姓称

  • 《旧唐书·李元纮传》原文及翻译,李元纮,其先滑州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元纮

    旧唐书原文:李元纮,其先滑州人,世居京兆之万年。元纮少谨厚。初为泾州司兵,累迁雍州司户。时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硙,公主方承恩用事,百司皆希其旨意,元纮遂断还僧寺。窦怀贞为雍州长史,大惧太平势,促令元纮改断,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竟执正不挠,怀贞不能夺之。俄转好畤令,迁润州司马

  • 配角抢戏成主角的名将王晙,王晙传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晙

    晙间行,夜遇雪,恐失期,誓于神曰:“晙事君不以忠,不讨有罪,天所殛者,当自蒙罚,士众无罪。心诚忠,而天监之,则止雪反风,以奖成功。”俄而和霁。时叛胡分二道走,晙自东道追及之,获级三千。——《新唐书·王晙传》译文:王晙抄小路进军,不料夜遇暴风雪。王晙担心耽误时间,对神灵祷告道:“如果我侍奉君主不忠心,

  • 王晙人物生平简介,和刘幽求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晙

    王晙祖籍沧州景城,后迁至河南洛阳,父亲王行果,官至长安县尉。王晙年幼丧父,由祖父王有方抚养长大,生性豪放旷达、勤奋好学。 672年(咸亨三年),王晙考中明经科,被授为清苑县尉,后任殿中侍御史。后来,朔方军元帅魏元忠出征失利,将罪责推给副将韩思忠,奏请将其诛杀。王晙却认为:“韩思忠是副将,兵权不在自己

  • 著名宰相苏颋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著名宰相苏颋

    苏颋的唐朝著名宰相,关于苏颋的生平经历可通过苏颋简介而得知。通过苏颋简介得知,苏颋生于公元670年,卒于公元727年,享年57岁。苏颋是陕西武功人,父亲是尚书左仆射苏瑰。苏颋自幼喜欢读书,在父亲的熏陶之下,苏颋对文学领域、政治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记载说,苏颋从小聪明过人,能一目十行,他看过的书

  • 以诗文而名的盛唐宰相——苏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苏颋,文学家,政治家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

  • 李白19岁时被苏颋肯定可与之比肩!苏颋是什么来头?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苏颋

    李白19岁时被苏颋肯定可与之比肩!苏颋是什么来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历史上的诗人不在少数,而李白在其中的地位可以说占据很大的一个分量。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被其称为“谪仙人也!”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

  • 常衮是谁?常衮是忠臣还是奸臣吗?常衮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常衮,唐朝

    常衮,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夷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55)。常衮性刚急,为政苛细,不合众心,可以说又是谏言派的又一杰出代表。那时候,元载、王缙当宰相,皇帝每天都都给他们赏赐御膳,数量之多,十个人都吃不完,以此来表示皇帝对他们的器重。但是,在常衮当了门下侍郎之后,

  • 【常衮传】原文及翻译,常衮,京兆人也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常衮

    常衮传常衮,京兆人也。父无为,三原县丞,以衮累赠仆射。衮,天宝末举进士,历太子正字,累授补阙、起居郎。宝应二年,选为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中、知制诰,依前翰林学士。永泰元年,迁中书舍人。衮文章俊拔,当时推重,与杨炎同为舍人,时称为常、杨。性清直孤洁,不妄交游。内侍鱼朝恩恃权宠,兼领国子监事,衮上疏以为

  • 镇俗移风──杨绾事迹,冒险犯难,重视教育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杨绾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氏。祖父名温玉,武则天时为户部侍郎、国子祭酒。父亲叫侃,开元中醴泉令,他俩都以儒学德行著称。杨绾生来聪惠,年四岁,处在群体昆仲之中,显得聪敏才识过人。有回夜宴亲朋贵宾,行酒令,照规矩各人举出坐中之一物,以四声表明,诸多来宾尚未发言,杨绾应声指着铁灯树说:“灯盏柄曲。”众人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