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代诗人王勃之别薛华赏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唐代诗人王勃之别薛华赏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284 更新时间:2024/1/25 7:33:52

别薛华【唐代】勃,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诗的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颔联和颈联使用工稳的对仗句式,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是多么的惶惶不安。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凄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紧承上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述说: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这二句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语。诗人联系自己仕途的坎坷,结合自身的抱负有感而发。所以,诗意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远行人指出可能会遭受的厄运,其实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

写到这儿,作者觉得意犹未尽,还不足以倾诉心声,更不忍与知音就此分手,于是又说:“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离别却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样,顺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两句: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杜甫《梦白》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而这篇在诀别之时,断言彼此都将互相入梦,即明说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相思之切。“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而由作者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分量。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五言律诗多借助景物的描绘或烘托气氛,或抒发感情,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优美洗练的语言,创造出了生动的形象、鲜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思。“兴象婉然,气骨苍然”,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采用了“古诗”的传统手法,适当地使用叠字,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标签: 唐代别薛华

更多文章

  • 杜松:明朝大将威名远扬,被蒙古人尊为“太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杜松,明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杜松。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初五,大明十万精锐在辽东大雪中誓师出征,兵分四路朝着刚扯旗自立的后金努尔哈赤杀去。其中最精锐的左翼中路军杜松部,表现更是迷之自信,连锁拿努尔哈赤等人的几十副枷锁囚车都提前备好。行军路上的豪言更震天响:“吾必生致之,勿令诸

  •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是杜松的错吗?杜太师的实力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杜松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萨尔浒之战明军战败分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初五,大明十万精锐在辽东大雪中誓师出征,兵分四路朝着刚扯旗自立的后金努尔哈赤杀去。其中最精锐的左翼中路军杜松部,表现更是迷之自信,连锁拿努尔哈赤等人的几十副枷锁囚车都提前备好。行军路上的豪言

  • 孙可望率五百残兵归降清朝,为什么能被封王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可望,清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孙可望,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在清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许多汉人将领先后投降,并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有人因此被封为王。比如吴三桂降清后,被封为平西王,转战南北,战功赫赫。然而,有一位将领在降清时,只剩下五百残兵败将,却也被封为王!此人就是孙可望!顺治十四年十一月,孙可

  • 孙可望为什么会跟李定国不和?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可望,明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孙可望为什么会跟李定国不和,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鉴于李自成大顺军主力被清军击溃后,盘踞在四川的八大王张献忠,成为清廷的下一个目标。和硕肃亲王豪格,被任命为靖远大将军南下入川。1647年1月2日,在西充凤凰山亲临前线,指挥大西军鏖战清军的张献忠

  • 骄纵自大的南明将领,揭秘孙可望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可望,明朝

    在历史长河中,孙可望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提起南明,人们往往唏嘘一番,不为别的,因为南明存在时间太短,只有区区十余年,就消失在历史风烟之中。这十余年的南明史,多达十多位皇帝,乱花渐欲迷人眼,其中弘光、隆武、永历三朝,堪堪一提,真的伤不起,忆不得。

  • 姜瓖是大明耻辱 葬送大明直接送崇祯上吊的罪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姜瓖,崇祯,明朝

    说起大明王朝,那是想当然的硬气。什么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让人无端兴起一股豪气。什么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感觉从上到下,君臣一心,壮怀激烈。只是豪气归豪气,大明王朝最终还是从内里腐烂,最终被一击而溃。作为大明王朝的最高领导人崇祯帝,更是只能无奈地或者说悲壮地选择在煤山上吊,以谢朱家先人。崇祯也许

  • 满洲八旗兵兵马十分骁勇,为什么没打过明将姜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满洲八旗,清朝

    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少数民族入住中原地区,统治汉族人的事情。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元朝和清朝了。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而清朝的统治者的是满族人。这两个少数民族之所以能打败汉人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武力是强于当时已经腐朽的前朝军队的,尤其是骑兵方面。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是游牧民族,毕竟能耕种的土地都被汉人

  • 姜瓖曾三次背叛降敌,最后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姜瓖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主力在宁武关,遭遇明军总兵周遇吉领兵的顽强抗击,经过一番苦战后,两天后大顺军最终破宁武关,周遇吉战死,大顺军的主力也损失严重。李自成陷入进退两难地步,怕在前方大同等城市遭遇到顽强抵抗,大顺军再无力攻破明军固守的城市。没有想到,宁武关城破当日夜里,大同总兵

  • 明末左懋第壮烈殉国,吓得刽子手刀都掉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左懋第

    自古以来,朝代的兴衰变化,似乎是世间永恒不变的定律。而每当朝代更替之时,便是国家陷入混乱之际,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在这种时候,就会出现两批人,一批忠于起义者,一批忠于旧的君王。不管最后谁获得了胜利,这些辛勤付出的人,都令人敬佩。而作为旧势力的一方的人,最终免不了落败的场景。人们虽然对于这个朝代很

  • 他是明朝著名外交家,左懋第也是南明的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左懋第,明朝

    你们知道左懋第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当年南明朝廷一种有两种党派,一种是主战派,一种是求和派,而左懋第则是主战派,因为他认为只有南明不惧怕各种压力,主动迎战清朝八旗队伍,就能获得主动权,可以为日后的谈和创造条件,因为南明一直都处于被动状态。可是南明皇帝目光短浅,在加上朝廷大臣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