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华:明宪宗成化十七年辛丑科进士第一人

王华:明宪宗成化十七年辛丑科进士第一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284 更新时间:2023/12/7 7:51:26

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他龙山先生,浙江余姚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进士第一人。授翰林院修撰,历任翰林院学士、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右侍郎,正德初年晋礼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

王华参与预修《大明会典》、《通鉴纂要》,个人著《龙山稿》、《垣南草堂稿》、《礼经大义》、《杂录》、《进讲余抄》等,凡46卷。

王华的长子为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

早年经历

正统十一年(1446年),王华出生在余姚一个富裕家庭,他自幼生性聪敏,刚会说话时,其父教他读诗,经耳便能随口吟诵。年龄渐长,读书竟至过目不忘。

成化十一年(1475年),松江提学张时敏测试其文,并大加赞叹,以状元及第期许。由此,王华名闻遐迩,大家世族争着前来礼聘他为子弟师。当时浙江左布政使宁良请王华到他的家乡祁阳任教,宁家有数千卷藏书,王华执教之余,足不出户,闭门读书。

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华在祁阳教学期满,回乡参加乡试。

科举之路

天顺六年(1462年),王华中秀才。虽然王华成绩一直在府学名列前茅,曾被当时布政使宁良考效学问,与好友谢迁并列第一,但在随后数次乡试均落第。

成化十一年(1475年),王华由于学问高深,晋升为不需要参加录科考度的儒士。

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华以浙江乡试第二名的成绩中举。原本王华本应是第一,因答谢考官时身着白衣,被主考认为不成体统遂降为第二名。

成化十七年(1481年),会试王华名列第三十三位,录取他的正好是他的好友“礼记”房的同考官谢迁。殿试王华被点为第一,状元及第。

仕途经历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状元及第后,官授翰林修撰。

弘治九年(1496年),王华担任皇帝的日讲官。

弘治十一年(1498年),王华以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主持顺天府的乡试。

弘治十四年(1501年),王华主持应天府乡试。

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华晋升翰林学士仍兼任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因为才学出众,器度不凡,在讲幄授课最久,明孝宗特别器重,命赐金带,四品官服,圣眷日隆。

弘治十六年(1503年),三月,王华升任詹事府少詹事仍兼翰林学士。六月,王华因参与预修《大明会典》、《通鉴纂要》之功,擢升礼部右侍郎,仍兼任日讲官。

正德元年(1506年),五月,王华升为礼部左侍郎。

正德二年(1507年),闰正月,宦官刘瑾专权,朝中大臣纷纷奔走其门,而王华却不与其来往。刘瑾素慕王华为人,曾两次派人对王华说,他与王华有旧,王华若能去见他一面,可入阁为相。

王华操持坚定,不肯趋附刘瑾。再加上长子王守仁也因不依附刘瑾,刘瑾恼羞成怒,贬王守仁为驿丞,并在这月二十九日明升暗降,将王华调为南京吏部尚书。

终老故乡

正德二年(1507年),九月二十一日,刘谨借王华参与预编《大明会典》中的小谬误之处,迫使王华致仕。王华不为所动,以为“从此可以免祸矣”。

王华归田后,以读书自娱,侍奉百岁老母,自己虽年已七十,仍行孝于床前,为世人称赞。刘瑾事败被诛后,王华恢复原官。

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王华卒于家中,享年77岁。二月十二日,皇帝下旨赠新建伯。

《王守仁评传》评道:

为官20余年,为人仁恕坦直,平生无矫言伪行,对人无尊卑贵贱,相待如一,凡谈笑言议,皆由衷而发。人有片善,就称不绝口。有急难来相求的,则极力帮助救济。

而对别人的过恶,则直言规劝,不肯护短。又性至孝,对父竹轩公及母岑太夫人,色爱之养,无所不周。虽无突出建树,但颇有节操,为官有清名,很得社会舆论的好评。

后因与大宦官刘瑾不和,被勒令辞职。高年犹寝苫蔬食,哀毁逾节,以致染疾,卧床逾年。

标签: 王华明宪宗

更多文章

  • 《月是故乡明》大结局是什么 王茜华演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月是故乡明》

    如果大家平时看电视剧的话,应该会看过王茜华拍的影视剧,她可是收视女王,主演的乡村剧收视率都很好。最近,她的新剧要播出了,叫《月是故乡明》。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说,《月是故乡明》结局是什么?王茜华扮演的孟亚男是本剧的女主,她回乡探望病重母亲,因此选择留在了家乡。孟亚男的清洁能源产业在村里不断壮大,和山河

  • 唐代诗人王勃之别薛华赏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代,别薛华

    别薛华【唐代】王勃,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诗的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颔联和颈

  • 杜松:明朝大将威名远扬,被蒙古人尊为“太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杜松,明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杜松。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初五,大明十万精锐在辽东大雪中誓师出征,兵分四路朝着刚扯旗自立的后金努尔哈赤杀去。其中最精锐的左翼中路军杜松部,表现更是迷之自信,连锁拿努尔哈赤等人的几十副枷锁囚车都提前备好。行军路上的豪言更震天响:“吾必生致之,勿令诸

  •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是杜松的错吗?杜太师的实力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杜松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萨尔浒之战明军战败分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初五,大明十万精锐在辽东大雪中誓师出征,兵分四路朝着刚扯旗自立的后金努尔哈赤杀去。其中最精锐的左翼中路军杜松部,表现更是迷之自信,连锁拿努尔哈赤等人的几十副枷锁囚车都提前备好。行军路上的豪言

  • 孙可望率五百残兵归降清朝,为什么能被封王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可望,清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孙可望,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在清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许多汉人将领先后投降,并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有人因此被封为王。比如吴三桂降清后,被封为平西王,转战南北,战功赫赫。然而,有一位将领在降清时,只剩下五百残兵败将,却也被封为王!此人就是孙可望!顺治十四年十一月,孙可

  • 孙可望为什么会跟李定国不和?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可望,明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孙可望为什么会跟李定国不和,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鉴于李自成大顺军主力被清军击溃后,盘踞在四川的八大王张献忠,成为清廷的下一个目标。和硕肃亲王豪格,被任命为靖远大将军南下入川。1647年1月2日,在西充凤凰山亲临前线,指挥大西军鏖战清军的张献忠

  • 骄纵自大的南明将领,揭秘孙可望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可望,明朝

    在历史长河中,孙可望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提起南明,人们往往唏嘘一番,不为别的,因为南明存在时间太短,只有区区十余年,就消失在历史风烟之中。这十余年的南明史,多达十多位皇帝,乱花渐欲迷人眼,其中弘光、隆武、永历三朝,堪堪一提,真的伤不起,忆不得。

  • 姜瓖是大明耻辱 葬送大明直接送崇祯上吊的罪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姜瓖,崇祯,明朝

    说起大明王朝,那是想当然的硬气。什么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让人无端兴起一股豪气。什么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感觉从上到下,君臣一心,壮怀激烈。只是豪气归豪气,大明王朝最终还是从内里腐烂,最终被一击而溃。作为大明王朝的最高领导人崇祯帝,更是只能无奈地或者说悲壮地选择在煤山上吊,以谢朱家先人。崇祯也许

  • 满洲八旗兵兵马十分骁勇,为什么没打过明将姜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满洲八旗,清朝

    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少数民族入住中原地区,统治汉族人的事情。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元朝和清朝了。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而清朝的统治者的是满族人。这两个少数民族之所以能打败汉人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武力是强于当时已经腐朽的前朝军队的,尤其是骑兵方面。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是游牧民族,毕竟能耕种的土地都被汉人

  • 姜瓖曾三次背叛降敌,最后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姜瓖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主力在宁武关,遭遇明军总兵周遇吉领兵的顽强抗击,经过一番苦战后,两天后大顺军最终破宁武关,周遇吉战死,大顺军的主力也损失严重。李自成陷入进退两难地步,怕在前方大同等城市遭遇到顽强抵抗,大顺军再无力攻破明军固守的城市。没有想到,宁武关城破当日夜里,大同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