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他为何到死都没称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他为何到死都没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343 更新时间:2023/12/8 10:37:52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可以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妇孺皆知的成语。即使是不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对司马昭的野心也是非常了解的。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野心勃勃的司马昭至死都没有篡魏称帝。他的晋文帝之名,还是他儿子建立晋朝之后,给他追封的。

话说,在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再次拒绝了朝廷对他的封赏。但是,朝野上下都知道,天下大事实际上都是他说了算,皇帝曹髦并没有什么实权。

看着曹氏族人被司马氏排挤地已无立足之地,皇帝曹髦实在是忍无可忍。当年五月,曹髦怀着一股悲愤之情,不顾大臣们的阻拦,坚持要去杀司马昭。在东止门外,视死如归的曹髦,被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拦住了。

司马伷命自己的护卫挡住曹髦,但卫士们却被曹髦的皇帝名头吓到了,都不敢擅自动手。就这样,曹髦手持宝剑,如入无人之境,离司马昭越来越近。

此时,中军护卫贾充闻讯赶来,领着士兵强行挡住了杀气腾腾的曹髦,并将曹髦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了起来。当时,曹髦仗着自己是皇帝,丝毫不把兵士们放在眼里,他继续拿着剑冲杀,并不断地用自己的皇帝之名呵斥兵士。

众兵士担心伤到皇帝,于是,纷纷退让,眼看包围圈就要被曹髦突破了。贾充见事情不妙,赶快唤来心腹成济,并唆使成济进行正面抵抗。成济头脑简单,接到贾充的命令后,根本不想别的,直接杀死了曹髦。司马昭听说之后,虽然感到震惊,但凭借自己强硬的手腕,很快摆平了此事。

他先逼迫太后下诏,将曹髦的皇帝之名剥夺,然后,杀掉了成济。朝野上下虽然对皇帝被杀颇有微词,但面对独断专行的司马家族,也只能默不作声。试想一下,司马昭能凭借一人之力强行压下弑君一事,可见,他的权力有多大。

其实,在封建社会,任何一个对皇权有觊觎之心的人,都不会停止自己的称帝之路,更不要说像司马昭这样权倾朝野的“二皇帝”了。

那么,司马昭为何迟迟不肯称帝呢,难道是他的实力还不够吗?

实际上,当时的司马昭已经完全有能力去改朝换代,经过司马懿和司马师两代人的苦心经营,曹家江山已经摇摇欲坠,千疮百孔。所以,司马昭想要废掉皇帝曹奂,只需下一道命令就够了,根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此外,所有的曹氏皇族,都早早地被司马家族集中到了邺城。

此时,如果有人胆敢发出异议,那么,司马氏将可以实行杀鸡儆猴之举。至于魏国的军权,曹氏族人更是无法染指。尤其是在司马师平定史文钦叛乱之后,魏国的所有军队几乎都被司马师掌握了。在司马师去世前,又将所有部署都交代给了司马昭,这就实现了军权的无缝转移。

除此之外,司马家族还掌握了全国的舆论。

众所周知,改朝换代一事关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众怒,落个乱臣贼子的千古骂名。之前,董卓可以随手废立皇帝,但始终无法服众。后来,甚至被几路诸侯群起而攻之。而曹操虽然堂而皇之地代天子下诏,但终其一生也只能自称“魏王”。

因此,倘若某个人胆敢弑君或者逼皇帝退位的话,必须事先处理好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司马昭并不需要过分担忧。因为,魏国成立不足百年,成立的时候,天下尚未一统,恩泽并未广播。况且,魏国也是曹丕篡汉而成的。如果,司马昭建立新朝,那么,顶多是把曹丕的剧本拿出来再演了一次,根本不会像东汉末年那样引起全天下的震动。要知道,大汉可是将近四百年的天下。

实际上,司马昭做梦都想称帝。

他之所以压抑住自己的这份渴望,只是因为蜀国还没有灭亡。在司马昭看来,自己虽然降服了魏国,但若想改朝换代,还是要取得灭蜀之战的胜利。因为,只有这样,自己登基称帝才有压倒性的说服力。

于是,司马昭不顾邓艾等人的反对,坚持要出兵灭蜀。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十八万魏军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地向蜀国发动了进攻。在魏军猛烈的攻势下,蜀军连四个月都没有坚持到,便决定投降。当年的十一月,蜀国后主刘禅打开城门投降魏国。

至此,蜀国灭亡。

司马昭见蜀国已灭,便高兴地准备起登基事宜来。但可惜的是,他命不长久,没有熬到登基的那一天。由于身患重病,他只能延迟登基。可不料,灭蜀之后的第二年,他便在病床上撒手人寰了。所以,改朝换代这件事,只能让他的儿子司马炎来做了。

于是,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随后,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到了280年,西晋灭吴,完成了统一。

至此,整过国家真正成了司马氏家族的天下。

标签: 司马昭曹魏

更多文章

  • 司马昭弑杀曹髦后,前去痛苦的两位大臣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昭,三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司马昭弑杀曹髦后,只有两位大臣前去痛哭,他们分别是谁?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曹魏皇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

  • 司马昭为什么没有杀了刘禅?背后有哪些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昭,刘禅

    说到司马昭,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东汉末年到东晋这段时间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先是有黄巾起义,接着是军阀割据,最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三家归晋以后这才逐步安定下来,但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八王之乱,五胡入华等等一系列的事件,因此很多人对东晋并没有什么好的印象

  • 司马师和司马昭完美的演绎了权利面前也能有兄弟情深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师,司马昭,曹魏

    对司马师和司马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此生兄弟,下世路人。兄弟一生,本该和睦,此生兄弟,下世路人。珍惜兄弟之情,避免兄弟相残局面出现,应该多交流,多相处,兄弟之情不至于淡薄。三国时期,兄弟反目成仇案例不在少数。袁绍势力垮台,在于袁尚、袁熙、袁谭三兄弟内斗,曹

  • 探索司马昭弑君事件的始末,他为了夺权什么事都做得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魏,司马昭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司马昭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他都有什么秘密呢,请听我详细道来。提到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那就非司马懿家族莫属了。他们用尽各种手段夺得了皇宫,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为了登上皇位,他们无视任何的规矩,不在乎亲人,不在乎兄弟,不在乎仁义,不在乎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出处在哪里?如何评价司马昭?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是什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出处在哪里?如何评价司马昭?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司马昭(211~265),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魏后废帝时任大将军、元帝时任相国,封晋王,谥号“文王”。父司马懿,官至太傅。魏后废帝高贵乡公曹髦正

  • 司马昭灭蜀出动了18万大军 西晋攻打东吴出动了多少兵马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昭,蜀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司马昭灭蜀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公元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

  • 司马昭为什么要杀害嵇康?背后都有哪些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晋,嵇康

    嵇康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自从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曹魏的执政权后,曹魏的江山逐渐落入司马氏之手,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人篡位成功,嵇康生活的年代就处于司马氏掌权的时代,嵇康26岁那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嵇康32岁那年,司

  • 阮籍为了拒绝司马昭的提亲,他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阮籍,魏国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阮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说起河南开封呢,我们就可能自然而然的想起一位历史上的名人,那就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诗人阮籍,他曾经任职步兵校尉,所以人们又将他称为阮步兵。阮步兵的童年过得也是比较凄惨的,他三岁丧父,由他的母亲将他养大,从他父亲过世后,家里就变得越来

  • 司马昭为什么要将以刘禅为首的前季汉君臣安置在洛阳?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昭,曹魏

    说到司马昭,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季汉灭亡之后,司马昭将包括刘禅在内的季汉宗室和官员都迁到洛阳,间接造成了刘禅的四个儿子死于“永嘉之乱”。那么司马昭为什么要把季汉宗室和官员都迁到洛阳呢?首先,对于与曹魏和司马氏家族为敌几十年的季汉政权,司马昭心里肯定

  • 在蜀国投降后,,钟会为什么选择起兵反叛司马昭?他是什么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钟会,三国

    在蜀国投降后,,钟会为什么选择起兵反叛司马昭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公元263年,邓艾趁姜维正在与钟会对战之际,取道阴平,攻占绵竹,打败并斩杀了诸葛瞻父子俩,在成都城外逼得刘禅开门投降,蜀国灭亡。姜维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颇为震惊,他即便是想回去支援也改不了这个事实了。因此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