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谢枋得怎么读?宋朝爱国诗人生平简介

谢枋得怎么读?宋朝爱国诗人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520 更新时间:2023/12/7 15:50:29

谢枋(bìng)得,(1226年3月23日—1289年4月25日),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他蔑视权贵,嫉恶如仇,爱国爱民,用生命和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国的壮丽诗篇。

自幼聪慧

谢枋得由母亲桂氏教养,自幼颖悟,每次看书,五行一齐看下来,过目一看,终身不忘。《宋史列传》对谢枋得是这样描绘:“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他好说直话,一与别人论述古今治乱的国家大事,一定是掀起胡子,抵着几案,跳跃自奋,显得很激动的样子。以“忠义”作为己任。徐霖称他为:“如受惊的白鹤伴云霄而飞,不可能用笼子来束缚他。”

怒斥奸佞

宋朝是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特别是南宋末期,当时,以理宗为首的南宋封建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再加上宦官董宋臣和权臣贾似道祸国殃民,南宋的政治十分黑暗。宝祐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谢枋得对策时,严厉地攻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本意希望擢升中进士甲科,到公布考生名单,考中乙科。任命担任抚州司户参军,随即弃职而去。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担任建宁府教授。未上,吴潜宣抚江南东、西两路,命他担任干办公事。团结民兵,以保护饶州、信州、抚州,用科降钱米以作为地方民兵的食粮。谢枋得说服邓、傅二姓所属二社各大家,得到民兵一万多人,驻守信州,到兵退后,朝廷核实各项军费,差一点没有免除科降钱。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军大举攻宋,谢枋得被朝廷任为礼兵部架阁,负责招募民兵,筹集军饷,保卫饶、信、抚三州。谢枋得变卖家产,八方奔走,经他多方筹措,共招募得民兵一万多人。景定五年(1264年),他在建康当考官时,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奉币向蒙古军求和,加上蒙古大汗蒙哥刚死,内乱发生,忽必烈答应了条件,率蒙古军北撤去争夺王位。蒙军刚撤,贾似道就开始行打算法,诬陷各地抗蒙将领贪污军费,逼他们破产赔偿。谢枋得极为愤慨,也对时局失望至极,便以贾似道政事为题,言“兵必至,国必亡”。指出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为此,漕使陆景思抓住了这件事,送上这种文稿给贾似道,贾似道则以谢枋得居乡不守法纪、起兵时冒领使用科降钱,又诽谤他,追夺两官,贬谪兴国(今湖北阳新县),直到咸淳三年(1267年)才被放回家乡。此后,他隐居弋阳的家中,没有出仕,主要还是由于他厌恶统治集团的欺压百姓,昏庸无能,腐败透顶。这期间,他闭门讲学,向弟子宣传爱国思想,并鄙视权贵,足迹不入豪门。

保家卫国

咸淳三年(1267年),朝廷赦免谢枋得,允准回居乡里,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德祐元年(1275年),元将伯颜率元兵大举攻宋,降将吕文焕引导元兵沿长江东下攻占鄂州、黄州、蕲州、安庆、九江,凡是他的亲友、部下都被诱降而献出城邑,于是屯驻建康。谢枋得与吕师夔友善,于是应诏上书,以一族人举保吕师夔可以信任,希望分给沿长江诸屯兵让他统帅,以他为镇抚使,使之行程成功,又愿亲自到江州会见吕文焕与他议论。朝廷同意了,令他沿长江以察访使的职务成行,正当吕文焕北归而去,没有见到他就返回。谢枋得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的身份担任信州知州。第二年正月,吕师夔与武万户分别平定江东一带,谢枋得以兵挡之,派前锋呼喊说:“谢提刑来了。”吕师夔的军队驰到军前,用箭射谢枋得,箭头一直射到马前,谢枋得逃入安仁,调淮士张孝忠迎战团湖坪,箭射完了,张孝忠挥动双刀杀死了一百多人。

流亡生涯

在此国家存亡关头,谢枋得又挺身出来组织抗战。由于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畏战,左丞相留梦炎弃职逃跑,兵部尚书吕师孟降元,其他不少封疆大臣和前线将领也纷纷投敌,大片国土沦丧。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进攻宋朝江东地区。谢枋得亲自率兵与元军展开了一场血战,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三月,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并将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氏俘往元朝上都,谢氏曾寄诏书命令南宋臣民降元,但谢枋得拒绝降元。五月,南宋景炎帝即位,谢枋得被任江东制置使。于是,他再次招集义兵,继续进行抗元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被迫隐姓埋名,逃亡福建,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宋亡,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这场战争中,谢枋得的妻子李氏饶州安仁人,宁死不屈,与次女和两婢女自尽,谢枋得的两个兄弟,三个侄子也被元军迫害致死,南宋终因回天乏术,走上了灭亡之途。谢枋得逃到福建后,曾长期流亡在建阳一带的穷山野岭之间,生活极其贫困。他每天穿着麻衣草鞋,面向东方痛哭,藉以悼念已亡的故国。谢枋得不做元朝的顺民,以卜卦、织卖草鞋或教书为生。曾到武夷山拜访遗民熊禾。在流亡期间,谢枋得创作了大量的诗和文,反映人民的疾苦,痛斥南宋的昏暗和大臣们的卖国求荣,表达对复国还乡的强烈愿望,艺术成就极高。

叠山精神

谢枋得有《叠山集》,存词一首。谢枋得被贬,谪居在兴国军的叠山,谢枋得就以此为号。苏东坡曾经作诗中有“溪上青山三百叠”,兴国军属江南西路管辖。它位处长江西南面,州城紧靠长江支流富川的北岸。黄州是在离兴国军不远的长江北岸。早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曾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居住,过着极其艰苦淡泊的生活,境况和谢枋得非常相似。当年,苏轼曾经在黄州城东东坡的数十亩营防废地上垦荒耕种,于大雪天在这里修建房子,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匾额,并从此自号“东坡居士”。谢枋得十分崇敬苏轼,苏轼在兴国军写的一首七律诗:《自兴国往筠宿石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谢枋得对这首诗的格调和意境,非常推崇,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苏轼还有这种洒脱的风度,于是谢枋得取首句“溪上青山三百叠”,模仿苏轼,也为自己的读书堂写了—块“叠山”二字的匾额,并从此自号“叠山”,而人们也因此尊称他为“叠山先生”。

绝食殉国

元朝统一中国后,就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由于谢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先後五次派人来诱降,但都被他用严词拒绝,并写《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的冬天,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奉元帝之命,强迫谢枋得北上大都。这时,谢枋得虽然形容枯瘦,但仍精神抖擞,慷慨赋诗赠别亲友。他一到大都,就问太皇太后谢道清坟墓和宋恭宗所在的方向,恸哭再拜,后拘留于悯忠寺(今法源寺),见壁间有曹娥碑,哭泣说:“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并再次进行绝食斗争。留梦炎派医生拿了杂有米饭的药汤请他去喝,他一面怒骂,一面将药罐拂在地上。四月初五(1289年4月25日),谢枋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绝食五天,终于为国尽节,至死未降为元臣。遗书自称“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岁之母在堂耳,先妣以今年二月,考终于正寝,某自今无意人间事矣!”。其子定之负骸骨归信州,葬故乡弋阳玉亭龚原。门人私谥他为“文节”。谢枋得用死来表示抗拒,从出发北上那天起,就开始绝食。后来,为了能活着到大都,看见被元军

俘虏的谢太后和恭宗后,才每天吃少量的蔬菜水果维持生命。到大都后,尚书留梦炎下令把他安排到悯忠寺休养。谢枋得住的那间屋子中,墙上有一块纪念曹娥的碑。谢枋得看碑后,痛哭地说:“一个年轻的女子尚能为父尽孝,我怎能不为国殉难呢?”从此,他开始绝食。5天后,谢枋得终于以死殉国,那年他64岁。

标签: 宋朝

更多文章

  • 谢枋得为什么不愿入仕蒙元?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谢枋得,宋朝

    南宋名臣谢枋得为什么绝食也不愿入仕蒙元。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史载谢枋得生于公元1226年,字君直,号叠山,今天的上饶弋阳县人,出生于一个仕宦的书香门第之家。因而受到家风的影响,自幼酷爱读书,有过目不忘之功。谢枋得为人十分豪爽,蔑视权贵,嫉恶如仇。天性喜欢直言,几乎每次与

  • 谢枋得: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不屈绝食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谢枋得,南宋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谢枋得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文天祥抗元过程中,有不少可敬可爱的知识分子与他走到一起。文天祥是1256年考中进士。当年与他同科考进士的,还有二甲第一名谢枋得,二甲第二十七名陆秀夫,均为宋朝末年有名的代表人物,忠节集于一榜,这是千古佳话。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

  • 谢翱与端砚“玉带生砚",避缉捕独与玉带生“结伴”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谢翱

    谢翱与端砚“玉带生砚"玉带生砚。资料图片谢翱(1249~1295),字皋羽,号晞发,谥乐耕,原籍长溪(今福建福安),宋末爱国诗人,揭阳等地谢氏开基祖,有《晞发集》等诗文集传世。玉带生,古砚名,原为宋末爱国诗人刘辰翁赠予右丞相信国公文天祥(号文山)所藏端砚,后文丞相赠与谢翱,谢翱传世诗文多以玉带生而出

  • 《登西台恸哭记》宋谢翱,原文注释及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登西台恸哭记》

    《登西台恸哭记》是宋代文学家谢翱创作的一篇古文。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事。文章以唐代忠烈之臣颜真卿隐喻文天祥,以张巡、颜杲卿在安史之乱中奋力守卫睢阳常山城陷而惨遭杀害隐喻文天祥的英勇就义,通过对文天祥殉国的祭奠哭悼

  • 谢翱是怎么死的?南宋爱国诗人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谢翱

    谢翱,字皋羽,号宋累,淳祐九年十月十五日(1249年11月20日)子时生于福建长溪县治后街 (今霞浦县松城镇万贤街),其父谢钥是闽东经学名家,尤精于《春秋》之学,著有《春秋衍义》、《左氏辨证》。谢翱幼年受良好家教,熟读历史上忠诚英烈之传记,养成了封建文人落拓不羁的个性与坚贞气节。少年时曾随父迁徙浦城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是李白写给谁的诗句?看完这个就明白了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李白

    这句诗出自李白写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清平调》三章其一,全诗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池月下逢。”关于李白创作的《清平调》还有一段小故事。话说在唐朝,人们都非常喜欢牡丹花。皇宫贵族更是在宫廷别院广泛栽种。至于那些牡丹名品,唐明皇更是把她们移植到兴庆池东边的沉香亭旁。李

  • 不惜献出生命报效国家的北宋名妓花想容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

    在古代,末代王朝气数将尽的时候,出现的爱国英雄有很多,不惜献出生命报效国家。龙的血性不容泯灭,妓女也同样爱国。可作为普通妓女又是如何报效国家呢,或是捐钱,或是捐物?中国古代色艺双绝的名妓数以万计,有谁能横刀取得敌将的性命呢,她就是北宋时

  • 花想容是什么人?北宋名妓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

    金军攻破汴京,在掳掠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上的同时,也掳掠了大群的妇女北上,供他们奸淫,汴京城内的有名歌妓花想容也在里面。花想容生得很美,人们就用李白形容杨贵妃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来形容她。当时汴京城中的妓女多如牛毛,但真正能 唱当时最为流行的宋词长词慢调,并能尽得词中意蕴的并不多,而

  • 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内容是什么?如何赏析这首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为《清平调》三首其一。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清平调·云想衣裳

  • 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苏轼妻子王弗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苏轼,王弗,宋朝

    与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时期、其他家族一样,眉山苏家的女人向来都是有姓无名的,苏洵十分钟爱自己的女儿,也不过取名八娘,显然在按排行顺序而定;而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祖母史夫人,甚至是苏辙的夫人史氏,全都有姓无名,至多被称为苏史氏、苏程氏。可是陪伴苏轼一生的三个女人全有名字:王弗、王闰之、王朝云,这不能不说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