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951 更新时间:2023/12/29 13:51:23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标签: 王之涣登鹳雀楼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轶事:史思明曾因为一首诗擅杀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安史之乱,史思明,安禄山,

    史思明和安禄山是同乡,两人关系很好。安禄山反唐,任命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统领十三郡八万人马,势力强劲。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与大臣严庄、宦官李猪儿谋杀后,史思明一度归降唐朝。但是他反复无常,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再次反唐。他假借为安庆绪解围的机会,杀了安庆绪,在范阳称帝,国号大燕,建元顺天。封儿子史

  • 沈法兴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沈法兴,隋朝

    沈法兴出身吴兴沈氏,是隋末唐初割据势力,隋末梁国政权建立者。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大业十四年(618年),吴兴郡守沈法兴以替隋炀帝报仇为名起兵,迅速夺取江东十余郡,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但过了两年,沈法兴就被另一枭雄李子通打败,被迫投江自杀。为何沈法兴会迅速败亡呢一,出身

  • 沈法兴最后会沦为投江自杀的下场,是如何造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沈法兴,隋朝

    沈法兴,湖州武康人。隋末地方官员,隋末民变时称王。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大业十四年(618年),吴兴郡守沈法兴以替隋炀帝报仇为名起兵,迅速夺取江东十余郡,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但过了两年,沈法兴就被另一枭雄李子通打败,被迫投江自杀。为何沈法兴会迅速败亡呢一,出身名门沈法兴出身吴兴沈氏,为

  • 唐朝大诗人宋之问明明可以靠才华 却偏靠脸上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之问,唐高宗,宋令文

    唐高宗朝的东台详正学士宋令文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人,此人不但擅长文辞、精研书法,还有盖世神力。文辞、书法、神力三项,为他赢来了“三绝”的美名。史载,京都有头疯牛,见人就顶,横冲直撞,无人能制服。宋令文不信邪,赤手凶拳,大步上前,双手攥紧两只牛角,一使劲,竟然将牛的颈脖扭断!“三绝”中的神力一项已经是这

  • 宋之问:历史上一个为了仕途而不择手段的才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之问,才子,唐朝

    “武后游洛阳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先成,后赐锦袍。之间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夺锦才”的典故吧,而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正是唐代的才子宋之问。或许有些人初听宋之问这个名字并不会记起他是谁,但是他的那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确实勾起了很多人绵绵的思乡之情,特别是漂

  • 太子李重俊谋反:混乱的唐中宗时代混乱的开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重俊,谋反,唐中宗,

    唐中宗复位后不久,相王李旦向中宗请求尽快立下太子,以固邦定本,这时正逢中宗回驻长安之时。太平公主也向中宗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中宗于是未与韦氏、武三思等商量,就立了卫王重俊为太子。这重俊系后宫嫔妃所生,并非韦氏嫡出,韦氏知道后想要提出异议,但为时已晚,所以心里很不痛快。武三思和安乐公主李裹儿都对此也很不

  • 唐朝历史上唐中宗太子李重俊为什么要发动政变?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李重俊,唐中宗,政变

    导读:公元706年7月李重俊被立为皇太子。707年7月,他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袆等人发动羽林及千骑兵300余人杀死权臣武三思、武崇训父子,接着又进攻皇宫追杀唐中宗、韦皇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等人。韦皇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遂拥中宗逃到玄武门楼。李重俊在进攻玄武门楼时

  • 唐宫燕中李重俊怎么死的?唐中宗第三子李重俊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中宗,唐中宗儿子,李重俊,唐宫燕

    导读:李重俊(7世纪?-707年),中国唐朝唐中宗第三子。因反对韦皇后与安乐公主,707年以羽林军发动重俊之变,杀了权臣武三思、武崇训,后因士卒倒戈,被斩杀。唐睿宗即位后,追赠为节愍太子。电视剧《唐宫燕》李重俊介绍李重俊:男,约二十多岁,性惰刚果、行事无常唐中宗李显的太子,但因非韦后所生,受尽屈辱。

  • 杜审言是怎么害了自己的儿子的?还惊动了女皇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杜审言,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杜甫的爷爷很狂傲,自己一再遭贬,结果害死儿子,还惊动了女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杜甫的爷爷很狂傲,自己一再遭贬,结果害死儿子,惊动武则天。杜甫的二叔很任性,13岁手刃朝廷命官,仇人临终前竟对他赞不绝口。杜甫有首五言长诗,叫《赠蜀僧闾丘师兄》,其诗曰:大师

  • 初唐诗人张若虚在唐诗史上处于什么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初唐诗人张若虚

    先来看一下张若虚基本简介。张若虚,字和号都不祥,他主要的活动是在公元七世纪的中期到公元八世纪的前期,扬州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关于他的诗句并不多,目前仅存两首。下面来具体看看张若虚简介。张若虚的出生和死亡都不祥,他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到公元八世纪前期,至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