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251 更新时间:2023/12/29 13:38:22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

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

2、青青:茂盛的样子.

3、御河:(1).专供皇室用的河道。 唐 王之涣 《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 李频 《黄雀行》:“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2).指环绕皇城的护城河。 老舍 《骆驼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冻好,静静的,灰亮的,坦平的,坚固的,托着那禁城的城墙。”

3、攀折:拉断,折取.

【评析】:

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

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友人远行,依依惜别.送了又送,别了又别.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

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怕是让朋友看到他的泪水早已盈满了眼眶.而诗人的朋友还远远站着,望着诗人远去的方向手臂还不停的挥着挥着~~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说:王之涣此诗因自己离别而想到人世多别,托笔深情无限。

《唐诗评注读本》中说:“此于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词相反而意同。

《唐诗解》中说:离别之多,柳尚不胜攀折,岂人情所能堪!

唐诗中折柳送别的诗句俯拾即是,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刘禹锡 《别苏州二首》之一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以上诸诗皆道离别,其中酸苦,唯解人知也!

标签: 王之涣送别

更多文章

  •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5.穷:尽,使达到极点。6.千里目:眼界宽阔。7.更:替、换。(不是

  • 安史之乱轶事:史思明曾因为一首诗擅杀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安史之乱,史思明,安禄山,

    史思明和安禄山是同乡,两人关系很好。安禄山反唐,任命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统领十三郡八万人马,势力强劲。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与大臣严庄、宦官李猪儿谋杀后,史思明一度归降唐朝。但是他反复无常,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再次反唐。他假借为安庆绪解围的机会,杀了安庆绪,在范阳称帝,国号大燕,建元顺天。封儿子史

  • 沈法兴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沈法兴,隋朝

    沈法兴出身吴兴沈氏,是隋末唐初割据势力,隋末梁国政权建立者。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大业十四年(618年),吴兴郡守沈法兴以替隋炀帝报仇为名起兵,迅速夺取江东十余郡,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但过了两年,沈法兴就被另一枭雄李子通打败,被迫投江自杀。为何沈法兴会迅速败亡呢一,出身

  • 沈法兴最后会沦为投江自杀的下场,是如何造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沈法兴,隋朝

    沈法兴,湖州武康人。隋末地方官员,隋末民变时称王。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大业十四年(618年),吴兴郡守沈法兴以替隋炀帝报仇为名起兵,迅速夺取江东十余郡,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但过了两年,沈法兴就被另一枭雄李子通打败,被迫投江自杀。为何沈法兴会迅速败亡呢一,出身名门沈法兴出身吴兴沈氏,为

  • 唐朝大诗人宋之问明明可以靠才华 却偏靠脸上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之问,唐高宗,宋令文

    唐高宗朝的东台详正学士宋令文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人,此人不但擅长文辞、精研书法,还有盖世神力。文辞、书法、神力三项,为他赢来了“三绝”的美名。史载,京都有头疯牛,见人就顶,横冲直撞,无人能制服。宋令文不信邪,赤手凶拳,大步上前,双手攥紧两只牛角,一使劲,竟然将牛的颈脖扭断!“三绝”中的神力一项已经是这

  • 宋之问:历史上一个为了仕途而不择手段的才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之问,才子,唐朝

    “武后游洛阳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先成,后赐锦袍。之间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夺锦才”的典故吧,而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正是唐代的才子宋之问。或许有些人初听宋之问这个名字并不会记起他是谁,但是他的那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确实勾起了很多人绵绵的思乡之情,特别是漂

  • 太子李重俊谋反:混乱的唐中宗时代混乱的开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重俊,谋反,唐中宗,

    唐中宗复位后不久,相王李旦向中宗请求尽快立下太子,以固邦定本,这时正逢中宗回驻长安之时。太平公主也向中宗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中宗于是未与韦氏、武三思等商量,就立了卫王重俊为太子。这重俊系后宫嫔妃所生,并非韦氏嫡出,韦氏知道后想要提出异议,但为时已晚,所以心里很不痛快。武三思和安乐公主李裹儿都对此也很不

  • 唐朝历史上唐中宗太子李重俊为什么要发动政变?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李重俊,唐中宗,政变

    导读:公元706年7月李重俊被立为皇太子。707年7月,他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袆等人发动羽林及千骑兵300余人杀死权臣武三思、武崇训父子,接着又进攻皇宫追杀唐中宗、韦皇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等人。韦皇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遂拥中宗逃到玄武门楼。李重俊在进攻玄武门楼时

  • 唐宫燕中李重俊怎么死的?唐中宗第三子李重俊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中宗,唐中宗儿子,李重俊,唐宫燕

    导读:李重俊(7世纪?-707年),中国唐朝唐中宗第三子。因反对韦皇后与安乐公主,707年以羽林军发动重俊之变,杀了权臣武三思、武崇训,后因士卒倒戈,被斩杀。唐睿宗即位后,追赠为节愍太子。电视剧《唐宫燕》李重俊介绍李重俊:男,约二十多岁,性惰刚果、行事无常唐中宗李显的太子,但因非韦后所生,受尽屈辱。

  • 杜审言是怎么害了自己的儿子的?还惊动了女皇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杜审言,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杜甫的爷爷很狂傲,自己一再遭贬,结果害死儿子,还惊动了女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杜甫的爷爷很狂傲,自己一再遭贬,结果害死儿子,惊动武则天。杜甫的二叔很任性,13岁手刃朝廷命官,仇人临终前竟对他赞不绝口。杜甫有首五言长诗,叫《赠蜀僧闾丘师兄》,其诗曰: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