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萧琛文言文,萧琛传原文翻译,萧琛,字彦瑜,兰陵人

萧琛文言文,萧琛传原文翻译,萧琛,字彦瑜,兰陵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199 更新时间:2023/12/30 4:55:03

《梁书·卷二十六·列传第二十》: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祖僧珍,宋廷尉卿。父惠训,太中大夫。琛年数岁,从伯惠开抚其背曰:“必兴吾宗。”

琛少而朗悟,有纵横才辩。起家齐太学博士。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才气,欲候俭。时俭宴于乐游苑,琛乃著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俭坐,俭与语,大悦。俭为丹阳尹,辟为主簿,举为南徐州秀才,累迁司徒记室。

永明九年,魏始通好,琛再衔命到桑乾,还为通直散骑侍郎。时魏遣李道固来使,齐帝宴之。琛于御筵举酒劝道固,道固不受,曰:“公庭无私礼,不容受劝。”琛徐答曰:“《诗》所‘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座者皆服,道固乃受琛酒。迁司徒右长史。出为晋熙王长史、行南徐州事。还兼少府卿、尚书左丞。

东昏初嗣立,时议以无庙见之典,琛议据《周颂·烈文》、《闵予》皆为即位朝庙之典,于是从之。高祖定京邑,引为骠骑谘议,领录事,迁给事黄门侍郎。梁台建,为御史中丞。天监元年,迁庶子,出为宣城太守。征为卫尉卿,俄迁员外散骑常侍。三年,除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九年,出为宁远将军、平西长史、江夏太守。

始琛在宣城,有北僧南度,惟赉一葫芦,中有《汉书序传》。僧曰:“三辅旧老相传,以为班固真本。”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琛寻迁安西长史、南郡太守,母忧去官,又丁父艰。起为信武将军、护军长史,俄为贞毅将军、太尉长史。出为信威将军、东阳太守,迁吴兴太守。郡有项羽庙,土民名为愤王,甚有灵验,遂于郡厅事安施床幕为神座,公私请祷,前后二千石皆于厅拜祠,而避居他室。琛至,徙神还庙,处之不疑。又禁杀牛解祀,以脯代肉。

琛频莅大郡,不治产业,有阙则取,不以为嫌。普通元年,征为宗正卿,迁左民尚书,领南徐州大中正,太子右卫率。徙度支尚书,左骁骑将军,领军将军,转秘书监、后军将军,迁侍中。

高祖在西邸,早与琛狎,每朝宴,接以旧恩,呼为宗老。琛亦奉陈昔恩,以“早簉中阳,夙忝同闬,虽迷兴运,犹荷洪慈。”上答曰:“虽云早契阔,乃自非同志;勿谈兴运初,且道狂奴异。”

琛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而琛性通脱,常自解灶事,毕狖余,必陶然致醉。

大通二年,为金紫光禄大夫,加特进,给亲信三十人。中大通元年,为云麾将军、晋陵太守,秩中二千石。以疾自解,改授侍中、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卒,年五十二。遗令诸子,与妻同坟异藏,祭以蔬菜,葬日止车十乘,事存率素。乘舆临哭甚哀。诏赠本官,加云麾将军,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赙钱二十万,布百匹。谥曰平子。

翻译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祖父萧僧珍,是宋代廷尉卿。父亲萧惠训,是太中大夫。萧琛几岁时,堂伯惠开抚摸着他的背说:“(这孩子)必定使我们家族兴旺。”

萧琛小时候,性格开朗而悟性好,有纵横才辩。起家于齐太学博士。当时朝中王俭握有重权,萧琛年少,未被王俭所认识,他依仗自己的才气想要伺望王俭。后来,王俭在乐游苑设宴,萧琛就穿起虎皮靴子,拄着桃枝拐杖,径直走到王俭的座位前,王俭跟他说话,他心中大喜。王俭做了丹陽尹的官,萧琛被征召为主簿,后考取南徐州秀才,又升迁为司徒记室。

永明九年(491),北魏开始与齐建交

友好,萧琛再次受命到桑干,依旧做通直散骑侍郎。当时北魏派李道固作为使者来齐,齐帝设宴招待他,萧琛在御宴上举杯对李道固劝酒,李道固不接受,他说:“公庭上没有私礼,所以我不能受您这酒。”萧琛回答说:“《诗》中有这样的说法‘雨下在公田里,私田也随之受惠’。”在座的人都佩服萧琛的口才,李道固也便接受了萧琛的劝酒。后来萧琛又迁任为司徒右长史。出朝做晋熙王长史,上辖南徐州。回朝任少府卿、尚书左丞。

东昏侯夺取皇位后,时议认为没有朝见典制,萧琛建议根据《周颂烈文》、《闵予》来立即位朝见之制度,这个建议得到采纳。高祖平定东京后,用萧琛为骠骑谘议,兼录事,迁任给事黄门侍郎。梁朝建立以后,萧琛做了御史中丞。天监元年(502),迁任为庶子,出朝任宣城太守。不久任卫尉卿,又迁任员外散骑常侍。天监三年(504),拜官授职为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天监九年(510),出朝任宁远将军、平西长史、江

夏太守。起初,萧琛在宣城,有北方的和尚到了南方,赠给萧琛一个葫芦,里面有《汉书序传》。和尚说:“京城的遗老相传,认为是班固的真本。”萧琛坚决要求得到此书,这本书有很多与梁代时的版本不同之处,纸和墨迹都很陈旧,文字多是龙起飞一类的样子,既非隶书,也不是篆字,萧琛对此事十分保密。后来,他把书赠送给鄱陽王萧范,萧范就把它献给皇宫。

萧琛不久迁任安西长史、南郡太守。母亲去世,离职回家服丧,又逢父亲谢世。后被起用为信武将军、护军长史,不久迁为贞毅将军、太尉长史。出朝任信威将军、东陽太守,迁任吴兴太守。吴兴有项羽庙,当地百姓把它叫做愤王,很灵验,于是就在郡府厅堂事安设床

幕置神座,公事私事都来此请示祷告,前后两任郡守都在郡厅开辟神祠,自己居住其他地方。萧琛到任,把神位移出归还项羽庙,处理此事毫不迟疑,又禁止杀牛供神,用果干代替肉。萧琛频频任郡守,从不理家私产业,有不足则取俸禄,不以这样做为麻烦。普通元年(520),被召为宗正卿,迁左民尚书,兼任南徐州大中正、太子右卫率。调任度支尚书、左骁骑将军、领军将军,转任秘书监、后军将军,迁侍中。

梁武帝在西邸时,就与萧琛亲密而随便,每当朝中有宴,以旧恩情接待他,称他为宗老。萧琛也恭敬地叙述皇帝的旧恩,说道:“早鋍中陽,夙忝同荶,虽迷兴运,犹荷洪慈。”武帝回答道:“虽云早契阔,乃自非同志;勿谈兴运初,且道狂奴异。”

萧琛常说:“少壮有三爱好:音律、书、酒。年长以后,音律和酒都不怎么爱了,惟有对书的兴趣不减。”萧琛性情开朗洒脱,常常自己下厨房做菜肴,做完事吃完饭,常陶然自乐。

大通二年(528),萧琛做了金紫光禄大夫,加特进,给亲信三十人。中大通元年(529),为云麾将军、晋陵太守,食禄二千石,因患疾病解除了此职,改授侍中、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萧琛死时五十二岁。遗言令儿子们把他和妻子同坟安葬,以蔬菜祭祀,葬时仅有车十乘,一切事情都从简。乘车送葬的人哭得非常哀恸。皇上下诏赠给他本官,加封云麾将军,赐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套。赠钱二十万,布百匹,谥号平子。

标签: 萧琛传

更多文章

  • 萧琛是什么人?南朝学者、大臣萧琛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萧琛

    萧琛(478―529),一作萧璨,字彦瑜,兰陵人,南朝梁学者、官员。萧琛生于宋顺帝升明二年(478年),卒于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年五十二岁。(文艺辞典续编作生于升明二年,卒于中大同二年,年亦五十二岁。此依梁书本传重行推算)。祖父萧僧珍,为南朝宋廷尉卿。父亲萧惠训,为太中大夫。个人简介萧琛雅

  • 颜延之【宋书】本传,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也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颜延之

    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含,右光禄大夫。祖约,零陵太守。父显,护军司马。延之少孤贫,居负郭,室巷甚陋。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饮酒不护细行,年三十,犹未婚。妹适东莞刘宪之,穆之子也。穆之既与延之通家,又闻其美,将仕之;先欲相见,延之不往也。后将军、吴国内史刘柳以为行参军,因转

  • 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简介生平,有哪些代表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颜延之

    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祖含,右光禄大夫。祖约,零陵太守。父显,护军司马。少孤贫,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嗜酒,不护细行,年三十犹未婚娶。人物生平东晋末,官江州刺史刘柳后军功曹,转主簿,历豫章公刘裕世子

  • 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智顗,天台创始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智顗

    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为法华宗。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

  • 南陈政权灭亡,智顗转而成为隋王朝的支持拥护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智顗

    传说正当陈朝君臣大肆兴佛,祈求佛法神灵保佑之际,北方隋朝决定用兵南下,以武力统一中国。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大军南下,势如破竹,举攻克金陵,尽俘陈后主及陈朝公卿百官,由此,佛教并没有给陈朝带来命运的转机,南陈政权灭亡。金陵换代易主之际,智顗带领门徒出走荆湘,云游于江西、湖南一带。他力图借此机会摆

  • 智顗是什么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智顗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智顗

    父亲是梁朝的官吏。十七岁时,值梁末兵乱,家庭分散,颠沛流离,遂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十八岁投湘州(今湖南长沙市)果愿寺法绪出家,授以十戒;师叫他去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戒。这时他已精研律学,深好禅观。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听说慧思禅师从北方南下,居于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他就前往

  • 【梁书·王僧孺传】原文及翻译,王僧孺字僧孺,东海郯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王僧孺传

    原文:王僧孺字僧孺,东海郯人。僧孺年五岁,读《孝经》,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仕齐,起家王国左常侍、太学博士。尚书仆射王晏深相赏好。晏为丹阳尹,召补郡功曹,使僧孺撰《东宫新记》。迁大司马豫章王行参军,又兼太学博士。司徒竞陵王子良

  • 南朝梁诗人王僧孺生平简介,一生有哪些知名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王僧孺

    王僧孺,字僧孺,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魏卫将军王肃八世孙。祖父王准是南朝宋司徒左长史。父亲王延年,家道中落。僧孺五岁时就能读《孝经》,六岁能属文,因家贫,常帮人抄书,所写既毕,内容都背诵无误。南朝齐时担任太学博士,因善辞藻入幕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编撰《四部要略》,与任昉有往来,与沈约、任昉并为当时

  • 北魏杨侃巧用妙计制造假象,取得平叛胜利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魏杨侃

    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每个朝代的更替更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在尔虞我诈的斗争中,假情报可以给敌人制造假象,从而扰乱敌人的战斗思维从中取利。今天,我们聊一聊南北朝时期的杨侃是怎么样灵活运用这一方法的?公元521年七月,梁军在裴邃的率领下夺回了被魏军攻克不久的义州。梁以裴邃为豫州刺史,坐镇合肥。裴邃

  • 北魏大臣杨侃生平简介,杨侃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魏大臣杨侃

    杨侃,杨播之子,字士业,从小热衷弹琴、写字,对儒家经典进行深钻细研,对仕途则一派漠然。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和壮年。见他到三十岁了还不开窍,亲友们开始着急起来,纷纷劝其出山为官,杨侃呢,仍是不急不躁,慢悠悠地说:"良田从来不用担心误了农时,人也一样,我现在的问题不是争取时间,而是要修炼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