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夏国第四位皇帝 西夏崇宗李乾顺事迹揭秘

西夏国第四位皇帝 西夏崇宗李乾顺事迹揭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172 更新时间:2023/12/27 21:47:00

李乾顺(1083年—1139年),即西夏崇宗,西夏第四位皇帝(1086年—1139年在位),夏惠宗李秉常长子,母亲昭简文穆皇后梁氏和祖母毅宗皇后梁氏都为汉族。西夏杰出的君主、政治家。

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李秉常去世后李乾顺即位,年仅三岁,母党专政。梁氏统治期间,西夏政治腐败,军队衰弱,北宋趁机来攻,夏军屡战屡败,自幼雄才大略的李乾顺看到了这一点,于永安二年(1099年)16岁时灭梁氏而亲政。

他亲政后整顿吏治,确定君主集权的体制,结束了累朝出现的外戚贵族专政的局面。颁布等级制的官阶封号,除皇帝及帝位继承人外,分为七品,西夏政治制度日臻完备。并且减少赋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在李乾顺的励精图治下,西夏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他爱好汉族文化,在国内传授汉学,培养官员。制定按照资格任官的法令,对文学优长者特加奖擢。撰《灵芝歌》,歌词刻石置于学校。另外,李乾顺的外交政策也非常巧妙。当时,辽、宋都日益衰落,李乾顺先联辽侵宋,夺大片土地;又在辽天祚帝向西夏求救时断然拒绝,联合金朝灭辽、宋,趁机取河西千余里之地。

大德五年农历六月四日(1139年7月1日)去世,在位54年,享年五十六岁。庙号崇宗,谥号圣文皇帝,葬于显陵,由其子李仁孝即位。

人物生平

幼年即位

大安九年(1083年),李乾顺出生,其祖母梁太后晚年得孙,十分钟爱,常亲自照顾。

天安礼定元年(1086)七月,梁太后和李秉常先后去世,李乾顺即帝位,年仅3岁,由母后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同辅政。

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八月,改元天仪治平。次年(1087年)正月,宋朝遣使册封李乾顺为夏国王。

天仪治平四年(1089年)七月,辽朝也派遣使臣册封李乾顺为夏国王。

母党专权

李乾顺即位早期,出现了又一次梁氏母党势力专权的局面。梁后与梁乙逋兄妹依仗梁氏家族“一门二后”的威势,对内扩大母党势力,牢固地控制朝政大权;对李秉常旧时亲信和老臣,都设事陷害,打击排挤。为了缓和矛盾,效法前朝,仍推行穷兵黩武的战争政策,用不断地对宋朝的用兵,以转移国内危机。从大安十一年(1085年)到永安二年(1099年)的13年时间内,夏对宋朝发动的大小战事达50余次,有的一年内达六七次以上。梁乙逋一边频繁进攻宋朝,一边还同宋朝贡使交聘,往来不绝。他往往在集兵进攻宋朝时对部下声称:“我之所以连年兴兵南下,是想让宋朝怕我,想要为国家求得安宁啊。”梁乙逋擅权,到后来逐渐发展到企图控制太后,甚至图谋篡夺太后的权,兄妹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

天祐民安三年(1092年)十月,宋夏怀庆之战中,梁太后亲自领兵作战,不授予梁乙逋的统兵权,梁乙逋心怀疑虑与不满,遂更加紧了篡权活动。

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十月,梁太后得到了梁乙逋阴谋叛乱的报告,她在皇族大臣嵬名阿吴和仁多保忠的支持下,逮捕诛杀梁乙逋及其家属。梁太后消除异己势力,亲自掌权,挟持年幼的李乾顺,继续对宋朝用兵。

天祐民安七年(1096年)十月,李乾顺在其母梁太后的圣命下,侍母御驾亲征,集兵号称50万,进犯宋朝的鄜延路,攻陷金明砦。此战还把掳获的宋俘献给辽。

永安元年(1098年)十月,梁太后又使李乾顺认可,由她亲率号称40万之众与宋朝争夺平夏城(今宁夏固原境),强攻十三日,城终未攻下,梁太后在粮草缺乏的情况下,又遭暴风袭击,大败溃逃。又派人向辽求援。

永安二年(1099年),辽道宗看出梁太后擅权专恣,已经不得人心,不能给予支持,遂遣人至夏,鸩杀梁太后,命李乾顺亲政,时年16岁。

亲政时期

永安二年(1099年)二月,李乾顺出兵帮助辽平息了拔思母部的起义。李乾顺希望同宋朝讲和,宋哲宗不许。在辽朝出面斡旋的情况下,李乾顺又处死曾为梁太后策划扰宋边境的嵬保没、结讹遇二人,并遣使向宋朝上谢罪表,宋朝才答应与夏议和,恢复“岁赐”。

永安三年(1100年)十一月,李乾顺向辽请婚,意在消除因梁太后之死而造成的夏辽隔阂,再次用联姻的方式巩固夏辽关系,但辽道宗终未允许。

辽道宗死后,天祚帝在位之时,贞观二年(1102年)六月和三年(1103年)五月,李乾顺又两次遣使向辽请婚,夏使臣李至忠等对天祚帝一再称颂李乾顺,辽主才答应了婚事。

贞观四年(1104年)三月,辽主封宗室女南仙为成安公主,嫁给李乾顺。

左右逢源

宋徽宗继位后,宋朝起用蔡京为相,开始对西夏用兵。贞观四年(1104年)五月,宋陕西转运使、知延州陶节夫,出兵进攻石堡砦,夺其粮食窖藏,筑城堡以守。李乾顺愤然说:“宋朝夺走我们的金窟埚!”进而出动铁骑与宋朝相争,夏军被宋军击退。六月,夏军与宋将折可适战于灵州川,又败。十月,李乾顺遣使向宋朝请和,遭到拒绝后,被迫集聚四监军司兵力,向宋朝泾原等州发动进攻,包围平夏城,又攻镇戎军。

贞观五年(1105年)后两年内,宋军多次进攻夏,夏军一再被击败。李乾顺两次遣使向辽求援,辽朝为此遣使向宋朝入贡,请求罢兵,并请归还所占西夏的土地。

贞观六年(1106年)二月,迫于辽的压力和权宜之计,宋徽宗答应归还崇宁以来所占领的西夏边地,与夏议和。但是宋朝权臣蔡京、童贯集团对西夏用兵,实行开边以邀功的方针并没有改变,在经过七年多的准备之后,又重新开始对西夏的战争。

从雍宁二年(1115年)至元德元年(1119年),宋军多次攻入夏,宋熙河经略使刘法军深入夏都城兴州、灵州腹心地区,李乾顺命晋王察哥率步骑万余人迎战,夏军奋勇力敌,全歼刘法所部,宋军死伤数万。夏军乘胜攻破宋统安城,进围震武城。元德元年(1119年)六月,李乾顺在对宋作战大获全胜的情况下,又以辽的名义再次向宋朝请和,宋朝被迫接受与夏议和。其时,女真族的金国建立,南下进攻辽朝,攻克辽中京,又进至西京。

元德四年(1122年)三月,李乾顺派出5000兵马援助西京,西京失守遂还师。五月,李乾顺得知辽天祚帝逃入阴山,乃遣大将李良辅领兵3万救援,与金将完颜娄室战于宜川河畔,夏兵大败。七月,李乾顺遣大臣曹价向天祚帝恭问起居,并馈赠粮饷。

元德五年(1123年)正月,李乾顺再次出兵救辽,被金军阻击不能前进。五月,天祚帝伪降金朝,西遁云内州(今内蒙古吐默特左旗),李乾顺遣使于夏边境迎驾,请天祚帝入夏境。六月,天祚帝遣使册李乾顺为夏国皇帝,且诏命发兵救辽。这时,金朝也派遣使臣入夏,向李乾顺提出:如天祚帝逃入夏境,应将其擒捕送金;夏如能以事辽之礼事金,金允许将辽西北一带地割让给夏。李乾顺见辽朝灭亡已成定局,为了保全夏国的割据地位,遂答应了金的条件。

元德六年(1124年)三月,李乾顺向金朝上誓表,表示依附于金。辽灭亡后,李乾顺妃辽成安公主知故国已亡,悲痛不已,在宫中绝食而死。

元德八年(1126年)三月,李乾顺乘金兵进攻宋朝的机会,派兵将原来宋朝在夏边境修筑的城堡陆续攻占。他根据金朝对夏的许诺,进占天德、云内、武州及河东八馆地带,以及宋边境震武城(今陕西榆林境)。又攻占宋朝西安州、麟州建宁砦、怀德军,乘胜攻克天都寨,围兰州,大肆掳掠后撤军而还。不久金将完颜宗弼又派兵强占天德、云内等州,李乾顺向金朝提出质问。

正德元年(1127年)三月,金朝与西夏划定疆界,金朝把陕西北部约数千里之地划给西夏,以此作为天德、云内等地的抵偿。

正德二年(1128年)九月到次年七月,李乾顺出兵攻占宋定边军(今陕西吴旗境)与德静砦(今陕西榆林境)。

大德二年(1136年)七月,又攻占西宁州(今青海西宁)。

大德三年(1137年)四月,宋朝知西安州任得敬投降西夏,并将17岁的女儿献给李乾顺为妃。李乾顺擢任得敬为静州防御使。

大德四年(1138年)八月,由于李乾顺对任妃非常宠爱,命御史大夫芭里祖仁持册立为皇后,同时升任得敬为静州都统军。九月,李乾顺遣使携带重金到金,请求熙、秦河外诸州地归夏,金允将乐州(今青海乐都)、积石州(今青海贵德境)、廓州(今青海化隆境)等三州割让给夏国。至此,李乾顺取得了湟水流域之地,夏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域。

晚年去世

夏大德五年(1139)六月初四日,李乾顺卒。谥圣文皇帝,庙号崇宗。

为政举措

政治

李乾顺借助于辽朝的力量,结束了母党专权的局面,又依靠辽道宗的扶植亲政。因此李乾顺执政后,在政治上完全依附于辽朝,对宋朝则采取和解政策。

李乾顺亲政后,吸取前朝外威专权的历史教训,努力削夺母党势力。其时梁后亲信嵬名阿吴已死,李乾顺以统军仁多保忠心怀异志,解除其兵权。另一方面又采取分封皇族以巩固帝王权力的措施。贞观三年(1103年)九月,李乾顺封勇武多谋的庶弟察哥为晋王,并让他掌握兵权。元德二年(1120年)十一月,又封宗室景思子仁忠为濮王,仁礼为舒王。仁忠、仁礼兄弟二人通晓蕃、汉文字,又擅长诗文,李乾顺爱其才,又授仁忠为礼部郎中,仁礼为河南转运使。封大臣嵬名安惠为梁国正献王。

文化

西夏自元昊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着“蕃礼”与“汉礼”之争,毅宗、惠宗两朝经过反复,到李乾顺时斗争更加激烈。李乾顺对高度发展的儒家文化与汉族文明十分倾慕,他决定在西夏大力提倡汉文化,以改变西夏的落后风气。永安三年(1101年),他借御史中丞薛元礼之口倡导儒学,在薛元礼的上疏中称:“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经国之模,莫重于儒学。昔元魏开基,周齐继统,无不尊行儒教,崇尚诗书,盖西北之遗风不可以立教化也”。因此,只有重新提倡汉学,才能改变西夏的不良风气,挽救面临的危机。李乾顺采纳了薛元礼的建议,下令在原有的“蕃学”之外,特建“国学”,教授汉学。挑选皇亲贵族子弟300人,建立“养贤务”,由官府供给廪食,设置教授,进行培养。

李乾顺尊儒崇佛,贞观三年(1103年)二月,李乾顺为母后祈福,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建造宏伟壮丽的卧佛寺。贞观十二年(1112年),正式公布按资格任用官吏的办法,除“宗族世家议功议亲俱加蕃、汉一等”外,对擅长文学的士人“尤以不次擢”,给予特别的优待。李乾顺自己也喜欢附庸风雅,曾借大臣高守忠宅第后院生长灵芝,以为祥瑞,百官朝贺之际,李乾顺作《灵芝歌》与诸大臣酬唱,并“勒石志瑞”。

[13]

有的贵族大臣对李乾顺重文轻武的举措不满。其时正逢连年水旱灾荒,李乾顺命诸臣言得失,御史大夫谋宁克任立即上疏,对李乾顺的重文轻武政策提出看法,指出:“既隆文治,尤修武备,毋徒慕好士之虚名,而忘御边之实务也”。但李乾顺不予采纳。

外交

北宋灭亡后,南宋高宗于正德二年(1128年)正月及四年正月,两次遣使与夏国通好,李乾顺都无回应,并于正德六年(1132年)下令停行宋朝所赐历书。

八月,李乾顺听到金朝集兵云中,将取川陕的消息,恐金将进攻西夏,遂遣使至川陕宋朝军中,表示愿与宋朝通好。

标签: 宋朝西夏李乾顺

更多文章

  • 【李崇断案】原文翻译,先是,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崇断案】

    先是,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李崇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告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既号啕,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

  • 李崇北魏外戚大臣生平简介,文成元皇后李氏之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崇

    李崇(455-525年),字继长,小字继伯,黎阳郡顿丘(今河南省浚县)人。北魏外戚,大臣,南朝宋济阴太守李方叔之孙,公爵李诞之子,文成元皇后李氏之侄。初拜主文中散,袭爵陈留郡公,拜镇西大将军,历经高祖孝文帝、世宗宣武帝、肃宗孝明帝三朝,历治八州,五拜都督将军,政绩显赫,战功卓著,堪称一代名臣。孝昌元

  • 历经五代三国的大臣,李崇矩是怎么善终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崇矩,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崇矩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众所周知,北宋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原本只是后周的将军,但他却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最终建立了北宋政权。当然,赵匡胤的成功也离不开那些开国功臣的帮助,而李崇炬便是其中之一。李崇炬字守则,潞州上党人,起初他效力于后汉,并在名将史

  • 古代神童故事之李崇十三岁机智断案,该故事是怎么彰显其才智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古代,李崇十三岁机智断案

    李崇,西汉哀帝时人,自幼聪明好学,知识渊博,是当时有名的神童才子。由于他的父亲因公殉职,他十三岁便继承父职,被派到寿县(古县名,今安徽寿县西南)任县令。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十三岁的娃娃来当县令,这在寿县可是从来没有过的奇闻。他到任的第二天,所有的社会名流,都衣

  • 萧琛文言文,萧琛传原文翻译,萧琛,字彦瑜,兰陵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萧琛传

    《梁书·卷二十六·列传第二十》:萧琛,字彦瑜,兰陵人。祖僧珍,宋廷尉卿。父惠训,太中大夫。琛年数岁,从伯惠开抚其背曰:“必兴吾宗。”琛少而朗悟,有纵横才辩。起家齐太学博士。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才气,欲候俭。时俭宴于乐游苑,琛乃著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俭坐,俭与语,大悦。俭为丹阳尹,辟

  • 萧琛是什么人?南朝学者、大臣萧琛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萧琛

    萧琛(478―529),一作萧璨,字彦瑜,兰陵人,南朝梁学者、官员。萧琛生于宋顺帝升明二年(478年),卒于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年五十二岁。(文艺辞典续编作生于升明二年,卒于中大同二年,年亦五十二岁。此依梁书本传重行推算)。祖父萧僧珍,为南朝宋廷尉卿。父亲萧惠训,为太中大夫。个人简介萧琛雅

  • 颜延之【宋书】本传,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也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颜延之

    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含,右光禄大夫。祖约,零陵太守。父显,护军司马。延之少孤贫,居负郭,室巷甚陋。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饮酒不护细行,年三十,犹未婚。妹适东莞刘宪之,穆之子也。穆之既与延之通家,又闻其美,将仕之;先欲相见,延之不往也。后将军、吴国内史刘柳以为行参军,因转

  • 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简介生平,有哪些代表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颜延之

    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祖含,右光禄大夫。祖约,零陵太守。父显,护军司马。少孤贫,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嗜酒,不护细行,年三十犹未婚娶。人物生平东晋末,官江州刺史刘柳后军功曹,转主簿,历豫章公刘裕世子

  • 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智顗,天台创始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智顗

    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为法华宗。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

  • 南陈政权灭亡,智顗转而成为隋王朝的支持拥护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智顗

    传说正当陈朝君臣大肆兴佛,祈求佛法神灵保佑之际,北方隋朝决定用兵南下,以武力统一中国。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大军南下,势如破竹,举攻克金陵,尽俘陈后主及陈朝公卿百官,由此,佛教并没有给陈朝带来命运的转机,南陈政权灭亡。金陵换代易主之际,智顗带领门徒出走荆湘,云游于江西、湖南一带。他力图借此机会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