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施肩吾唐朝状元生平简介,诗歌及道教著作极为丰富

施肩吾唐朝状元生平简介,诗歌及道教著作极为丰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1642 更新时间:2024/1/25 11:36:00

施肩吾(公元780年-861年),字东斋,号栖真子。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杭州第一位状元。生于唐杭州府新城县招贤、招贤德乡(新登县,今富阳洞桥镇贤德村,因民国18年(1929)

划区,建立乡镇制。新登县招贤、招德两乡划归分水县,1961年8月10日,恢复富阳县建制。原富阳、新登两县行政区域和分水贤德公社原合并重置富阳县,故有分水县人一说)。是集诗人、道学家、台湾澎湖的第一位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传奇人物。

早年读书分水五云山、龙门等地。元和二年(807)举进士,知贡举太常少卿李建试之《太羹不和赋》、《早春茂雪诗》,以第13人及第。然淡于名利,不待授官,即东归。临行,张籍等著名文士为之赋诗饯行,传为韵事,既归,心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县)为古十二真仙羽化之地,筑室隐居,潜心修道炼丹。晚年,率族人渡海避乱,至澎湖列岛定居,为大陆人开发澎潮之先驱。所作《题澎湖屿》诗:“腥噪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以及《感忆》诗:“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忽见浮鸥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颇能道出其地风光。肩吾工诗,与白居易相友善。著有《西山集》行世,《全唐诗》收录197首。

北宋大中祥符时期,另有一位修道者施肩吾,字希圣,号华阳子。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钟吕传道集》等。

基本概况

施肩吾幼年家贫,好学的他不畏劳苦,每日上山识字习文,并在唐元和十年殿试中被钦赐状元及第。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天下大乱,施肩吾率领族人乘木船,经过多日漂泊,到达了澎湖并最终在此定居。他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开发宝岛。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

施肩吾一生与诗歌同行,他的诗歌及道教著作极为丰富,有诗集《西山集》十卷传世,《万首唐人绝句》诗集中收入其诗一百五十一首,后人评论他的诗作"新奇瑰丽,格高似陶,韵胜似谢,其品格当不在李杜下"。

另有北宋大中祥符时人,施肩吾,字希圣,号华阳子,著有《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人物生平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字东斋(一说字希圣,为北宋修行人华阳子施肩吾,二人重名),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出生于贤德施家村(今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为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唐穆宗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一说宪宗“元和十年进士”)。青年时期曾与同乡诗友结成东林诗社。东林,位于新登城西三十五里的广陵中堂畈地方,山峻林茂,景色优美,五代时建有隐居院,后改净严寺,明清时改建中堂寺。东林诗社的诗大都失传,《道光新登县志》仅留施肩吾《游东林》一首:火输烈烈采云浮,才到东林便是秋,有客可人来未暮,松风几沸碧山头。入道后称栖真子。长庆(821~824)中,隐于洪州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或说“文宗太和中,乃自严陵入西山访道”)。他在《与徐凝书》中自谓“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赖先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其所得如此而已”。又在《述灵响词序》中称“慕道年久”,览《三静经》而行“三静关”法,以开成三年(838)正月一日“闭户自修,不交人事”,后“此三者皆应”。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全唐文》收有《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等,《全唐诗》也收入其诗作。其养生之说亦见于《道枢》。

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据幸存的三部《东安施氏宗谱》及各种历史资料记载,在施肩吾的祖辈中,早期的公候王卿、尚书、太尉、将军等高官显贵很多。施氏本姓姬,系周公后裔。周公笫四子伯禽被分封到鲁(今山东),称为鲁惠公,其子尾又封爵于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一带),施伯,此乃施姓起源。施肩吾是施氏家族的第四十四代。

那么,施肩吾的祖父为何要从繁华的吴兴迁徙到新城与分水交界地域,而且是个“三不管”的人烟稀少的偏僻山野?

据《施氏族谱》及新旧《唐史》《资治通鉴》等有关资料查考,不外乎有两种版本:

一是中唐时吴兴发生了罕见的灾荒,百姓四处逃生,施肩吾的祖父用一副箩担,一头装着其父施光国,一头装着其姑姑,从吴兴一路逃荒到分水和新城两县交界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地肥人少,就决定安顿下耒。对此,不觉有不少疑点,首先是施氏祖上时乃名门富贵之家,在鱼米之乡的吴兴,即使有罕见饥荒,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应该可以度过的。再者,就是要迁徙,也不需要定居到如此“三不管”地段呀。

第二个版本是与施氏曾祖施邦伦官历中书舍人有关。当时当朝的“巾帼宰相”是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据《新唐史》载:“散骑常侍马秦客以医术,光禄少卿杨均以善烹调,皆出入宫掖,得幸于韦后,恐事被殊,安乐公主欲韦后临朝,自为皇太女,乃相与合谋,于饼馅中进毒,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资治通鉴》也载,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后,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和韦后得宠,专掌起草诏令。景龙四年(710年),中宗崩,韦后欲效武后而称帝,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杀韦后及其党羽,发动政变,诛韦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拥立其父唐睿宗为帝。

施状元的曾祖施邦伦是当朝中书舍人,因此,施状元的祖父唯恐株连,乃携家眷躲难来到贤德这“三不管”的山坞定居,个中奥秘也就不言而喻。但对此也有疑点,譬如《旧唐史》并无韦皇后、安乐公主和太医合谋毒死唐中宗一说。

笔者前去贤德考察,当地几位老人告诉我们,施肩吾的祖父来到这“三不管”的地方落脚,在当时是十分聪明之举,据传,当年这里有一条石坎,是两县的交界线。坎上属睦州郡分水县管辖,而坎下却是属于吴郡新城县所辖。开始时施肩吾的父亲在坎上搭建一间茅屋住了下来(即在睦州分水县界内)。后来待生活安定之后,却在坎下的新城县境内建造了住房定居下来,而将原来的小屋作为堆放杂物之用。他们在新城县内的屋旁居住,开荒耕田种地。因为施肩吾的祖父是位相当有文化、有教养的谦谦君子,又勤劳善施,两县近居都十分敬重他。施肩吾便出生在贤德这幢新建的住房里。

标签: 施肩吾

更多文章

  • 羽林行 (鲍溶诗作)原文翻译,行行复何赠,长剑报恩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

    羽林郎:禁军官名。汉置。掌宿卫侍从。乐府杂曲歌名。羽林行朝出羽林宫,入参云台议。独请万里行,不奏和亲事(1)。君王重年少,深纳开边利。宝马雕玉鞍,一朝从万骑(2)。煌煌都门外,祖帐光七贵。歌钟乐行军,云物惨别地(3)。箫笳整部曲,幢盖动郊次。临风亲戚怀,满袖儿女泪(4)。行行复何赠,长剑报恩字(5)

  • 鲍溶诗作《鸣雁行》,原文注释及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

    《鸣雁行》是唐代大诗人鲍溶的作品。此诗咏物寄情,描绘鸣雁失群憔悴霜雪,以胡雁的悲惨遭遇,比喻人生的坎坷,是以诗自寓身世。全诗意境苍凉、开阔、深远,既描绘了胡雁一生的艰辛命运,又展现其内心世界,刻画其往来于南北之间颠沛流离的苦痛,表达了古代文人的忧患心态。鸣雁行七月朔方雁心苦,联影翻空落南土(1)。八

  • 中唐时期诗人鲍溶生平简介,代表作品一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809)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人物生平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全唐诗》存其诗三卷一百九十六首,《全唐诗补编》补诗一首。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

  • 唐朝“茶仙”卢仝惨死谜案,是否死于甘露之变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

    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上,卢仝的诗歌成就不算太高,但他却以险怪风格自成一家。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位诗人作品的怪异基本来源于其性情的怪异。卢仝一生的交际圈子非常窄,后人从他的诗作大致可以推测出,卢仝的朋友主要有韩愈、孟郊、贾岛、马异、刘叉等人,这些人都是韩孟诗派的中坚力量,大多和卢仝一样,性格孤僻。济源市

  • 唐卢仝《七碗茶》原文赏析,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

    《七碗茶》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重点的一部分,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广为传颂。写作起因河南沁园景区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岛,四面环水,百竹拥翠,岛下有一泉眼,从入岛的拱桥边喷出,翻涌数尺之高,落入泉组河。其水质清澈甘甜,旧时人称桃花泉。中唐时的沁园已变成河东、河南

  • 唐代诗人卢仝生平简介,对后世造成哪些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

    卢仝(tóng)(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卢照邻嫡系子孙。出生地河南济源市武山镇思礼村,祖籍范阳,河北省涿州市。早年隐少室山,后迁居洛阳。自号玉川子,破屋数间,图书满架,终日苦哦,邻僧赠米;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被尊称为“茶仙”。性格“高古介僻,所见不凡近”,

  • 《秋闺思二首》唐张仲素,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秋闺思二首》

    《秋闺思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张仲素的组诗作品。这组诗都是抒发思妇情怀的。第一首诗,诗人以深情而洗练的笔墨,表现了闺中思妇的幽怨;第二首诗,诗人用委婉的笔法,写出了思妇的忧虑和怨嗟。两首诗都写得回环曲折,深婉动人。秋闺思二首其一碧窗斜月蔼深晖⑴,愁听寒螀泪湿衣⑵。梦里分明见关塞⑶,不知何路向金微⑷。其二

  • 张仲素诗歌《秋夜曲》,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秋夜曲》

    《秋夜曲》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⑴,漫漫轻云露月光⑵。秋逼暗虫通夕响⑶,征衣未寄莫飞霜⑷。词句注释⑴丁丁:形容漏水的声音。漏:古代计时

  • 唐代诗人张仲素生平简介,主要作品一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

    张仲素(约769年~约819年),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 《农家望晴》雍裕之,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

    农家望晴,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这样的农谚与天气变化有关。作品原文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译文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