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最后为何输得一败涂地

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最后为何输得一败涂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054 更新时间:2024/3/12 0:23:17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哥舒翰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在幽州起兵反唐。叛军势如破竹,唐军节节败退,东都洛阳很快被叛军攻陷。急于平叛的唐玄宗听信谗言,阵前斩杀封常清高仙芝,并强令长安养病的哥舒翰出山。结果,哥舒翰中了叛军埋伏,灵宝之战中20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仅有8000余人逃回潼关,哥舒翰也被部将挟持至安禄山大营。此时的哥舒翰早已没了名将风骨,向安禄山屈膝投降,祈求安禄山的宽恕,但最终还是被杀。作为与安禄山齐名的大唐战将,为什么哥舒翰兵败后会向与自己有仇的安禄山摇尾乞怜?

少年任侠,中年从戎

哥舒翰出身突厥哥舒部落,祖父哥舒沮和父亲哥舒道元都是部落首领,母亲尉迟氏是于阗王的公主,父亲曾担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赤水军使。少年时期哥舒翰性格格豪迈,仗剑边陲之地,纵情于声色犬马,是当地有名的公子哥。40岁时,哥舒翰因父亲去世首次来到长安,并在长安客居三年。虽在边地他身份不俗,但在贵族遍地的长安,他受到了轻视和无礼对待,“为长安尉不礼”。这让哥舒翰很受打击,愤而从戎,到河西节度使王倕帐下从军。此时的哥舒翰已经43岁,这在古代算是高龄了。

哥舒翰投军后,作战非常勇猛,先后得到了王倕和王忠嗣的赏识。天宝六年(747年),哥舒翰被提拔为右武卫将军,充陇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期间,哥舒翰严厉打击吐蕃抢粮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唐军在河西、陇右的战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到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与吐蕃的分界线已经推进到青海湖以西。“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哥舒翰的赫赫武功,也让边地各族百姓为之敬畏。“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唐朝民族界限模糊,改换门庭是常有的事

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使得军中有大量的胡人将领和胡人士兵甘愿为唐朝所驱使。哥舒翰、高仙芝、安思顺、安禄山等都是胡人将领,在军中和朝中都是位高权重。由于出身边疆少数民族,胡人将领对唐朝的认同感并不如汉族将领那么深,改换门庭都是常有的事。

哥舒翰是突厥人,突厥曾经与中原长期作战,对唐朝的归属感比较淡。在哥舒翰看来,安禄山的叛唐,就像当时边疆少数民族经常与唐朝兵戎相见一样,双方很快就会讲和,然后大家又再次相安无事。况且,安禄山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帜,这也蒙蔽了哥舒翰,一旦杨国忠被唐玄宗处死,安禄山又会重新回到朝廷,而他哥舒翰也将重返朝堂,因此投降安禄山并不算是背叛朝廷。

胡人崇尚强者为尊

哥舒翰出身突厥部落,崇尚的是强者为尊。安禄山以一隅之地敢于挑战泱泱大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攻下了唐朝的东都洛阳,这是一个强者才能做的到。唐朝建国以来,从来都是把周边民族打的满地找牙,想不到有一天东都洛阳竟然也会被安禄山打下,长安也是早晚的事。作为突厥人,哥舒翰骨子里有着强者为尊的基因,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加入唐军,为唐朝开疆辟土。因此,向强者投降,是草原部族通行的准则,并不丢脸,甚至还以此为荣。

惜命之人无忠义可言

哥舒翰是通过战场建立功业的。但当他手握重权时,就变得非常惜命。当初石堡城之战,王忠嗣因反对用士兵的生命去填,差点被唐玄宗杀死,而哥舒翰在取代王忠嗣后,顾及自己的生命,不想被唐玄宗处死,于是以数万唐军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才艰难攻下石堡城,而俘获的吐蕃士兵仅有400人。当封常清和高仙芝因为违抗唐玄宗命令而被杀后,这让继任者哥舒翰很害怕。

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哥舒翰根本不顾当时的战争形势和数十万军民生命,违心遵从唐玄宗的旨意,率领20万大军出关与叛军决战。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哥舒翰既然怕死,怎么还敢亲自领兵出战。其实,作为一个统帅,是不用亲冒箭矢的,而且身边护卫足够他逃到安全的地方。因此,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怎么可能有忠义可言。

对唐玄宗表达不满

哥舒翰本来在长安好好的养病,结果唐玄宗硬是让他出去领兵,这让他很是抵触,但又不敢违抗唐玄宗的命令。到了潼关后,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而唐军大多都是刚招募的士兵,根本没有战斗力,与叛军交战,那是找死,哥舒翰就想凭借坚固的潼关与安禄山叛军对峙,一方面可以加强士兵的训练,尽早形成战力,另一方面也能消磨叛军斗志,而且唐军郭子仪李光弼等勤王军队都往潼关赶来,到时,可以夹击叛军。但结果,唐玄宗根本不听他的建议,强迫他出关与叛军决战。哥舒翰出关时,嚎啕大哭,他知道自己凶多吉少。

当兵败被部将挟持到安禄山大营后,哥舒翰对唐玄宗的不满彻底爆发了。如果不是唐玄宗的瞎指挥,他怎么会有如此下场。所以,他还没等安禄山劝降,就立马向自己的昔日仇人安禄山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甚至还写信向以前的老部下劝降。“翰惧,俯伏称:‘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陛下为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填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但留臣,臣以尺书招之,不日平矣。’”

私德有亏,全无国家大义

一个因私废公的人是不可能站在国家民族大义上来的,不会“苟利国家生死以”。哥舒翰有游侠的义气,所以他向唐玄宗求情饶恕王忠嗣。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报复心很强的人。哥舒翰早年在军中与安思顺共事时产生私怨,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兄,哥舒翰于是趁机报复安思顺。他派人伪造一封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信,让盛怒之下的唐玄宗失去理智,下旨处死安思顺。“天下怨之”。

明知是诱敌之计,却无应敌之策

面对朝廷的催战,哥舒翰在给唐玄宗的报告里说

“禄山久习用兵,今始为逆,岂肯无备!是必赢师以诱我,若往,正堕其计中。”他指出这是安禄山的诱敌之计,应该固守待变。但当唐玄宗屡次强令他出战时,作为统帅,他就应该考虑战争可能的后果,并为之做好各种预案。

兵书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哥舒翰是怎么做的,他消极怠工不顾20万唐军的生死,干脆以病情为由,将军中大事交给威望和能力不足以服众的行军司马田良丘,而田良丘也是昏招迭出,竟然让互不服气的王思礼和李承光,一个管骑兵,一个管步兵,致使双方相互拆台,军中号令不一,这是军中大忌。当一方已经磨刀霍霍时,另一方还在内耗,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军中之务,不复躬亲,委政于行军司马田良丘。良丘复不敢专断,教令不一,颇无部伍。其将王思礼、李承光又争长不叶,人无斗志。”

一个英明的主帅应该化被动为主动。一旦决定出战,就应该千方百计的将风险降到最低。结果,哥舒翰没有做任何的战场推演,也不对叛军可能的埋伏处进行侦查,就带着20万大军贸然出关,这完全致潼关的生死不管。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应该根据战场形势调整部署,而不是僵硬的执行命令。作为主帅,他难道不知道,一旦20万大军被叛军击溃,不仅潼关危险,也将危及京师长安。不可思议的是,哥舒翰只是嚎啕大哭,“恸哭出关”,这哪里是去打仗,就是去送死。

当哥舒翰率领的唐军与崔乾祐所率领的叛军在灵宝西原相遇时,身经百战的哥舒翰竟然被叛军制造的假象迷惑,不派人前去侦查,反而命令大军继续前进,结果中了叛军的埋伏,20万大军,只有8000多人逃回潼关,哥舒翰也被部下挟持投降。对此杜甫也发出了“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的感叹。

标签: 哥舒翰唐朝

更多文章

  • 一代名将哥舒翰,战败被俘之后为何向叛军请罪?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哥舒翰

    大唐名将哥舒翰是突厥人,出身豪门,为人侠义,酷爱醇酒美人,一生征战无数,其中有两次战役于国于他都意义重大,一次是攻取石堡城,一次是守卫潼关天险,战役胜负影响大唐国运,也左右了哥舒翰的人生命运,可谓“一堡之下铺就尸山血海,一关失守沦为大唐罪人。”大唐名将哥舒翰攻下最难攻的石堡城。石堡城位于今天青海省湟

  • 哥舒翰为什么胡输给安禄山?是真的打不过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哥舒翰,唐朝

    哥舒翰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在唐代将领中,素有“西有哥舒翰,东有安禄山”之说,好比金庸笔下的南慕容与北乔峰。然而,一旦真较量起来,必然会决出个高地上下,不幸的是,输的是哥舒翰,丢的是潼关。哥舒翰兵败潼关,不仅令自己晚节不保,还使长安顿失门户,吓得唐玄宗连夜出逃。在

  • 唐朝战功赫赫的名将哥舒翰,为什么会输给安禄山?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哥舒翰,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他是唐朝战功赫赫的名将,为何会输给安禄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哥舒翰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他在西北多次打败吐蕃的军队,并且还夺取了吐蕃的军事要地石堡城,哥舒翰本人也因功被封为河西节度使、西平郡王。在安禄山发动叛乱,唐军失利的情况下,唐玄宗第一时间想到的就

  • 唐玄宗为什么要干预安史之乱,致使哥舒翰战败?真的是他不明智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玄宗,唐朝

    说到唐玄宗,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唐朝天宝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将唐王朝拖向了衰败的深渊,原本安禄山所辖叛军虽然军势强盛,但实则难以持久,只要他留在河北的根基受损,败亡就是时间问题,可是大家都知道的,唐玄宗强行让哥舒翰强行兵出潼关,最终在灵宝之战中大败亏输,让唐王朝失去了防御长安的屏障,动摇了国本。个人觉得

  •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为什么要迫使哥舒翰出战?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玄宗,唐朝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为什么要迫使哥舒翰出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安史之乱中,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军队镇守潼关,本来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可按照传统史书的说法就是,唐玄宗不知道是哪根弦搭错了,非要强迫哥舒翰出城和安史叛军野战。事实上,唐玄宗并没有搭错弦

  • 大唐名将哥舒翰为什么会向安禄山跪地投降?一世英名晚节不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哥舒翰,唐朝

    大唐名将哥舒翰为什么会向安禄山跪地投降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大唐盛世不仅有着华丽的外衣,同样有着一批批守护边关的将士,他们愿意为大唐抛头颅,洒热血,诸如高仙芝、封常清、郭子仪,李光弼等等,在这其中有一位名将叫哥舒翰的,一生戎马生涯,也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征讨吐蕃的战役

  • 哥舒翰既然已经看破了 安禄山的计谋,为什么还能输?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哥舒翰,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哥舒翰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哥舒翰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如果不是最终去守潼关,败给安禄山丢掉一世英名。那么,把哥舒翰列入中国历史上的名将系列中,也不为过。在守潼关之前,哥舒翰也算得上是唐朝的常胜将军。在他守边关的时候,当时边境的百姓中流传着一首民歌:

  • 安禄山只有两万人马 哥舒翰二十万大军为何打不过两万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安史之乱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安史之乱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大唐天宝十四(755)载冬,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爆发。隆隆的战鼓声响彻了承平日久的中原大地,安禄山十五万渔阳突骑千里奔袭,将唐军那么一点丝毫无力的抵抗碾得粉碎,很快占领了东都洛阳,兵锋直指帝都长安。还好,名将哥舒翰不负

  • 哥舒翰:前半生混吃等死,后半天逆袭成大唐战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哥舒翰,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哥舒翰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那时,大唐帝国正是烈火烹油的开元盛世,唐明皇李隆基亲手为他最骄傲的战神哥舒翰披上战甲,令他守住这片锦绣江山,盛世安乐。转眼,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满目凄惶的唐玄宗召唤了中风倒在病榻的老战神重披战甲,去打退安禄山。但

  • 唐高祖李渊太穆皇后窦氏子女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唐高祖,太穆皇后,唐朝

    太穆皇后(约569年—约613年),窦氏,唐高祖窦皇后,北周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襄阳长公主(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女,北周武帝之姐)的女儿。聪慧刚毅,颇有才华。嫁李渊,生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一女平阳公主。谥号太穆皇后。李建成(589年-626年),小字毗沙门。唐高祖李渊长子,陇西成纪人。李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