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名将刘牢之外甥 东晋末年将领何无忌简介

名将刘牢之外甥 东晋末年将领何无忌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69 更新时间:2023/12/27 12:52:44

何无忌(?—410年5月9日),字无忌,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东晋末年将领,名将刘牢之外甥。

少有大志,拜徐州从事,拜东海国中尉。元兴三年,随同刘裕带领北府军平定桓玄之乱,光复晋室,荡平诸桓势力,拜江州刺史,封安成郡公。

义熙六年,率军讨伐卢循之乱,败于徐道覆,持节战死。追赠侍中、司空,本官如故,谥号忠肃。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何无忌少有大志,获州府命为从事,后转太学博士,舅舅刘牢之镇守京口时也常与他参议大事。

隆安四年(400年),司马元显封其子司马彦璋为东海王,任命何无忌为东海国中尉,加号广武将军。

元兴元年(402年),刘牢之受命作为前锋都督讨伐荆州刺史桓玄,但当桓玄率军渐渐逼近建康,刘牢之仍没进攻桓玄,反倒因怕灭桓玄后不能被司马元显所容,终决定向桓玄投降。何无忌以及刘裕在当时屡次恳切的谏止刘牢之,但刘牢之都不从,还是向桓玄投降。桓玄及后击败了司马元显,并将司马元显和其党众,以及司马彦璋也处死了。何无忌知道司马彦璋被处死,就在集市上痛哭,获当时的人称许。

刘牢之被桓玄调为会稽内史,被刘牢之视为削夺其权力的行为,于是图谋起兵讨伐桓玄。然而,刘牢之将计谋告诉刘裕后,刘裕却以人情皆附桓玄,拒绝支持刘牢之。当时何无忌亦问刘裕自己去向,刘裕说:“我看刘牢之肯定会失败,你可随我返回京口。若桓玄守晋臣之节,我就与你辅助他;否则,我就与你共谋消灭他。”何无忌听从而与刘裕同返京口,而刘牢之亦因得不到其他幕僚支持而失败自杀。

兴举义兵

桓玄得势后自居高位,又让桓氏子弟担当内外要职,更诛杀一批北府军旧将,有篡位之心。元兴二年(403年),刘裕奉命攻伐叛乱的卢循,在击败卢循后,何无忌偷偷去见刘裕,劝说刘裕在山阴县起兵讨伐桓玄,不过刘裕想等待桓玄正式篡位,而在邻近建康的京口起兵讨伐,故此没有实行何无忌的建议。十二月,桓玄篡位称帝。

元兴三年(404年),刘裕与何无忌返回京口,密谋讨伐桓玄,复兴晋室,于是与刘毅、王懿、孟昶、檀凭之等人共谋起兵。刘裕等军于二月乙卯日正式起兵,并于次日成功夺取了京口及广陵两个重镇的控制权。当时何无忌亦推荐了刘穆之给刘裕作为主簿。刘裕及后率军攻陷建康,桓玄出走江陵,刘裕在建康以武陵王司马遵承制建立行台,司马遵遂以何无忌为辅国将军、琅邪内史,并授予司马道子府中精兵,命其与刘道规在刘毅统领下追击桓玄。

讨平诸桓

桓玄西走江陵,留何澹之等人留守湓口,而何无忌和刘道规就于四月庚戌日在桑落洲与何澹之军作战,何无忌纵然知道何澹之不在来攻的船舰之上,不过仍劝刘道规尽力进攻,意图强大自军的士气并降低敌军士气。何无忌等夺取了来攻的船舰后宣称何澹之已被其所俘,令敌军军心惊扰,何无忌于是与刘道规乘胜进攻,于是大败何澹之,并接连攻下湓口和寻阳,将在寻阳的晋室宗庙神主以及武康公主和琅邪王妃褚灵缓送回建康。五月癸酉日,何无忌与刘毅和刘道规等于峥嵘洲击败桓玄亲率的军队,桓玄在战后弃江陵西走。江陵当时受荆州别驾王康产的控制,奉晋安帝复位。不过,刘毅等所率的义军在桓玄死后十日仍未到江陵,桓振等人于是乘虚袭取江陵,何无忌等至巴陵,先后击败在马头的桓谦和龙泉的桓蔚,及后不听刘道规劝止,直取江陵,却被桓振和冯该合兵击败,与刘毅等被逼退还寻阳。十月,刘毅等再率何无忌等西进讨伐桓振,先陷夏口以及冯该分兵戍守的鲁山城和偃月垒,至十二月再取巴陵。

义熙元年(405年),因南阳太守鲁宗之举兵讨伐桓氏,桓振率兵进攻鲁宗之,而刘毅等就乘时进陷江陵,何无忌及后护送晋安帝返回建康。三月庚子日,何无忌转督豫州、扬州之淮南、庐江、安丰、历阳、堂邑五郡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但何无忌尚未至任就改持节都督江东五郡军事、会稽太守。

义熙二年(406年),何无忌迁都督荆、江二州之江夏、义阳、绥安、及豫州之西阳、新蔡、汝南、颍川三州八郡诸军事、江州刺史。同年,封安成郡开国公,赐食邑三千户并加督司州之弘农及扬州之松滋二郡军事,加散骑侍郎,进镇南将军。

持节战死

义熙六年(410年)二月,广州刺史卢循乘刘裕北伐南燕的机会叛乱,进攻江州。三月,何无忌自寻阳引兵拒卢循。长史邓潜及参军殷阐都劝谏何无忌不要轻进,应当据城而守,积蓄精锐与其对抗,不过何无忌都没有听从。三月壬申日,何无忌与卢循部将徐道覆相遇于豫章,徐道覆命令数百兵以强弩登临西岸小山射击何无忌军。刚巧西风暴急,无忌所乘小舰飘向东岸,徐道覆于是乘风命大舰进逼何无忌之舰,何无忌军遂奔走溃败。不过何无忌至此厉声曰:“取我苏武节来!”以示像昔日苏武持节不屈节于匈奴之忠。当符节送至时,何无忌执节以督战。但是当时叛军人数太多,何无忌虽毫无惧色,但仍持节战死。

何无忌之死,令全国震惊。朝野人士更以昔日何无忌与刘裕等共谋讨伐桓玄之时皆作计算筹谋,而如今败死却因轻率出兵,感到痛惜。朝廷追赠何无忌侍中、司空,本官如故,谥号忠肃。

标签: 晋朝何无忌

更多文章

  • 历史上魏无忌,何无忌,长孙无忌和张无忌为什么没有好下场 主要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无忌,黄歇

    历史上第一个名叫无忌的人是魏无忌,即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魏无忌是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为人仁义,礼贤下士,养了三千食客,足以和魏王分庭抗礼。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慑于秦国淫威不敢出兵,魏无忌苦劝无果,偷了魏王兵符杀了守边大将解了赵国之围

  • 徐道覆起义为什么会失败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东晋,孙恩

    在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这场长达约十一年的起义,可以说是揭开了东晋司马氏灭亡的前奏,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成是东汉末年起义的一种承袭,因为孙恩与卢循的这场起义是带有五斗米道的宗教形式的,说白了也是一场愚弄百姓的世族门阀间的漫长战争。孙恩本就是永嘉南渡的世族出生,而卢循更是东汉名儒卢植之后,与老百姓没

  • 东晋起义军卢循的姊夫徐道覆简介 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东晋,卢循

    徐道覆(?—411年),东晋起义军卢循的姊夫。随孙恩、卢循举兵十万起义。402年,孙恩兵败自杀,卢循被推为首领。403年,进犯广州,据始兴。409年,进犯建康。411年,兵败逃回始兴,被晋将军孟怀玉等攻破城池,被杀。人物生平徐道覆(?—411年),东晋起义军卢循的姊夫。随孙恩、卢循举兵十万起义。40

  • 三国时关羽为何一直不愿意归降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关羽,曹操

    读过三国志及其演义的都知道,曹操待关羽很好,用演义的话说,那就是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封官许愿,美女十名,并且官拜偏将军,封汉寿亭侯,然而最终关羽还是舍弃曹操而去,究其原因何在。小编以为,不外乎是以下几条:其一,关羽的人格信仰。关羽认为自己是大汉的子民,一定要好好地拥护大汉的皇帝,刘备是大汉的皇叔

  •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何主攻孙权而非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

    考虑分析问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利益和立场来考虑,其答案自然明朗。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的主力军队遭到重创,一时间难以恢复,他需要时间来整顿内部,发展生产,修养生息,恢复军队的士气,更换武器,补充马匹,粮食,衣物,药品。补充新兵,整改编制,重新训练,治疗伤兵等等。而他在做这些事情时,刘备趁机夺了

  • 为何说"只为王不称帝"是曹操一生中最奸诈之举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曹操,称帝,三国

    导读: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这个王位罢了。汉献帝刘彻这一生,过得十分

  • 让曹操嫉妒的天才少年是谁?盘点历史上十位神童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曹操

    三国是群雄逐鹿的年代,那时不仅有独霸一方的豪杰,不仅有美貌无比的绝世美女小乔大乔,不仅有运筹帷幄的诸葛庞统郭嘉荀彧,而且还有很多天赋非凡的少年,他们和很多的三国名人一样,成了后人为之膜拜的典型,今日咱们看一看让大英雄曹操妒忌的少年周不疑。周不疑,字元直,是湖南零陵人,荆州刘表别驾刘先的外甥。别驾是个

  • 三国史上曹操诡诈残忍:用“特务”手段堪比明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操,特务,三国

    大明王朝是“特务机构”最多、特务最猖獗和社会最黑暗的时代。那么,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秘密刺探消息、监督官与民的“特务制度”吗?其实,这有点儿“抬举”朱元璋及大明王朝了。读过《三国志》的人,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三国时魏国的奠基人曹操设置的“校事”,就是一个类似于明朝东、西厂的特务机构。世人皆知,曹

  • 三国历史上许田打围关羽为什么坚持杀掉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关羽,曹操,三国

    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虽然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小说的虚构,史实上,关羽不仅没有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反而有秘密杀掉曹操的意图。东汉末年董卓作乱,曹操与袁绍等联合欲消灭董卓,由于联军各怀鬼胎各行其是曹操一气之下回原籍募兵,司徒王允与吕布袭杀董卓,董卓部将郭淮、李傕、杨奉等率兵闯进京城互相倾轧,

  • 三国主帅哪家强?曹操、刘备、孙权能力评估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曹操,刘备,孙权

    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帅个体之间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也是经济的比拼。在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七十多年——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始,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一片降幡出石头”吴主孙晧投降,三国归晋止。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