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迁用这一句话来形容李广,完全凸显了他的君子风范

司马迁用这一句话来形容李广,完全凸显了他的君子风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458 更新时间:2024/2/6 17:14:3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概是汉朝时的一句俗言,意思是说,其实桃树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么多人走过来当然是为桃花美艳所吸引。桃花这种不言不语的“闷骚性格”非常符合儒家“君子敏于行而讷于也”的精神,也就是闷声干大事,桃李自然也就具有了一股君子之风。

司马迁在《史记》里就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忠厚朴实的飞将军李广。太史公可谓一语三关,一则李广姓氏上已经占了一个李字,桃李形容非常妥帖;二则桃李不言也正符合李广“其身正不灵则行”的风格,三则桃李本身就是优秀人才的代名词,而李广虽然倒霉,但他的将帅之才却是人尽皆知的。

这种以树喻人的方法早就有了,管仲在治理齐国的时候,建议国君重视教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就是做短线投资就种庄稼,栽树木,长远投资,那就办教育。我们现在学校门口常见的百年大计的标语也是从这里来的,后来把有用的人才称为栋梁,已经完全是在用树指代人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树木都可以称为人才,最早认识到这一点应该是下海不经商的屈原,他在《橘颂》把人才比作橘树,屈原是南方人,桔子在南方是甘甜的桔子,在北方则成了苦涩的枳,(那个二桃杀三士的晏子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在水果运输业不发达的时代,北方人自然就对桔子不感兴趣,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桃(当然还有桃的好基友李)。

《韩诗外传》上就有这么一个故事。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保举了许多人做官,但后来他失宠于国君,那些被他保举上来的人非但不帮他,反而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的子质向朋友发牢骚,朋友说:“春天种桃李,夏天还能乘凉,秋天还能吃果子,可是如果你种的是蒺藜,别说乘凉吃果,反倒要扎你。”

所以优秀的领导干部选拔人才,都要选拔桃李一样的人才,例如唐朝的狄仁杰素来善识人才,提拔了不少有为干部,《资治通鉴》就说他:“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白居易当年拍丞相令狐楚的马屁“令公桃李满天下,何须堂前更种花。”天下举子都是您亲自栽培,何须再种花呢。

这时候桃李已经是学生的代名词了,最有意思的是,我们把老师的教育事业称为杏坛,因为《庄子》中说:“孔子游乎缁惟之林, 休坐乎杏坛之上”

大家都认为孔夫子在杏坛上讲学,所以老师传道的地方就称为杏坛(医生行业称为杏林,一字之差完全不同),但这杏坛之下开出的花儿却是桃李,文化上的嫁接就这么不可思议的生气勃勃。

现在的桃李当然不能和唐朝的桃李相比较,现在的桃李也就是个学生,在唐朝那时候叫门生,“入了门的考生”也就是在科举中拔得头筹的人,这意味着要做官呢,这就让桃李沾染了不正之风的意思。晚唐诗人高蟾当年落第,写诗抱怨就说“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就说那些考上的人是天上碧桃花,日边的红杏,有仙人眷顾,而自己不过是个秋江边上的芙蓉花,难得东风眷顾。

这方面体会最深的,还当属那个“染出刘郎未见花”的刘郎刘禹锡,他甚至因为桃花都闹出了一场官司。刘禹锡期初在长安上班,后来在政治斗争中被贬出京城,外放十年,终于有机会回来了,听说玄都观里有仙人种的仙桃,花开时节,十分红艳。他这时候估计想起了桃李满天下什么的,不过满朝都是人家的“桃李”,于是他一时兴起吟出一首:“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言下之意,满朝“桃李”都是我被贬后你们栽下的。政治人物的神经比平常人都要敏感得多,立刻将其再度外放。看一次桃花捅这么大个篓子。

文人的脾气是执拗的,从此之后刘禹锡估计对桃花就没多大好感了,他后来写《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虽然是写爱情,估计也寄托着他的希望,希望朝里的那帮“桃李”都早早衰落。

但这一天过了十四年才来,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入京,他干的一件事就是去玄都观里看桃花,并写下一首诗,纪念自己的胜利“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桃花没了,种桃道士也不见了踪影——这种桃道士指的当然就是看不上他的权贵了,甚至还包括皇帝。高低老子还是活着看到了这一天。至今从这字里行间我们依然能品味到作者的那份得意。

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像刘禹锡一样坚持到最后,在权贵当道的朝廷上,他们即便有天纵之才,也成不了别人的“桃李”,这时候他们就只能用脚投票,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卖豆腐。”就是隐居。

我当不了你们的“桃李”,那我就为自己找一片“桃源。”

这桃源自然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其实在植物里陶渊明最热爱的是菊花,可为什么要把他笔下最经典的地方称为桃花源呢?为啥不叫菊花源?难道因为这个名字听起来充满了邪恶?当然不是。

据大师陈寅恪考证,这事和两个人有关系,第一个就是夸父。南北朝时期社会治安混乱,强盗横行,尤其是北朝的前秦苻坚时期,统治残暴。为了自保好多人聚集在一起,自建城池,形成一个小天地,称为坞。就在夸父变出桃林附近不远的地方有个地方叫皇天原,也叫桃原,皇天原附近就修建了一个檀山坞。南朝宋的时候刘裕梦想统一北方,派人出征过北方,出征的队伍中有个叫戴延之的人就到了这檀山坞,而且在这里还住过一阵。那时正值春天,桃花落英缤纷是很平常的事情。而戴延之是个文艺青年,他后来将经历写到《西征记》,陶渊明跟他们这个队伍中许多人都有交往,看到这本书应该是很容易的。这为他写桃花源奠定了基础。

另一个人物就是《桃花源记》中出现过的刘子骥,他在这篇故事的末尾出来打了下酱油,他想去寻找桃花源,结果一无所获。其实这个老刘同志早在陶渊明的《续搜神记》就有一个故事了,故事和这个桃花源倒有几分接近,他出去采药结果看见了两个石头仓库,一闭一开,当时隔着一条河过不去,过了几天,再去寻找却什么也没有找到。陈寅恪由此推断,所谓桃花源就是河南灵宝那一带的桃林,之所以在文章里写成为“武陵”,是因为刘子骥的缘故,将故事发生的地点改在了南方,那桃源里的人躲避的也不是嬴秦,而是苻秦。

大师这番推论精彩绝伦,也让我们看到原来那隐逸的桃花和结义的桃花一样,都充满了阳刚之气。

标签: 汉朝,李广

更多文章

  • 西汉名将李广为什么一辈子都得不到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广,汉朝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李广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今天给大家讲一下西汉的将军,他也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在汉武帝在位期间,他们就经常对匈奴开战。都说乱世出英雄,不打仗那些将领就没有办法立功,所以说打仗是他们唯一表现的机会。当时李广是一位很出色的

  •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历经三朝都未能封侯?“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朝,李广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历经三朝都未能封侯?“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人称“飞将军”。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军功卓著,却一直

  • 李广究竟做了什么事情 他为什么会如此难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汉朝,李广

    还不知道:李广难封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我国古代的诸多战神中,李广是备受赞誉的一位。但凡怀有家国情怀的人,都对李广力抗匈奴的豪举赞不绝口。他出身名门,先祖是秦末大将李信。他天生神力,有两个宽大的臂膀,且凭借着两个臂膀上的力气,他射出了一支支令匈奴胆战心惊

  • 李广戎马一生对士兵极好封不了侯,霍去病为何能一战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汉朝,李广,霍去病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广难封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中国有个成语叫“李广难封”,讲的是汉代著名“飞将军”李广戎马一生、战功累累、勇武过人,却终生没有封侯爵,比喻人功高不爵,命运多舛。和李广形成鲜明对比的人,是另一个汉代名将霍去病,他17岁那年就领军深入漠北,击杀匈奴,

  • 霍去病每次出征都可以凯旋而归 李广出征为何多次迷路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霍去病,李广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霍去病和李广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上汉朝对匈奴的战争,算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对草原民族进行深入打击,李广之前还是以防守为主,突然的思路转变,对于李广这样打了一辈子防守战的将领来说,肯定是不适应的,一军之将如果战术思维跟不上战略转向,轻则是浪费资

  • 李广为何难封 只能说李广的实力不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朝,李广

    对李广难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话说“初唐四杰”的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以一篇《滕王阁序》闻名天下,而其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是成为经典,时常被后人用来感叹自己“人生易老,有志难伸”的苦闷。而“李广难封”这个典故,则是出自于汉朝名将李广的亲生经历。同是汉武帝

  • 李广明明很体恤下属,为何手下人才凋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广,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广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西汉前中期经"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刘彻成功击溃匈奴。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绝世猛将,也在这段时间叱诧风云。不同于司马迁对李广赞不绝口,喜欢历史的朋友都觉得:李广此人生平并无任何大战胜绩。到老也没封王拜侯,这点他肯定是比不

  • 历史上真正的“龙城飞将”是谁?是“飞将军”李广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广,汉朝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述李广的故事。在古代,“龙城飞将”是将军勇猛和智慧的代名词, 但关于“龙城飞将”到底是谁,却起了争执;很多人都认为“龙城飞将”应该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因为李广的绰号就是“飞将军”,而且这个绰号还是匈奴人起的。但“龙城飞将”真的就

  • 李广的失败真的只是运气不好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广,汉朝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李广的故事。匈奴问题由来已久,秦朝实力最强时也只能修长城防守,汉朝不举全国之力根本无法应对。在卫霍之前,汉军与匈奴交战几无胜绩,只能被动防守,更不要说主动出击。衡量一个军队统帅不能单纯靠斩首数量,而是

  • 辛弃疾读《李广传》写下的一首词,读后引人深思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辛弃疾,宋朝

    "飞将军"李广的事迹我想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我们都知道李广家族世代练习弓箭,所以他也因为超高的箭术屡立战功,在英勇无敌的李广将军的带领下平定了七国之乱、解救了被叛军围困的梁王。也正是这次营救梁王的战斗使么李广将军站错了队,致使他这下一辈子也没有被封侯,李广难封侯也成为了"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