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霍去病每次出征都可以凯旋而归 李广出征为何多次迷路

霍去病每次出征都可以凯旋而归 李广出征为何多次迷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792 更新时间:2024/1/17 14:07:46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霍去病李广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上汉朝对匈奴的战争,算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对草原民族进行深入打击,李广之前还是以防守为主,突然的思路转变,对于李广这样打了一辈子防守战的将领来说,肯定是不适应的,一军之将如果战术思维跟不上战略转向,轻则是浪费资源,徒劳无功,重则全军覆没。

而马邑之谋后,刘彻就看穿了这一点,后来大胆卫青,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当时汉朝,根本没有一个老将能够适应新战略,并制定出相应的战术,卫青的胜利,给了刘彻信心,而后也就没李广什么事了,他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一个救火队员的角色,哪里需要牵制防守,他就去哪里。匈奴虽然依水草而居,但水草不是成片的,一般随着河流、小溪延伸,几十万人和牲畜分布在很大范围内。

可能当时在几十里内并没有多少人,加上斥候侦察,等你发现敌人踪迹时,匈奴不是分散逃窜,就是集中起来袭击你的薄弱部分。不是找不到匈奴,而是找不到主力,很可能费劲追赶几天,就几百人的小队伍。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匈奴王帐,一般都是巨辇大旗作引导,这个光凭向导也没用,还需要一些运气。内地去的人对草原可能没有什么概念,天高草低没有任何参照物,双方相距几十里相向路过可能都碰不到,净瞎转圈了。

而能力界定一个人的眼界,蒙恬,李牧能戍边用步兵大破匈奴,李广戍边几十年连匈奴的活动规律,生活习性都搞不明白,连靠谱的斥候都训练不出来只能说明能力不行。李广两次全军覆没,骑兵作战都能全军覆没,只能说明不能审时度势死拼硬打,比自己的孙子李陵差远了。

其实汉匈确实互有胜负。而且文帝以来使得匈奴长期处于战略优势,掌握主动权,他们掌握的资料应该比李广更完整全面才合适。至于武帝的天恩,官二代问题,这不能忽略,但是霍去病的战功是他亲自骑马一刀一刀跟部下们杀出来的吧,又不是他冒功或者抢来的,天幸归天幸,能力是能力。

至于卫青牵制一说,河西之战并无卫青直接参战的证据,不过有其他数路军队的配合也是事实。霍去病的胜利,可以用时来天地皆同力来形容,至于他怎么找到路的,也绝对不是胆子大运气好就行的,可惜没有行军记录,将领不著书,后人也无法得到更多的信息。汉军确实很少打出去,但是抓点俘虏弄点向导是很轻松的。最关键的是,地形的变换是非常缓慢的,如果按照你说的适合放牧的地点都差不多,那么对于后世来说这些地方的资料也不难弄到。

综上,我认为,问题是霍去病如何精确定位,不是为什么打胜仗。再者,地图和向导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作为主帅,必须将这些信息综合分析,结合形势判断,做出决策。考试时,每人都是一样的卷子,为什么成绩不一样!找向导、看地图可能每个将军都会,但是

能做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了最后,汉武帝对霍去病的确是赏识,但是如何能推断出霍去病一定就没压力呢?也许正因为得到赏识,才导致压力增大呢,这个有点主观吧。至于正面战场的牵制,那不是找到路的原因,是获胜的原因。要说卫青在正面牵制,那对李将军也是一样的啊,不是只对霍去病有益吧。

标签: 霍去病李广

更多文章

  • 李广为何难封 只能说李广的实力不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朝,李广

    对李广难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话说“初唐四杰”的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以一篇《滕王阁序》闻名天下,而其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是成为经典,时常被后人用来感叹自己“人生易老,有志难伸”的苦闷。而“李广难封”这个典故,则是出自于汉朝名将李广的亲生经历。同是汉武帝

  • 李广明明很体恤下属,为何手下人才凋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广,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广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西汉前中期经"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刘彻成功击溃匈奴。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绝世猛将,也在这段时间叱诧风云。不同于司马迁对李广赞不绝口,喜欢历史的朋友都觉得:李广此人生平并无任何大战胜绩。到老也没封王拜侯,这点他肯定是比不

  • 历史上真正的“龙城飞将”是谁?是“飞将军”李广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广,汉朝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述李广的故事。在古代,“龙城飞将”是将军勇猛和智慧的代名词, 但关于“龙城飞将”到底是谁,却起了争执;很多人都认为“龙城飞将”应该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因为李广的绰号就是“飞将军”,而且这个绰号还是匈奴人起的。但“龙城飞将”真的就

  • 李广的失败真的只是运气不好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广,汉朝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李广的故事。匈奴问题由来已久,秦朝实力最强时也只能修长城防守,汉朝不举全国之力根本无法应对。在卫霍之前,汉军与匈奴交战几无胜绩,只能被动防守,更不要说主动出击。衡量一个军队统帅不能单纯靠斩首数量,而是

  • 辛弃疾读《李广传》写下的一首词,读后引人深思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辛弃疾,宋朝

    "飞将军"李广的事迹我想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我们都知道李广家族世代练习弓箭,所以他也因为超高的箭术屡立战功,在英勇无敌的李广将军的带领下平定了七国之乱、解救了被叛军围困的梁王。也正是这次营救梁王的战斗使么李广将军站错了队,致使他这下一辈子也没有被封侯,李广难封侯也成为了"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标志。

  • 李广的战绩拿不出手吗?为什么他难以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广,西汉

    说到李广,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西汉名将李广,出生于将门世家,长得身材高大,手臂修长,受家传弓法,射得一手好箭。一生中,经历大小战斗七十余次,无不身先士卒,勇猛异常,被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唐人王昌龄有诗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高适

  • 袁绍四大谋士田丰、沮授、逢纪、审配谁更有才能?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谋士,田丰,沮授,逢纪,审配,三国

    自从接触三国以来,只有是谈到袁绍手下的谋臣大家都会说田丰,沮授有远见有才能,而逢纪,审配则是误国误君的奸臣。可是我不这么认为,其实我想把你放在袁绍的角度你也是会重用他们的。先说说田丰吧,这个人一直是被人认为是河北最有见识,最有才能的人,可是这是凭哪点呢?真实的人不像游戏可以用4维来评价能力的高低,而

  • 袁绍当初如果听取了田丰的建议没有开战 袁绍的结果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田丰,袁绍

    对田丰的建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三国总让人热血沸腾,名将良臣汇聚,谋士智谋百出,战火纷纷。而三国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评价其得失。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第一场两大军阀之间的生死对决,经过多番激烈鏖战最终曹操以火烧乌巢,

  • 袁绍部下的谋臣,揭秘历史上真正的田丰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田丰,东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田丰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田丰,字元浩,出生在古时钜鹿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巨鹿一带,在袁绍手下做事,为人刚正不阿,性格十分的直,就连曹操的部下荀彧也曾说过他性格他过于刚硬,后来,因为他多次极力劝阻袁绍攻打曹操而被囚禁起来,在官渡之战后,被杀害。

  • 桑弘羊的平准法究竟是什么样的 为何会在刘晏手里得到发展呢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桑弘羊,刘晏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桑弘羊的平准法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桑弘羊的平准法,在刘晏手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的。血可叫常平也好,平准也好,这种官营商业活动并非以单纯营利为首要的、唯一的目的,而有调节供求、稳定市场的任务在肩没有忘记前代常平制度建立的初意。刘晏理财,大量的经济收入是来自食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