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迁是怎么下狱的?司马迁为什么坚持为李陵辩解?

司马迁是怎么下狱的?司马迁为什么坚持为李陵辩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955 更新时间:2024/2/13 1:09:37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迁被下狱的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大家肯定都知道《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但可能很多朋友不清楚,《史记》是在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发奋完成的史籍。那司马迁到底犯了什么罪,导致他被处以宫刑的呢?其实现在看来司马迁并没有犯下什么穷凶极恶的罪行,相反司马迁还是一番好心,结果正好撞上汉武帝的枪口上,才导致他被下狱受刑。可能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并不多,想了解的话,下面就赶快来看看吧。

01

司马迁有文才,“年十岁则诵古文”。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三十七岁的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任汉武帝的太史令。汉朝太史令除掌管天文历法外,还兼管修史。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司马迁于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为何被后人们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原来是因为如下的这一件事,他做出了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

02

李陵是汉朝名将李广的孙子,任侍中。侍中是丞相的属官,级别不是很高,但经常在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地位很是重要。武帝见李陵年少有为,说他有祖父遗风,授予骑都尉之职。这个官名是汉武帝所创,唐宋沿置。武帝派他带领五千人,驻张掖、酒泉,防御匈奴。

后来,武帝命令二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令李陵督押粮草辎重随军西进。李陵乃入朝觐见武帝,上奏说:我的兵都是荆楚男儿,作战力强。愿独自率领一队,进击匈奴。”武帝变色说:“你是不愿意听从别人指挥罢,我已无马匹给你。”李陵说:“我愿意以少击众,不需骑兵,只要五千步卒就可以了。”武帝说:“那你就自己去招募吧。”李陵遂返驻地。

武帝又令强弩都尉路博德半路接应,路博德上奏说:“现在是秋天,匈奴马匹正当肥壮之时,不如明春再行出兵。”武帝看罢奏章,怀疑李陵已悔前言,于是命路劝阻李陵不要贸然出兵。实质上路博德认为自己的资格比李陵老,怎么能做李陵的后继,所以才上奏建议暂缓发兵。

03

后来匈奴入侵西河,武帝命路博德扼守西河要道,命李陵赴东浚稽山侦察。李陵率五千士卒直达目的地,一路未遇敌兵,只将该地山川形势绘图呈报朝廷。

李陵正准备退兵时,匈奴兵三万来攻,李陵奋勇迎战,毙敌数千人。击退敌人后,仍继续撤兵。匈奴单于且醍侯不服,召集左右贤王率八万骑兵追赶李陵,李引兵至大泽,泽中芦苇丛生,匈奴兵纵火,李陵也命士兵纵火,为的是烧出空地,以免大火漫延殃及自身,最后终于烧出了一条通道,走出大泽。

单于赶来,两军再战,李陵用连弩射单于,单于惊退,便对左右说:“面对汉军精锐,恐有埋伏,还是退兵为好。”正在单于商量退兵的时候,李陵军中一名叫管敢的军侯,即管理部队纪律的下级军官,因被校尉侮辱而去投降匈奴,并说李陵兵是孤军,并无埋伏,且箭已放尽,若用精兵追赶,必破李陵军无疑。

单于听了管敢的话发精兵数千人,继续追赶,在一谷口,将汉军围住,李陵见形势已无可挽回,遂命兵士每人携千粮二斤,冰一块,各自突围。李陵上马,拼死杀出谷口,但又被敌军重重包围,李陵马上投降。

04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至朝中,武帝大怒。群臣大多责难李陵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唯独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陵引兵五千,面对强敌数万,战至矢尽粮绝,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赴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料想李陵并非真心投降,请从宽处理。”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便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叛徒强辩,是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即命卫士拿下司马迁囚于狱中,交给廷尉处理。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这样就被下令处以宫刑。

05

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死刑。但是汉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话可以接受两条路,要不交50万钱,要不接受宫刑,宫刑是个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后来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及此事中说道:“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

06

司马迁认为受宫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他本想一死,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里,写了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因在陈蔡,后来编了部《春秋》:屈原造到放逐,写了《离强》;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胺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想到这里,他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07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他以超常的毅力,忍受来自各方面的卑视与讽嘲,经历十多年,孜孜以求,完成了不朽巨著《太史公书》,即《史记》。

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导者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这种纪传体史书的编写方法,为司马迁所首创。后来的二十四史都遵从了这种体例。

08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看了司马迁写《史记》这篇文章以后,您对此有什么要说的吗?

标签: 汉朝司马迁

更多文章

  • 吕后从未称帝,司马迁为何将她列入本纪?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司马迁,西汉

    汉惠帝刘盈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孩子。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刘邦在遭遇彭城惨败之后,在重新稳固局势之后,便立刘盈为王太子,令其驻守栎阳。三年之后,即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在击败项羽之后,刘邦即皇帝位,刘盈则顺理成章成为了皇太子。刘邦晚年起了易储之心然而,在汉高祖十年(前1

  • 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真实可靠吗?揭秘历史上的三大骗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康乾盛世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历史上的三大骗局,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该如何去辨别历史事件的真伪?这是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初步疑问。而如今我们眼见《史记》上所记载的关于公叔痤在临死之前与商鞅之间的对话;再看瞻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与爱妻虞姬之间的对话,我们经常会想,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本人与这段历史相隔

  • 司马迁将刘邦写的那么不堪 后世皇帝为什么一点意见都没有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司马迁,刘邦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司马迁和刘邦故事,欢迎关注哦。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刘邦确实不是一个很光辉的形象。一是无赖。在吕太公的酒席上,为了骗吃骗喝,他就开始耍赖。后来让他押运囚徒,他看守不力,竟然把囚徒全部给放了。二是好色。不管是攻下秦朝的咸阳宫,还是攻下项羽的彭城,第一件事

  • 汉文帝的三个儿子为什么被杀 司马迁又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朝,汉文帝

    对汉文帝杀儿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要说汉武帝的三个嫡子在汉武帝登基前后死亡的原因,就要从诸吕之乱说起。诸吕之乱,是西汉前期,刘姓宗室及其支持者诛杀吕氏的政变行为。刘邦之死改变了汉初的政治格局,刘邦死后,十六岁的刘盈继承皇位,皇帝年幼,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吕

  • 司马迁为什么将刘邦和项羽写成这样 汉武帝为什么不生气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邦,项羽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邦和项羽形象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史记》中的刘邦形象,肯定不是酒色之徒,项羽也不全是阳光。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他笔下的人物既饱含个人的情感色彩,同时又不失真实性,怎么解读,全凭读者个人把握。自古读《史记》者,虽不全然赞同司马迁的立场,但是无人不为其中的精

  • 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秦始皇里边的结构的 其实也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迁,秦始皇

    很多人都不了解司马迁和秦始皇皇陵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其实也没那么复杂,他能取得一手资料罢了。很多从《史记》文本中找答案,我就从时间线来说说吧。首先,秦始皇什么时候修的始皇陵?是从他年轻的时候,他刚即位成为秦王不久,也就是公元前246年。

  • 司马迁有什么家世背景?祖先司马错曾与张仪辩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司马迁,家世背景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著名的武

  • 司马迁《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司马迁,《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

  • 司马迁的《史记》是由谁命名的?《史记》的成书过程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司马迁,《史记》

    《史记》的成书过程是怎样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书过程名称来由《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

  • 司马迁是怎么知道赵高三人篡位之事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迁,汉朝

    司马迁是怎么知道赵高三人篡位之事的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秦始皇去世,赵高、李斯、胡亥三人合谋,篡改秦始皇诏书,赐死扶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秦朝的天下走势,便也因为这一场惊天的宫廷政变发生了改变,秦朝悲催的二世而亡了。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这件事是三人合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