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巧妙的改革:更改税种来更有效地征收农业税

雍正巧妙的改革:更改税种来更有效地征收农业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911 更新时间:2024/1/20 13:55:47

作为一个皇帝,同时是国的老大,也是皇家的老大。国家的事情,不外乎军事,经济和人事调动,待会讲。我们先讲家事。

中国汉族人,自从那个周公(西周)弄了个大宗小宗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就是自己正妻生的大儿子才有权利继承自己的位置和财产,若正妻大儿子挂了,那就正妻的二儿子继承,如果正妻孩子都挂了,那就是让妾的第三个孩子过继给正妻,以当嫡长子。),加上那个对祖宗的绝对尊敬的观念和祭祀制度 (这些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法先王”,认为学习过去才是正确的道路。) ,导致了中国汉人一直不敢立贤而是立正妻的大儿子。至于周公当时的这些设计是怎么想出来的,我想日后有机会再讲。清朝的满族人没这个传统,所以立的不需要是皇后的孩子,也不用大儿子。这个是清朝总出优秀皇帝的必要条件之一。而雍正对皇位继承的规则做出了更棒的修订。

因为他老爸就生前也没告诉大家他指认的继承者是谁,突然间就说是雍正,跟任何人都没明确交代。加上八王夺嫡,导致雍正的头几年的治理出现了很大的挑战,就是皇子不服,希望能捡漏。所以从雍正开始,以后皇位继承直到清末慈禧那,一直都是在位皇帝把继承人的名字写下并密封放在自己办公室里的那个牌匾的后面。雍正生前正式跟大家交代了,他要这么办,而且当着大家的面,把那密函放在那牌匾上,那么他百年后,下一任皇室当家的人选就这么订啦,大家也就不用去猜啊争啊耍聪明了。所以在对待家事,他有这个巨大的改良。

接下来讲讲正式的国家的事情吧。军事就不说了,重用年羹而平定了新疆的军事问题巩固了版图。所以我们来讲讲对国家财政的改革。

官方说了两个词,就是他做了两件大事,一叫“摊丁入亩”,二叫“耗羡归公”。接下来我们就来拓展这个纠缠了几千年乃至如今的税收大事。

古代历朝历代的人民有四大责任:

1.平时正常的税(在明朝张居正改革之前,你家种啥就交啥,比如你只有苹果树,那税员就来跟你家要苹果,但是这个收多少,就是一个很麻烦去统计的事情,张居正就希望方便和减少税员乱私自收多产物,所以统一要求你自己带着苹果去县城里卖掉,变成银两然后才交给税员。我一直觉得这个改革就是促进政府方便收税而已而增加农民麻烦。不过我觉得应该是有补充的,就是以后就农民得自己去县城,换成白银再亲手交给县级政府,不用被底下的酷吏给勒索压榨得那么过分。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肯定也想到和安排到这点才是的。如此的话,对百姓倒也该有一些好处来弥补路途遥远之累。)

2.徭役,比如修大运河或者皇宫这种全国性征调民工大工程,当然一般,哪里修政府工程就强叫哪里地方的人民去干,外地的一般很少被拉过来修,所以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最严重的地方就是沿着大运河的华南华北地区,江南地区反而很安定。这个徭役,很看皇帝的好坏,皇帝能节俭,那当然就没什么工程啦,那自然就没大型一去就好几个月的徭役啦。但是平时衙门里尤其是县啊村啊,就那种升堂的时候拿着板子撑场面的那个小弟就得由村民家轮流派人去当,估计一人一年里去一个星期也差不多吧。所以太平盛世没啥事的,徭役就不是啥事,也不是负担。

3.兵役。这个其实一直在变,比如汉朝初年那会一开始是规定每个成年的男人,每一年得去当兵一个月还是怎么的,注意是每年哦,这是一个兵役规则。后来唐宋变成国家出钱雇佣你一直当兵,兵就变成一种职业,一直干到老都行,或者想干干换工作去似乎也是允许的。到了明清就不是了,而是依据开国皇帝的小弟,你跟着我打了这么久,就“赏”你全是军户了,就是你世世代代都去当兵,你老了也是兵,你孩子也当兵,至少有一个孩子得当兵,一直生活在军营,跟外界隔绝。(这个军户与老百姓世代隔绝会导致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军人在镇压本国内的贵族叛乱或者农民起义,就相对而言比较有战斗力,因为我们并不一起生活,军营外的所有人都是外人敌人,所以能下得了手去镇压,所以这种兵役的制定,非常利于镇压国内的叛乱。明朝末年那个李自成没被镇压下去的原因啊,其实不怪士兵,应该主要怪那个崇祯皇帝,老是不坚持把农民起义彻底镇压下去,总是杀的他们剩几十个人就不追了,而且好几次都这样。) 后来袁世凯才改革了这个兵役产生了现在这样。就雇佣18到25岁的男人,而且要体检合格者,入伍训练几年,然后退伍成为后备军,就回去过老百姓的生活把。如果有战事而兵员吃紧,虽然你退伍成后备军,你也得被征召回来成正规军,除非你上到30岁之类的,就撤销你的军人身份,军队永远没你事了,但是你去旅游什么的买票还是有军人家属优惠的。这就是现代的几乎全世界的兵制就这样。至于中国的这种兵制变化,到底是为啥这么变,有啥好处和缺点,那堆领导人在设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我研究了很多,以后有机会再拓展吧。

4.苛捐杂税,这个是怎么来的呢?简单的说,比如突然间要修大运河这种大型政府工程,朝廷觉得自己钱不太够,就下令,临时收多点钱,等大运河修完就不用交啦,在平时定时定量的税收外因为这种短时间的大型事件而收的税,或者一些奇怪的理由比如说是给公务员养老的钱而收的,就叫捐杂税。

是不是特别同情古代人,事贼多,光种田种树摘果子织布不说,动不动还要修政府工程,动不动打战还要去服兵役,然后还要当差等等。所以雍正做了一件跟以前的各个改革家做一样的事,就是把所有的这些徭役兵役等等,让人算一算,让老百姓交钱就不用去啦,然后把各种杂税也免的免,算的算,反正以后几十年内至少本大爷在位年份里,天下人只需要交一种税,叫土地税,是包含了一切税收的总和,经过我们朝廷的精心计算得出来的,数额跟以前没变多少,但是不用麻烦分开交啦以后。

官方为啥叫“摊丁入亩”呢?这个是因为,以前老百姓的正常太平年代下要交两种平常税,一种叫“丁税”就是人头税,全天下的人一律要交一样的税,你家五口人就交五个人的人头税。另一种叫“土地税”,每次改朝换代或者开拓新土地都要重新测量一下土地肥沃度,然后把该亩土地分类,不同类型的土地收税比率不一样,然后要各地政府登记,谁家有多少亩什么等级的田或者山,拿来种啥,根据中央的规定,每年啥啥时候应该记得派人去他们家收多少土地税。(也就是产出的粮食,明朝后期开始都要交白银而不要自然产物)

现在雍正实行这个,就方便了收税了很多。但是却得罪了地主。清朝入关,并没有血洗明朝后期留下来的地主,而是保持合作,也就是说,中华大地上在雍正朝的时候,地主和平的发展了近三百年,天下田地挺多应该都变成地主的私有田地了。本来他们交的人头税很少,但是家里田特别多,而且因为地方特权,也不用承担什么各种公民义务。雍正这政策,把一切杂七杂八的东西都算到土地税里面,作为地主,突然之间,我的土地每一亩要交的税收突然多了好几倍,朝廷你丫在逗我?过去三百年都没人敢这么弄我们,雍正你是傻了?不过,不用怕,地主气了一会,然后管家来了说道,”主人息怒,主人家的田都不是我们自己种的,绝大多数都是租给没田的农民种的,既然朝廷要加我们的税,那么不如我们就加租用我们家的田的农民的利息来偿还给朝廷,这下就妥了呀。”

所以其实雍正这么做,只是方便了政府收税,其实也并没对地主有多大打击,收上来的税仍然是从社会底层来的呀,但是社会整的对收税的支出成本变低了呀,也算是有益处的吧。然后国家税收也确实会变多点,因为之前的税是直接从农民身上拿的,现在朝廷去找地主拿了,农民能逃,你地主逃不了把,一定要把该交的税交了,所以朝廷的税收就上来了。所以雍正这招其实特别妙,特别有政治家的智慧对吧。

标签: 雍正摊丁入亩康熙

更多文章

  • 解密汉高祖刘邦:到底是仁义之人还是不仁不义?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邦,汉高祖,楚汉之争,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刘邦“仁而爱人”,可是,文中的刘邦却与“仁爱”有相当的距离。最有名的场面当属项羽以烹杀刘老太公威胁刘邦,那时,刘邦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竟然不仁不孝地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还大大咧咧地请求项羽分一杯羹。老爹的生死问题,仁

  • 揭秘:汉武帝为抗击匈奴处死自己亲外甥昭平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武帝,匈奴,汉朝,昭平君

    也许正因为存在内外压力,才迫使景帝废了柔弱的太子刘荣而让刘彻继位,这就是英武盖世、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他一继位就实施了“众建诸侯小其国”的“推恩令”,即将各诸侯国的国土,平分给各诸侯王所有的儿子,从而杜绝了同姓诸侯王国再造反的后患。汉武帝一生做了四件大事:文治、法治、武攻及派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丝绸之路。

  • 名相谢安不为人知的一面:提出言论封杀的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谢安,东晋,名士,

    说到谢安也算是魏晋时期的一代名相,曾在淝水之战中稳如泰山的下棋足见其从容,收到捷报后仍然不动声色亦可见其淡定。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却有个一生的瑕疵。晋哀帝隆和年间(562—565),才子裴启出了一本书——《语林》,记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言谈、容止和轶闻,开了志人笔记之风,“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

  • 八阿哥母亲良妃简介 清朝出身最卑微的妃嫔良妃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良妃,胤禩

    良妃卫氏出生在辛者库,她是终清200余年出身最低的妃嫔。她的儿子皇八子出生于康熙二十年,可见她很早就得到了康熙的宠幸,但直到康熙三十九年才被封为良嫔,而此时她的儿子已经是19岁了,因为了儿子的优秀以及儿子到康熙的喜欢,所以她才得以加封。至于她为妃则应该是在康熙四十年到五十之间,但她最初的受到宠幸,是

  • 荒唐皇帝陈叔宝:隋军过江时正在听一千美女合唱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陈叔宝,隋军,后宫,

    陈叔宝是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为了不辱没亡国之君这个名号(当亡国之君也不容易啊,因为在历史上他们和功名赫赫的开国之君一样多,所以也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当的),陈后主这个人的荒淫腐败也达到了相当的造诣,别的不敢说,但是至少填补了陈朝的历史空白。陈叔宝自幼接受良好的皇家教育,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换算成现在的文

  • 唐初名将王方翼:因唐高宗的后宫争斗抱憾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高宗,名将,王方翼,

    王方翼(625年-687年),字仲翔,唐代并州祁(今祁县)人。其祖父王裕,武德年间官至隋州(今湖北随州)刺史,其祖母为唐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大长公主。其父王仁表,贞观时曾任岐州(今陕西凤翔)刺史。王方翼幼时丧父,与母亲李氏相依为命,博得“孝童”的美称。后来,李氏因与婆婆同安大长公主关系不和睦,被赶到乡下

  • 当韩信从屠夫胯下钻过:韩信看到了什么东西?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韩信,汉朝,汉初三杰

    人走在路上,不可避免要撞上墙。因为,有时候,墙是活的。公元前二百年,韩信撞上了一面墙。一位杀猪的堵住了韩信,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请钻我的裤裆。那时的韩信穷困潦倒,穿着麻布衣服,吃饭基本靠蹭,唯一能让他挺起腰杆走路的就是他有把剑。剑是士的标志,就像马车是士大夫的标志,苹果手机是小资的标配(曾经哈)。韩

  • 揭秘项羽失天下仅是刘邦的存在?还是其他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项羽,刘邦

    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早年他跟随项梁起义反秦,英勇善战,项梁死后带兵击败章邯等大将,灭亡秦朝,称西楚霸王,意为最强的王。后与刘邦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由于自身的自负和猜疑的性格缺陷,终究败给善于抚慰民心的刘邦,最终于乌江边自刎,

  • 三国历史上有哪四个被过度拔高的将军?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吕布,赵云,姜维,华雄

    说三国的事情好像总是绕不开《三国演义》,你明明是在说一段历史,就会有人来反驳你,而反驳你的理由,就是人家所看到的《三国演义》上不是这样说的。比如说那个关羽关云长,人们津津乐道于他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等英雄业绩,却不知道这仅仅是“小说家言”,于史实却是丝毫不沾边。不过,

  • 从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看千古兴亡英雄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良,萧何,韩信

    英雄,无论任何时代都总有点崇敬乃至憧憬的意味。然而当我们细细走进历史,去探究英雄的结局的时候,又未免不会发出阵阵的叹息。西汉初创之际,汉初三杰身上则把这种故事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汉初三杰者,张良、萧何、韩信是也。刘邦这位虽无赖但却也有自知之明的皇帝有一天就进行了一番自我剖解:“夫运筹策帷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