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皇帝梦难圆!五丈原前诸葛亮到底在等什么

诸葛亮皇帝梦难圆!五丈原前诸葛亮到底在等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967 更新时间:2023/12/15 11:25:48

五丈原前,诸葛亮等什么

《三国演义》中,有一次十分精彩的相互辩难,这是夷陵之战后,吴蜀重新修好时,孙权送走蜀国使臣李恢后,又派张温去成都回访。诸葛亮鄙视张温以口舌之辩而恃才傲物,特别召来益州饱学之士秦宓。交谈中,秦宓以所学知识为政治服务,有问必答,最终的落脚点是,西蜀政权是正统。张温数度辩难都处于下风,竟然拿出了杀手锏:“日生于东乎?”想以此自然现象来证明,东吴才是中国的正统政权。秦宓针锋相对地回答说:“虽生于东而没于西。”此话的政治意义十分明白:虽然东吴有皇帝,但必然要为西蜀消灭。这故事是真实的,《三国志》中亦有记载,诸葛亮特地召来秦宓,就是要在打嘴仗中胜过对方。

可惜的是,自然现象同政治斗争并没有表里联系,徒作口舌之争尔!却不能改变西蜀日渐没落直至灭亡的命运。诸葛亮主政期间,虽然明察到西蜀危急存亡的紧迫形势,然而却举止失措,不但未能挽救局势于即倒,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星殒五丈原时候,他是带着无可奈何的心情溘然而去的。

诸葛亮一生自视甚高,青年时就自况以管仲乐毅,是出将入相的全才;刘备死后,治理蜀国的政绩也日见彰著,南征孟获的胜利,似乎又检验了他的军事才干,鼓舞了他率领部队进攻曹魏的信心。在做了两年半的准备之后,遂置西蜀同僚的反对于不顾,于建兴六年(公元 228年)春,率领十万军队开始了第一次北伐.

北伐前夕,汉中军事大本营东边的西城(今陕西安康市)、上庸(今湖北竹山县)、房陵(今湖北房县)三郡已合并成新都郡,魏国郡守由西蜀的降将孟达担任。诸葛亮多次写信去加以引诱。孟达因赖以立身的靠山魏文帝曹丕及尚书令桓阶、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相继亡故而惶惑不安,诚恐有不妄之灾,在诸葛亮的策反下,遂决定叛魏归蜀。这样一来,不仅汉中大本营东边多了层屏障,而且随时可从东边北攻魏国的南阳,以策应诸葛亮北伐。可惜诸葛亮心胸狭窄,讨厌孟达反复无常,又担心将来成为西蜀的祸患,竟在策反成功后,又派遣郭模伪降魏国的魏兴太守申仪,利用申仪与孟达的不和,有意泄露孟达投降西蜀的消息。司马懿获得密报后,率军急行到西城,歼灭了这场未遂的叛乱。诸葛亮自断右臂的结果,使第一次北伐失去了牵制魏国的策应。

诸葛亮在孟达这支力量的处理上,直弄得读史之人瞠目结舌,一个政治家临大事时,竟然受情绪支配而不顾大局的需要,用“出卖”手段自剪羽翼,却不能兼容并包,甚至连借力打力都予以排斥。冷静地想想,即令孟达极不可靠,待投降西蜀后,也有许多方式冷处理,何以临阵出此下策!既然“出卖”了,那就坐山观虎斗好了,何以在司马懿攻打孟达时又发兵救援?在一件事情的处理上,从策反到出卖再到救援,短短时间内态度居然反复了三次,真的不可思议了。曹操也曾遇到比孟达更为“可恶”的人物,这就是张绣。在官渡之战进行之中,降而复叛的张绣再次请求投降,曹操不顾南阳大败的惨痛,大度地捐弃前嫌,以极为热烈的态度迎接张绣的到来。官渡之战中,张绣是立功最多的一个,之后,又在攻打袁谭的南皮之战中立有大功,遂被曹操封为破羌将军;对他的赏赐,也是诸多将领中最多的一个.虽然东边的西城已失,西线的这次北伐在思想上、战略上、军事训练上,以及粮食及其他军用物资上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几年来的频繁外交,与东吴破裂的联盟已经修复,益州东边已无后顾之忧。出师时,诸葛亮亲率十万主力从勉县出发西经阳平关、武都而转向西北方向的祁山(天水西南),令赵云、邓芝率偏师沿褒斜栈道翻过秦岭佯攻关中眉县,这是名副其实的声东击西。

刘备死后,魏国原以为西蜀已经没有了当得起责任的领袖人物,不在意其存在,因之整个西线的防御十分薄弱,关中防务交给了少不更事的夏侯楙。甘肃陇上一系列军事要冲,也仅只有郡守掌握的地方守军,并没有任何机动兵力。当得知西蜀赵云、邓芝部攻略眉县以南时,魏国竟将这支疑军当成了西蜀主力,大将军曹真于是“举众拒之”。偏师牵制发挥了巨大作用,诸葛亮所率主力在陇上频频得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以上引文均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在凉州遭到攻略时,魏明帝曹睿(音)御驾亲征坐镇长安,加封左将军张合(音)“督诸军”军衔西上增援。

这次北伐实质是一次偷袭,一旦魏国机动部队调上来之后,以西蜀区区的十万之众,要展开进攻就没有了可能,劳师远征的一系列弊病已暴露无遗,陇上复杂的地形,更会为魏军利用。《孙子兵法》曰:“弱敌之坚,强敌之禽也。”这时的西蜀部队,如不能主动撤退,将会面临覆灭的危险。

可是还没有等到诸葛亮认识到形势十分不利,非撤军别无选择的时候,两个意料不到的失败已提前到来。其一是,赵云、邓芝部在遭到军事失败的同时,又因为疏于防范,军队遭遇了山洪冲击,只好绕栈道撤回汉中。其二是,马谡东下打援时,竟“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所破”(同上)。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好撤回汉中,第一次北伐遂告失败。这一次北伐,西蜀除死伤大批将士、丢失大批辎重外,“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属七千人来降”(见《晋书·宣帝纪》)。七千精壮军人是怎样的数字?是西蜀总人口的一百三十四分之一,平均全国二十六个青壮年男子就一个人投降!这些损失,不仅《三国演义》,就连《三国志》都隐瞒了,却将收姜维一事作以渲染。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撤兵回到汉中稍事休整后,立即开始了第二次北伐。考虑到魏军在陇西加强了守备,子午道、傥骆道与凉州相去甚远,北出秦岭后又易遭魏军三面合围,褒斜道被赵云烧毁,一时还无法修复,惟一可供选择的就是陈仓道了。陈仓道南起汉中西端的阳平关,北至关中西端的陈仓即今天的宝鸡,中间须经略阳、青泥岭、凤县、大散关,大致走向与现在的宝成铁路阳平关北段相重叠。诸葛亮选择这条路线时,除了以上的原因外,还基于以下的考虑:其一,陈仓扼控陇上与关中的咽喉,依山(秦岭)临水(渭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能夺取陈仓,复出陇右时,就无魏国大军援救之忧,而陇上的地方守军无法与蜀军主力相对抗。其二,当时的陈仓城很小,郝昭部仅有千余兵力在此驻守,不难攻破。

蜀军公元228年冬出师,至陈仓时已是翌年春天;蜀道之艰难当不难想像。诸葛亮不曾料到,早在去春时,曹真就认为:“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双守陈仓,治其城。”(见《三国志·曹真传》)尚未出兵的前一年,就被对方准确计算并加固了城防,应该说,胜负之数在不曾交战前就已确定。果然,诸葛亮十万大军围城攻打陈仓二十余日不能攻破,只好因粮尽而撤退。只是在撤退中设伏斩了魏将王双,使得这次失败略有些许的光彩。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开始了第三次北伐。与其说这是一次主动的进攻,莫如说是被迫出兵以解除益州北边的威胁。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而复失,魏国已在陇上加强了军力,武都、阴平距西蜀江油关(今平武南坝)不远,江油关一旦有失,涪城(今绵阳)这一成都的最后屏障就会直接受到魏国大军的威胁,成都与汉中之间的金牛道也会被拦腰截断(邓艾奇袭成都时,就取阴平小道这一捷径)。大概是出于这种担心,这次出兵时,诸葛亮令将军陈式进攻祁山之南的阴平(今甘肃文县西)、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魏凉州刺史郭淮率兵迎击,诸葛亮率大军乘虚进攻北边的建威(今甘肃西和),郭淮自料兵少难敌,撤军退守祁山一线加强布防。诸葛亮夺得武都、建威两郡后,遂撤兵返回汉中勉县。这次虽然未吃败仗,但是别说夺取凉州,就连战略目标亦未曾窥视,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仍然视之为失败。

诸葛亮三次北伐后,魏大将军曹真上表魏明帝说:“鉴于西蜀连续出兵侵犯边境,应该乘机主动讨伐,几路大军齐头并进,可大获全胜。”(见《三国志·曹真传》)曹睿(音)采纳了曹真意见,于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八月,由曹真率兵从长安出发,分兵走子午道和褒斜道南下;由司马懿率兵从西城出发,溯汉江西上,并于南郑(今汉中市)会师;其他几路大军或走褒斜道,或从武威同时进攻。其战略意图十分明显,要夺取汉中盆地,端掉诸葛亮的大本营,并进而夺取益州。这次志在必得的汉中争夺战,却因三十多日的大霖雨冲毁了栈道,魏军只好撤退了。这就是华歆在《止战疏》中总结批评的那一次主动进攻。

建兴九年(公元232年)春,诸葛亮从勉县出发进行第四次北伐,目标依然是凉州,并包围魏军贾嗣、魏平于祁山。由于劳动力极度缺乏,诸葛亮使用了木牛运输粮食与其他的军需物质,而且动员军人抢夺天水一带百姓的小麦以供军用。魏国派遣司马懿统率车骑将军张合(音)、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凉州刺史郭淮等反包围过去。司马懿出师前已掌握了诸葛亮的性格弱点,料定其必然采取的军事方针,指出“ 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割百姓小麦,见《晋书·宣帝纪》),并没有突袭天水和埋伏打援的奇谋,所以指挥大军昼夜兼行压迫过去。诸葛亮不敢利用敌军倍道兼行的疲劳,立足渭水之北发动进攻,而是望见魏军主力压过来之后,立即向南撤兵了。至于诸葛亮大破魏将费曜、郭淮之说,仅《魏晋春秋》有记载,《三国志》、《晋书》都不曾采录。两军在天水以东敛兵依险,未曾有大的战斗,但蜀军的粮食已成了严重问题,当时又值夏秋之交的霖雨天气,在汉中负责运送的李平束手无策中,别出心裁地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赶到前线,假传后主刘禅的口谕令其回军。撤退中被魏军穷追不舍,战死和被俘的蜀军将士数以万计,撤退到甘肃木门道时,设伏射杀了魏车骑将军张合(音)后,才摆脱了司马懿的纠缠。

建兴十二年(公元235年),诸葛亮在准备了三年之后,开始进行第五次北伐,率十万余大军出褒城北上,沿褒斜栈道翻过秦岭,出斜谷(今西汤峪)。遗憾的是,他的战略意图令人难以读明白。按理说,出眉县以后,应立即渡过渭水向东北进军,抢占武功这一战略要地,利用眉县、武功做后方扼控关中西部,利用广袤的渭北高原作战略展开。利用当地的人力物作战略补充,军事上可立即主客易位。魏军则必须为四面堵截而疲于奔命,兵力亦难于集中。可是诸葛亮并没有这一计划,而是屯兵渭河南岸五丈原。考虑到前几次北伐中粮食难以为济的窘迫,一方面在眉县秦岭北麓分兵屯田,一方面以流马从汉中向前线运粮,十万大军龟缩于西汤峪山口的狭小区域,准备同魏军持久作战。

诸葛亮这次的行动计划,又为魏军统帅司马懿料定,正如他给胞弟司马孚信中所说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划中,破之必矣。”(见《晋书·宣帝纪》)翻译成现代文则是:“诸葛亮志向很高远,但是认不清形势,抓不住机会;谋略很多,但是总处在犹豫之中,不能当机立断;虽然穷兵黩武,但是却不懂兵行诡道,没有奇谋……”

既已掌握了诸葛亮心理和性格弱点,司马懿自然要针锋相对地打乱敌方的部署,他没有给蜀军正面留下活动空间,而是渡过渭水,在南边背水结营,深沟高垒,以逸待劳。诸葛亮虽做了持久作战的准备,但劳师远征,利在速决,当然不能空耗到师老气堕时被敌人乘虚攻击。见司马懿步步紧逼而又不出战,情迫之中,诸葛亮派使者送去了妇女穿戴的衣物加以羞辱,意欲激怒司马懿出兵交战。对深谋远虑的司马懿来说,这不过是小儿科,绝不会不忍小愤而乱其大谋,而是接过来放到一边,心平气和地问蜀使:“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几米?”蜀使答道:“三四升。”接着又问及诸葛亮公务,蜀使回答说:“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 ”司马懿则说:“饭少事繁,诸葛孔明其能久乎!”显然,在这场心理战中,诸葛亮又落于下风。诸葛亮在欲战不得、掠地不能中支持了一百多天,终病死于五丈原军中,按其生前安排,长史杨仪率大军回撤汉中。途中虽不曾遭魏军追击,但杨仪与魏延却在汉中北边虎头桥一带发生了血肉纷飞的内讧。

仔细考查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全过程,可以发现不少端倪,大致归纳有以下几点。其一,战略目标是凉州。夺取凉州是西蜀夺取益州后已经确定的目标,章武元年刘备成都称帝时,就考虑到马超在陇右的社会基础,加封他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当时的凉州尚为魏国所控制,马超的州牧一职仅是虚衔,要使空衔成为实职,还得马超出力略取,这是刘备刺激马超的策略。当孙权索要荆州时,刘备回答说:需得凉州,当还荆州。后半句虽是推托之辞,但前半句则是真的。

诸葛亮主蜀之后,原定的战略目标并没有改变,加封魏延为凉州刺史的目的,略同于马超。第一次和第四次出兵,都是奔天水这一凉州的战略要地而去的。如能在天水一带站稳脚跟,魏国再出兵反抢就十分困难,西蜀军队已占领战略要地,利用陇上复杂的地形反客为主以逸待劳,魏军不仅有长途奔袭的疲劳、输运的艰难,而且需逆渭水仰攻,这在战略战术上都处于不利地位。正因为凉州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魏国始终没有给诸葛亮留得立足的时间。

第二次走陈仓道围攻陈仓,不仅是因为考虑到对方防守薄弱的缘故,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受第一次轻易取得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成果的鼓舞,所以此次的决心更大了,想一口吞下凉州南半部。一旦拿下了陈仓,就锁住了魏军从关中西上支援天水的咽喉,缺乏支持的天水一线地方守军,就不是蜀军主力的对手。抢夺陈仓不失为上策,但需有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兵力支持。而魏军绝不会轻易放弃这一军事要地,即令一时为蜀军夺取,蜀军仍然会处于客位,会受到东西两面的夹击,泱泱魏国有充足的粮食和兵源,且没有远距离输运之虞。所以攻城不下后,诸葛亮不得不放弃这一目标。第三次虽然夺取了武都、建威两郡,也是为夺取天水扫除外围障碍。

这时候,诸葛亮已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之中,他始终忠于刘备夺取凉州的战略目标,却不曾分析形势迥异的变化。刘备夺取益州后,经济上,有荆州六郡和整个益州丰富的物产做支撑;军事上,不仅节节取得了重大胜利,而且并吞了荆州南四郡和益州刘璋的十余万军队,实力充盈,威望徒增;投奔过来的马超在凉州经营多年,虽然最后失败了,但还有巨大的政治影响,支持马超的地方势力还很雄厚。在经历了丢失荆州特别是夷陵惨败后,西蜀已元气大伤,一时间很难振作;马超病逝后,在凉州的这面大旗已经倒了,支持马超的潜在势力已作鸟兽散。一句话,西蜀已失去了主动出击的所有条件。此时惟一的出路是,对外部依险固守,等待时机;对内部,与民休养生息,培植元气,积蓄力量。然而诸葛亮见不及此,却徒然进行没有胜利可能的北伐。至于今天一些史学家说,诸葛亮自知西蜀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想以主动出击阻止魏国入侵的解释,是毫无依据的猜测,无意中已给诸葛亮做了情人。在当时,魏国视东吴为主要敌人,争夺的重点在江淮一带,并没有入侵西蜀的任何计划与迹象。诸葛亮三次北伐后,召来了曹真、司马懿的一次南伐,也因大霖雨半途而废,此后又没有什么动作了。

其二,策略是蚕食魏国以强大自己。从刘备到诸葛亮当国,都知道西蜀地域狭窄、人口稀少、物资匮乏的弊病。特别是荆州西三郡丧失后,东出三峡掠取中原已不可能;东吴是盟友,荆州西三郡不能再收复也无力收复,否则同盟会再次破裂,会为强大的魏国各个击破。诸葛企图通过夺取魏国边远的地盘以壮大自己。要以小击大、以弱击强,当然不能进行战略决战,更不能鲸吞而只能蚕食。所以不可能从汉中出师向东夺取西城(今安康),以打开夺取南阳进袭中原的通道,只能在魏国西部边陲的凉州下手,这里的防守比较薄弱容易夺取。夺取之后,陇上复杂的地形有利于蜀军的固守。

其三,战略目标不同于最终目标。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谈到了北伐的目标,即“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粗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行动同《出师表》的既定目标大相径庭,其实不然。在这里,他第一句所说的中原,不是实指,而是魏国的代名词。第二句只是表态,没有实质的内容。后边三句,对诸葛亮自己来说,是最终目标,并不是具体的行动方案;对西蜀上下,更像是宣传口号,借以鼓励民心士气,以不怕牺牲的精神全力支持他北伐。

其四,出师五丈原目的。关中平原是一个梭形平原,以长安作为中心,东西长约八百里,南北最宽处仅八十里,东西两端很狭窄。五丈原所在的眉县,处长安与陈仓的中间偏西些,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渭水虽称黄河的最大支流,但在这里尚未成为兵家可以利用的障碍,春冬两季呈半干涸状态,即令是夏秋雨涝时,随处都可以架设浮桥或摆船横渡。眉县东西两面都是开阔的平原,无险可守。诸葛亮走褒斜道出师眉县,就把蜀军摆布在十分尴尬的地位,不论向东、西、北任一方出击,都会遭到魏国主力的三面夹击。而一旦斜谷丢失,退回汉中的后路就被截断,蜀军以小击大、以弱击强的军事劣势在这里更暴露无遗!

如果说这次出兵的时候,诸葛亮走褒斜栈道的战略意图还含混不清的话,那么,在与司马懿对峙的百余日之中,诸葛亮个人的心思就逐渐明晰起来。在求战不得、掠地不能的状况下,再坚持下去,作客的蜀军会被拖垮,这是稍具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看清的,但是诸葛亮就是不撤!那么他在等什么?战争中,对损折大将都十分忌讳,主帅死亡则更甚,常会因此导致全军覆没。诸葛亮是积劳成病,病势渐次加重为不治,而他又粗通中医,虽说医不自治,但把一下脉搏就可知病情程度,并可以预知来日的多寡。在病势日渐沉重后依然不下令撤军,他又是在等什么?诸葛亮深知副帅魏延与自己的战略目标迥然不同,乘自己一命尚悬时回军,魏延还能够听命服从;自己一作古,他人都无法制约,而由魏延来统率蜀军,会造成难以估计的失败。但即令如此,诸葛亮还是不撤,他又是在等什么?

答案已经出来了:他在等死!

中国人有“事不过三”的古训,然而诸葛亮不肯认输,在三次北伐失败后,又固执地追加了一次,遗憾地又失败了。四次北伐的失利,已把诸葛亮推到了十分难堪的境地。而且,蜀国的力量已消耗殆尽,自己生命也悬于一线,第五次北伐已失去了战略目标,再要进行第六、第七次北伐,在公在私都没有了任何可能。失败的责任得由自己来承担,祁山败将、常败将军等恶谥将与自己的姓名伴随始终并著之青史,满面蒙羞的西蜀丞相已无颜见益州父老!惟一的出路,是以鞠躬尽瘁四字来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在中国人眼中,道德的典范永远高于才具的不足,以身殉国是最为理想的结局。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时,五丈原还储存了大批粮食,这说明诸葛亮为等死准备得十分充足;如不死,他还会无休止地坚持下去。这就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的价值取舍。当他为“出山”而制定《隆中对》时候,无视全国民众渴望和平的愿望,无视全国即将统一的趋势,以十分自我的价值取舍,勾划了分裂华夏的兰图,促成了孙、刘两个军事集团的勾结,并通过赤壁大战,使整个民族陷入了七十二年内战的灾难之中。而在生命终结时,竟不顾十万大军的前途命运,他们父母妻小的感受,再次犯下了十分自我的错误。从自我开始又以自我结束的历史,有哪点值得后如此这般地歌颂!

标签: 诸葛亮三国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少数民族,皇帝

    西晋的历史很短暂,痴呆的晋惠帝去世之后,皇位由皇太弟司马炽继承,历史上称为晋怀帝。在那个时候,内部战争频仍,各亲王心怀鬼胎,以致无法驾驭边塞,让匈奴王刘渊做大,最终刘渊称王,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少数民族皇帝。中原蹂躏,怀帝长吁短叹,竟至无可奈何。那么刘渊到底何如人也,在那样的时代,为何能脱颖而出,且听

  • 揭秘:三国中曹操的善于保全自己的儿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曹操,儿子

    曹操是一代枭雄,他的文治武功让人称道。他对子女的教育也让人赞叹。人们常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这话用在曹操身上的确不假。看看曹操的儿子曹丕曹彰曹植等人,个个英姿勃发,搞文学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带兵的武艺高强,熟知韬略。让人敬服。曹公很多情,帐下收编的美女如云,且不择手段。其实英雄喜美色,人之常情,只是曹

  • 历史上真正的张飞:张飞一生中有哪些辉煌的战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飞

    被误导的名字张飞的名字,《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有准确的记载:“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这段史文告诉我们,张飞准确的名字是:名飞,字益德。古人有名,还有字,两者的用途并不相同。名是用来彼此相区别,而字,主要用途是在社交场合中显示礼貌。大体的规矩是:称呼别人,一般要称他的表字,以

  • 昏君奸相?赵构与秦桧鲜为人知的人生侧面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构,秦桧,宋朝

    提到赵构、秦桧的名字,无不让人咬牙切齿,愤恨不已。这对昏君奸臣苟且偏安,不图进取,对金国卑躬屈膝,称臣纳贡,将中原的大好河山让于他人。陷害忠臣良将,屈杀岳飞父子,一手策划制造了南宋第一冤案,祸国殃民,遗害无穷。现如今赵构、秦桧这对昏君奸相已经永远的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一

  • 晚清重臣李鸿章为保政治地位甘做“两面派”?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李鸿章,

    清末的官场形式十分复杂,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怎样在政治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李鸿章来说,是成败存亡的关键。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因为丧权误国,遭到满朝文武和全国百姓的唾弃,威望一落千丈。就连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对其疏远。为了起死回生,李鸿章以自己丰富的官场政治经验,采取了“韬晦”策略。李鸿

  • 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之路:很不幸还是无能?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皇帝,溥仪,人生

    在自古以来的帝王之中,溥仪算是终结者了!很不幸吗?非也!可以说他很幸运,只是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无论哪一朝的开国皇帝,无不是戎马半生,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厮杀到最后才侥幸存活下来的幸运儿。而且,他们还要承担重建战后家园以及巩固江山很多很多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至于享受到了多少的乐趣,恐怕是失去的更多一

  • 揭秘:文武双全的杨广当了皇帝后为何成了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朝,杨广,皇帝

    杨广的问题不是昏庸不办事,而是恰恰把事情办得太多了。皇帝要办事只需要发圣旨,老百姓却要出钱出力甚至破家丧命。老百姓只有在自己吃得饱穿得暖的前提下才会对国家建设和领土扩张感兴趣,最差也要让人切实感到这种希望。杨广办得很多事都算得上丰功伟业,但他在办这些事的时候根本不考虑体恤民力,只是一味好大喜功。在这

  • 历史揭秘:把招妓嫖娼当朝政的荒淫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帝,清朝,咸丰

    中国历史上喜欢招妓嫖娼的皇帝可谓不少,最有名的无疑是宋徽宗赵佶,他为了寻花问柳的方便快捷,竟然命人挖了一个地道直通他要去的青楼妓院。宋徽宗虽然喜欢招妓嫖娼,但是,他只不过将此作为朝政之外的闲情消遣罢了。而清朝有一个皇帝,却将招妓嫖娼当作朝廷政务来办,竟然颁下圣旨招妓入宫,寻欢作乐,可谓是史上在招妓嫖

  •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揭开赵云到底有多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赵云,虎将

    “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赶。”这位少年就是后来威震长坂坡的赵云赵子龙,此人人气之高号称“三国第一偶像”,在此小生通过《毛本演义》综述

  • 揭秘:中国历史上有最拉风的七位风尘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风尘女子

    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作为极端“人下人”的妓女群体,亦不乏个性拉风之人,试列举数位,供大家元旦读着玩儿。自打管仲设公廨,为国赚“夜合之资”,私妓们纷纷加盟,热火朝天的在合法环境下再创业,一段日子以后,有些妓女出类拔萃了,成了肉贵的名角,各种争执亦随之而来。人的名儿,树的影儿,猪一壮就挨宰,至理儿。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