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权的7位夫人:唯一被立为皇后的竟被宫女缢死

孙权的7位夫人:唯一被立为皇后的竟被宫女缢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556 更新时间:2023/12/16 3:03:18

孙权一生7个夫人,有大家闺秀、寡妇、官奴等。虽然形形色色,但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有绝美姿色。然而红颜薄命,在阴冷的后宫之中,女人的明争暗斗和战场上男人的厮杀一样残酷无情。最后的胜利者,唯一被立为皇后的还被宫女缢死,没有人笑到最后。

第二个夫人是寡妇

第一个夫人姓谢,是会稽郡山阴县世家,天姿国色闻名江东,和孙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主持这个婚事的,是孙权的妈妈吴太夫人。谢夫人死得早,没有留下儿女。一般认为是因徐夫人得宠,她受到了冷落,抑郁而死。第二位夫人,是吴郡富春县的徐夫人。她的父亲叫徐琨,是吴郡的豪族,曾经跟着孙坚、孙策南征北战,后来征讨黄祖的时候阵亡。孙权娶这个女人的时候历经周折,因为遭到绝大多数大臣的反对。为什么呢?首先,辈份不对。她是孙权姑母的孙女,也就是说,孙权是她的表叔,极近的血亲。但这个阻力还不算太大,因为东吴后来这种亲上加亲的特别多,亲戚之间见了面不知道怎么喊。

其次,她是个寡妇。她本来的老公是陆尚,就是被孙策气死的陆康的孙子。陆尚去世后,孙权早就听说过她的美色,迫不及待派人要把她娶过来。群臣炸了锅,干嘛要娶个寡妇呢?但孙权陷得太深,为了爱孤军奋斗。有种说法是张昭反对声最大,孙权先把他支到外地办事。张昭忙了一圈回来,发现孙权已经把徐夫人娶过来了,生米煮成熟饭,张昭只有生闷气。然而这一对冲破世俗阻挡的夫妻并不幸福。徐夫人爱吃醋,先是气死了谢夫人,但是由来只有新人笑,哪会听到旧人哭。孙权也吃不消她的嫉妒,不久步夫人又进宫了,徐夫人备受冷落。孙权把她打发到吴郡(苏州),一住就是几十年,不想见她的面。她因为抚养过太子孙登,所以孙登一直请求孙权能让她回建康。大臣也请求立徐夫人为后。

步夫人被追赠为皇后

孙权不同意,因为他喜欢上了步夫人,她的第三个夫人。步夫人又漂亮又不吃醋,最大的好处是经常推荐别的女人给孙权,孙权看她这样大度,心花怒放,对她无比宠爱。她是丞相步骘的同族,还给孙权生了两个女儿:孙鲁班孙鲁育,孙权视为掌上明珠,更是相当溺爱。孙权对步夫人绝对是动了真心的,一生就想立步夫人为皇后。这是一场无比艰难的拔河赛,在长绳的另一端,是所有的大臣加上太子,他们都不同意。因为徐夫人进宫在前,按规矩要立徐夫人。孙权志在天下,犯不着为这件事和大臣闹翻,但为了表达对步夫人的一片真情,也拒绝了群臣的要求,立皇后的事就这样一直拖着。宫内的人懂得察言观色,都称步夫人为皇后,给了步夫人一丝心灵的安慰。拖了十几年,直到步夫人去世。孙权悲伤不已,怀着无比的内疚和痛心要追赠她为皇后,大臣们也被感动,全票通过。第四个夫人是袁氏,袁术的女儿。袁术败亡后,她由于花容月貌被孙权娶了过来。她长得漂亮品行也好,但没有孩子,孙权打算立她为皇后。袁氏以自己无子为由推辞了。

皇后潘氏被人勒死

孙权的真正皇后,就是孙亮的母亲潘氏。潘氏是会稽人,她的生活很悲惨,因为父亲犯了法被处以死刑。她和姐姐受罚成为官奴,被分派到皇宫里的“织室”,每天的日子就是织布缝衣。潘氏长得倾国倾城,和她一起有几百个宫女,都不愿意和她交往,敬而远之。因为说她是天上的仙女,不是凡人。孙权怎么看中她的呢?

一种说法是,孙权一次无聊逛到织室,看到了潘氏,被她的美色惊呆,魂不附体,立即召入宫中。另一种说法是,潘氏的名声远播,激起孙权的好奇心。就派人去画一张潘氏的面像,潘氏因为被囚心情忧郁面带愁容,画师如实照画,孙权看到后大惊:她愁起来都让人心动,何况她欢乐的样子呢?随即召入宫中。几度春风后,潘氏生下了孙权最小的儿子孙亮,后被立为太子。潘氏被立为皇后,她是孙权生前立的唯一皇后。潘氏是一个正常的女人,当然就善妒。但孙权年龄已大了,对她几乎百依百顺。她恃宠而骄,孙权的病越来越重,她却越来越高兴,因为自己的儿子可以早一点登上皇位,免得夜长梦多,还悄悄向中书令孙弘打听吕后专权的故事。

她没有读多少书,也没有大家闺秀的气质,说到底是个凶悍的美艳女人。她对周围的宫女动不动就暴打,经常虐待她们。宫女们整天惶恐不安,一天潘皇后累了睡着后,宫女们想:一旦孙亮登基,她成了皇太后,对宫里人肯定更加残酷,我们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大家合力用布帛把她缢死,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潘氏陪伴孙权有近10年的时间,她的死给病重的孙权以最后一击。几个月后,孙权病逝。孙权还有一个夫人是来自琅邪郡的王夫人,就是废太子孙和的母亲,后忧惧而死。另有一位王夫人,是南阳郡人,也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孙休,后来做了皇帝。

标签: 孙权三国

更多文章

  • 抗清名将李定国:南明最坚定捍卫者 宁死不降清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定国,南明,名将

    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4月,原明朝总兵吴三桂引领清军入关。南方的南明政权腐朽不堪,根本抵挡不住清军的猛烈攻势,江南等地迅速陷落。在关键时刻,一位农民军将领扛起了抗清复明的大旗,他曾是反抗明朝的“流寇”,却成为南明最坚定的捍卫者!此人就是南明著名将领李定国!

  • 隋炀帝杨广皇二代开科举修运河 最后却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广

    死亡可以使人的品行赤条条地暴露出来,人生的最后一道门槛,也是最难应付的一道考题。老百姓的生死在文化意义上无关大局,不过是与蝼蚁同腐、与草木同朽;而大人物们——尤其是帝王君主,直接参与着当代历史的进程,理当有不俗的表现。其实不然,许多大人物(比如帝王)在死亡面前并未像培根标榜的那样“不失其本色”。他们

  • 北宋名将呼延赞也是"鹰爸" :寒冬用冷水泼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呼延赞,北宋,名将,

    看过《杨家将演义》的都知道呼延赞是一代名将,虽然很多故事是虚构的,但在历史上,真正的呼延赞确实了不得,例如攻打太原时,曾单身一人四次登上太原城头,勇冠三军。然而,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呼延赞的形象却被文人损得不太光鲜。《宋史》里就记载了他一大堆很雷人的言行。呼延赞似乎爱讲究形式主义,他不仅通过浴血奋战来

  • 名将狄青之死对宋朝的历史影响:将领人人自危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名将,狄青,宋朝,

    狄青,北宋唯一的名将,却最为悲剧!狄青受命于宋王朝的多事之秋,就在这一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作了不到3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出兵之后,大败敌军。班

  • 司马懿不怕承认自己失败 认为谋略胜于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司马懿,诸葛亮,三国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言听计从;曹叡视司马懿不过是老臣之一,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在西蜀,几无一人可与之相埒;而在洛阳朝中,曹真、曹休这些皇亲,陈群、华歆、王朗这些重臣,权势不小,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并对他深怀戒心。刘备托孤时,要他的儿子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于兵权,久必为

  • 唐太宗堪称一代明君 为何到了晚年却荒淫无度?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始终是皇帝中的楷模,重用贤才,广施仁政,尤为著名的是善于纳谏--这种“从谏如流”的品质,现代高官都不容易具备,何况“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已成为千秋功业的代名词。李世民,在史册里就是光辉灿烂的“正面形象”。“贞观之治”的强大、繁盛,有口皆碑,有目共睹;可惜,但凡血肉

  • 张辽威震东吴为何名气难比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张辽,关羽,三国

    刘备自称汉中王以后,封了“前后左右”四大将,关羽排名第一,虽然说他和马超、黄忠等人“同列”,但以上两人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根本就不能和关羽相比。终刘备一生,真正让刘备放手独立带兵的只有关羽一人。曹操手下有一个五子良将,居首者是张辽。曹操起事是从自己招募士兵开始,所以,他的骨干将领都是曹氏和与其家族有渊

  • 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真的是因为昏庸无道而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贺,西汉

    去年南昌发现一西汉墓地,随着挖掘的深入,专家判断:墓主有可能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今年3月2号,随着一尊刻着“刘贺”二字私印的出土,答案确凿无疑:墓主就是海昏侯刘贺本人。那么,刘贺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刘贺是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不算吕后时期那几个傀儡皇帝),但在位时间太短(在位27天),没列入西汉十三帝

  • 三国张辽除了勇武外 还有哪一点让曹操另眼相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曹操,张辽

    读三国的人都知道,张辽可谓是吕布手下的重要将领,在他身上,有吕布善战的影子,但与吕布不同,张辽身上不仅仅拥有勇武的一面,还有为将之智和为将之略。我想,这与张辽的出身和早年经历颇有渊源。方诗铭先生《三国人物散论》中提到吕布、张杨、张辽同属于并州军事集团。《三国志 魏志 吕布传》中记载“吕布字奉先,五原

  • 东汉王朝宣帝名将赵充国 :靠屯田平定边关部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东汉,赵充国,名将,

    经营谋略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河湟一带,羌部落酋长提出要渡过湟水,去北边放牧,西汉朝廷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就已经渡河北去。渡河之后,羌族首领与先零首领订立盟约,并且向匈奴借兵,共同对抗西汉。汉宣帝问满朝文武,谁可担当平定边关的大任,七十多岁的老将军赵充国站出来说:“最佳人选当然是我。”但赵充国到了边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