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第一悲情英雄 与诸葛亮情同父子名声超赵子龙

三国第一悲情英雄 与诸葛亮情同父子名声超赵子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907 更新时间:2024/1/4 22:27:30

核心提示:蜀汉大将军姜维,不仅是蜀汉后期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更是整个三国 后 期 一 个

光彩照人的人物。《三国演义》后期的姜维,名声直追早期的赵云、马超、张飞。看《三国演义》,每至关键处,“天水姜维”总能力挽狂澜,让人眼前一亮。

网络配图

姜维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闪亮登场,一开始就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并将计就计击败了老将赵云,可谓先声夺人;姜维战死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一个人占了27回,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后的故事,最精彩的莫过于姜维,姜维一死,仅仅一回,这部伟大著作便匆匆收笔,为什么?没有峻岭,没有高峰,这山,还叫山吗?

马谡失街亭,赵云兵败箕谷,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告败,但幸得姜维,又使他喜不自胜,先是命姜维为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又致书蒋琬,对姜维赞赏不已,“姜伯约思虑精密,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又让姜维统领虎步兵。虎步军,那可是蜀汉的精锐部队,对于年仅27岁,未有多少战功的姜维来说,诸葛亮的一系列举动,几乎超出他的想象。

公元228年,姜维入蜀,但在诸葛亮在世的六年中,未见有大的建树,为何?姜维为魏人,又为无奈投降,因而一开始不被蜀人信任情有可原。在姜维孤独无助的时间里,只有诸葛亮对他无条件地信任,让其参与军事讨论。也许正因如此,更加坚定了姜维留在蜀国的决心。诸葛亮不但对姜维礼遇有加,而且还“尽传平生所学”。

网络配图

公元 234

年诸葛亮去世,对于当时的蜀国来说,无异于殿失强梁,尽管诸葛亮临终前作了尽可能周密的安排,但这种安排除了短期效应外,很难产生长期作用。国内潜伏的矛盾随着诸葛亮的逝世而变得日益尖锐复杂。刘禅倚重荆州集团(魏延杨仪、蒋琬、费祎等基本上全是刘备旧部),益州土著再无出头之日,自然导致蜀汉分裂,矛盾日渐公开。

杨仪私杀魏延,甚至私自夷灭了魏延九族。魏延是一个名高声广,劳苦功高的征东将军,又岂是不报刘禅就随随便便灭族的?对于人才已经捉襟见肘的蜀国来说,这次事件,除军事人才的损失外,负面效应更是无法估量。自诸葛亮病逝,不到20年时间,诸葛亮北伐时朝廷内外魏延、杨仪、蒋琬、费祎四人中竟有三人非正常死亡。

处于矛盾纠结中的姜维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命运之神本就不怎么偏爱蜀国和姜维,回头四顾,物是人非事事休,历史留给他的舞台已经非常狭小。纵观姜维历次北伐战绩,大胜2次,小胜3次,平4次,大败1次,小败1次。使人极容易想起岳飞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蜀国除了经济形势每况愈下,朝政更是腐朽不堪,刘禅宠信了一个极度阴险小人——宦官黄皓。公元262年8月,姜维上书后主,“黄皓奸巧专权,将败国家,请杀之。”若刘禅英明,蜀国或许还有一次重振朝纲的机会,但机遇又一次丧失。公元

263 年,姜维上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万分危急关头,刘禅竟然听信黄皓求神问卜,预言魏国不会攻入,机会再一次丧失。

网络配图

公元

263邓艾兵向骆谷(在今陕西周至西南),姜维只得一路退至剑阁,钟会软硬兼施皆奈何不得。但刘禅却让姜维及全军将士就地投降。作为忠臣,姜维的唯一选择,只能是听命投降。见姜维降,钟会傲慢地问:“为何来迟?”姜维流泪曰:今天我觉得这已经很快了!(今日见此为速矣!)”姜维是流泪吗?不,他是在流血,一个末路将军悲凉的血。

姜维先是与钟会交好,利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密告邓艾谋反。姜维进一步鼓动钟会叛乱,而绝地反击,恢复蜀汉。姜维密书刘禅:希望陛下忍耐几天的侮辱,我想使国家转危为安,复兴蜀汉(“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安乐公刘禅将密信交出,消息泄露,姜维、钟会皆战死。

尽管这是一个悲剧的英雄,但姜维无愧英雄的称号,他心有远图,立志复兴蜀汉,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他明知结局是悲剧,也要拚死一搏,选择英雄的悲剧——悲情的人生,悲剧的命运,这就是姜维,这位彪炳千秋的英雄写真。

标签: 诸葛亮赵子龙

更多文章

  • 揭秘中国历史上首名外国太监 一手使元朝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朴不花

    太监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畸形产物,这是一种极不人道的做法,也体现出封建王朝的极端残忍。一些贫苦出身的百姓为了生存,不惜割掉生殖器,进入皇宫中服侍皇上以及皇亲。身为太监,不仅要饱尝生理及心理的双重摧残。网络配图 而且还要承担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他们是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可怜人群。但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多位

  • 揭秘:消灭元军最少的朱元璋为何能一统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

    元朝之后,就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元朝是朱元璋推翻的,似乎元朝军队也主要是朱元璋灭掉的。然而,刘继兴在查阅史料时却惊奇地发现,在元末的各路起义军里,朱元璋所部是消灭元朝军队最少的一支。那么,灭元军最少的朱元璋为何能最终一统天下?朱元璋是如何以较小的代价登上开国皇帝宝座的?网络配图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

  • 揭秘大贪官和珅在皇帝眼皮底下敛财的惊人手段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和珅

    除了乾隆皇帝大量的赏赐之外,和珅敛财的手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大发人情财;二是利用职权进行贪污;三是利用吏部勒索百官;四是进行投资经营。依照薛福成《庸庵笔记》中的记载,和珅家的财产全部合计约值11亿又6百万两。相当于清朝15年到20年的财政收入。实际上,和珅作为乾隆皇帝的第一宠臣,和珅财产的来源,很

  • 揭秘刘邦夫妇杀掉战神韩信的真实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邦

    刘邦能够打败当时数倍于自己武装力量的项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得到了韩信这个人才的缘故。韩信本来是满腹韬略,可惜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项羽的帐下混了个“执戟郎”,说白了就是给项羽打杂的,所以终日郁郁寡欢,和下面的兄弟们只能是厮混度日!直到他机缘巧合,在萧何的大力引荐下,重新投到刘邦门下,才有了施展自己

  • 揭秘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靠哪一句话消灭20万明军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努尔哈赤

    在古今战例上,一般大兵团作战,都喜欢“四面合围”或者“分进合击”的方式,然而,作为兵力较弱的一方,也会利用地形,机动作战,钻进敌人各部之间的空隙,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发生在明朝后期的萨尔浒之战,就是这方面的经典战例。网络配图在明朝万历后期,大明与后金已成明显敌对的双方,在辽东一带经常展开战争,互有胜

  • 宋太祖为何故预言宋王朝“不出百年”有亡国之危?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赵匡胤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遭到群臣及晋王赵光义极力反对,迁都计划搁浅。自古统治者选择都城主要根据军事、经济、地理位置三方面条件来考虑。军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能制内,又利于御外;经济上要求都

  • 乾隆皇帝五次下江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乾隆

    导读:乾隆皇帝和江南有一丝微妙的关系。乾隆在位期间,曾经五次下江南,每次下江南朝中大臣都不赞同,但是乾隆依然执意前往。江南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引得乾隆念念不忘?乾隆爷不厌其烦五下江南,似乎并不全是为了领略江南秀美的湖光山色,疑似另有一番深意。江南素以物产丰饶、人文鼎盛着称于世。自魏晋以来,北方战

  • 乾隆皇帝评明朝末代皇帝:悲壮的死真的值得效仿?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

    大明王朝是帝制中国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崇祯皇帝是这个政权最后一位君主,是他将大明王朝送进了历史,结束了朱明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奇怪的是,一个将江山弄丢的亡国之君,在过往三百七十年间很少受到指责。不论是明朝遗老,还是新朝统治者;也不论是新史学,还是旧史学;人们对崇祯帝抱有普遍同情,以为明朝之所以亡国,并

  •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喜欢比自己年长的武则天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后宫佳丽众多,然而他却偏偏对先帝的才人,年长自己四岁的武则天情有独钟,这是什么原因呢?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猜测是因为李治童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所身处的是慈父严母的生活环境。唐太宗是雄霸天下的千古明君,自然也会对自己的儿子高标准严要求,因而深感父爱缺失的李治势必要在母亲长孙皇后身上寻求更多的

  • 被骂死的明朝:万历皇帝被言官们逼得“罢工”?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万历

    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颇讲言论自由的封建王朝。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尽管说来,不要害怕得罪皇帝。明代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极了,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一顿而已。网络配图正因如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