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唐玄宗的儿媳到宠妃,杨玉环经历了什么?

从唐玄宗的儿媳到宠妃,杨玉环经历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426 更新时间:2024/1/19 0:05:19

杨玉环,即杨贵妃,唐玄宗李隆基宠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安史之乱中被赐死。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杨贵妃之前:玄宗与武惠妃

中国从有史以来便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亲社会,讲古代的女人,脱离了男的就多数讲不成。所以讲杨贵妃,还得从她的丈夫唐玄宗李隆基讲起。唐玄宗李隆基是个皇帝。隆基是他的大名,玄宗是他死后的庙号,还有个死后的谥号叫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以唐朝人常称他为明皇帝,后世的老百姓也多称他为唐明皇。他本是武则天的嫡亲孙儿,当年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生过四个儿子,小儿子李旦又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儿子就是李隆基。李隆基的三伯父李显在神龙元年(705)武则天下台后当上皇帝,即历史上的唐中宗。景龙四年(710)中宗去世,皇后韦氏也就是李隆基的婶母学武则天临朝摄政,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联合他的姑妈、也就是武则天的小女儿发动政变,杀掉韦后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让他的父亲李旦做上皇帝,即历史上的唐睿宗,自己则当上皇太子。

接着父子之间又出现矛盾,景云二年(711)李旦让步,让李隆基当上皇帝而自称太上皇,但仍保留部分大权不放。于是李隆基以皇帝身份再来一次政变,在先天二年(713)除掉站在李旦一边的姑妈太平公主,把权力全部拿到手。这时李隆基才三十岁,可说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有了皇帝得有皇后。李隆基当上皇帝后就把他做临淄王时的元配王氏立为皇后。可到开元十二年(724)这位王皇后就被废掉了。公开的理由是她交通左道、玩弄邪术想学武则天,这或许有可能,因为当年李隆基闹政变杀韦后时她曾参与密谋,说明她并非安分而有点政治野心。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另一位姓武的妃子得宠了,把王皇后挤下了。

这位姓武的本是武则天的堂内侄武攸止的女儿,长得好被李隆基爱上了。王皇后废掉后她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惠妃,还让她在宫廷里的礼仪待遇完全等同于皇后。她在当上惠妃前生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在襁褓里夭折了,剩下个小儿子李瑁封为寿王,特别受宠爱。自己有了受宠爱的儿子就会敌视其他妃嫔的儿子,尤其是赵丽妃的儿子、已立为皇太子的李瑛更成为武惠妃的眼中钉。武惠妃一再诬告李瑛和皇甫德仪生的鄂王李瑶、刘才人生的光王李琚结党谋反,李隆基相信了,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里李瑛、李瑶、李琚被废为庶人,接着都被杀害。

平心而论,李隆基在皇帝中算是有办法的。他对武惠妃尽管百般宠信,就是不让她正式当上皇后,因为在唐代当上皇后就有特殊地位,就有公开出面干政的可能。至于处理家务上冤死几个皇子,在封建时代本不算什么大事。只是武惠妃也没能活多久,她不断看到李瑛等的鬼魂来作祟,这显然是受到良心谴责后产生的幻觉,可真就吓出大病来,叫巫者祈求自然无济于事,同年十二月里就病死了。在这以后杨贵妃才入宫接了武惠妃的班。

二、杨贵妃得宠:从儿媳到贵妃

武惠妃死时已四十多岁,她的小儿子寿王李瑁也成年了,在这以前他已娶了一位小字叫玉环的杨家姑娘做妃子。说来叫人不信,这位姓杨的寿王妃居然提升了一个辈分,由李隆基的儿媳妇变成了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昆曲《长生殿》中的唐明皇(蔡正仁饰)和杨贵妃(张静娴饰)杨贵妃后来成了大名人,名人身上的花絮新闻历来多,单杨贵妃的籍贯和出身就有种种说法。最平淡无奇的是新旧《唐书)杨贵妃传里的说法,说杨贵妃是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高祖杨令本做过金州刺史,父亲杨玄琰做过蜀州

司户,杨玄琰去世得早,所以杨贵妃从小在做河南府士曹的叔父杨玄缴家里长大。这应该都是事实。可有人偏要弄点花样,如北宋人乐史编写的《杨太真外传》里说她“生于蜀,尝误坠池中,后人呼为落妃池,池在导江县前”。按杨玄琰任蜀州司户的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而导江县即今四川灌县,属于彭州,在蜀州的北边,蜀州司户家的小姑娘怎么会跌进彭州导江县前的池塘里?这分明是后人造的假古迹又没有造对头。

这还不算离奇,更离奇的是清代官修的《全唐文》里有篇所谓《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竟说杨贵妃并非杨玄琰亲生,而是他在容州(治所在今广西北流)做官时强买来的。这篇妙文伪托天宝时任四门助教名叫许子真者所撰写,而其中竟会讲到唐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后军都置”之类的官职,还说杨贵妃小时候就“通语孟”。这“语孟”者,是《论语)《孟子》的简称,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朝以后成了法定课本才出现的说法,杨贵妃怎么超时代通起“语孟”来呢?这个碑记分明是后人编造的假货。

另外,老一辈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还曾考证杨贵妃的远祖是东汉太尉杨震的第五子杨举,武则天的妈妈杨氏的远祖是杨震的长子杨牧,因而认为杨贵妃也属于武则天这个系统。不过这类家谱未见得可靠,常常假冒名人后裔以夸耀,纵使不假,这两个杨氏的关系也很疏远了,杨家姑娘就是杨家姑娘,不必高攀武则天这门阔亲戚为好。这位杨家姑娘在开元二十三年(736)十二月已册立为寿王妃。两年后婆婆武惠妃去世,她被公公李隆基看上了。婚姻不讲辈分的事情在唐朝人看来本是不以为怪的,不过公公要公开娶儿媳妇,而且儿子还好好地活着,就总有点碍人耳目。好在唐朝常有公主等贵族妇女出家做女道士的风气,于是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十月里先把这位杨氏儿媳妇废成女道士,给了个法号叫太真,以遮人耳目,然后在天宝四载(745)八月十七日正式册立为贵妃,这贵妃也是仅次于皇后的称号。

《旧唐书)杨贵妃传上说她长得丰满艳丽,擅长歌舞,通晓音乐,耍聪明、玩心眼比谁都行,经常用笑靥媚眼来奉迎李隆基,能把李隆基弄得失去了主意。还说宫廷里都叫她娘子,这娘子就是家主母的意思,所以还说她一切规格都等同于皇后。至于不正式给个“皇后”的称号,自然和她当年的婆婆武惠妃一样是怕她们成为武则天。她原来的丈夫寿王李瑁呢?李隆基另给他册立了个韦家姑娘做王妃。李瑁和杨贵妃的感情怎么样,连唐人小说里都没有说,但这位王爷面对这一切毫无反抗则是事实。他一辈子安分守已无所作为,直到他侄儿代宗李豫即位后的大历十年(775)才寿老归西,推算起来起码活到六十好几岁,也算是庸人自有庸人福。

唐诗里讲杨贵妃时往往提到骊山,咏骊山往往提到杨贵妃,这倒是有点依据的。骊山在长安城东边,当时属于京兆府的临潼县,也就是今天西安市东边的临潼县。据记载早在秦始皇时这里的温泉已被利用了,还盖上了宫室,汉武帝时又加以修饰。北魏时雍州刺史元苌在这里立过一块叫《温泉颂》的碑,唐太宗李世民还亲笔写过一块叫《温泉铭》的碑,前者至今还在山上不曾损毁。不过大规模的兴建官室要到李隆基手里。这位皇帝在位四十四年中有三十一年来过骊山,一开始早则九月份去,迟则第二年正月里去,开元二十六年(738)以后去的时间固定在十月份,有几次还在山上过了年才回长安。天宝六载(747)这里的温泉宫改名为华清宫,遍山环列着建造的宫殿楼阁,还建造了住宅供随驾的百官公卿居住,因为李隆基要在这里处理政务。杨贵妃自然陪着李隆基日夜在这里享乐,据说宫里的端正楼就是杨贵妃梳洗的地方,还有个莲花汤专供她洗温泉。

杨贵妃的生活极其气派、极其奢侈。杨贵妃传里说她每骑马,大宦官高力士就给拉缰绳,递马鞭。宫里专供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人就有七百名,雕刻、熔造的又有好几百。除此以外她倒还没有出过多少残害百姓的坏点子。她的亲属依靠她阔起来后则颇有劣迹。贵妃传里说,她的三个姊姊都有才貌,大姨封韩国夫人,三姨封虢国夫人,八姨封秦国夫人,都为李隆基所宠爱,“出人宫掖,势倾天下”。同曾祖的堂兄杨铦做上鸿胪卿,杨锜做上侍御史并娶了武惠妃的女儿太华公主,所赐大第宅和宫禁相毗连。这三位国夫人和杨铦、杨锜等五家打招呼要办什么事,京兆府和长安、万年两县赶忙奉迎承办,和皇帝的诏敕一样灵验,四方贿赂馈赠,门庭若市。李隆基驾幸骊山华清宫,这五家扈从,一家一个队伍,穿上一色的衣服,一路上掉下的花钿,遗下的鞋子,甚至还有瑟瑟珠翠,灿烂耀目,香气不绝。

杨贵妃还有个同曾祖的堂兄杨钊,后来改名杨国忠。此人先在成都做小官,天宝初年杨贵妃得宠后,在成都的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引用他为幕僚,以后他进京升官,做了多年财经工作,获得李隆基的宠信。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里宰相李林甫死了,这个杨国忠被提升为宰相。在宰相任上贪赃枉法,滥用威权,和李林甫同属声名狼籍的权相。但说他当上宰相全靠杨贵妃的力量则有点冤枉。因为他当宰相已在贵妃入宫十年以后,而且他的善于理财当也是被李隆基赏识的一个主要原因,尽管他的善于理财无非是善于搜刮老百姓。还有个在现在的北京做范阳节度使的武人名叫安禄山,在他入朝长安时,李隆基曾叫杨贵妃的姊妹和他结成兄弟,他又拜杨贵妃为母亲。这都是历史事实,杨贵妃传里有记载的。后人因此而怀疑安禄山和杨贵妃之间有什么暖昧关系,则未免太多心了。

要知道李隆基时候西边的少数民族吐蕃已经十分强大,东北角现在河北、辽宁一带的契丹和奚也常常侵扰和平居民。为此李隆基从东北到西南设置了九个节度使,让这些节度使结聚重兵以对付少数民族,其中范阳节度使就用来对付契丹和奚。这种措施的成效是显著的,它使内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天宝年间的户口增加到超过隋朝而跃登唐代顶峰,节度使制度确实起了保证作用。但同时节度使手握重兵这件事,也逐渐引起李隆基的警觉,叫安禄山和杨贵妃姊妹结成兄弟便是笼络此人的一种方法。

因为这个安禄山的父亲本是西域胡人,而胡人是喜欢结成亲属以表示关系密切的,安禄山之拜杨贵妃为母亲也只是这个意思,表示他要对李唐皇室忠贞不贰。所以不懂得历史上的事情最好不要胡乱猜测。何况据记载,安禄山发迹后已肥胖得挺着个大肚子,说大美人杨贵妃看得上他也真成了怪事。杨贵妃在天宝五载(746)和天宝九载(750)曾两次得罪了李隆基被贬送出宫,过不久李隆基又思念她把她召回。这种宫闱细小之事无关大局,这里不再多说。

三、谁杀了杨贵妃?

李隆基终于没有笼络住安禄山,中原的繁盛使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看红了眼睛,到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里居然兴兵造反杀向洛阳、长安。十五载(756)六月初九潼关失守,十三日李隆基带了杨贵妃和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大宦官以及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在左右龙武军、左右羽林军等禁军的护卫下选离长安去成都。第二天到马嵬驿禁军兵变,杨国忠全家被杀,杨贵妃也落得个被赐自尽的悲惨下场,只享了近二十年的富贵荣华。

过去很多史书上把这场兵变说成是士兵的自发行动,还说是土兵没有东西吃,才激成兵变。其实这次出逃在头天晚上就作好准备,还给扈从的禁军赏赐了钱帛,何以偏忘了准备吃的东西?而且真的激起了兵变,则军心已经涣散,军纪已经荡然无存,势必一发不可收拾。但这次兵变却在杀掉杨国忠、杨贵妃和其他杨氏家族后能立刻重整队伍把李隆基一行安全护送到成都,说明这次兵变并非自发而系有预谋、有计划、有指挥的行动。这次行动的指挥者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在《旧唐书》里是有传的,传里说:“安禄山反,玄礼欲于城中诛杨国忠,事不果,竟于马嵬斩之。”岂不就是个最好的证据。但陈玄礼此人“以淳朴自检”,绝不是怙乱弄权的材料,而杀个权相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情,陈玄礼平白无端冒这个大风险干什么?可见在陈玄礼的背后必另有个后台,此后台便是大宦官高力士。

说到这里,奉劝读者千万不要受梅兰芳先生演唱《贵妃醉酒》的影响,认为高力士这类宦官无非是在皇上、贵妃面前伺候奉迎的小人物。错了,伺候奉迎皇上、后妃的只是小宦官,宦官一大,气势早就不同凡响了。这个大宦官高力士在《旧唐书》里也是有传的,传里说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高力士就“倾心奉之”,以后又参预李隆基剪除太平公主的军事行动,所以得到了李隆基的高度信任。“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玄宗常日:力士当上,我寝则稳。'故常止于宫中,稀出外宅”,实际上他已成为皇帝身边的高级机要秘书,成为协助皇帝执掌政柄的内臣。有了内大臣和外大臣即外朝宰相就会发生矛盾,宰相之不事弄权犹可相安无事,喜好弄权如李林甫、杨国忠就非和这位高力士闹到水火不相容不可。

高力土晚年口述历史《高力士外传》里就有这样的记载,说高力士乘天宝十三载(754)秋天霖雨成灾之机向李隆基进言攻击杨国忠,李隆基迟疑没有立即表态。于是高力士乘安禄山叛乱,就指使陈玄礼动用禁军“欲于城中诛杨国忠”,终于在马嵬驿尽灭杨国忠、贵妃以及杨氏一门。《旧唐书·玄宗纪》记贵妃之死说,诛杀杨国忠后,“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可见高力士还是直接逼死杨贵妃的凶手。

这里有个问题,高力土为什么能指挥得动陈玄礼这个禁军长官?这有其历史原因。原来在李隆基当上皇帝执掌全权后,高力土固然得意,禁军这边也十分神气。这是因为李隆基在发动政变剪除韦后、安乐公主之前,曾派亲信家奴王毛仲替自己出面勾结禁军的万骑营长葛福顺、陈玄礼等人,然后动用万骑使政变获得成功。后来王毛仲就和葛福顺等几十名禁军长官结成小集团,和高力士等宦官大闹矛盾。

宦官是动过手术失去生殖能力的所谓刑余之人,没有篡位夺权的可能,军人则很难说,所以最终李隆基相信了高力士而把王毛仲、葛福顺一伙收抬掉,这是开元十九年(731)正月里的事情。可禁军是当时京城里唯一能用的兵力,何以王毛仲、葛福顺等会束手待毙,毫无反抗?这显然是高力士已事先在禁军里玩了花样。花样者无非是拉拢分化,把禁军中地位和葛福顺相等的陈玄礼及其一伙拉拢过来,使王毛仲、葛福顺等在关键时刻失去反抗的能力。当然,这种见不得人的阴谋活动是不便登诸实录、国史,公之于众的。但根据陈玄礼没有和葛福顺等一起倒台反而继续高升,在开元二十六年(738)把左右万骑营升格扩编为左右龙武军,并让陈玄礼充当龙武大将军等事实,已足够证实上面的推测。而陈玄礼既早在开元后期已为高力士所拉拢利用以除掉政敌王毛仲、葛福顺,则这时继续被利用来除掉另一政敌杨国忠也就在情理之中。

最后还得谈谈李隆基的态度。李隆基对杨贵妃是宠爱的,对杨国忠也是信任的,所以前此高力士借霖雨攻击杨国忠时他就不曾表态,想在这二者之间搞平衡。这时高力士、陈玄礼对杨国忠要以兵刃相临,两不偏袒的办法已经不行,必须在二者之间及时作出抉择。杨家和他的关系毕竟浅,而高力士、陈玄礼则是他青年时代夺取政权中结合的老伙伴,经历了四十年考验的老交情。加以高力士、陈玄礼掌握禁军,是当时唯一可恃的护驾力量,杨国忠则赤手空拳,宰相的头衔在兵荒马乱中起不了多少作用。李隆基自然宁要高力土、陈玄礼而不要杨国忠、杨贵妃。所以杨贵妃之死实际上是经过李隆基同意的,前面所引玄宗纪里“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可以说是史官的直笔。

这从后来的事实也完全可以得到证实。李隆基平安到达成都后,皇太子李亨在朔方军的支持下抢班夺权当上了皇帝成为历史上的唐肃宗,李隆基被迫当了上皇。第二年至德二年(757)九月肃宗李亨收复了长安,十二月李隆基以太上皇身份回到长安,仍一直依赖高力士、陈玄礼保护。住进南内兴庆宫后,高力士、陈玄礼还和他形影不离。到肃宗乾元三年(760),他在另一个大宦官、肃宗的亲信李辅国胁逼下迁居西内太极宫,完全失去人身自由,高力土、陈玄礼也随之贬还、退休。这真可说是相依为命,毫无猜疑隔阂。如果高力土、陈玄礼之杀贵妃不曾获得李隆基同意,上面这种毫无猜疑隔阂的现象就不好解释了。

杨贵妃死时已38岁。李隆基死在肃宗宝应元年(762)四月五日,享年78岁。北宋人的杂记里说他是被李辅国派人刺死的,有可能是事实。

标签: 杨贵妃唐朝

更多文章

  • 后宫妃子70岁还被乾隆翻牌子 她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魅力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乾隆,妃子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乾隆翻牌子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妃子都已经70岁了,乾隆为什么还要翻牌子?她到底是谁?为何魅力那么大?乾隆皇帝把清代的经济带向了巅峰,俗话说得好,“饱暖思淫欲”,天下太平、衣食不愁的情况下,乾隆也会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除了六下江南之外,最让人津津乐道

  • 霍禹:父亲是西汉权臣,姐姐是当朝皇后,他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霍禹,西汉

    父亲是西汉权臣,姐姐是当朝皇后,自己是当朝国舅,最后结局却被腰斩,你知道此人是谁吗?他就是西汉时期的霍禹,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来说说他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霍禹,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十分陌生,他是西汉大司马霍光的儿子,霍成君的弟弟,也就是汉宣帝刘询的小舅子。霍成君是汉宣帝的第二位皇后

  • 唐太宗李世民的应梦贤臣是不是薛仁贵 两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薛仁贵,李世民

    你真的了解薛仁贵和唐太宗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薛仁贵和唐太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李世民的应梦贤臣是薛仁贵吗?有一天,唐太宗做了个噩梦。看到铁世文正在追杀他,导致他掉进了陷阱。之后,铁世文想杀了他,但谁知,在生命攸关之际,来了一个穿白袍的小将军手里拿着方天画戟,救了唐太宗,

  •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都做了哪些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始皇,秦朝

    秦始皇姓赢名政,13岁即位,39岁一统全国。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长怀慕仙类,眩然心绵邈。”——《游仙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追求永生一直是人类的最大梦想。为了长生不老,人们试过很多途径,包括炼制各种长生不老的丹药,但尽管人们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一直事与愿违。

  •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他是如何防止船上男女私通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郑和下西洋,明朝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在明朝时期,我国的航海技术已经领先世界,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出使各个国家,展示大国风采。在郑和的航海队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男有女,那么郑和是如何避免船员相互之间发生感情的呢?一、寻找朱允炆想必大家都曾听说过郑和下西洋这样伟大的壮举,早在公元1405年,当时的大太监郑和,受到了朱棣的

  • 公孙瓒与刘备是何关系?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公孙瓒,汉朝

    公孙瓒,字伯圭,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逐鹿中原,最终只剩下曹操、孙权、刘备这三大势力。在这一过程中,众多诸侯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比如笔者今天要说的公孙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刘备的同学,公孙瓒一度获得了总督四

  •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为何会选择自缢?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崇祯,明朝

    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位17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644年3月19日,明朝末帝崇祯在北京煤山自刎身亡,与其一同赴死的只有太监王承恩,其实,崇祯自杀时,李自成的大顺军才攻城两天,完全有机会翻盘的。为何崇祯最后心如死灰,竟选择结束自己的性命呢?

  • 卫长公主是汉武帝最疼爱的女儿,为何她的人生十分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卫长公主,西汉

    卫长公主是汉武帝刘彻与卫子夫的长女,可谓是汉武帝最疼爱的女儿。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天下的父母都是一个模样,希望自己的子女平安、茁壮地成长,女儿自然更是心头肉,不忍心看到自己的贴心小棉袄受到一丝一毫的委屈,在古代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女儿找到如意郎君,过完平淡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相是什么 这背后隐藏了什么杀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马谡

    对诸葛亮和马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到底是什么样的?诸葛亮是情真意切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看似情深意切,实则暗藏杀机。一直以来,关于马谡失街亭,很多人都会将罪责归在马谡身上。正是马谡的骄傲自大,自恃才高,熟读兵法,不听诸葛亮“下寨必 当要道之处

  •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初 朱元璋为何没有马上恢复科举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科举

    对朱元璋和科举考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建立明代之后,朱元璋为什么要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作为古代选拔人才相对公平一统的考试制度,自隋炀帝开举起便一直流传于各个朝代。历史上的王朝对科举制的态度不一,但都根据自己本朝的实际情况对科举制作过调整。但是到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