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就是元代杂剧大家关汉卿在《感天动地窦娥冤》中,所呐喊出的古代社会现实。
我们通常渴望光明、公平、正义,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善良、友好的和平相处。可是,在这个世上,没有黑,怎么会有白,没有坏,又如何会有好。人群之中,总有一些小人、坏人在穿梭。而那些原本应该惩奸除恶、除暴安良的官吏,也总会有一些贪赃枉法、颠倒黑白之徒混杂其中。
窦娥很不幸,恰好就遇到了小人、恶人,还遇到贪赃枉法之徒。无辜的窦娥,自知冤屈,却无力反抗。最终,她只能借助最后的信仰,天道,来替自己鸣冤。所以,她在临刑之前,发下了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
窦娥七岁时,被卖给了寡妇蔡婆婆,给蔡婆婆八岁的独子做媳妇。到窦娥十七岁时,两人正式拜堂成亲。可惜,刚过了两年,窦娥的丈夫就因病去世。孝顺守礼的窦娥,就和蔡婆婆相依为命,准备为夫守孝三年。
当地有个被称作赛卢医的行医,欠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想赖账不还。他还自我吹嘘:“小子太医出身,也不知道医死多人,何尝怕人告发!”只有在律令不通的年代,无耻之徒才会这么嚣张吧。
赛卢医为了赖账准备勒死前来讨债的蔡婆婆。恰巧,张驴儿和其父经过,吓跑了赛卢医,救下了蔡婆婆。张驴儿也非良善之辈,他胁迫蔡婆婆给他爹当老婆,而他自己也想霸占守寡的窦娥。
窦娥还在为亡夫守孝,自然不从。
张驴儿就从赛卢医那里靠恐吓买来了毒药,准备毒杀蔡婆婆,再逼窦娥就范。可是,阴差阳错,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就威胁要去告官,说是窦娥干的,如果窦娥顺从了他,那就私了,不再追究。
窦娥没有做,自然不肯。张驴儿骑虎难下,告到了楚州太守衙门。
这位太守跟赛卢医一样,很有个性,自我表白道:“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所谓的“刷卷”,不是现在所说的刷试题,而是元朝的一种监察制度,定期有肃政廉访使到各衙门检查讼狱案件是否有拖延、枉曲。一句唱词,关汉卿将恶吏的一副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小人、赃官都凑齐了,窦娥还可能有好结果么?自然没有。
赃官审案的方法很简单,上来就是一顿酷刑。窦娥不怕用刑,可是,她不忍婆婆受罪,只能招认。
但是,在窦娥心中,还是相信有“青天”的,她相信她的冤屈一定会被洗刷,“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人可以弱小,但不可无信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窦娥在行刑前发下的三桩毒誓,每一桩背后,都有相应的典故。窦娥以此表白,自己跟这些典故中的人一样,也是被冤枉的。
血溅白练,窦娥是要学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为自己鸣冤,“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苌弘化碧,说的是周朝大夫苌弘死后三年,鲜血化为碧玉的故事,出自《庄子·外物》和《左传》。
苌弘是刘国国君刘文公的属下,他们一起侍奉周王。而刘氏与晋国六卿之一的范氏世为婚姻。当晋国公卿发生内讧时,苌弘自然要站在范氏一方。晋卿赵鞅就到周王室声讨苌弘。周王室衰弱,不敢得罪赵鞅,就将苌弘杀死在了蜀地。
苌弘因为自己的忠贞被冤杀,蜀人感念苌弘,就用匣子将苌弘的血藏了起来。等到三年之后,苌弘的血竟然化为了碧玉。
望帝啼鹃,则是讲的战国时的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啼鸣不止的故事,出自《禽经·杜鹃》。
杜宇在蜀地称帝,号称望帝,为蜀地清除水患立下大功。杜宇年老禅位给了臣子,隐居西山修道。死后,他化为了杜鹃鸟,每到春天时,便啼鸣不止,直到啼出鲜血。其啼声凄切,听到的人也不免凄恻。
古人所说的“禅”字,春秋意味很浓,比如汉献帝禅位魏文帝曹丕,周静帝禅位隋文帝杨坚,到底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不好一概而论。而在民间传说中,则很直白的说杜宇被大臣篡位。望帝杜宇应该是感觉比较冤屈,所以,化身杜鹃之后,才啼鸣不止。
六月飞雪,窦娥是要效仿圣贤邹衍,替自己鸣冤,“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
战国时,邹衍,就是著名的邹子,尽心竭力帮助燕王治理国家。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自然就会触碰一些人的利益,就有人开始对邹衍不满。结果,燕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将邹衍囚禁。邹子身受不明之冤,仰天而泣。当时,正值盛夏,天却为之降下霜雪。燕王见天生异象,意识到冤枉了邹衍,就将邹衍释放。
这个典故,出自《淮南子》、《论衡·感虚》等古籍。
大旱三年,窦娥则是要学东海孝妇,继续为自己鸣冤,“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说是西汉时,东海郡有一名孝妇,年轻守寡,膝下无子,专心侍奉婆婆。婆婆劝孝妇改嫁,孝妇始终不肯。婆婆为了不拖累孝妇,在跟邻人诉说后,不久就自缢身亡了。
婆婆的女儿应该是想谋夺家产,告到了官府,说是孝妇杀了她母亲。糊涂的地方官抓人过来就是一顿严刑拷打,孝妇被迫承认谋害了婆婆。
好在,定案后呈报上级官府,终于遇到了一名公正廉明的好官,于公。这位于公时任县狱吏、郡决曹,主管刑狱。他认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如此孝顺的女子,怎么会杀害婆婆呢?可是,东海太守根本不听。也许这件事,对于东海太守而言,就是一件赶快办结的案子罢了,至于是非对错无所谓。
于公争之不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于公争不来公正,只能痛哭着辞官而去。唉,可见世道之艰难。
于公辞官后,东海太守杀孝妇,致使郡中枯旱三年。之后,新任太守到来,从于公那里得知了孝妇的冤屈。这位太守倒是雷厉风行,有错就改,杀了一头牛,亲自到孝妇的坟前祭奠,并为其立碑,洗刷了孝妇的冤屈。直到这时,才天降大雨,让当年的东海郡获得了大丰收。
而在于公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于定国,也成为了汉朝的一代贤相。这个典故正是出自《汉书·于定国传》。
看完了窦娥三桩毒誓背后的典故,其实都只是在说一件事,冤!冤!冤呀!
只不过,窦娥的这三桩毒誓,进一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血溅白练,让现场的人立刻明白,的确冤枉了窦娥。六月飞雪,则在鸣冤的同时,也是在维护做人的尊严,哪怕是被冤死,还是要将遗体遮盖,入雪(土)为安。而三年大旱,则是在鸣冤的同时,惩罚那些制造冤案和袖手旁观的人,也预示了冤情一定会被昭雪。
楚州的三年大旱,很快招来了窦娥的父亲,时任参知政事(类宰相),加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窦天章。在窦天章的主持下,查清了案件的来龙去脉。恶人张驴儿被钉上木驴,一百二十刀凌迟处死。试图杀害蔡婆婆、卖毒药给张驴儿的赛卢医,发配烟瘴之地,永远充军。相关枉法的官吏,则是各杖一百,永不叙用。而蔡婆婆则由窦天章收养。
故事到此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今日个将文卷重行改正,方显的王家法不使民冤”,窦娥的冤屈,总算得到了昭雪。
虽然世道多有不公,但追求正义之心,却应该永存。也许很无奈,却要去抗争,只要不放弃,总会有一个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