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此虎将想利用陈友谅除去顶头上司徐寿辉,陈友谅用一顿饭就制服了虎将,后称霸

此虎将想利用陈友谅除去顶头上司徐寿辉,陈友谅用一顿饭就制服了虎将,后称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清宫史说 访问量:2352 更新时间:2024/1/17 11:08:29

话说元末枭雄陈友谅起义后,因势单力孤,选择了投靠了义军头目徐寿辉部将倪文俊,正式加盟徐寿辉阵营。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这是一个莺飞草长的春天,陈友谅带领自己的嫡系人马陈普文、张定边等人和两万大军抵达江州以北,目标直指江州路。江州路是军事要地。元军派了重兵防守。陈友谅知道只能智取。于是,他选择了趁着天黑,神不知鬼不觉地渡了江,然后叫大部队全部隐藏起来,只让陈普文带着一千老弱病残去大张旗鼓地攻城。

江州路的守城总管叫李辅,他见陈普文这么少的人居然敢来叫嚷,马上打开城门,来了个亲自迎接。接下来上演的便是和陈普文的大战了。胜负很快便揭晓,陈普文败走了。那李辅岂肯让他逃脱,马上追!结果,追着追着,陈普文不见了,而是出现了许多革命军。而中计了的李辅转身想逃时,已悔之晚矣。陈友谅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一箭射穿了他的头颅。剩下的元军想逃回城,但革命军已抢先一步涌入城内了。结果没有什么悬念,江州城就这样被拿下来了。正如“蝴蝶效应”一样,接下来,陈友谅接连拿下江州路的瑞昌、彭泽、湖口、德安等县城,紧接着又拿下南康路所属的建昌州、都昌县等地,再紧接着又攻取了瑞州、彭州、吉春、襄阳等地。几乎在一夜之间,陈友谅名震江南,令元军闻风色变。

陈友谅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后,徐寿辉的喜悦之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于是乎,在发出“真乃将才也”的感慨后,将陈友谅提拔为朝廷的“上将军”,一跃成为最高决策层成员之一。当然,陈友谅之所以迁升这么快,一是功劳使然,他立了几次大功,领导不提拔他说不过去;二是政治需要,此时徐寿辉手下太尉倪文俊功高震主,大有“儿大不由娘”之势。提拔陈友谅到“内阁”来,一来分解了倪文俊的势力,二来可以牵制倪文俊。

这时陈友谅还蒙在鼓里,但倪文俊却心知肚明。眼看徐寿辉想尽办法一点一滴地蚕食他的权力和地位。他坐不住了,与其这样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侯将相,宁有种乎!既然你徐寿辉能当这个皇帝,我的才能不比你差,为什么不能当?

计谋定下后,倪文俊开始物色合作伙伴。最终把目标定在曾经的部下、如今的朝中新贵陈友谅身上。如果能把陈友谅拉下水,那么他举事的成功系数将大大增大。而正在这时,随着地盘的不断壮大,徐寿辉马上进行了迁都。把都城从蕲水迁到汉阳来,这样有利于统筹全局。这正是浑水摸鱼、趁机下手的好时机啊!于是乎,就在徐寿辉收拾细软浩浩荡荡往汉阳进发时,倪文俊也没有闲着,带着自己的嫡系部队浩浩荡荡地向黄州进军。因为黄州有他的老部下陈友谅在。

倪文俊原本以为凭着他和陈友谅多年的“交情”,他一定会很快搞定陈友谅。哪知陈友谅听了他的来意后,先是一怔,随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先不谈国事,先谈杯中事,先吃了我的接风宴再说。

倪文俊没料到接风宴其实是“鸿门宴”,他很快就被陈友谅和他的部将轮番敬酒给灌醉了。接下来陈友谅轻而易举地割下倪文俊的头颅,派自己的亲弟弟陈友贵把倪文俊的人头献给了刚刚入主新都的徐寿辉。徐寿辉一直视倪文俊为眼中钉、肉中刺,听到这个消息大喜,除了心头大患啊!高兴之余,徐寿辉对陈友谅进行了赏赐。迁升陈友谅为天完国莲台府平章政事兼天完国兵马都元帅,接管倪文俊在中兴路的所有兵马。倪文俊的部队除了明玉珍“单飞”,去四川剿匪外,其他大将胡延瑞、熊天瑞、辜文才、王奉国、康泰等威震一方的大将都纳入陈友谅的属下。陈友谅一夜之间几乎掌管天完政权的全部兵权,权力之大,势力之盛,岂是言语可表达的?

徐寿辉高兴之余显然昏了头脑,他不会料到,就是他的这样一个决定,送走了一个倪文俊,又来了一个陈友谅,从此,陈友谅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且逐渐成了天王级的人物,而徐寿辉从此头上空戴美丽的花环,却渐渐成了一个“花瓶”,只能当摆设,换成实物便是两个字——“傀儡”。

徐寿辉是天完政权明义上的皇帝,而陈友谅是实际上的皇帝。看来做什么都得留一手,不然留给自己的可能就是两手空空了。

标签: 徐寿辉

更多文章

  • 徐寿辉的四大金刚,陈友谅干掉两个,剩下一个归隐一个投靠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飞鸣说娱乐标签:徐寿辉

    徐寿辉曾是元末一位拥兵百余万,纵横驰骋大江南北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他建立了天完政权,定都汉阳(今湖北武汉汉阳区),年号太平,最后却被部将陈友谅杀死于采石。徐寿辉手下据说有四大金刚,这四大金刚分别是太师邹普胜、元帅倪文俊、将军赵普胜、傅友德。大名鼎鼎的陈友谅只是四大金刚之一的倪文俊手下部将。倪文俊是渔民

  • 元朝末年刘福通反于颖州,徐寿辉反于罗田,张士诚反于高邮!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回忆屋标签:徐寿辉

    在这里,他拜会了真正的儒学大师揭徯斯,明白了这些大师们只不过是元政府撑门面的招牌。了解了京畿附近百姓的困苦与无助,目击了元蒙贵族的野蛮与不学无术,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京城,同样是官场黑暗且腐败!最为刘基痛心疾首的是:大元帝国的军队,早已蜕变到无法作战之地步!于是乎,他的《卖柑者言》横空出世!在这篇讽刺政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人们只记得朱元璋,他却被人们忘了

    历史人物编辑:晴朗文史阁标签:徐寿辉

    我国古代经历了许多战乱时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每逢动荡年代总会诞生出一批英雄,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战绩青史留名,为无数后人瞻仰。不过任何人成功的背后都蕴含着许多故事,正如诗中所写:“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元朝末年是一个乱世,由于蒙古人在国内的混乱统治,各地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再加上元朝本身

  • 胡虏无百年国运?刘福通、徐寿辉双雄并起,明教起义KO黄金家族

    历史人物编辑:陈城标签:徐寿辉

    公元1351年4月,元丞相脱脱征发民夫15万,调集安丰戍十八翼军2万,以水利学家贾鲁为工部尚书,全面治理黄河水患。贾鲁到任后,亲临黄河之畔,190余日不离治水前线。风雨无阻、夙兴夜寐,前后耗资184万5千6百30锭纹银,终于完成了黄河复归故道的壮举。但就在黄河治水大功告成的时候,韩山童、刘福通散布民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最终却被自己的手下敲碎了脑袋

    历史人物编辑:孙北京标签:徐寿辉

    他本不过一个小商贩,如何能在这大争之世夺得一席之地,又如何使得百万大军在他手中如臂使指,就连朱元璋都曾经是他的手下之将。他叫徐寿辉,一个元朝末年的草莽皇帝。徐寿辉原先是卖布的小商贩,虽然生的平凡,但是身材魁梧,相貌非凡,更是一副侠义心肠,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在当时的群众中,拥有很高的威望。就这样,徐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最终却被自己的部下敲碎了脑袋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徐寿辉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高度总结了封建社会的政权更迭,新的政权在建立之初,也许有着勃勃生机。但是,毕竟是换汤不换药,还是那老旧的一套封建体制,以不公的等级制度积蓄矛盾,等到矛盾爆发那一天,也就是政权灭亡的那一天。老百姓是封建社会中最受压迫的,也就经常掀起农民起义来反抗。元朝末年,在统治

  • 徐寿辉为何用“天完”当国号?一老者如此奉劝,他却置之不理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徐寿辉

    朱元璋也叫朱重八,“元璋”这个名字是他后来改的,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呢?“元”指的当然是元朝,而“璋”则是一种外形似刀的玉器,古代生了男娃叫弄璋之喜,朱元璋给自己改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要成为推翻元朝的那个人。朱元璋早年间曾是“小明王”韩林儿的部下,是红巾军的一个首领。红巾军是明教,白莲教等宗教组织结合后形

  • 天完皇帝徐寿辉:沦为傀儡,最终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弋尘读书标签:徐寿辉

    徐寿辉是元末蕲州人,比朱元璋大八岁,他是一名商人,以贩卖土布为生。元至正十一年八月,被彭莹玉、邹普胜等人拥戴为首领,不久,建立天完政权,称皇帝即位,邹普胜为太师。关于徐寿辉被推举为首领的原因,《明太祖实录》这样记载,“以寿辉相貌异,众乃推以为主,举红巾为号”。身材魁梧、相貌不凡,靠颜值成为皇帝,表面

  • 朱元璋修元史的时候也会夹带私货?浅论徐寿辉政权国名是否为天完

    历史人物编辑:杰杰哥标签:徐寿辉

    前言:在某本明朝历史的科普读物中,开篇第一章就讲到了一个看上去非常奇怪的国名:“天完”。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湖广罗田人徐寿辉率先称帝,改年号为治平,然而国号却是不伦不类的“天完”。该书作者不无嘲笑地指出:“我每次看到这个国号总觉得是过几天就完蛋的意思”。是啊,天完天完,到底是今天完蛋,还是明天完蛋呢

  • 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原来是这样的死的,真实原因跌破眼镜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郭子兴

    书接前文:然而,郭子兴的这种美妙感觉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就被一个爆炸式的新闻给搅没了。这个新闻便是朱元璋被孙德崖的弟弟生擒起来了。朱元璋既是他的女婿,更是他的左膀右臂,不能失去这根顶梁柱啊!于是,他急忙派徐达等人去和孙德崖的弟弟谈交换人质的问题。其实这很容易理解,你们生擒朱元璋,我手中有你们的孙德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