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元末枭雄陈友谅起义后,因势单力孤,选择了投靠了义军头目徐寿辉部将倪文俊,正式加盟徐寿辉阵营。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这是一个莺飞草长的春天,陈友谅带领自己的嫡系人马陈普文、张定边等人和两万大军抵达江州以北,目标直指江州路。江州路是军事要地。元军派了重兵防守。陈友谅知道只能智取。于是,他选择了趁着天黑,神不知鬼不觉地渡了江,然后叫大部队全部隐藏起来,只让陈普文带着一千老弱病残去大张旗鼓地攻城。
江州路的守城总管叫李辅,他见陈普文这么少的人居然敢来叫嚷,马上打开城门,来了个亲自迎接。接下来上演的便是和陈普文的大战了。胜负很快便揭晓,陈普文败走了。那李辅岂肯让他逃脱,马上追!结果,追着追着,陈普文不见了,而是出现了许多革命军。而中计了的李辅转身想逃时,已悔之晚矣。陈友谅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一箭射穿了他的头颅。剩下的元军想逃回城,但革命军已抢先一步涌入城内了。结果没有什么悬念,江州城就这样被拿下来了。正如“蝴蝶效应”一样,接下来,陈友谅接连拿下江州路的瑞昌、彭泽、湖口、德安等县城,紧接着又拿下南康路所属的建昌州、都昌县等地,再紧接着又攻取了瑞州、彭州、吉春、襄阳等地。几乎在一夜之间,陈友谅名震江南,令元军闻风色变。
陈友谅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后,徐寿辉的喜悦之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于是乎,在发出“真乃将才也”的感慨后,将陈友谅提拔为朝廷的“上将军”,一跃成为最高决策层成员之一。当然,陈友谅之所以迁升这么快,一是功劳使然,他立了几次大功,领导不提拔他说不过去;二是政治需要,此时徐寿辉手下太尉倪文俊功高震主,大有“儿大不由娘”之势。提拔陈友谅到“内阁”来,一来分解了倪文俊的势力,二来可以牵制倪文俊。
这时陈友谅还蒙在鼓里,但倪文俊却心知肚明。眼看徐寿辉想尽办法一点一滴地蚕食他的权力和地位。他坐不住了,与其这样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既然你徐寿辉能当这个皇帝,我的才能不比你差,为什么不能当?
计谋定下后,倪文俊开始物色合作伙伴。最终把目标定在曾经的部下、如今的朝中新贵陈友谅身上。如果能把陈友谅拉下水,那么他举事的成功系数将大大增大。而正在这时,随着地盘的不断壮大,徐寿辉马上进行了迁都。把都城从蕲水迁到汉阳来,这样有利于统筹全局。这正是浑水摸鱼、趁机下手的好时机啊!于是乎,就在徐寿辉收拾细软浩浩荡荡往汉阳进发时,倪文俊也没有闲着,带着自己的嫡系部队浩浩荡荡地向黄州进军。因为黄州有他的老部下陈友谅在。
倪文俊原本以为凭着他和陈友谅多年的“交情”,他一定会很快搞定陈友谅。哪知陈友谅听了他的来意后,先是一怔,随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先不谈国事,先谈杯中事,先吃了我的接风宴再说。
倪文俊没料到接风宴其实是“鸿门宴”,他很快就被陈友谅和他的部将轮番敬酒给灌醉了。接下来陈友谅轻而易举地割下倪文俊的头颅,派自己的亲弟弟陈友贵把倪文俊的人头献给了刚刚入主新都的徐寿辉。徐寿辉一直视倪文俊为眼中钉、肉中刺,听到这个消息大喜,除了心头大患啊!高兴之余,徐寿辉对陈友谅进行了赏赐。迁升陈友谅为天完国莲台府平章政事兼天完国兵马都元帅,接管倪文俊在中兴路的所有兵马。倪文俊的部队除了明玉珍“单飞”,去四川剿匪外,其他大将胡延瑞、熊天瑞、辜文才、王奉国、康泰等威震一方的大将都纳入陈友谅的属下。陈友谅一夜之间几乎掌管天完政权的全部兵权,权力之大,势力之盛,岂是言语可表达的?
徐寿辉高兴之余显然昏了头脑,他不会料到,就是他的这样一个决定,送走了一个倪文俊,又来了一个陈友谅,从此,陈友谅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且逐渐成了天王级的人物,而徐寿辉从此头上空戴美丽的花环,却渐渐成了一个“花瓶”,只能当摆设,换成实物便是两个字——“傀儡”。
徐寿辉是天完政权明义上的皇帝,而陈友谅是实际上的皇帝。看来做什么都得留一手,不然留给自己的可能就是两手空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