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江南绝色才女苏坦妹,被朱元璋收入后宫,一夜后明太祖发话:斩首

江南绝色才女苏坦妹,被朱元璋收入后宫,一夜后明太祖发话:斩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胡月芳 访问量:1772 更新时间:2024/1/1 21:01:41

说起朱元璋,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明明只是一介布衣,却偏偏做了明朝开国皇帝。从一个饭都吃不饱的放牛娃,到万人敬仰的中国最杰出的皇帝之一,朱元璋一生可以算作一部艰难而又振奋人心的奋斗史。

关于这位皇帝陛下,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言和奇闻轶事。江南地区有位绝色才女叫苏坦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又善吟诗作对。

机缘巧合之下,被人送入宫中与朱元璋有了一夜春宵,按理说这样一位绝世佳人应该被纳入后宫从此常伴君侧,但朱元璋第二天就下令将其斩首,究竟为何?

出身贫苦,被迫起义

与中国历史上很多孤胆英雄相同,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在族中兄弟排行第八,故名朱重八。至正三年,他的家乡发生了旱灾,粮食颗粒无收,还要忍受恶霸地主的欺侮,次年又有蝗灾和瘟疫蔓延,一次次天灾使这个家庭不堪重负,他的父亲母亲也相继去世。

朱元璋甚至连买棺材办葬礼的钱都没有,只好和他的二哥找了一些破旧衣物将父母安葬。为了生计,两人被迫分开,各自逃生。走投无路之下,朱元璋躲到了寺庙里剃度为僧,但乱世之中哪有安身立命之所,因为得不到人们的施舍,寺中主持便派遣众人出去化缘。

朱元璋花了三年时间云游化缘,在这三年里,他走了很多地方,也长了很多见识,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也对兵荒马乱的年代百姓们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深有体会。这也为他日后治理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王朝更迭之际,最不乏农民起义。长时间的天灾和朝廷的不作为乱作为使百姓们怨声载道,忍无可忍下选择揭竿而起,推翻这昏庸的统治。而社会上也流传着“明王出世,普渡众生。”

这样的言论,在社会上游走的朱元璋也受到了这种言论的影响,他不禁想,若有人能了结了这乱世,从此过个平淡安稳日子倒也不错。

这时郭子兴的义军正发展壮大,在濠州颇受当地百姓欢迎,数万百姓揭竿而起听其号令。朱元璋儿时好友汤和也加入其中,并给他致信邀请他参加起义军。

不巧的是这封信被外人知晓,朱元璋来不及思考,赶忙收拾了行囊奔赴郭子兴,加入了起义军,从此一步步走向那个他想都不敢想的位置。

骁勇善战,平定天下

可能是天赋异禀,朱元璋有各种机智的办法,在关键时刻多次解了郭子兴燃眉之急,再加上他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认可。

郭子兴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任命他做亲兵九夫长,甚至事事都要与他商讨一番。在军营中,他对每个人都很有礼貌,精明能干,受到士兵们的一致好评。

郭子兴有个至交好友姓马,在好友死后,他领养了好友的小女儿马氏尽心抚养。在他看来,朱元璋奋勇作战,有勇有谋,又为人和善,算得一良配,思索过后便将养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这也就是后来的孝慈高皇后马氏。

元朝末年,局势动荡,农民起义派数量又多又杂。仅仅是在郭子兴朱元璋所在的濠州城中,红巾军就有不下五个元帅,孙德崖与另外三个元帅一派,郭子兴自成一派,两派之间矛盾不断却又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彼时徐州红巾军将领芝麻李落败惨死于元军手中,他的部将赵均用和彭大带领部队来到濠州,郭子兴与彭大交好,而孙德崖等人意欲拉拢赵均用,在他们的挑拨离间之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幸好朱元璋和彭大及时赶到将其救下。两派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无法调和。

随着经验的积累,朱元璋的眼界愈发开阔,这时他已经做了镇托,并不局限于濠州城与孙德崖等人之间的小吵小闹。于是带领了二十四名心腹一路南下,先是招抚了三千民兵,后又招降了元军两万多人,队伍不断壮大。

在朱元璋南下滁州时,郭子兴深感濠州势力单薄,不久也来到滁州,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将兵权上交,郭子兴见这纪律严明的三万大军,心中大喜,愈发看重他。

郭子兴病逝后,小明王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但因为这支军队大部分人都是由朱元璋招募,他又比元帅更加有勇有谋有人才,便成了这支队伍的实际领导者。出于各方面考虑,朱元璋并未从韩林儿手中夺权,借其威势发号施令。

朱元璋听从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提议,默默扩张自己的实力,而这时的他也决心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南征北战之余不忘争取民心,广纳贤士,于是一路攻占应天,大破陈汉,一统江南,直至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明王朝。

天子凉薄,才女短命

虽然朱元璋并未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深知“马上可以得天下,但马上却不能治天下”的道理,于是占据浙江等地后,发布了招贤令。可惜乱世中的百姓哪顾得读书认字,都不知这布告上所言何事。

江南才女苏坦妹就是这时候站出来为百姓们解释了招贤令上的意思,便被朱文正和胡德济二人发现,急于讨好朱元璋的朱文正便将“抢”来的苏坦妹进献给朱元璋。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朱元璋看见苏坦妹惊为天人,又知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便被她深深吸引。

这时朱元璋正严抓军纪,整顿军风,有人上前告诉他胡德济强抢良家妇女,堂而皇之地违反纪律,朱元璋大为震怒,立马派人将他抓捕入狱。在审理时胡德济说“前有车,后有房。”

朱元璋如醍醐灌顶一般明白了其中的内涵。朱文正将苏坦妹献给他让他宠幸,这已经是违反了自己立下的规矩。

春梦无痕,天子无情。一夜春宵后苏坦妹等来的竟是一个刺客的罪名和杀身之祸。这件事也给朱元璋立了威,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决了胡德济,自此以后,军中风纪大为改观,也达到了他整顿的目的。

苏坦妹因一次好心,沦为朱元璋整顿军纪的牺牲品,多年后,当他再想到这个如诗如画的江南才女,内心后悔不已,在她的墓旁立下罪己碑,怀念苏坦妹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歉意。只可惜无论他怎么忏悔,一代才女也已是香消玉殒。

标签: 苏坦妹

更多文章

  • 苏坦妹:一个让朱元璋下罪己书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写乎标签:苏坦妹

    作者:阿赖耶识明朝有一本书《国初事迹》,是刑部左侍郎刘辰所著,里面的内容就是明朝建国之初的事迹。而刘辰此人也是明朝初期的大臣。而刘辰此人写书之时,也曾经奏折上书给皇帝朱元璋,所以真实程度可见一斑。书中曾经记载一个女子,叫做苏坦妹,死于朱元璋之手。可是翻阅正史,里面并没有苏坦妹存在的痕迹,但是在民间传

  • 朱元璋得到了貌美的苏坦妹,苏坦妹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倚梧杉标签:苏坦妹

    朱元璋打下江南后,为了推翻元朝,四处张榜求贤,特别是对文人辈出的浙江地区,更是另眼相看,在浙江各州、府、县张贴求贤榜文,一方面废除元朝的苛政,一方面网罗人才。这一日苏坦妹上街游玩,看到城门外站满了一群百姓,正在围着一张榜文看热闹。苏坦妹也挤了进去,没想到就是这样一挤,断送了卿卿性命。当时的老百姓识字

  • 朱元璋的成功的两个必备条件,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皆不符合

    历史人物编辑:李梓轩标签:徐寿辉

    成功不仅需要具备自身能力,还要有机遇才行。 历史上唯一一位布衣出身的皇帝朱元璋,他从一个穷苦出身的放牛娃到最后抗击元朝、一统天下,建立大明,概括起来,他的成功秘诀就是: 超强的自身能力与合适的人生机遇 。 朱元璋自身能力的提升在于他出家时游历四方的沉淀积累和在战争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敏锐洞察和准确预判。

  • 此虎将想利用陈友谅除去顶头上司徐寿辉,陈友谅用一顿饭就制服了虎将,后称霸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徐寿辉

    话说元末枭雄陈友谅起义后,因势单力孤,选择了投靠了义军头目徐寿辉部将倪文俊,正式加盟徐寿辉阵营。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这是一个莺飞草长的春天,陈友谅带领自己的嫡系人马陈普文、张定边等人和两万大军抵达江州以北,目标直指江州路。江州路是军事要地。元军派了重兵防守。陈友谅知道只能智取。于是,他选择

  • 徐寿辉的四大金刚,陈友谅干掉两个,剩下一个归隐一个投靠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飞鸣说娱乐标签:徐寿辉

    徐寿辉曾是元末一位拥兵百余万,纵横驰骋大江南北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他建立了天完政权,定都汉阳(今湖北武汉汉阳区),年号太平,最后却被部将陈友谅杀死于采石。徐寿辉手下据说有四大金刚,这四大金刚分别是太师邹普胜、元帅倪文俊、将军赵普胜、傅友德。大名鼎鼎的陈友谅只是四大金刚之一的倪文俊手下部将。倪文俊是渔民

  • 元朝末年刘福通反于颖州,徐寿辉反于罗田,张士诚反于高邮!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回忆屋标签:徐寿辉

    在这里,他拜会了真正的儒学大师揭徯斯,明白了这些大师们只不过是元政府撑门面的招牌。了解了京畿附近百姓的困苦与无助,目击了元蒙贵族的野蛮与不学无术,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京城,同样是官场黑暗且腐败!最为刘基痛心疾首的是:大元帝国的军队,早已蜕变到无法作战之地步!于是乎,他的《卖柑者言》横空出世!在这篇讽刺政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人们只记得朱元璋,他却被人们忘了

    历史人物编辑:晴朗文史阁标签:徐寿辉

    我国古代经历了许多战乱时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每逢动荡年代总会诞生出一批英雄,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战绩青史留名,为无数后人瞻仰。不过任何人成功的背后都蕴含着许多故事,正如诗中所写:“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元朝末年是一个乱世,由于蒙古人在国内的混乱统治,各地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再加上元朝本身

  • 胡虏无百年国运?刘福通、徐寿辉双雄并起,明教起义KO黄金家族

    历史人物编辑:陈城标签:徐寿辉

    公元1351年4月,元丞相脱脱征发民夫15万,调集安丰戍十八翼军2万,以水利学家贾鲁为工部尚书,全面治理黄河水患。贾鲁到任后,亲临黄河之畔,190余日不离治水前线。风雨无阻、夙兴夜寐,前后耗资184万5千6百30锭纹银,终于完成了黄河复归故道的壮举。但就在黄河治水大功告成的时候,韩山童、刘福通散布民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最终却被自己的手下敲碎了脑袋

    历史人物编辑:孙北京标签:徐寿辉

    他本不过一个小商贩,如何能在这大争之世夺得一席之地,又如何使得百万大军在他手中如臂使指,就连朱元璋都曾经是他的手下之将。他叫徐寿辉,一个元朝末年的草莽皇帝。徐寿辉原先是卖布的小商贩,虽然生的平凡,但是身材魁梧,相貌非凡,更是一副侠义心肠,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在当时的群众中,拥有很高的威望。就这样,徐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最终却被自己的部下敲碎了脑袋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徐寿辉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高度总结了封建社会的政权更迭,新的政权在建立之初,也许有着勃勃生机。但是,毕竟是换汤不换药,还是那老旧的一套封建体制,以不公的等级制度积蓄矛盾,等到矛盾爆发那一天,也就是政权灭亡的那一天。老百姓是封建社会中最受压迫的,也就经常掀起农民起义来反抗。元朝末年,在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