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汉献帝、曹奂这些人,好歹是个傀儡皇帝,有禅让的资本。小明王韩林儿就比较尴尬了,因为这哥们连禅让的资格都没有。
为啥?因为汉朝有400年大一统基业,曹魏也有三代帝王努力的成果,可韩林儿完全就是顶着个虚无的光环在招摇撞骗。朱元璋不待见这位老兄,那也是情有可原的。
你看看,做傀儡都是要有祖宗给你打下资本的,一般人还真的没资格做傀儡。就问你要不要努力吧?
一、韩林儿这个傀儡,得不到群众基础。
韩林儿他老爹韩山童,是著名的白莲教起义领袖。可是韩山童刚带着一票兄弟打天下,还没什么起色的时候,他就被元军给弄死了。
这个时候他手下的马仔刘福通接过大旗,继续带着大家四处混,逐渐壮大了声势,积攒了十几万人马。你在努力的时候,别人也在努力,这不,徐寿辉、郭子兴、张士诚等等诸侯都崛起了。
满大街都是天王老子,谁也不听谁的。这哪成呢?为了做老大,刘福通把正在山里放羊的韩林儿给接了过来。建立了所谓的韩宋王朝。
过去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后代子孙,所以他们家是延续了宋朝的江山。你别说,这一招还真管用,毕竟大家都是泥腿子出身,就韩林儿他们家是皇室血脉。
所以各路起义军都在名义上投靠了韩林儿,不过实际上还是各顾各的,谁也碍不着谁。刘福通暂时尝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滋味。
可惜各路诸侯都是人精,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基业,怎么可能白白送给韩林儿呢?所以大家只是拿韩林儿作为挡箭牌而已。
这一点朱元璋做得最狡猾,韩林儿和刘福通在朱元璋的北边,是朱元璋对付元军的天然屏障,所以朱元璋果断称臣,好让韩林儿帮自己挡住元军。
所以说韩林儿其实得不到任何诸侯的认可,朱元璋留着韩林儿,等待他禅让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二、韩林儿只是朱元璋手里的一颗棋子。
刘福通这哥们是真的能打,结果惹怒了元军。与此同时张士诚还在背后偷袭刘福通,围攻安丰。腹背受敌之下,刘福通只好向朱元璋求救。
毕竟从名义上来说,朱元璋还是韩宋的臣子。当时朱元璋脑门一热,就打算去救韩林儿,想要把他接到金陵来。
可是手下人都表示反对,把这个小祖宗请过来指挥大家吗?朱元璋一想也对啊,所以就派人把韩林儿和刘福通都接到了滁州安置。
其实滁州距离金陵是比较近的,但是朱元璋这么一搞,既全了自己忠义之名,又避免了韩林儿和刘福通来这里给自己捣乱。
就这样,韩林儿和刘福通同时成为了傀儡,朱元璋成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那个人。其实没什么诸侯让他令了,因为天下诸侯当时只剩下了陈友谅、张士诚和他朱元璋。
陈友谅雄兵60万,正要虎视眈眈地打算东进,所以根本不可能听韩林儿的调遣。张士诚本来就是要灭了韩林儿,所以也不会听韩林儿的调遣。
那么朱元璋留着韩林儿是几个意思呢?我认为朱元璋考虑到自己和天下各路势力的关系,所以才保住了韩林儿一命。
首先,韩林儿是白莲教领袖韩山童的儿子,且刘福通也有一定的号召力。朱元璋可以靠这两个人收拢他们过去的散兵游勇。其次,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二年,还跟元朝处于暧昧状态,要投降不投降的。手握韩林儿可以成为跟元朝谈判的资本。如果元朝不答应他的条件,他假意会支持韩林儿的韩宋政权。再者,朱元璋也是个要名声的人,他有识之士都能够投靠自己。他对韩林儿的仁义,很快会传遍四方,有点志向和良心的人,都会对朱元璋竖起大拇指,吸引人才也就是眼前的事情了。救韩林儿或许没那么重要,但是这件事本身所带来的作用,却是比较大的。因此朱元璋没有必要杀掉韩林儿。
三、韩林儿不禅让,是因为没有禅让的资格。
韩林儿建立的韩宋政权,是一个毫无根基的政权。朱元璋脑子抽筋了,才会接受韩林儿的禅让。要禅让也得是元惠宗禅让,这才是名正言顺接收国家政权。
韩林儿搞禅让,就相当于梁山好汉晁盖把寨主之位让位宋江一样,对天下局势没啥大影响嘛!所以就算韩林儿再三要求禅让,朱元璋也不会答应。
这玩意儿就好像人家把一个屎盆子硬扣在你脑袋上,可他还觉得给了你一个香饽饽。因此韩林儿禅让这件事始终都没有做成功。
韩林儿自己也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搞禅让未免太高看自己了。人家朱元璋有自己的事业,有人脉有军队,压根就不需要这种虚伪的禅让。
当朱元璋相继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后,这才想起来还有一个韩林儿在滁州呆着呢!这哥们虽说没什么作用,却也是一代诸侯。留着他始终是一个祸害。
未免日后烦恼,朱元璋索性就把韩林儿也给解决了。当然了这件事做得密不透风,所以我这么说也不准确,韩林儿还真可能是意外落水而死。刘福通当然也淹死了,只不过朱元璋派去接他们的廖永忠没有淹死,这就说不过去了,你廖永忠命大吗?
总结:韩林儿要想求生,只有自废王位才行。
韩林儿还指望着禅让,将来朱元璋好分一块领地给他,这就有点过分了。朱元璋可不是晋朝以前的皇帝,没那种留活口的风气。
搞完禅让,就把前任皇帝给宰了,这是南朝宋开国之间刘裕开了个好头,后来历朝历代都这么玩。
韩林儿唯一求生的做法,就是在朱元璋还没有壮大的时候,自己把王位给废了,有这等见识的话,或许能苟活下来。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尝过做皇帝的滋味,他不可能再回去做放牛娃了。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