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二十六年,已经是平章知事且加封吴王的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忠前去接小明王韩林儿前往应天(今南京),在回程的途中,经过瓜州,船漏水沉没,导致韩林儿掉入江中溺死。
小明王韩林儿的死,从表面证据来看,小明王死于意外,但是实质上明眼人都知道,小明王是间接的死于朱元璋之手。
烫手山芋韩林儿
从事情发生的经过来看,似乎这是一场意外。但是意外的背后,总有一些隐藏的原因导致事情的发生。
韩林儿,为元末起义军首领韩山童的儿子。在元末天下大乱之时,韩山童利用“弥勒佛降世”这个由头,并称自己是宋朝皇室之后,号令群雄起兵,起兵的队伍以红巾包头,又称“红巾军”。包括朱元璋后来投奔的郭子兴,也是众多红巾军势力的一股。
韩山童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因起义军中的叛徒走漏消息,被元朝官吏所杀,其妻子杨氏和儿子韩林儿逃至武安山,红巾军大将刘福通找到韩林儿后,将他迎到亳州,并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奉韩林儿为帝,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可与同日而语,随着郭子兴的去世以及朱元璋的实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韩林儿的龙凤政权重要的势力之一。与此同时,元军的猛烈攻势,打得刘福通节节败退,同时另一股势力张士诚于至正二十三年包围了韩林儿所在的安丰,同时刘福通战死。不得已,韩林儿向朱元璋求助,在朱元璋的援助下,打败了张士诚,将韩林儿接到了滁州。
次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但在龙凤政权上,还要受韩林儿节制。朱元璋从道义上来讲,还是他的属下。韩林儿就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如果明目张胆地杀掉他,必定会使群雄非议,甚至于群起而攻之。那么,怎么处理韩林儿,就成了一个问题。
于是,大将廖永忠就接了一个这么奇葩的任务,迎接小明王。之后,就发生了韩林儿沉船身死的事情。
背后推手朱元璋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韩林儿死因的背后推手呢?首先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在刘福通死后,所谓的龙凤政权实质上已经是一个徒有其表的饿空壳子了,手下大将大多战死或投奔他人,能用之人几乎没有。包括朱元璋,也只是从道义上遵从指令。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这个道理。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其次,朱元璋在自立为吴王后,下一步动作就是一统天下,登基称帝。而摆在其面前的最大障碍,就是韩林儿,毕竟这个也是皇帝,并且是自己承认的皇帝,有韩林儿的存在,朱元璋就不会称帝。最后,住朱元璋在起义后期,已经逐渐下意识地摆脱红巾军系统,而是标榜自己的起义是顺应天意,提出了“驱除胡虏,复我中华”的口号,这些思想,与所谓的恢复宋室是有悖论的。
鉴于此,韩林儿不得不消失,但是怎么让他消失?是一个问题,不能做的太明显,但又要一步到位。于是,“背锅侠'”廖永忠出场了。
另外,从廖永忠在事发后所受到的“惩罚”也可以看出来,事发后,朱元璋仅仅是对廖永忠“罚俸三月”“禁闭半年”而已,这种小小的处罚,已经很明显表达出此事是朱元璋授意,同时,在大明开国后,廖永忠还被封为德庆侯,并多次随军出征,战功显赫至极。
试想,如果没有朱元璋的首肯,廖永忠一个将军,那里有胆量将一个皇帝淹死?并且,受罚如此之轻。
在韩林儿沉尸江底的两年后,朱元璋改年号为吴元年,并在同年,平定中原,将元朝残余势力,悉数击败,元顺帝逃往北方。
韩林儿的死,是必然结果,在朱元璋实力逐渐增强的情况下,一个已经无兵可用的伪政权是不能够让朱元璋受到节制的,于是,韩林儿被沉江底。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其手段也是寻常人难以想象的,朱元璋此举,也是形势使然。只不过,都遵循了不把这种事情放到桌面上来讲而已,作为韩林儿,如果能顺应形势,主动将皇位让给朱元璋,也许会换的一条生路也未必不是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