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108将大排名之后,宋江又给大家安排了职位。而后,宋江还和众兄弟一起立誓,证明大家都会像亲兄弟一样,各无异心,生死一心,患难相共,保家卫国。
到了重阳节,宋江安排了“菊花大会”,和大家把酒言欢。期间,宋江让乐和唱自己填的词《满江红》,最后一句是“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武松当时就不乐意,说宋江冷了众兄弟的心。李逵更是发作,把桌子踢碎,后来鲁智深也说,如果招安,大家干脆分别算了。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认为,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人反对招安。
(也有人说,林冲反对招安。但是,林冲从没有反对招安,他看到高俅也只是怒目而视。央视水浒电视剧中,林冲才是反对招安的人,而且最后还气死了。不过,这只是电视剧改编,不符合原著。所以,林冲不反对招安。)
据此,有些人觉得梁山好汉不是一条心,认为鲁智深和武松彻底反招安的话,能带走一部分梁山好汉。
真是如此吗?如果武松和鲁智深反诏安,能带走部分好汉吗?
当然是否定的,因为鲁智深和武松并不是真正反对招安,即便他们真的反招安,他们也带不走任何人。
起初,武松、鲁智深和李逵等人,有感于个人经历,觉得世道黑暗,奸佞当道,所以不想接受招安。在他们的意识中,在梁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起对付官兵,日子很惬意。
但是他们忘了,他们的使命就是要替天行道,保国安民。何况,他们也得为以后考虑,人都有老的时候,打仗不能打一辈子,宋江接受招安,既是想报效朝廷,也是为众兄弟以后考虑。
后来宋江也说武松: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
武松没有说话。
鲁智深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宋江则说:皇帝至圣至明,只是被奸臣蒙蔽了眼睛,我们应该赦罪招安,同心报国,竭力立功,也是美事。
后来,蔡京门下的张干办,高俅门下的李虞侯去梁山招安。但是,这两人代表着蔡京和高俅,根本看不起梁山好汉,一直说梁山好汉是“这伙贼”“杀不尽的反贼”等。所以,后来招安没成功。
其实,在此之前,张叔夜早就看出来了,他料定这次招安难成功。
当然,中间经过曲折后,朝廷正眼看梁山好汉,好汉们受到尊重,招安就成功了。后来众好汉去面见皇帝,武松、鲁智深等人也心甘情愿接受招安。
皇帝赏赐梁山好汉锦袍,让好汉穿着锦袍进城。武松、鲁智深、公孙胜碍于身份不能直接穿,就用锦袍改成僧衣道服,穿在身上。
惟公孙胜将红锦裁成道袍,鲁智深缝做僧衣,武行者改作直裰,皆不忘君赐也。
看到了吧,虽然不能直接穿锦袍,他们也要用锦袍改成符合身份的衣服穿,以示不忘君恩。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们已经心甘情愿接受招安了。
可以说,武松、鲁智深从来没有真正反对招安。
包括李逵,别看他闹得凶,梦中看到蔡京等奸臣,上去就砍死;后来又梦到皇帝,他第一反应就是磕三个头,还觉得少磕了一个。
究其根本,在于好汉只是反对贪官奸臣,根本不反对皇帝。
从一开始,好汉就是如此。正如阮氏兄弟所唱之歌,“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与赵王君”。
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几处。
比如阮小二战死,阮小五和阮小七对宋江说:我哥哥今日为国家大事折了性命,也强似死在梁山泊埋没了名目。
总之,这些人不是真正反对招安,既然不是真正反对招安,自然也不会想着下山,或者带人一起下山。
事实上,宋江招安时,跟梁山所有人说过,谁要是不想招安,完全可以走人,他发路费。当时走了四五千人,但108将没有一人离开。
想想也是,梁山好汉本就是一条心,也发誓要报效国家,怎么会反对招安呢?又怎么会想着带人离开呢?那样搞分裂,还算是兄弟齐心吗?作者也不会这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