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和而不同:王安石、苏轼的君子之争

和而不同:王安石、苏轼的君子之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华建超 访问量:3388 更新时间:2024/1/1 10:07:11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开始主持变法,轰动一时,成果显著,朝野焕发出勃勃生机,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当变法遭到司马光、苏轼等人的反对、两派彼此生隙之时,两方首要人物只限于政见争端,没有使用小人手段进行打压,如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王安石为其求情,这是历史少见的君子之争。

这种文明且激烈的争论在当时政治现实面前并不是主流,但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色彩,朝臣党争夺权、派系林立的局面由此发端。

一、王安石与苏轼的争论之处

面对政治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化、“三冗危机”和“两积问题”,宋神宗用王安石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变法内容有青苗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等,变法成果收效显著,国力贫弱的局面得到改观。

但变法招致司马光、苏轼等人的反对,如在财政拮据问题上,王安石主张开源,而对立面则认为开源会使国库空虚,不利于朝政稳定及民生发展,主张节流、开源并用。

在客观实践的前提下,这是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根源。两人的争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

此时的大宋早已是积贫积弱的不堪局面,因此青苗法的目的就是先逐步缓和民间高利贷的盘剥现象,又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苏轼认为青苗法的实行,实质是政府放贷赚取高利息,地方官吏则多放青苗钱以邀功,强迫借贷交息,百姓不堪其苦,不利民生发展,所以必须取消青苗法。

2.水利

王安石提出凡吏民能提出土地种植方法,指出陂塘、堤堰、沟渠利弊,且行之有效,可予以大小奖励,另奖励兴修水利、开垦荒田。

苏轼否定农田水利条约做事做的好要有奖励、没有做好的也没有惩罚的制度,他认为这会让投机取巧的“奸商”肆无忌惮地谋取国家与人民的财产,不利于民生发展,也并不能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3.取仕制度

王安石认为诗赋取仕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要求改革取仕的方法,以考策论为主,目的是为政府机构招揽实干型人才。而苏轼作为以“诗赋取仕”的受益者,个人倾向也比较明确,他认为改革取仕违反旧时国家制度,不宜改制。

除此之外,苏轼对保甲法、裁兵法、保马法等变法内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归根结底,王安石与苏轼的争论在于变法带来的影响及结果,王安石立足于国家,希望变法能使国家改变现状;苏轼则立足于民生,通过下层人民生活反映现实,这也是他反对变法的原因之一。

苏轼的文学作品也多反映民生疾苦、社会现实等,或多或少带有政治色彩。因政见不合,司马光被迫离京,苏轼自请离开,自此双方形成党派相争的局面。

二、文人相亲:王、苏相互钦佩,彼此赏识

苏轼不仅有政才,且文学造诣极高,所作诗词皆令人惊叹,其为人刚正,所言直抒胸臆,因反对变法得罪新法权贵。

时任湖州太守的苏轼曾因不满王安石如此激进地变法,在其所作的《湖州谢上表》中抒发政治感慨,诗中确有讥讽时政、不满变法之意,被当时权臣构陷而引发“乌台诗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桩文字狱,这也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其时,退养在江宁的王安石上书为苏轼求情:“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作为改革派领袖的王安石没有落井下石,他的上书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最后因宋太祖时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被释放。

王安石此举为“文人相亲”奠定基础,后苏轼途经江宁专程拜访王安石,两人尽释前嫌。其原因有三:

1.王安石与苏轼此时官场失意,有同病相怜之感

苏轼因得罪新法权贵一贬再贬,此时苏轼经历人生大落,贬谪黄州之后,心境愈发旷达,自号“东坡居士”,思想上的转变让苏轼更加成熟,在上任途经江宁,闻听王安石退居于此,便前去拜访。

王安石高兴不已,身穿平民素服前去迎接,而苏轼来不及冠带出船作揖为礼。说是同病相怜不为过,更多的是两人经历世事浮沉后的相知之情,是为精神知音。

2.两人虽政见不合,但政见卓远为彼此认同,二者的初衷皆是为国为民

苏轼任职杭州,深感吏治腐败,先后实行修六井、赈灾救民、疏通西湖等有利民生的措施,也在不断反对变法,苏轼虽不当权,但他的影响力不容小视,所以来源于苏轼反对变法的声音,王安石岂敢用之?

苏轼也不是完全反对变法,司马光当权时要全面废除新法,苏轼提出反对,深知要解决宋朝的根本问题,必须改革,一味保守,国家不可能强大起来。

苏轼既不保守,也不激进,游离在两个党派之外,不以党争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导致苏轼既不融于王安石的变法派,也不融于司马光的保守派,但其政治远见也非常人能比,这也是王安石认可苏轼的原因之一。

3.两人有着惺惺相惜之情,既有文学中的相互钦佩,也有政治上的彼此宽容

王安石对苏轼有“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的评价;而苏轼在读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也不由赞叹:“此老乃野狐精也。”

不难看出两人摒弃政治恩怨,相互钦佩,彼此赏识,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相互辉映,体现了文人间的风骨和识才、惜才的高尚品格。

三、硬币的另一面:小人之争的危害

王安石与苏轼两人固然成就“文人相亲”的佳话,“君子之争”也告一段落,但党派之争远未结束。其后司马光复相,废除新法,使变法成果毁于一旦。

历史上对这场变法褒贬不一,这一场政治斗争引发的危机是极具打击性的,在司马光废除新法40年后,北宋灭亡。

党派之争危害极大,其害有三:

其一,中央集权日趋旁落,机制涣散。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新派掌权,对反对派进行打压,贬谪或流放,其中包括苏轼、司马光、欧阳修等。

党派斗争从未停止,宋神宗去世,高太后辅政,重新启用司马光等旧派,对新派进行政治报复,其后几位执政者对两派重新启用或贬谪,都削弱了执政者的权力,这也侧面反映出执政者没有果断的政治魄力及党争的影响与危害。

其二,朝臣相互倾轧,吏治腐败。苏轼因反对变法遭到打压,遭到新党章惇等人的迫害,在旧党面前与程颐不和,一度遭受两方迫害。

新党内部吕惠卿蔡京等人不和,在争权夺利时刻,野心家利用权势打压同僚,严重阻碍社会发展,人才不能为国所用。

其三,国家一度呈现积贫积弱的局面,军队对外不能御敌,官员对内不能安抚民生。

北宋后期,朝野混乱,民不聊生,当权者权力更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如政府借贷百姓并收取利息,有些富民不愿意,而政府强制执行并让富民与贫民相互担保,贫民一旦破产,无力偿还,只得逃跑,时间一久,富民和贫民都沦为贫民了。

四、结语

2021年是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王安石变法是立足于政治、经济、文化而进行的一场改革运动,其富国强兵成果显著,对当时社会进步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先进思想也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灿烂辉煌的一笔。

宋朝重文轻武,文人地位的显著提高,学术文化的蓬勃发展和先进的治国理念在由变法引发的“君子之争”或“新旧党争”中得到充分说明。王安石与苏轼的“君子之争”只限于政治矛盾,也衬托了两人高尚的品格及“文人相亲”之情。

虽然苏轼与王安石政治立场不一样,但在做人上两人都是君子,不会发生“勾心斗角、暗下杀手”的事。

在“和而不同”的现实环境下,这既是一场政治立场的斗争,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体现,有着中华民族良好的传统美德,更有文人气节和风骨,两人有着“君子之争”,更有“君子之交”,可谓渡尽劫波真情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反观,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之间政见相悖,党同伐异,以间接表明两派没有王、苏二人理性、客观的思想,与其说这是一场权力的争斗,倒不如说是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对立。

王安石两次罢相,也因当权者没有深彻变法的决心,功亏一篑,间接导致变法失败,也成为党争局面愈演愈烈的幕后推手,最后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这一系列争端也引发后面统治者的思考,南宋宋孝宗将王安石新学及新兴起来的程朱理学兼容并蓄,制定共同发展的政策,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北宋名相王安石为何与儿媳传出绯闻?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王安石

    有历史学家说宋朝是中国最具现代性的朝代,此言不虚,因为连政治斗争都用上了现代的手段,用绯闻抹黑对手,是现代政治斗争极为有效的手段。历史上被我们称之为一代名臣的人,都有爬灰的绯闻出现。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朱熹等,历史上都被说成是爬灰的无耻小人!想一想,这可能吗?宋朝不是唐朝,唐朝风气特别开放,而宋

  • 王安石的变法,为什么没能挽救北宋?

    历史人物编辑:孙北京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最终走向了失败#北宋宋神宗在位期间,北宋遭遇严重的统治危机:其实打从宋仁宗时代,北宋就面临财政危机、军事腐朽等一系列危机。宋仁宗试图改变这一切,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到了宋神宗时代,宋神宗面临不改不行的危机。于是在这个背景下,宋神宗开始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宋神宗希望王安石的变法,能改变

  •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君子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与苏东坡都是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与苏东坡同时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名列千秋的人物。在北宋的官场上,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现象级的存在。王安石从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受到宋神宗的赏识而一跃成为宰相,主持变法;苏东坡则是因为反对变法、反对全盘否定变法而被王安石和司马光一再贬谪。但苏

  • 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天灾”,还是“人祸”?

    历史人物编辑:刘培标签: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出自王安石的《元日》。大家都知道王安石是一名伟大的诗人,我们小学、初中、高中几乎都学过他的诗。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说他是政治家是因为他做过北宋的丞相,说他是改革家呢,是因为他领导过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很遗憾他的变

  • 王安石在地方做官均在南方,为何却有2首诗提到今河北南部一个县

    历史人物编辑:大运河时空标签:王安石

    北宋王安石在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时,推行了变法,再加上在文学方面名列“唐宋八大家”,因此他就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在地方任职时,主要是在淮河以南、今天的江浙一带,并没有在北方担任过职务,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却有两首诗均写到了今天的河北省馆陶县。王安石所做

  • 作为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为什么王安石在宋史中的评价如此之低?

    历史人物编辑:钰说时光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两度任相,主持了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彻底扭转北宋王朝的颓势,但却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北宋的朝廷收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北宋灭亡后,南宋的群臣开始反思为何会被金兵长驱直入,很多人都认为责任出在王安石身上。名臣朱熹就认为:而安石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

  •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废新法,一正一负断送了宋朝几十年的努力

    历史人物编辑:绣虎读书标签:王安石

    司马光真的守旧吗?从变法主持者变成绊脚石,他为何反对王安石?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力行改革的宋神宗病逝,时隔十五年重返京师的司马光进京奔丧,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重返朝堂,打响了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击战。这一年也是司马光生命中的最后一年,67岁的他几乎将王安石新法尽数废改。此后,他的名声因废除王安石变

  • 苏轼反对王安石:王安石遭贬后,他为何感叹“从公已觉十年迟”?

    历史人物编辑:小摸说历史标签:王安石

    【苏轼曾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来二人和好了吗?是如何见面畅谈的?】关于北宋最著名的两位大诗人王安石与苏东坡,很多人只知道二人均为才气逼人的两位文学大家、政治家,也知道二人因一个支持改革,一个反对改革而生嫌隙,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位北宋大人物之间的君子之交。今天就和大家分享王安石与苏东坡诀别于半山园的那些

  • 林语堂把宋朝灭亡归咎在王安石身上是否有失公允?他为什么这样说

    历史人物编辑:冰城秀玲标签:王安石

    林语堂对王安石的评价实际上是继承了文人弄词的传统,在《苏东坡传》这本书籍中林语堂怀着“捧苏贬王”的基本立场。把王安石塑造成为一个超级背锅侠,也把王安石贬的是一无是处。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为苏轼屡遭王安石打压而打抱不平,又把宋朝的灭亡归咎在王安石发动的变法引发的对宋朝影响深远的党争之上。林语堂写文

  •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王安石

    提到王安石,我们可能第一印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能想到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变法”。在我们的印象中,“王安石变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其实在梁启超之前,王安石都是以反面形象写在史书上。而“王安石变法”,则更被历代官家看做是一场败家运动。他这个家败完之后,损失的不仅仅是他在后世八百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