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林语堂把宋朝灭亡归咎在王安石身上是否有失公允?他为什么这样说

林语堂把宋朝灭亡归咎在王安石身上是否有失公允?他为什么这样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冰城秀玲 访问量:4255 更新时间:2023/12/16 2:03:44

林语堂对王安石的评价实际上是继承了文人弄词的传统,在《苏东坡传》这本书籍中林语堂怀着“捧苏贬王”的基本立场。

把王安石塑造成为一个超级背锅侠,也把王安石贬的是一无是处。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为苏轼屡遭王安石打压而打抱不平,又把宋朝的灭亡归咎在王安石发动的变法引发的对宋朝影响深远的党争之上。

林语堂写文章还是不错的,但是他对历史的见解显然是肤浅且带有深深的个人情感,这大概和他那儒雅的文人气质相关。

但对于历史以及政治的思考却没有升华到一个客观的层面上来。作为一个感性的文人,林语堂在站位问题上必然是倾向于苏轼的。

苏轼这个人由于在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豁然乐观的个性以及生活方式,让他在文化界和民间赢得了很好的名声,深受很多人的喜爱。

所以,林语堂干脆直接给他写了一本传记,那么在这本传记里林语堂难免就会在感情上偏向于苏轼。

而又因为王安石和苏轼在政治上的分歧,林语堂难免也会“爱之所爱,恨其所恨”,但是这种由于感情上出现的偏颇,也就很难说林语堂做出的评价是客观的。

王安石有什么理由不打压苏轼?

王安石进行变法改革后,在保守的士大夫阶层中掀起了滔天巨浪,从此让宋朝进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变法利弊的大争论,也支持的,也有不支持的,苏轼虽然并不全然反对变法的内容,但他的态度是暧昧的。

他既批评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但是又并不完全否定,当然,他的这种做法是客观的、正确的,不过在政治上尤其要讲究站位问题。

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规则,但苏轼既不完全支持王安石,也不归属于保守派。

这就让苏轼两头不讨好,而王安石要推行自己的变法,那么他必然要选择那些支持自己的官员,所以他哪怕知道蔡京这个人道德有问题。

而且他也知道苏轼不是没有能力,但他为什么宁愿用蔡京也不用苏轼呢?

其根本原因就是他要组建一个完全支持自己的政治团体,但是王安石组建这个政治团体并不是要为自己在朝廷中谋取权力。

只不过是为了让变法的内容得到有效的推行,所以像美国的新总统一上台,就立马把各个重要位置的人选撤换成为自己的人。

因此,王安石对苏轼的打压并不是为了壮大自己在朝廷中的威信和势利,他没有办法,他必须要把反对自己的人排挤出去,否则他还怎么变法,还怎么搞改革?

可见,这是一种普遍性的政治规律,王安石打压苏轼不是因为恨他、讨厌他,只不过是出于政治考虑。

而在“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被新党大做文章,接着下狱问罪,但这件事和王安石并没有一点关系,只不过是新旧两党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的必然冲突。

所以这时候被罢相的王安石上疏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新党章惇也积极营救苏轼。

可见,王安石在个人感情上并不反感苏轼,但“就事论事”,政治就是政治,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上予以我支持,那么我们就算关系再好,我为什么要重用你呢?

所以,林语堂的腔调过于偏颇。

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摇摆,助长了党争之风

宋朝搞改革从宋仁宗范仲淹就搞了一次“庆历新政”,尽管我们不能说范仲淹的变法内容是十全十美,可以让宋朝一下子成为世界强国。

但是他大部分的变法内容都是有针对性的改善当时宋朝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但是搞变法肯定就会触动某些利益团体的财路,所以反对声肯定是有,所以这时候宋仁宗就应该发挥出他拍案而决的胆识和气魄。

既然支持变法,那么就应该坚定的支持,就算其中有什么问题,可以进行改正。

胆识摇摆的宋仁宗最终还是否定了“庆历新政”的内容,到了宋神宗时,这位皇帝想振兴国家,所以王安石的出现让他们两人一拍即合。

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开始后,变法却一会儿进行,一会儿又被废除,断断续续实施了十几年。

随着宋神宗一死,变法的内容立马就遭到了否定,但宋朝的党争是王安石导致的吗?

真相或许是司马光上台后全盘否定了变法的内容,对改革派大力打击,这个保守的并没有什么政治才能的司马光甚至连基本的国家完整的意识观都没有,竟然打算割地给西夏。

应该说,保守派执政后对改革派“非理性”的打击直接使宋朝的党争形成一种风气,谁上台谁就完全把持话语权,缺乏理性的思考。

而司马光一死,保守派也随之垮台,随着章惇、蔡京等人得势,党争之风更加愈演愈烈。

蔡京甚至还列出了反对派的名单,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上,称其为“元佑党人碑”,宋徽宗虽然有意变法,但是蔡京却把北宋政治搞的乌烟瘴气。

而宋朝的政治环境也围绕着变法成为了一场政治押宝,如果皇帝支持变法,那么改革派得势;如果皇帝不支持,那么保守派得势。

但是从王安石死后,变法就已经名存实亡,反而成为政治角力的借口,到了后期直接成为意气之争,双方针锋相对,互不让步。

从而让宋朝政治环境变得极其恶劣,所以,说宋朝亡于王安石显然是让他来背锅。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王安石

    提到王安石,我们可能第一印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能想到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变法”。在我们的印象中,“王安石变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其实在梁启超之前,王安石都是以反面形象写在史书上。而“王安石变法”,则更被历代官家看做是一场败家运动。他这个家败完之后,损失的不仅仅是他在后世八百年的

  • 苏东坡对王安石耍了2个“小聪明”之后,王安石认定他不可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王安石

    苏东坡错改了王安石的咏菊诗,本想帮王安石取水赔罪,却因耍小聪明弄虚作假被王安石识破而失去重用机会,一生仕途坎坷。宋朝有名的大文豪苏东坡(苏轼)才情学识在当时非常出名,以至于他在做官时经常不把自己的领导放在眼里。像王安石这样的宰相,苏东坡也不屑一顾。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恰巧王安石有急事要办,就

  • “执拗公”王安石的坏脾气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画像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自幼聪颖敏慧,写文章下笔如有神,时人谓之奇才。他任宰相时主张变法革新,受到宋神宗的器重,在北宋政治舞台颇有建树。这样一个奇才却有着相当糟糕的坏脾气。宋人说的“拗相公”指的就是王安石,拗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连顶头上司的皇帝都不给面子。有一年元宵节的夜晚,王安石陪宋神宗回

  •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知名的事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它也是对中国历史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在之后的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王安石变法以及它之后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直到今天依然成为史学界讨论的焦点,和不少历史爱好者关注的重点,那么,不管王安石变法本身对中国历史

  • 王安石晚年的一首春词,字字超凡脱俗,读完心也跟着静下来

    历史人物编辑:解忧诗词标签:王安石

    春来无恙,时光静好,风传花信,雨濯红尘。漫步在春光陌上,总有一份美好,是迟日江山丽的明媚,是弄花香满衣的风雅,是画船听雨眠的悠闲。很喜欢王安石在春日里写的一首词,字字超凡脱俗,读完心也跟着静下来。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

  • 图谋变法自强的王安石,是经世治国的大贤,还是祸国殃民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王安石

    1。淡泊名利在王安石当上丞相主持变法之前,他并不是很想做官。对于自幼丧父、自幼照顾家庭的王安石来说,考取文员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璟,这不是本末倒置吗?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为人民服务,你可以在当地做。的确,王安石做地方官时,大兴水利,小试新政,成效显着,效果不错。之后有几次升官的机会,王安石还是以家族为

  • 刘墉来到王安石的故乡做官时,为何对王安石的遭遇表示出强烈不满

    历史人物编辑:汉江忆史标签:王安石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秋天,刘墉被擢升为江西盐驿道主要负责全省的盐务和邮传事务。清代沿袭历代的食盐专卖制度,推行销盐地界政策,盐商必须首先获得运销食盐的特许证,称作“引”或“票”,并交纳盐税后按引票上规定的销盐地区从事运销。除蒙古、新疆系“多产盐地”外,清代将内地划分为十余个行盐区域:长芦、奉天

  • 王安石和张居正,相隔数百年的两位改革大家相比较,各有千秋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和张居正,相隔数百年的两位改革大家相比较,各有千秋北宋时,参知政事王安石主持的改革几经起落,斗争不断,被迫下野。政敌司马光上台后,废除了青苗法和差役法。王安石的新法竟然沦为奸臣蔡京搞政治斗争和贪污腐败的幌子。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死后,考成法、废除学院和外戚封爵不得世袭等举措被取消,仅一条鞭法保留

  • 幼年“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晚年反对“王安石变法”也是出于公心

    历史人物编辑:钰说时光标签:王安石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而且,这个故事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仍然被父母和老师不断拿来教育孩子们。北宋时期,年幼的司马光和一群孩童玩耍,亲眼看到自己的玩伴落入水缸中。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守旧和死板,寻求将落水者从缸中捞出的办法,而是凭借自己的创新性思维,选择将

  • 南京发现王安石父亲墓,专家挖到一半,王安石后人赶来:快停下!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王安石

    在2009年9月,考古专家在南京将军山发现了一座宋朝古墓。因为古墓已经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墓中的文物,考古专家决定对这座古墓进行抢救性保护挖掘。随着挖掘工作的推进,考古专家在墓中有了惊人的发现。这座古墓中出土的文物并不多,墓主的陪葬之物非常的简单,但是专家在古墓的墓志铭上有巨大发现。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