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废新法,一正一负断送了宋朝几十年的努力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废新法,一正一负断送了宋朝几十年的努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绣虎读书 访问量:3709 更新时间:2023/12/16 11:19:35

司马光真的守旧吗?从变法主持者变成绊脚石,他为何反对王安石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力行改革的宋神宗病逝,时隔十五年重返京师的司马光进京奔丧,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重返朝堂,打响了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击战。

这一年也是司马光生命中的最后一年,67岁的他几乎将王安石新法尽数废改。

此后,他的名声因废除王安石变法而在忠奸之间“反复横跳”,而后人不知的是他也曾一度被宋神宗内定为变法的主持者,结果阴差阳错却成了变法的“超级绊脚石”,这又是怎么回事?

历史的颜色并非只有黑白,对司马光来说尤其如此

说到司马光,其幼年砸缸的典故家喻户晓,且史上确有其事,但他的人生绝非那一个典故告诉我们的所谓沉着冷静所能概括。

很多人说司马光不支持王安石变法,就像某些影视剧中说的那般因循守旧到迂腐奸邪的地步,可事实恰恰相反,他也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改革者,只是他眼中所见的大宋危机,与王安石有所不同。

20岁时他考中进士,入仕后是出了名的直臣,特别是在谏官期间早已看出大宋的财政困境,因而上了很多道札子,不断跟宋仁宗提改革建议说:“臣恐国家异日之患不在于他,在于财力屈竭而已矣。”

这正是日后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原因,而司马光早已发现这个危机,甚至对于经济改革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案:一是停止官家滥赐;二是由上而下提倡朴素之风;三是减少冗官冗兵,肃清贪官污吏,总结来说,事实上就是“节流”,节公家的流。

为此,他写了一系列奏章,比如反对宰执无故迁官、反对皇帝上元游幸、反对宫中宴饮过多、反对增修宫观……几乎天天上书怼皇帝,完全就是个刺头,不怕死、不怕穿小鞋的那种,甚至胆子大到什么程度呢?敢联合宰相韩琦对宋仁宗早作册立储君、考虑身后事而谏言,哪怕后来宋英宗继位,要册封舅舅为宰相,也被他公开怼了一番,指责说外戚不得干政等等。

由此,瞧瞧他说的这些话、做的这些事,锐意进取、不惧皇权,比唐之诤臣魏征也不遑多让,哪里像是个守旧的顽固派官员?

可是,就这么一个敢说话、敢做事,对大宋财政危机与经济改革还很有见解与办法的司马光,后来却为什么没有成为宋神宗推行变法的第一人选呢?

为何不用司马光?这是个清高的嘴皮子文人

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的长子、20岁的赵顼即位,史称宋神宗,就在他即位第三天,主管国家财政的三司使就给他上交了一份报告,中心思想是:“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意思是国家没钱了,扛不住了。而这也是司马光早年就曾预言过的。

按理说,大宋商业之繁华在中国历朝历代数一数二,为什么国家反而会没钱呢?原因我们在后文会讲到,在这里我们先讲决定实行变法的宋神宗为什么不选司马光来变法呢?

前文说司马光有自己的一套经济改革方案,事实上宋神宗想要变法,最早的变法主持者也是司马光,为此,这位年轻的皇帝将司马光拔擢到了御史中丞的高位上。

但是宋神宗同时看中了一个理财高手薛向,他认为这个人能够很好的协助司马光处理好财政问题,结果几乎就要被他内定为变法负责人的司马光却说“薛向乃奸邪”,而他判断理由是什么呢?他的理由是:在传统士大夫看来,善于理财的往往都是小人。

这下子宋神宗就不太高兴了,你司马光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变法为的就是解决财政危机,到头来难道选一个不会理财的人执行改革?我看你是在逗我!

紧接着很快,宋神宗又找到司马光说:“朕旦有任命,朝野议论不止,恐非好事。”言下之意,若不强化中央权威,加强皇权,恐怕变法改革是绝对难以开始的。结果司马光又来一句:“这是好事,舜尚且难以知人善任,陛下新登大位,若任用奸邪绝非社稷之福。”

宋神宗听罢,当真是火冒三丈,大有一种“错付真心给渣男”的心态,此后又是几轮问策,司马光每回都要怼,总之是用理财人士不行,加强皇权推进变法不行,与民争利也不行,用谁谁不行。这一刻,司马光不屑谈钱的文人清高展露无遗,在他心中似乎有一种“任用奸邪之臣掌权比国家穷困潦倒还可怕”的认知,有一种“清官才是好官、不谈钱的读书人才是君子”的认知,这也是他日后与老朋友“轻理论重实干”的王安石越走越远的缘故。

而对宋神宗来说,曾被他寄以厚望、赖以委任的司马光就此被打上“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标签,再也与变法无缘。

之后,宋神宗召见另一位主张改革的大臣王安石,问王安石说:“如果让你执政进行改革,你会怎么做?”王安石坚定地说:“变风俗,立法度。”就此,宋神宗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司马光这个清高文人被他毫不留情踢出了权力中枢。

王安石变法失败,司马光成功,其实是双输

那么,司马光与王安石在这场变法中所持的态度、得到的结局为什么会这么不同呢?我们总结来看,说白了,这是屁股决定了脑袋。

对宋神宗来说,改革变法的敌人是谁呢?从他与司马光的几次谈话中我们知道,这个年轻的皇帝冷静而睿智,他很清楚,变法改革的阻力恰恰就来自朝廷内部,这也是他任用王安石的缘故,因为王安石提出解决财政危机的方法区别于司马光提出的“节流”,而是“开源”。

所谓开源,是从社会各个阶层全面推进的变法,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国库收入,首先动的就是既得利益者的奶酪!

那么,既得利益者是谁呢?

上文提到,以大宋商业之繁华在中国历朝历代数一数二,为什么国家反而会没钱呢?

其实说到底这和当时的赋税有关,当时的赋税收的是跟“田产、地产”有关的,商业税什么的统统没有,再加上立国百年土地兼并严重,“国之蛀虫”士大夫阶层各个名下都有田有铺,个个都不需要缴税,这么多因素加在一块,所谓“藏富于民”,而一旦要动手征收这些个“国之蛀虫”的赋税、商税,变更财政法度,马上就会跳出来一群人指责国家“与民争利”,这就是改革的内部阻力,所谓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这群利益者大多都是士大夫阶层。

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第一个要搞的对象,而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功败垂成,一方面是后来宋神宗受到一系列政治压力,对变法的态度摇摆不定,并且英年早逝;另一方面是王安石不仅动了士大夫阶层,还因变法推进过于急躁,操之过急,把商贾和平民百姓的利益也侵害了,不止没有所谓的“不加赋而国用饶”,反而成了真正的“与民争利”,富了国家,穷了百姓,导致了整个社会层面上的反对浪潮。

而在王安石变法因其去世失败后,司马光主持的废新法呢?从表面上看,他成功废除了王安石变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并非守旧顽固派,他本质上也是改革者,只是他的变法思想一直都是“节流”,所谓国民经济是一个常量,“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国家要理财,得克扣自己,不能取之于民,否则就是与民争利,侵害百姓的利益,造成天怒人怨。

总结来说就是,守旧的“节流”思想改革者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与民争利,得废除,趁着宋神宗、王安石先后去世,一顿王八拳下来成功废除新法,结果却造成“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王安石干的白干,司马光嬴的也白嬴,对大宋百姓来说真真是瞎折腾了这么多年。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苏轼反对王安石:王安石遭贬后,他为何感叹“从公已觉十年迟”?

    历史人物编辑:小摸说历史标签:王安石

    【苏轼曾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来二人和好了吗?是如何见面畅谈的?】关于北宋最著名的两位大诗人王安石与苏东坡,很多人只知道二人均为才气逼人的两位文学大家、政治家,也知道二人因一个支持改革,一个反对改革而生嫌隙,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位北宋大人物之间的君子之交。今天就和大家分享王安石与苏东坡诀别于半山园的那些

  • 林语堂把宋朝灭亡归咎在王安石身上是否有失公允?他为什么这样说

    历史人物编辑:冰城秀玲标签:王安石

    林语堂对王安石的评价实际上是继承了文人弄词的传统,在《苏东坡传》这本书籍中林语堂怀着“捧苏贬王”的基本立场。把王安石塑造成为一个超级背锅侠,也把王安石贬的是一无是处。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为苏轼屡遭王安石打压而打抱不平,又把宋朝的灭亡归咎在王安石发动的变法引发的对宋朝影响深远的党争之上。林语堂写文

  •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王安石

    提到王安石,我们可能第一印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能想到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变法”。在我们的印象中,“王安石变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其实在梁启超之前,王安石都是以反面形象写在史书上。而“王安石变法”,则更被历代官家看做是一场败家运动。他这个家败完之后,损失的不仅仅是他在后世八百年的

  • 苏东坡对王安石耍了2个“小聪明”之后,王安石认定他不可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王安石

    苏东坡错改了王安石的咏菊诗,本想帮王安石取水赔罪,却因耍小聪明弄虚作假被王安石识破而失去重用机会,一生仕途坎坷。宋朝有名的大文豪苏东坡(苏轼)才情学识在当时非常出名,以至于他在做官时经常不把自己的领导放在眼里。像王安石这样的宰相,苏东坡也不屑一顾。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恰巧王安石有急事要办,就

  • “执拗公”王安石的坏脾气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画像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自幼聪颖敏慧,写文章下笔如有神,时人谓之奇才。他任宰相时主张变法革新,受到宋神宗的器重,在北宋政治舞台颇有建树。这样一个奇才却有着相当糟糕的坏脾气。宋人说的“拗相公”指的就是王安石,拗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连顶头上司的皇帝都不给面子。有一年元宵节的夜晚,王安石陪宋神宗回

  •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知名的事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它也是对中国历史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在之后的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王安石变法以及它之后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直到今天依然成为史学界讨论的焦点,和不少历史爱好者关注的重点,那么,不管王安石变法本身对中国历史

  • 王安石晚年的一首春词,字字超凡脱俗,读完心也跟着静下来

    历史人物编辑:解忧诗词标签:王安石

    春来无恙,时光静好,风传花信,雨濯红尘。漫步在春光陌上,总有一份美好,是迟日江山丽的明媚,是弄花香满衣的风雅,是画船听雨眠的悠闲。很喜欢王安石在春日里写的一首词,字字超凡脱俗,读完心也跟着静下来。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

  • 图谋变法自强的王安石,是经世治国的大贤,还是祸国殃民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王安石

    1。淡泊名利在王安石当上丞相主持变法之前,他并不是很想做官。对于自幼丧父、自幼照顾家庭的王安石来说,考取文员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璟,这不是本末倒置吗?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为人民服务,你可以在当地做。的确,王安石做地方官时,大兴水利,小试新政,成效显着,效果不错。之后有几次升官的机会,王安石还是以家族为

  • 刘墉来到王安石的故乡做官时,为何对王安石的遭遇表示出强烈不满

    历史人物编辑:汉江忆史标签:王安石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秋天,刘墉被擢升为江西盐驿道主要负责全省的盐务和邮传事务。清代沿袭历代的食盐专卖制度,推行销盐地界政策,盐商必须首先获得运销食盐的特许证,称作“引”或“票”,并交纳盐税后按引票上规定的销盐地区从事运销。除蒙古、新疆系“多产盐地”外,清代将内地划分为十余个行盐区域:长芦、奉天

  • 王安石和张居正,相隔数百年的两位改革大家相比较,各有千秋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和张居正,相隔数百年的两位改革大家相比较,各有千秋北宋时,参知政事王安石主持的改革几经起落,斗争不断,被迫下野。政敌司马光上台后,废除了青苗法和差役法。王安石的新法竟然沦为奸臣蔡京搞政治斗争和贪污腐败的幌子。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死后,考成法、废除学院和外戚封爵不得世袭等举措被取消,仅一条鞭法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