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轼反对王安石:王安石遭贬后,他为何感叹“从公已觉十年迟”?

苏轼反对王安石:王安石遭贬后,他为何感叹“从公已觉十年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摸说历史 访问量:3180 更新时间:2023/12/18 1:45:55

苏轼曾反对安石变法,后来二人和好了吗?是如何见面畅谈的?】关于北宋最著名的两位大诗人王安石与苏东坡,很多人只知道二人均为才气逼人的两位文学大家、政治家,也知道二人因一个支持改革,一个反对改革而生嫌隙,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位北宋大人物之间的君子之交。今天就和大家分享王安石与苏东坡诀别于半山园的那些事。

宋神宗年间,由宋神宗和王安石君臣二人主导的变法行动只持续了七八年,到了宁熙九年(1076)年时,王安石第二次被排挤出朝廷,出任江宁府判,仅数月后,王安石便辞去官职,退隐到现在南京中山门内北隅后门东的半山园居住,王安石在那里兴建几栋房屋,围建了一座花园,并亲手植种了花草,打算在那里安度晚年。期间,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他还遍游了江宁附近的名胜古迹。他还在自己的房间里书写了唐朝诗人薛能的诗句“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自嘲他曾做的那些大事。

到元丰七年(1084年)二月,64岁的王安石在半山园患了重病,“二日不能语”,宋神宗得知立即“遣国医诊视”。病未痊愈时,正好赶上苏东坡从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奉旨转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副使,路过南京。可不幸的是,苏轼当时得知小儿子苏遁在二十八日病逝,苏东坡在“老泪如泻水”的悲痛之余,仍以国事为重,决定去拜访他曾经反对错了的王安石。目的是想劝王安石,以自己的影响力,再去谏说宋神宗,制止当时吕惠卿实施的一些祸国殃民举措。当时病体未愈的王安石听说苏东坡来访,立即“野服乘驴,谒于舟次",几次在半山园亲切地接待了苏东坡,这时两个人的处境都发生了变化,所以他们尽弃前嫌,开始握手言欢。

那么,这两位北宋著名的大文豪见面的情景是怎样的呢?两人又都说了些什么话呢?没有了先前的纷争,二人的交谈顺畅多了,简短问候和叙旧之后,苏东坡开诚布公地说:现在朝廷对西夏连年用兵又在东南一带大兴刑狱,百姓深受其害,“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王安石感叹地说:这二事都是吕惠卿所为,我现在已经隐退了,“安敢言?”苏东坡却规劝说:在朝执政则说,隐退则不说,这是“事君之常礼耳。”然而,现在皇帝“所以待公者非常礼”,那么,公侍奉皇帝“岂可以常礼乎?"王安石猛然醒悟,坚定表示:“安石须说。”接着又说:这话出自我王安石之口,入在你苏东坡之耳,我一定会做到。苏东坡深信王安石言必有信,敬佩他身隐心不隐定能为民除苦,遂拍手称赞。接着他们对当前社会弊病,又作了议论。王安石说:做人臣的应该知道,即使只做一件不应该做的事,只杀一个不应该杀的人,就能够得到天下,那也不应该去做!苏东坡深有同感地笑着说:但愿天下做官的人都能如此深明此义。

二位大文豪基于忧国忧民的共同愿望,不仅留连燕语,无所不谈,而且还一同游览了江宁的名胜古迹,友谊代替了旧嫌。

在半山园朝夕相处的这些天里,大概是因为苏东坡曾认为《三国志》裴松注很有史料价值,应该编入正史,而王安石也有同感的缘故,所以王安石要苏东坡重修《三国志》;还奉劝苏东坡在秦淮一带买几亩地,置几间住宅,和他同隐作伴,又授给苏东坡一张专治头痛的药方。苏东坡因有责在身,未能立即从命,但他内心却感到“从公已觉十年迟”了。

在这次半山园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两位大文豪还作诗填词,唱和甚多。苏东坡特别喜欢王安石写半山园风景的四首绝句,其中最喜欢第三首: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迥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还。意兴之冲,苏东坡即以《次荆公韵四绝》相和。王安石也是最欣赏第三首: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助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王安石看后风趣地说:你把我劝你的事也写进去啦!苏东坡付之一笑。过了几天,苏东坡又一次去半山园拜见王安石,还作《半山亭》诗为赠。又过了几天,苏东坡陪同.老朋友江宁太守王胜之游蒋山,挥毫写下“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的诗句。回到客寓后,复作《同王胜之游蒋山》再赠王安石。王安石看后,爱其“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两句,遂不顾身体虚弱作诗赞美:墨客真能赋,留诗野竹娟。

不久,苏东坡离开江宁到了常州,对王安石结邻的邀请欣然从命,在宜兴曹庄买了田,又多次向神宗上书,请求不到临汝去,并写信给王安石说:“近者经由,屡获请见,存抚甚厚。……某始欲买田金陵(南京),庶几得陪杖履,老于钟山之下,现已不遂。今来仪真(今仪征县),又二十余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奉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也。”第二年二月,虽然苏东坡之请得到了批准,但却未能如愿以偿,因为王安石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今天我们重温两位大文豪的最后会晤,不仅是欣赏他们的生花妙笔,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管是在朝还是在野,都能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疾苦的精神。对苏轼及其作品感兴趣的朋友,购买这部《苏东坡新传》读读,一定让你眼目一新!

本书作者李一冰熟读苏轼诗作,同时整理《东坡类》等重要书籍并编订《苏轼年谱》,历时八年,写成《苏东坡新传》,共计七十余万字。苏东坡,天赋异禀的大文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的标签很多,却难以被标签定义。居高处为翰林学士,落低谷为狱中囚犯,一生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本书即以东坡诗词为主线,兼及东坡文集、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以坚实的考订和热情的笔触,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东坡形象。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林语堂把宋朝灭亡归咎在王安石身上是否有失公允?他为什么这样说

    历史人物编辑:冰城秀玲标签:王安石

    林语堂对王安石的评价实际上是继承了文人弄词的传统,在《苏东坡传》这本书籍中林语堂怀着“捧苏贬王”的基本立场。把王安石塑造成为一个超级背锅侠,也把王安石贬的是一无是处。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为苏轼屡遭王安石打压而打抱不平,又把宋朝的灭亡归咎在王安石发动的变法引发的对宋朝影响深远的党争之上。林语堂写文

  •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王安石

    提到王安石,我们可能第一印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能想到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变法”。在我们的印象中,“王安石变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其实在梁启超之前,王安石都是以反面形象写在史书上。而“王安石变法”,则更被历代官家看做是一场败家运动。他这个家败完之后,损失的不仅仅是他在后世八百年的

  • 苏东坡对王安石耍了2个“小聪明”之后,王安石认定他不可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王安石

    苏东坡错改了王安石的咏菊诗,本想帮王安石取水赔罪,却因耍小聪明弄虚作假被王安石识破而失去重用机会,一生仕途坎坷。宋朝有名的大文豪苏东坡(苏轼)才情学识在当时非常出名,以至于他在做官时经常不把自己的领导放在眼里。像王安石这样的宰相,苏东坡也不屑一顾。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恰巧王安石有急事要办,就

  • “执拗公”王安石的坏脾气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画像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自幼聪颖敏慧,写文章下笔如有神,时人谓之奇才。他任宰相时主张变法革新,受到宋神宗的器重,在北宋政治舞台颇有建树。这样一个奇才却有着相当糟糕的坏脾气。宋人说的“拗相公”指的就是王安石,拗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连顶头上司的皇帝都不给面子。有一年元宵节的夜晚,王安石陪宋神宗回

  •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知名的事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它也是对中国历史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在之后的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王安石变法以及它之后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直到今天依然成为史学界讨论的焦点,和不少历史爱好者关注的重点,那么,不管王安石变法本身对中国历史

  • 王安石晚年的一首春词,字字超凡脱俗,读完心也跟着静下来

    历史人物编辑:解忧诗词标签:王安石

    春来无恙,时光静好,风传花信,雨濯红尘。漫步在春光陌上,总有一份美好,是迟日江山丽的明媚,是弄花香满衣的风雅,是画船听雨眠的悠闲。很喜欢王安石在春日里写的一首词,字字超凡脱俗,读完心也跟着静下来。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

  • 图谋变法自强的王安石,是经世治国的大贤,还是祸国殃民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王安石

    1。淡泊名利在王安石当上丞相主持变法之前,他并不是很想做官。对于自幼丧父、自幼照顾家庭的王安石来说,考取文员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璟,这不是本末倒置吗?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为人民服务,你可以在当地做。的确,王安石做地方官时,大兴水利,小试新政,成效显着,效果不错。之后有几次升官的机会,王安石还是以家族为

  • 刘墉来到王安石的故乡做官时,为何对王安石的遭遇表示出强烈不满

    历史人物编辑:汉江忆史标签:王安石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秋天,刘墉被擢升为江西盐驿道主要负责全省的盐务和邮传事务。清代沿袭历代的食盐专卖制度,推行销盐地界政策,盐商必须首先获得运销食盐的特许证,称作“引”或“票”,并交纳盐税后按引票上规定的销盐地区从事运销。除蒙古、新疆系“多产盐地”外,清代将内地划分为十余个行盐区域:长芦、奉天

  • 王安石和张居正,相隔数百年的两位改革大家相比较,各有千秋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和张居正,相隔数百年的两位改革大家相比较,各有千秋北宋时,参知政事王安石主持的改革几经起落,斗争不断,被迫下野。政敌司马光上台后,废除了青苗法和差役法。王安石的新法竟然沦为奸臣蔡京搞政治斗争和贪污腐败的幌子。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死后,考成法、废除学院和外戚封爵不得世袭等举措被取消,仅一条鞭法保留

  • 幼年“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晚年反对“王安石变法”也是出于公心

    历史人物编辑:钰说时光标签:王安石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而且,这个故事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仍然被父母和老师不断拿来教育孩子们。北宋时期,年幼的司马光和一群孩童玩耍,亲眼看到自己的玩伴落入水缸中。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守旧和死板,寻求将落水者从缸中捞出的办法,而是凭借自己的创新性思维,选择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