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欧阳修沙龙里的布衣:狂怼王安石,在“三字经”里是反面教材

欧阳修沙龙里的布衣:狂怼王安石,在“三字经”里是反面教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立豹 访问量:1108 更新时间:2024/1/16 5:18:14

在我们的意识里,封建王朝都是等级森严,当官的跟老百姓有着天然的鸿沟,当官的是大老爷,老百姓都是屁民,很难扯到一块去。但是,北宋是个例外。文坛领袖高官得坐的欧阳修的高级沙龙里,就有一个特别活跃的贫民布衣。

1

宋高祖赵匡胤吸取唐代军阀割据的教训,实行重文抑武战略,科举之风劲吹,好多寒门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进入权力阶层。所以,北宋是典型的文人主政时代,一些大文豪都是达官显贵,权倾朝野,欧阳修、王安石、晏殊、司马光等都是如此。

要说到北宋的文坛领袖,非欧阳修莫属,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朝的两位韩愈柳宗元外,宋朝共有六位,除了欧阳修自己外,另外的五位都是出自他门下,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这样豪华的明星阵容,足见欧阳修的地位尊崇。

欧阳修本是官宦之家出生,可是,4岁时,他任军事推官的父亲去世了,父亲比他大了52岁,典型的老来得子。欧阳修的母亲只好带着他投奔了他的叔叔。

叔叔家并不富裕,但对侄子特好,欧阳修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其母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只要写一次,就不会忘记。稍大时,就向叔叔借书来读,母亲总是要求他抄下来,好及时还回去。而这对于欧阳修来说,实在是多此一举,因为书还没抄到底,早就倒背如流了。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这段经历吧,欧阳修从来都没有瞧不起平头百姓,他特别看重人才,发现一个人才,比自己有才还高兴,他看待一个人,只看是否有才,从不看外貌,更不看出生。他乐当伯乐,只要有才能的人,他都会竭力向朝廷举荐。

所以,欧阳修到哪里做官,都有一帮文人学士围绕在他身边,跟他诗文唱和,讨论时政,哪怕是平头百姓,只要是他看上的,从无半点轻视之意。所以,后世把这种情形,形象地说成是欧阳修的高级文学沙龙。

2

虽然说欧阳修不论贫贱不论出生,但是贫民布衣想进入这样的沙龙还是很难的,身份和地位就摆在那里,一般贫民布衣是不会往前凑的,何况,想往前凑,还得凭学问,欧阳修不认可,那怎么说都没戏。

所以,在这个高级沙龙中,真正的平头百姓还是少之又少的,从现有史料考证,确认的贫民布衣活跃在这个沙龙里的,只有一位,此人后来在文学史上也是占有一席之地。

这个人因为后来发奋学习,有了一定的成就,文章也是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谈到他时,总是说其喜欢游学。其实,这是说的好听的,说的不好听的,就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他出生于农村,但是家里有些祖田,吃穿不愁,所以从小就到处游玩,即使是娶妻生子之后,还是生性不改,到处游逛。他口才很好,能说会道,喜欢辩论。

那一年,他游逛到了汴梁,早就听说欧阳修文章盖世,又特别是善于辩论,就想见识见识。在此之前,他结识了益州太守张方平,据说是张太守遇到了一个难题,他自告奋勇要求见太守,出了个不错的主意,太守觉得这个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就跟他成了朋友。

要说这个人真的有两下子,一介平民跟堂堂一个太守成了好朋友,这友谊保持了一生,而且传到了下一代,真的都是性情中人,非常难得。

游学到汴梁时,他就去拜见了欧阳修。说起来我们都有点不信,作为副国级的欧阳修当时没有看不起他这个小老百姓,而他这个小老百姓竟然有点瞧不起欧阳修。

你道为何?因为欧阳修长的实在太影响市容了,那张能言善辩的嘴,上唇太短,怎么也包不住过长的牙齿,显得那样的滑稽。欧阳修可能是我们熟悉的文豪中最丑的一位了。

但是,这纯粹是从外貌协会角度来说的。而无论是读欧阳修的文章,还是跟欧阳修交往,都感觉到他的美,用现在的话说叫心灵美。欧阳修真正称得上的心灵美的一个人。

这绝不是笔者胡说八道,欧阳修因为长得不好,一生都有自卑情结,也因为相貌的不争气,他才从各个方面去超越别人,把相貌丑带来的自卑,从文字从女人从地位那里找回来。

3

这位进入欧阳修高级沙龙的布衣,跟欧阳大人一接触,听了他的言谈,看了他的举止,刚刚那一点鄙视的念头立马烟消云散,早就变成了从心底里的敬重,后来就成了欧阳修的门下。

在这个沙龙里,他认识了梅臣,认识了曾巩,认识了直到八十多岁还对女人兴趣超级浓厚的张先,就是那个写“云破月来花弄影”、“隔墙飘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非常有名的“张三影”。还认识了王安石。

认识王安石后,他把原先对欧阳修的瞧不起,直接放王安石身上了,每次沙龙活动,他都会狂怼王安石,王安石怎么说他都看不上。要知道,他当时就是一小老百姓一个小屁民,王安石已经是财政部长了。

他对于王安石的特立独行,总觉得藏有大奸大恶,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就叫《辨奸论》,被认为就是指向王安石的,在京都影响很大。王安石对他也没有什么好感,沙龙活动时,不是互掐,就是相互瞪眼,彼此都不想搭理又不能不搭理。

4

有的朋友可能已经猜出来这位小老百姓是谁了,不错,他就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有人会说,他四处游逛,不喜欢学习,怎么会有这样的成就呢。

我说的他不爱学习是他27岁之前的事情,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可能是跟这些文豪接触多了,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也可能是被老婆唠叨多了清醒了,总之一下子变得好学起来,与先前判若两人。

也不能说他先前的游逛是无用的,毕竟走万里路对于增长见识和社会阅历,是很有益处的,所以虽然他用功迟了点,但是正因为有了游学的积累,所以学起来成效就更为显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洵跟儿子苏轼苏澈还属于同学呢。父子三人有个叫做“南轩”的书房,每天在里面辩论,写文章,有时候争的面红耳赤,真有点不像父子,说是同学更恰当一些。

苏洵虽然学问很好,在北宋时代,完全可以凭着这学问捞个官当当,而且,欧阳修也多次举荐,但是,他一生未曾入仕。有人说他没有入仕,怎么也有光禄寺丞的六品官位?其实,那是死后儿子苏轼向朝廷要求追封的。

苏洵27岁才发奋努力,被写进了影响极大的儿童蒙读物《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从意思来看,三字经的编写者王应麟是把苏洵当作反派,也就是反面教材来写的,教育孩子们不能像苏老泉那样“犹悔迟”。同是三字经里的人物,黄香9岁孔融4岁就成为儿童学习好榜样,老泉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确实晚了点,不过,虽然迟到但没有缺席,最终还是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王安石最经典的一首诗,可惜大多数人都忘了!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王安石

    梅花在古代人心中总是品格高洁的代表,尤其在宋代,品鉴梅花更是到达了一个鼎盛时期,说到梅花,首先想到的就是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以至于后人有“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语,林和靖就是林逋。到了两宋之交,著名大才女李清照有一个兴趣爱好就是“踏雪寻梅”,南宋的陆

  • 王安石儿子多疑,打妻子,吓死儿子,王安石的处理方法让人佩服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王安石

    北宋年间,宰相王安石的儿子得了疯病,不但吓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还天天对妻子施虐,这可把王安石愁坏了……王安石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王雱,自幼聪慧,是别人眼中的“神童”。小儿子叫王旁,普普通通,乃寻常之人,但因为父亲是当朝宰相博学多才,哥哥又名声在外,别人经常拿他与父亲和哥哥对比,久而久之,王旁倍感压抑

  • 王安石借“水”讽刺,苏轼以“猪肉”还怼,古代“明星”也是凡人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王安石

    按照现代的说法来说,“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当时的明星人物,两人都是北宋时期士林文泰的巨星,一言一行都被当时的人模仿、传诵,也留下了很多野文轶事;但从中不难看出,两人绝非知己,也不是什么惺惺相惜,反而有种“睚眦必报”的感觉。这两人真可谓“你来一拳,我还一脚”,但给世人留下的却是两大大文豪“斗法”的无

  • 王安石身边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王安石

    题目有点香艳哈。然而,我讲的是正经事。所谓王安石身边的女人,指的是这位老先生的妻子、妹妹,以及,几个女儿。也许是“人以群分”,也许是书香浸染,也许是遗传,王安石身边的这些女人,不简单。她们有才且看这首诗:“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山千里恨,依前和泪看黄花。”工整吧。这是王的大女儿所作。

  • 王安石的保甲法为何没能强兵,反使百姓自残逃避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王安石

    宋朝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的目标是富国强兵,这里面除了经济上的一些改革措施外,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不少的改变。保甲法便是王安石军事改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强兵救国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可是从历史记载来看,保甲法的效果非常的差。这个措施不但没能完成强兵的目标,反而让百姓深受其害,甚至于用自残的方式来逃避保

  • 女儿出嫁,王安石写下人生最伤感的诗,短短4句感人至深

    历史人物编辑:一度历史观标签:王安石

    古代,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嫁出去成了外家人,对于有女儿的人家而言,女儿出嫁也是十分大的事情。就像王安石,当他的女儿出嫁的时候,他的心情也难以平静。他想着女儿这些年来在自己身边的点滴,回想着她的成长历程,脸上不禁露出了几分感慨之色。他看着女儿手中的绣花针,握紧了握自己的拳头。他明白,女儿的成长就像这根

  •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王安石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和司马光四人都是北宋仁宗至神宗时期的名臣,其中欧阳修与王安石、苏轼三人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的人物,司马光则是著名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这些只是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在大宋朝廷之中他们则是各自派系的代言人。四人中资格最老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是“庆历新政”运动中的改革派,但是由

  • 南京出土王安石父亲墓,专家挖到一半,王安石后人赶来:快停下!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王安石

    “族谱”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甚至有些人家里现在还存有记族谱的习惯。族谱在古代家庭中是十分常见的,但在现代还存有记族谱这种习俗的家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身在偏远乡村,家族观念极重,二是家族显赫,曾经出过名人,传承性极高,代代沿袭形成族谱。南京出土王安石父亲墓,专家挖到一半,王安石后人赶来:快停

  • 苏轼对王安石不屑一顾,唯有这首诗,让他赞不绝口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王安石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以变法出名。他以超越时代的眼光,宁折不弯的顽强精神,成为了著名的改革家。其实,王安石也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古文造诣很深,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丰神远韵,含蓄深沉,被称为“王荆公体”。即便是词作,也被认为“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这样的全才,当然是在赞美声中生活的

  • 王安石有后代吗?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新计划哦标签:王安石

    历史记载中王安石共生有4个孩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但是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早夭,只剩下2个女儿,后来均嫁为人妻。现今王安石故里中生活着很多的王氏后裔,但是均不是王安石的直系后裔,其后裔均是其兄弟姐妹的。据悉王安石共有十个兄弟姐妹。现今在王氏宗谱中记载,属于王安石这支血脉繁衍至今的已经没有了,而王旁的后